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宋景明的英文(宋景原简历),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宋景明的英文(宋景原简历)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宋景明的英文(宋景原简历)

一个用心追梦的人,即使不能抵达梦境,一路上有月色缀满衣裳,照亮他的痴心。即便时光催老了容颜,也会安暖他的四季人生,芬芳岁月,温馨旅程。——题记

人物简介:吴大华(1952年8月-2019年9月),崇阳青山人。崇阳传统提琴戏文乐、武乐全能型传人、民间翁琴、唢呐演奏家。自幼眼睛失光,却天资聪颖,音乐禀赋超群。幼年在家自制胡琴学戏,后师从提琴戏传人周怡生、吴清汉等主胡师,十二岁登台担任后台主胡师,熟悉提琴戏各种唱腔及大筒、唢呐演奏技巧,形成清新流畅、婉约凄美的演奏风格,一直活跃在崇阳传统提琴戏民间舞台。曾担任《双合莲》《银牌记》《秦雪梅》等多部传统提琴戏主胡,是崇阳传统提琴戏第四代艺人中的杰出代表,为传承和繁荣崇阳传统提琴戏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把提琴

挽起民间艺术之乡的盛名

二根琴弦

拉响南鄂文化底蕴的深厚

一个小小的地方剧种

长成华夏民族戏曲中的奇葩

崇阳作家协会原主席丁光辉诗里所咏鄂南地方戏使用翁琴伴奏的崇阳传统提琴戏。

提琴戏是盛开在鄂南大地上的一朵常艳不谢的奇葩。据《崇阳提琴戏剧志》记载,崇阳提琴戏在崇阳落地生根开花一百余年,凝聚了五代传人的心血和情感,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而翁琴又称提琴,作为一种独特的地方民族风情演奏乐器,深受人们的喜爱,并广为流传。改革开放后,在湘鄂赣周边地区地方戏舞台上,活跃着一个令人惊叹绝艳的翁琴、唢呐演奏家,以其精湛的演奏技巧,丰富的传统腔调,广博的戏曲知识,蜚声提琴戏坛,无可争议地赢得了世人的尊重和敬仰。

如果有幸闻听其演奏那些音色清脆,意境各异的戏剧乐曲,仿佛置身浓郁、深沉、凄美、流畅的地方戏音乐海洋之中,翁琴之声如同天籁之音,给人以立体美感的享受,可无限放飞恬静的遐想……

他,就是被誉为“翁琴高手”“鄂南第一人”的著名翁琴演奏家——吴大华琴师。

岁月犹如一条绵延不息的长河,流淌着吴大华生命的坚韧与苍凉,承载着他苦难人生的希冀和梦想。岁月的流逝,带走了他豆蔻年华曾经的蓬勃与磨难,也暗淡了那些年轻的绚丽与孤独,不知不觉积淀了那些时光来不及遗忘的过往……

第一章:苦难童年翁琴梦

或许,人生的幸福是那些温柔了岁月的情感财富,那些迷恋翁琴音乐的情怀,长久地滋润着吴大华汩汩流淌的光阴。

生活的每一个年轮,皆纵横交织着悲欢离合,珍藏着吴大华沧桑人生的失望和希望,成功与失败。1952年金秋时节一个天高气爽的日子,吴大华出生在青山镇艾家洲一个民间艺术之家。吴大华的降生,并没有给家里带来较长时间的欢乐和欣喜。

三朝宴席那天,前来庆贺青衣扮演者提琴戏艺人吴青龙喜得爱子的人络绎不绝,艾家洲戏里班搭档几乎群集,都兴高采烈地吟唱了几段精彩折子戏,场面热闹非凡。酒醉饭饱之后,客人陆续离去。

突然,吴青龙听到妻子大喊一声,“不好了!”

他闻讯奔进房间,只见妻子紧紧把儿子抱在胸前泪流满面。

原来妻子发现儿子大华两眼流泪,没有一丝神光。

“孩子眼睛失光了?!”

一声惊呼,犹如平地一声惊雷,击碎了夫妻幸福与快乐的甜梦。

夫妻二人见状心如刀割,泪花横飞。短短的时光里,吴青龙一家由喜到悲,痛苦不堪。此后的日子仿佛进入了没有阳光的霉霉雨季。

此后吴大华一直饱受眼睛失光的折磨,遗憾地与上学读书失之交臂,童年的天地缺少了阳光雨露的滋润。待到蹒跚学步,母亲常常牵着他稚嫩的小手,陪伴在吴青龙戏班的后台里,逗留,嬉闹,听戏。

上天无情地关掉了吴大华心灵之窗的眼睛,却默默为他开启了另一扇生存之门。一次,母亲惊喜地发现他对音乐有着特别强的记忆和领悟,柔软的心瞬间涌出一股暖流,看来天无绝人之路,吉人自有天相。

