本
文
摘
要
(标题图片来自中国网娱乐,侵删)《歌手》纯享:林忆莲《蓝莲花》视频
点开以后边听边看文章吧。
歌手互评第一名,大众听审投票第一名,林忆莲这首《蓝莲花》拿下了堪称辉煌的战绩。除了许巍粉丝的信仰加持之外,还有什么原因让这首《蓝莲花》如此成功?
这首歌是歌手实力和节目技巧的完美结合。
这首歌融合了4种不同的曲风,并且由林忆莲高超的声音控制力为线索,无缝衔接,完美过渡。
0:18-1:35,这是一个完整的主副歌,而林忆莲用偏叙事性的、伤感地Ballad曲风,发挥一贯以来语气细腻的优势,为后面的部分做好了铺垫。
先解释一下Ballad的意思。Ballad起源于意大利,指歌剧中的叙事曲,主要的特点就是叙事性、抒情性强,并且带着伤感(淡淡的伤感,而不是嚎叫着的伤感)。
此处伴奏只有一个钢琴声部,钢琴旋律在人声下方干净地不停流动着,恰似时钟“滴 哒 滴 哒”地一阵阵跳动,给了歌手足够的空间去打散节奏、表达更丰富的语气。而此时林忆莲将自己的声音控制在30%的音量作用,并压暗了音色,避免大起大落的处理,一反许巍原唱“勇往直前”的劲儿。
嗯,对叙事曲理解的非常到位。
此段亮点有两个,一是类似于“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你对自由的向往”中划线词语的语气,大家不妨仔细听一听这些语气处理到底有多棒;二是1:25处的“蓝莲花”,这是一个原本很高亢的#d2——#c2的高音,林忆莲用强大的气息硬把这里压了下去,唱出了非常凄美的感觉。为什么?一是保持了Ballad段的统一性,二是在这首歌的“起承转合”中,到这里,“起”才刚刚完成。结合后面段落的处理,回味起来会觉得这一段“起”的真的好。
1:36-2:58,这一段是“起”之后的“承”,地道的R&B曲风。
我觉得比较像样的R&B歌手是王力宏,大家可以去听听他的《需要人陪》。R&B有一种“踩着格子跳舞”的感觉,歌手一方面要卡准节奏的律动,另一方面还要注意R&B里面的B(Blues,布鲁斯,蓝调音乐)中特有的Call&Response(一呼一应)的特性。换句话说,R&B给了歌手不多的自由发挥空间,但这一点空间恰恰成为了R&B大师和匠人之间的门槛。一点点真假声比例的调整,某一个咬字的别处心裁……极细小的处理在R&B中都会被放大传达给听众。
这一段可以重点听一下林忆莲右后方的黑人贝斯手Covington Rayvaughn,这哥们真是凭借一己之力把音乐风格诠释的淋漓尽致。邓紫棋的《Hallelujah》有一个Live版本也用了Covington的贝斯,这种手指头动几下就特别带感的演奏者,用一句行话来评论就是:“太骚了!”
和上一段对比着听,可以听一下2:52处的第二个“蓝莲花”高音。这里林忆莲大概用了50%的力来唱同样的#d2,音色的明亮感比起前一段的那个显著提升,但仍压抑了声音里的金属感。尽管如此,这个高音听起来已经很“爽”了,知道前一段 *** 地压音量和音色的原因了吧?
3:00-3:50,前两句有交响乐的行进感,第二句唱完后进鼓,你们最爱的流行摇滚来了。
如果你有“狮子合唱团本场气氛超级棒但是为什么没拿第一”的疑惑,这里就有答案了:狮子合唱团的光芒被林忆莲这一段遮盖住了。
加入摇滚的元素后场面一下子就热闹起来了,编曲的配器从单一走向丰富,节奏从稀疏、规整走向密集、即兴,再加上第4句处情绪急剧上升的一个转调……歌手的发力和整个歌曲情绪的推进就变得自然而然了,气氛一直攀升,到3:43处的第三个“蓝莲花”高音处达到了最高点,由转调后已经很高的e2又翻上了g2——超过85%的力量,音色中的明亮感和金属色泽以最直接的方式拍到听众的耳朵里面。
另外,后面的合唱团加入演唱,为下一个段落再次埋好了伏笔。
这一段用一句话形容是“让我再次明白流行和摇滚结合的意义”,用一个字形容就是:
3:50-4:20,Gospel,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 *** 延伸。
如果说刚才的“蓝莲花”高音是潮汐袭来时的第一个巨浪 *** 拍响在岸上,那么高音后面的Gospel段落就是此后绵绵不绝的怒涛。
我参加过几次世界合唱比赛,里面有专门的Gospel组别,那会儿都翻译成“灵歌”,后来发现好像翻译的不太准确,叫“福音”会更准确一些。我对Gospel的印象就是若干个来自美国的年轻人合唱团,成员都是那种块头巨大的黑人,自带超高音种族天赋的那种,后面的人非常有气势地“na-na-na-na-na”,前面有一个领唱更有气势地呐喊出高亢而跌宕的旋律,很是震撼。
此处的Gospel作用在于延伸刚刚的 *** ,升华歌曲的寓意(摇滚是一种呐喊;Gospel则是传播福音)。如果把这首歌比作一场春晚,Gospel的段落就像是所有演员冲上舞台给大家拜年的环节一样,欢乐而激昂。
4:20-结尾,再次升华主题。
结尾段林忆莲完成的不错,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在歌曲开头第一句时林忆莲把原唱的“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改成了“没有什么可以阻挡”,在经历了整首歌的“起承转”之后,结尾段又改回了“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咬文嚼字一下,这两个用词有什么区别?
-“兄弟们,可不可以借过一下?”
-“兄弟们,能不能给我杀光那帮鬼子!”
“能够”比“可以”更坚定一些。
结尾段的升华正在于此。
——————巧妙地出现了一个分割线——————
居然以时间顺序分析完了这首歌,本来是想按照“1.风格 2.歌手实力 3.节目技巧”三部分铺开来讲的,没想到后两者其实都完美地融入到歌曲风格中了。
说一下“节目技巧”这回事吧,这几年音乐真人秀太多了,挑动观众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容易。从近两年的趋势来看,有着“起承转合”的结构,有着“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起伏的歌曲是比较占便宜的。歌手们也纷纷意识到了这点,争相占便宜尝甜头:原来的一期节目像一桌佳肴,观众能吃到凉的热的、肉的素的,现在的一期节目像一盘饺子,就算有千百种馅料,也都装在了一样的饺子皮里。
同质化竞争导致的结果就是对歌手实力的要求更高,能够靠编排、舞台设计等方面的巧思打个翻身仗的歌手越来越少了。侧田的黯然离开、张碧晨的本场垫底,我想并不出乎很多人的意料。
从美国的经验来看,大众的音乐品味是在不断变换的,爵士、蓝调、灵魂、摇滚、放克……几十年来各大音乐风格轮番坐庄,各自经历过一段鼎盛的时期,到现在演变成舞曲和电子当道。接下来中国听众的音乐品味会变化出怎样的结果,我真的很期待。
文末感谢@陈焕文 大神和@靳子玄 大师对我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