于是,每逢乡戏开演,大华随着后台师傅的锣鼓点或琴声手舞足蹈。见此,心疼的母亲顿时乐得热泪飞溅。一把紧抱着大华,泣不成声。

有道是人一生下来,有艳阳高照,也有阴霾遮蔽。人生,似乎生下来,活下去,风雨兼程。活着可以无奈,但不能无所事成。吴大华随着世事经历而慢慢成熟,坚强地用心探索每件快乐自己的事。

每当玩伴陆续入学之后,吴大华便孤单地趴在田坎或树林放牛,静静听着小鸟呢喃,有时闭着双眼发呆。休闲时,他试着用牛毛、棕丝和蛇皮自制翁琴,背着大人练习拉琴,一会儿拉得呜咽哀鸣,泪流满面;一会儿拉得情意绵绵,深沉而凄美,童年的梦残缺而又凄凉。

斗转星移,日积月累。拉着拉着,运弓力度和指法技术渐趋成熟。大凡乡戏开场,吴大华总是拿着小板凳 *** 在主胡师傅或司鼓师的身边,虽视觉模糊,但能凭听力记忆,默默听得入神,让自己的思绪随着提琴戏音乐自由翱翔,不断捕捉心灵深处那些律动和感悟。

他九岁那天,随父外出演戏,当剧情进入 *** 之际,司鼓师内急,大华不慌不忙接过鼓槌,一板一眼地敲鼓伴奏。整个戏班被他稳重地发挥惊呆了。天赋禀异似乎弥补了吴大华童年所需的生气和灵性,他的童年便不再单调和孤独。这样的一段童年佳话,不早不晚,和着那些被光阴浸染了的情怀,总是温馨在他记忆深处。

乡戏家庭的艺术熏陶,耳濡目染,久而久之,小小的吴大华,对提琴戏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渐渐地,他的艺术天赋,得以充分地展现……胡琴、唢呐、夹手、锣、鼓……各种乐器,在他的手里,演奏时巧妙地添加了一些领悟的音符,伴奏起来更加流畅自然,更加得心应手。一段段优美的旋律,从他的手上,他的心里,喷涌而出。

伴随着岁月的脚步,吴大华独爱翁琴和唢呐两种民族乐器,几乎达到痴迷的境地。

翁琴是由自制龙头丝弦长杆胡琴演变而来。从古至今,翁琴与唢呐是崇阳民族风情、民间民俗活动时最重要的伴奏乐器。

世间有些机缘,可遇而不可求,却在吴大华苍凉的记忆里永驻,在岁月里不老。记得十岁那年,吴大华正式拜师李甲成、吴松林,跟随艾家洲戏班主胡吴铁青、岳吾生、吴天胜、斋公爹等人,学习翁琴、唢呐。

每天放牛之后,他忘我地学习翁琴、唢呐演奏技法。自此之后,翁琴成了吴大华永远的精神寄托和生活中难以舍割的伴侣。

平静而恬淡的日子,浸暖了吴大华童年岁月,绯红了他梦幻般的欢颜。月明星稀的夜晚,为了不影响家人邻居的休息,他总是偷偷走到星月下,凭超强的记忆忘我地练习各种版调,细心地揣摩,反复地领悟,精心地练习……美妙的旋律,在寂静的夜晚,显得婉转动听,催眠了乡村寂静安详的夜晚。

盛夏时节,人们吃罢晚饭出门乘凉,总是不约而同地来到吴大华屋前场地,或驻足聆听,或围坐身边,为这个聪慧孩子的精彩演奏,报以热烈掌声。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功夫不负苦心人。从小打下良好艺术功底,加上他聪慧好学,勤奋有加,短短数年,便让吴大华的名字家喻户晓,尽人皆知。

看到儿子如此出息,做父母的自然喜上眉梢。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掌声,鲜花与祝福,父母反复叮嘱大华,千万不可有丝毫的懈怠,大华是个听话懂事的孩子,父母的话,牢牢地记在心里。艺术之路才刚刚起步,更高的艺术巅峰,有待他勇敢地去攀登、超越。

有些喜爱,在吴大华时光的花瓣上寂寞地绽放。转眼冬去春来,陶醉在戏剧音乐艺术的王国,吴大华越发难以自拔。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历史与厚重的文化,令这个未脱稚气的“艺术少年”叹为观止,情难自禁。吴大华苦难童年的梦与翁琴结下永不言弃的情缘。

第二章:少年琴师舞台缘

人生因缘而聚,因情而暖,因为经历所以懂得,因为懂得所以珍惜。

有人说,生活似酒,饮者不同,感受亦不同。有的人豪饮不醉,有的人浅尝则醉。不同的人喝出不同的味,不同的心品出不同的情。懵懂花季少年吴大华,对于提琴戏乐器犹如嗜酒般忘我地学习着、理解着、如饥似渴。

崇阳提琴戏乐器分为弦乐、弹拨、弦击、吹奏、打击五类乐器。在师傅的口传亲授下,吴大华终于明白,拉弦乐器有提琴、大筒、二胡、低胡、弹拨乐器有月琴等,弦击乐器有扬琴,吹奏乐器有唢呐、笛子等,打击乐器有板鼓、堂鼓、大锣、小锣、钹、碰铃等。

他耐心地把学到的知识整理归类,而且镌刻在心里予以珍藏。提琴戏业内人士把这些乐器分为文乐、武乐两类。文乐是指弦乐器、弹拨乐器、弦击乐器和吹奏乐器。武乐仅指打击乐器。而崇阳提琴戏乐器以提琴为主,月琴与低胡只在过门时使用。而唢呐与提琴主要由主胡师演奏,两者不同时使用。唢呐只在起唱、荷腔及过门时用。笛子一般只在皇帝出场、朝见天子以及花腔小调时用。板鼓与堂鼓、打锣与钹各有一名艺人打击,板鼓在乐队中起指挥作用,打锣与钹则同时交替使用。

拉琴,吹奏唢呐,放牛,吴大华快乐地活好每一天,过着简单而淳朴的岁月。板腔音乐是提琴戏的主要内容,运用手法丰富多彩。吴大华仔细揣摩、领悟着提琴戏正调、哀调、一字调、阴调、梦调、反调、拖子等板腔。结合剧情努力区分各种板腔的运用规律,慢慢熟悉演出伴奏的规律与细节,渐渐随台伴奏。

艾家洲戏班的伴奏主胡先后是吴祖送、斋公爹等人。主胡伴奏要求有板有眼,节奏如行云流水,整个前后台配合默契、自然、流畅、干脆。正调是板腔使用最多的伴奏音乐,音调既不悲哀,也不神秘,适合一般剧情。哀调和一字调都必须以凄凉倒板起板,演员演唱时有痛哭的抽泣声,伴奏比较凄凉,两者具有悲剧性格。阴调与梦调由轻奏锣鼓起板,闷鼓阴郁,主胡音乐伴奏带有神秘色彩,前者神鬼出现用,后者为昏迷醒来用。反调俗称哈巴调、傻吧调,唱腔带抢字,演唱时后台插叫“嗨”喊声,滑稽逗趣,为呆傻丑角所唱。垛子也叫拖子,是唱腔与说白结合运用,唱词一般紧凑,适合长短叙述与感情倾诉。

他深切琢磨体会节奏细节要点,后台主胡伴奏时,不同类别的板腔根据需要分为正版、原版、急版等。提琴戏正版速度约为每分钟72拍至84拍,原版速度教正版为快,每分钟约132拍左右。急版的速度比原版为快,每分钟约144拍。伴奏演唱速度不同,表现意义也有所不同。

还有一些诀窍也是切记重点。同一类别中不同板的唱腔、旋律与伴奏,有完全相同的,有基本相同的,也有完全不同的。如一字调正调与一字调二拨子、阴调正调与阴调二拨子、正调原版与正调三拨子,皆是除速度外,其它几乎完全相同。正调正版与正调原版的速度、唱腔和伴奏旋律都有所变化,但二者基本骨架相同,正调原版在速度上几乎比正调快一倍。原版伴奏旋律是正版伴奏旋律的简化变奏。正调原版与正调急版在音乐骨架上并不相同。

不同行当演唱同一板腔时,由于人物性格不同,演唱发声和表现不同,唱腔和骨架却几乎没有变化。只是丑角在演唱正调正版货原版时,伴奏不变,演员下句落音比一般行当低一个度。

吴大华先后学习、排练和演奏了数十部戏班经常演出的、群众喜闻乐见的家庭戏。主要有:《刘海戏蝉》《西湖借伞》《山伯访友》《梁祝姻缘》《董永卖身》《孟氏割股》《带子寻夫》《张广大拜寿》《何文秀卖身》《孟姜女》《磨房产子》《柳毅传书》《二女争夫》《三拜花堂》《灵堂花烛》《借女冲喜》《巡按斩子》《三子争父》《赶子放羊》《驼子回门》《桂姐卖身》《三娘教子》《五娘行孝》《清风亭》《母子泪》《灯笼记》《秦雪梅》《琵琶记》《三宝记》等。

1964年8月8日,这是吴大华正式登台担任艾家洲剧团主胡的日子。

这天月朗星稀,秋风送香。年仅十二岁的吴大华有模有样地坐在主胡师的位置上,有些单薄的身子似乎在微微颤动。演员们平静的神态里充满了期待。

传艺师傅李甲成老先生和团长吴月林满眼慈祥地望着吴大华,目光里透满温馨的鼓励。

随着戏班鼓师德一师和锣师黄楚文闹台乐声戛然落音,吴大华便不慌不忙地紧跟慢挑锤节奏,随着饰演《雪梅观花》小生商林的吴天胜迈着轻盈台步出场,亮相动作之后,一声清唱清脆的“小商林哪---”传入观众耳中,“打打”夹手师不失时机地两声击奏,只听吴大华手里的翁琴不快不慢、不紧不松,舒展地拉出余句“坐书房心中思想”正调起板后半句、起眼下句伴奏音乐,前、后台配合天衣无缝,戏味浓厚。听到老到的琴腔伴奏,戏场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吴大华惊艳的首秀伴奏,博得了台上台下演员观众的高度肯定。随着剧情不断推进,吴大华的唢呐和翁琴伴奏细节处理恰到好处,无论正调正版、还是正调原版、抑或是正调急版伴奏,都表现稳定,娴熟。特别是哀调和一字调伴奏细节处理相当流畅,在内外弦使用和指法的运用上很有技巧,几乎很少应用单调的空弦演奏,丰富的内外弦弓法、指法确保了剧情正常推进和演员准确、流畅地表情达意。特别是吴大华吹奏的唢呐荷腔极具婉约、凄美韵味,戏剧哀情氛围十分浓郁、凄美、扣人心弦,达到观众心灵震撼的艺术效果。

剧中秦雪梅正调唱腔唢呐伴奏的凄头喊调和凄头倒板、慢欠子以及荷腔处理,都突出了细腻、婉约的特色。吴大华出色的伴奏赢得李甲成等诸位师傅的充分肯定,大家瞪着不大相信的眼睛注视着这个十二岁的稚嫩少年。吴大华用自己天才般演奏,创造了崇阳提琴戏剧史上十二岁担任主胡师的神话。

少年琴师吴大华就这样开心地活跃在民间提琴戏舞台上,犹如一朵竞相怒放的奇葩在阳光下灿烂着,在人生风雨中飞扬着。饱含辛酸苦难的吴大华毅然做着自己的梦,走着自己的路,走得从容而潇洒。

第三章:青春佳话传神州

岁月在时光的枝头萦绕,日子平淡而简单。寒露过后,染霜的红枫,绚丽了秋的色彩,款款而来的金秋在风里涤荡,漾出一片心底的明澈、碧绿。

光阴匆匆走到1965年的秋,吴大华静静沉浸在提琴戏音乐的海洋里,少年的心点缀着一丝丝忧伤与悲凉的缠绵。

乡戏舞台的眷恋轻轻飞栖在吴大华的梦魂里,牵挂着青春少年悄悄地绽放的芬芳和美丽。放牛娃吴大华静静守着一条耕牛和一方牵挂的舞台,默默守望着心中那弯东升的新月,把少年主胡师的传奇故事,沉淀成昨天那颗苦涩的泪滴,挂在人生季节的眉角上,随缘去寻找幸福的时光。

吴大华的求艺之路,并非坦途,无数的“风雨”不期而至。此后他跟随师父和父亲外出演出游历、闯荡、淬火、磨炼。足迹遍及通城和湖南岳阳、临湘、益阳、株洲、长沙等地著名剧团,结识了一批弓法卓著的花鼓戏大筒演奏大家。虚心学习和掌握了湖南花鼓戏主胡板腔演奏技巧,丰富了他对戏剧伴奏音乐的理解、领悟及阅历。

岁月的河流,承载着吴大华乡戏情缘的小舟,时而逆流而上,奋勇前行,时而在风雨中搁浅。文化大革命期间,提琴戏一度禁演。人生的风景万千,聚散也是平常事。沧桑里的吴大华逐渐懂得淡定,闯过惆怅,学会坚强,只要心里有阳光,随心随缘也温暖。那么,到外面去呼吸新鲜空气吧,外面的世界为吴大华掀开了人生新篇章。

他有幸成为青山水库指挥部文艺宣传队的硕果盈枝伴奏琴师。有时还被本地中小学聘请为学校文艺演出伴奏琴师。担任过华陂中学《园丁之歌》的京胡伴奏师。优美的音乐支撑和陪伴他开心走过那些蓬勃和甜蜜的青年时光。

期间,他花费苦功练习二胡、京胡演奏技法。从此,吴大华家里外面两头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与星辰相伴,同翁琴为侣,默默与时光竞跑。奔走在民间舞台的来来往往、分分合合之间,诚恳地向湘鄂赣周边民间舞台各位大筒前辈高手请教,拓宽演奏技巧视野,不断摸索指法创新,丰富传统板腔和曲目,让大筒这一古老独特的演奏乐器,在他的手上,再现生机,再创辉煌。

自古以来,提琴的声音总是那样不改凄美,低沉,苍凉,忧郁的本色。琴如心声,风雨路上,吴大华挥洒着豪迈真情,捕捉着生活的旋律,荡涤心灵的杂音,叩开智慧之门。

吴大华在参与学习和演奏“样板戏”的记忆里,对京剧情有独钟。他始终认为,“样板戏”是一种特殊的文艺理念与文艺积淀的产物,文艺为政治服务,并非不能产生文化艺术精品。

他参与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龙江颂》《杜鹃山》《沙家浜》等“样板戏”伴奏的日子里,真切地理解和领悟了传统京剧音乐浓郁的民族风格,他演奏水平在传统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突破和发展。

人生百态,各具千秋,如同戏剧,什么角色都不缺,吴大华始终保持初心。京剧“样板戏”唱腔,虽然基本上都是以皮黄曲调谱写的,而每一个戏中主要人物的唱腔,都根据剧中人物的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不同职业,不同社会经历和所处不同时代以及不同角色行当(生,旦、净、末、丑)等,均富有个性化音乐语言,塑造出各种栩栩如生的舞台形象。

每个人的一生,注定要跋涉坎坷,品尝苦乐。艺术之路没有坦途。吴大华一路跋涉,一路思考,百折不回,踏实进取,默默地寻找着戏剧艺术的春天,人生的春天。

岁月里坚定地撑起一把心伞,承载着青春年华所有的喜悦与情愁,刻骨了吴大华心中的牵挂。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人心,文艺界“百花齐放”的春天不约而来,群众文化不会满足“一花独放”的沉闷局面,人们迫切需要多种文艺形式来满足精神生活需求。

这个时期,吴大华凝聚心血办起了艾家洲家庭剧团。演员全部由叔伯长辈和兄弟及侄子担任,积极探索开拓提琴戏音乐传承和保护的新路子。

家庭剧团里,父亲吴青龙饰旦角,侄子吴四煌饰小生,堂哥吴祖送饰老生。吴大华亲任主胡、唢呐师。吴天明负责后台兼夹手。主要演出传统家庭剧目,如《灯笼记》《三宝记》《秦香莲后传》、自创剧《钟九闹槽》等。常常白天生产队出工,晚上在大队晒谷场上草台演出。

吴大华以痴心不改的情怀,把自己的四季人生的深情倾注在民间草台,痴迷地将其温成一壶醇香的米酒,在平静如水的小日子慢品细酌,直至沉醉。

感恩是幸福的起点,也是奋进的源泉。吴大华常常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真诚经营者传统提琴戏剧团。在一个日益商品化和市场化的社会里,在一个金钱变得无所不能的生存环境内,世人似乎正在忘记感恩能温暖人生。因为感恩,所以要惜缘、惜福,时时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祖宗流传下来的提琴戏文化绝不能随便丢弃或任意糟蹋,传承的最大受益者不是别人,恰恰是自己。必须谨记,提琴戏来源于人民,理应回归于人民,心中没有邪念,寸心方能安好。

如若决定灿烂,连倒影都会美得让人惊叹!青春年华里的一段佳话,不早不晚,飞扬在吴大华追寻提琴戏之梦的征程上。1983年2月19日,一则消息从北京传到鄂南山区崇阳艾家洲这个小旮旯,国家主流媒体《人民日报》第二版以“家庭剧团演出忙”的醒目标题,报道崇阳县华陂公社艾家洲大队社员吴大华及其叔父一道办家庭提琴戏剧团,服务周边群众的事迹。

霎时,千年古邑崇阳沸腾了!

带着泥土芬芳的崇阳传统提琴戏,破天荒被三十岁的青年吴大华带到央报这个国家最高新闻平台。人们竞相赞誉吴大华送戏入户的壮举,可谁也不曾料到,十余年后,就是这个名不见经传的传统地方戏种崇阳提琴戏,在众多的传统地方戏几近湮灭的困境下,竟然不负众望跃居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中国文化艺术之乡”的艺术殿堂,释放着扑鼻的乡土清香,令世人刮目相看。

岁月流转,尘埃落定,逝去的时光不再,来来去去,行行走走,回首过往的日子,那些悲欢,那些眼泪,那些欢笑,那些苦难,让吴大华今生难忘。

第四章:传承版调归正源

人生好似一场见证,见证了一场又一场春夏秋冬,花开花落,一场又一场月圆月缺,相聚、相离。命运的潮起潮落,原本寻常,只是时光催老了容颜,丰盈人生的经历与沧桑。

1998年春,党的文化春风吹遍九州大地,吴大华所痴情的提琴戏之梦在春风里复苏。他觉得到了搭建一个放飞梦想平台的时候。是啊,趁着机缘,保持初心,再圆提琴戏之梦。接下来的日子,吴大华的生活不再是一场漫无目的追寻。

一阵热烈而欢乐的闹台锣鼓声打破了秋夜的宁静,敲打着乡村沉眠的记忆,叩击着乡村戏迷饥渴的心房。艾家洲提琴戏剧团再次开锣唱戏啦!

其时,吴大华匆匆拾起行囊,再次走马上任团长。他聘请县文化馆杨和平老师担任舞台导演。他亲自担任主胡兼唢呐。由年仅二十五岁的吴四煌担任小生,吴三国饰老生,叶志新饰奶生,少女舒琴饰旦角,王细华饰婆旦,甘细完饰瑶旦,骆初军饰花旦,丑角为吴新楚,唢呐吴大华兼,吴国祥二琴兼夹手,吴煌志司鼓,管箱吴四兵、吴十员。

日月星辰,时空变幻,风雨彩虹,潮起潮落。吴大华以略带深沉的心态,告别了年少气盛。曲折的人生,似乎看淡了俗世炎凉,看破了世间百态,一往情深地注视着崇阳提琴戏的风风雨雨,眼前飞扬着传统腔调一个个鲜活的曾经,深切感叹那些岁月带不走的,记忆里那一串串熟悉的版调音乐和往事,让他好生怀念。

是啊,人生谁不曾伤过痛过、执著过、痴迷过、困惑过、感怀过。其时,吴大华也陷入深深地迷惑和痛惜之中。其中原因当然事关提琴戏如何继承与发展的大局。

崇阳传统提琴戏经历各种改革,演员由男性改为男女同台演出,乐器由自制翁琴改为长杆大筒,增加了扬琴、电子琴、低胡、笛子等。舞台表演、美术、灯光、音响、服饰、布景、字幕、扩音等均有改进。这些都是可以肯定和接受的。但是,有利必有弊。提琴戏改革最大的败笔在于改变和舍弃了伴奏音乐的锣鼓点子、传统板腔的音乐骨架,以及传统方言等戏味极浓的元素,改唱戏为唱歌。凡此种种,都是吴大华忧虑与痛惜的关键所在。

提琴戏必须走传统继承和保护之路。吴大华暗下决心,办一个纯传统的提琴戏剧团。首先必须坚持传统板腔音乐伴奏。在戏班培训会上,他语重心长地反复强调提琴戏板腔演唱和演奏及主演特点与细节处理要领。

正调是板腔音乐主要板腔,分正调正版,又称“慢板”、原版与急版三种。正调正版因情绪和行当不同,唱腔上常有变化。正版丢欠子后,通过慢挑捶再回正版,或通过原版挑捶转原版,通过挑捶转拖子或哀调,或通过急版挑捶转急版。而改革后唱腔则无这些变化。

传统正调原版的特点是不紧不慢,只是丑角演唱时在伴奏不变的情况下,唱腔有明显不同。特别是原版丢欠子以后,可再回原版,或通过“挑捶”接荷腔,亦可通过“挑捶”接拖子,通过“急版挑捶”转急版。

正调急版比原版快,多在角色发怒或急行时使用。急版的音乐与原版不同,结构比较紧凑,唱腔和过门短,体现“急”的特色。急版丢欠子后可接荷腔或通过“快挑捶”再回急版,却不能转版。

哀调又名“哀情”、“哀腔”、“悲调”、“悲腔”,用以表现悲痛的感情。哀调分为正版、原版两种,两者音乐不同,速度也不同。哀调之前必须唱“凄头倒板”,然后经过“挑捶”到正版。而哀调欠子也可接荷腔,但接荷腔时须使用“挑捶”。哀调欠子也可再回到正版,或转哀调原版,但只用短欠子,并须再经过“挑捶”或过门。

哀调原版表现一般悲痛的感情。哀调原版欠子可接荷腔,也可回原版,通过“西摆捶”拉原版过门。哀调原版欠子也可转正调急版,后台打急版头拉急版过门,也可接拖子,也可打“慢挑锤”在拉过门。

一字调亦分正版、原版、原版与正版的音乐一样,只是速度较快,大约每分钟120拍。提琴演奏加花减少。一字调正版适合表现大悲大哭。原版也是悲痛的,一般用于牢中相见、哭灵等。一般悲痛则用哀调。一字调之前要用“凄头倒板”,经过“豹子头”到正版。一字调有特有的调式荷腔,成为“一字调荷腔”。一字调正版欠子可经过“三炮锣”、“三硬锤”、“挑捶”,分散到荷腔,转原版时经过“三坳捶”、“西摆捶”,在接一字调原版过门,另一种是直接接荷腔。

阴调分正版与原版,两种音乐相同,差别在于后者速度较快,每分钟108拍,提琴不加花。阴调为戏中鬼神用,活人游地府亦用之。阴调起板“挑捶”,亦用“闷鼓”,最后一小节须放开锤击,并比常用的“挑捶”加多一声鼓,也要放开锤击。阴调无欠子,转版只能转阴调原版。

梦调只有一种板腔,专为昏迷醒来时用,丑角不用梦调。梦调起板锣鼓必须轻敲、击鼓时以一锤按鼓面,另一捶轻敲,成为“闷鼓”。梦调丢欠子用得较多,丢欠子后,可接荷腔,或转正调正版与原版,接荷腔或转版都须经过“挑捶”。

拖子,也叫“垛子”,借用正调的引子及过门接腔。属于朗诵性板腔,适合于长短叙述及倾诉,有大段唱词时多用之。通常分为“悲拖子”与“喜拖子”。前者速度为每分钟60到84拍,皆为朗诵调,两者差别在速度及演唱情绪上,悲拖子叙述时演员有哭泣抽噎。拖子用正调正版引子,但在大段唱词未完之前,中间一般不过门,演唱时提琴停止,只是以云板或扬琴急版伴奏。垛子欠子可经过“挑捶”接荷腔或正调正版与原版。

反调又称“哈巴调”、“傻巴调”,有滑稽效果,反调不丢欠子,不接荷腔。还有湘阴调、西湖调以及一些花腔小调等。花腔小调曲牌很多,大多采用原来的民歌,从风格、调式及表现性能,适用于一般带有生活气息的小戏,俗称“找戏”。

吴大华比较完整地继承了崇阳提琴戏音乐主要精髓,熟悉近百部传统提琴戏的后台伴奏,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提琴戏音乐传人。

1999年12月,在崇阳县第四届提琴戏剧节上,华陂区艾家洲提琴戏剧团选送的传统戏《空门贤媳》,由青年演员吴四煌、舒琴联袂主演,县文化馆干部杨和平执导、提琴戏音乐传人、民间大筒演奏家吴大华主胡。传统唱腔和传统伴奏器乐出神入化,毫无争议地征服了评委和观众,一举获评戏剧节特等奖。

吴大华一直为保护和弘扬传统提琴戏而不懈努力、奔走。随后他定居天城镇,一直活跃在县城数个剧团,担任主胡师。乐此不疲地为搜集整理传统提琴戏唱腔与音乐伴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第五章:沐春老树绽新蕊

从幼年走到少年,再从少年走到青年,再从青年走到中年,再从中年走进步履蹒跚,人的一生皆不过如此。吴大华平凡的沧桑里,有快乐也有忧愁,有感慨也有心酸,仍脚步匆匆,志在夕阳年华为心中提琴戏之梦再添新蕊。

2008年,石城镇个体户余姐平来天城创办文昌提琴戏剧团,旨在传承正宗提琴戏,保护和繁荣“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提琴戏”。余姐平兄妹二人登门求贤,恳请吴大华出山。

望着登门者一脸诚恳之色,老伴微笑着替他接下差事。此后的晚上,吴大华总是风尘仆仆登上文昌剧团舞台伴奏。

成熟不是看人的年龄有多大,而是看能否杠得起超重的责任。文昌剧团首秀公演恰恰赶上崇阳县第六届提琴戏剧节,选送的戏剧是传统提琴戏家庭剧《母女讨饭》。

该剧主要剧情为,张家老母生有两子一女,丈夫去世后孤身一人,靠二子赡养。期间,张母无私救助落难秀才周世荣,却被不孝儿媳弃养,外出讨饭。已嫁女儿小兰有心救母,却被无情丈夫蔡五逐出家门,流浪街头。母女乞讨相逢,又意外被落难秀才、已高中状元的周世荣认出。待问知缘由,周怒发冲冠,设堂问罪,将不孝之人重罚。

该剧在天城剧院隆重公演,大幕徐徐掀开后,演员皆精神抖擞, *** 演出。吴大华主胡倾力相助,吴大华在戏里演员唱腔的连接、接腔、转版等方面,细节处理恰到好处,妙趣横生,引人入胜,让观众产生了强烈的艺术共鸣,便获得评委和观众一致好评。

有些事轻轻放下,未必不是轻松。有些情深深记住,未必不是幸福。有些缘傻傻缠住,未必不是快乐。吴大华觉得,梦想总是美好,现实却要面对。想不通就看开,悟不透就释怀。吴大华私下琢磨,自己总归要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平凡琐事,算是为传承提琴戏操点心、尽点力吧。毕竟日子只会越过越少,那么,就好好珍惜每一天,保持一颗平常心。珍惜了,再也问心无愧。

2009年,县提琴戏协会应全县广大戏迷和提琴戏剧团的邀请,隆重推出一批寓传承、保护、弘扬、示范、教学于一体的提琴戏专题系列影碟。经过慎重考虑,决定与天城剧团联合拍摄传统提琴戏《银牌记》。吴大华是崇阳提琴戏剧界硕果仅存的王牌主胡,更是崇阳地方戏协会会长程日新和提琴戏协会会长饶浩良十分推崇的大筒演奏首席专家,他毫无争议地担任该剧主胡师。

《银牌记》丰富的版调唱腔体现了崇阳传统提琴戏的主要特色。戏里正调正版、正调原版、正调急版的伴奏,吴大华力求在指法和弓弦上突出原汁原味的特色,在荷腔和唱腔连接上始终追求圆满、流畅、婉约,对部分音节、音符、花音等处理细腻、深沉,韵味浓厚,观众看后大呼过瘾。

开弓没有回头箭。吴大华以舒展、细腻、流畅、婉约的指法和弓弦手法,先后与县提琴戏协会和地方戏协会合作,圆满地完成了传统提琴戏传人甘百炼老先生,崇阳传统提琴戏老艺人唱腔专辑、传统提琴戏优秀艺人孙国璋唱腔专辑等影碟担任主胡伴奏。

人生因努力而精彩,结局如何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每一个过往。2013年,吴大华再次与县地方戏协会、县提琴戏协会、文昌提琴戏剧团合作,拍摄传统提琴戏《秦雪梅》全剧,他再次担任主胡师。他拿出了压箱底绝活,将正调幽情和“游地府”片段里,商林、秦雪梅南天门相会时演唱的湘阴调完整地向社会献出。湘阴调具有清新、轻灵、飘逸、甜美的风格,有效地丰富和传承了传统提琴戏的音乐唱腔。此举深受业内人士的赞许和尊重。

机遇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如果没有韧劲的把持,没有耐心地等待,那么就没有机会看到自己求索之旅那旎丽动人的彩虹。2014年5月28日,吴大华受邀参加湖北省“夏之风.东湖戏剧惠民展演周”闭幕式,为崇阳演员舒琴演唱提琴戏哀调和一字调声腔伴奏。

参演《双合莲》折子戏“磨坊殉情”里,吴大华使出浑身解数,对哀调正版前凄头倒板、凄头喊调的运用贴切自然,原版幽情、哀调幽情、以及一字调的大筒伴奏,凸显婉约、凄美、深沉、悲痛的风格,为旦角表演剧情增添了助力。吴大华精彩的伴奏,流畅地展示了崇阳传统提琴戏音乐语言丰富、形式含蓄的风格,受到省文化界领导和业内专家的一致好评。

随着年龄和身体原因,吴大华外出演出时间、次数有所减少,而他热爱传统提琴戏的痴心不改。只要有机会,只要有剧团上门邀请,他总是乐呵呵地接受,不管路程多远,都欣然前往助力。凡是县内剧团有重要演出,需要捧场,他总是逢邀必到,绝不拖后腿。崇阳大部分提琴戏剧团留有与他合作的佳话。

当岁月的脚忙忙奔走的时候,心境在不知不觉的淡泊中释放温馨。2015年,崇阳名人汪吉刚投资组建中州提琴戏剧团,聘请他担任主胡。鉴于该团新近成立,版调唱腔急需拨乱反正,的确急需借助外力,他便义无反顾地接受邀请。先后随团伴奏两百余场,足迹遍及通城、崇阳、赤壁、温泉、武汉。

吴大华是一个比较自重的人,性格有些倔强,对生活有他独到的理念。按说他作为鄂南提琴戏琴师头把交椅,受到他传教、指点的剧团和乐师不在少数,但是真正诚心拜师学艺、获得他真正传承的人却少之又少。这里倒不是吴大华狭隘短视,而是求师的人大凡都比较急功近利,巴不得三朝两晚就能领悟吴大华琴艺的精髓,不肯下苦功研学、深学。对此,吴大华心里常常惋惜不已。

令他欣慰释怀的是,前两年少年学徒汪勇慕名拜师他门下,学得专注而痴迷。吴大华便倾囊相授,把脑瓜子里储存的一些主要腔版小调以及弓法、指法口传亲授。如今小汪师傅的琴技已有小成,假以时日必然笑傲戏坛。这当然是后话。

岁月催人老,行走在喧嚣纷繁的提琴戏风雨历程,吴大华经历着潮起潮落的人生。岁月不仅把沧桑刻在他的脸上,更是刻在业内人士的心里。吴大华在自己的提琴戏之恋里,尽管有得志而不得意,失败却不失态的沉稳和淡定,皆因为提琴戏的缘,安暖了那些过往的心事,静守岁月的超然;皆因为提琴戏的爱,沐浴春风的洗涤,绽放朵朵芬芳的新芽,温暖着他不平凡的四季人生……

更多宋景明的英文(宋景原简历)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