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端午节都过完了,我“五一”的游记还没写完。
最近,去了不少地方,攒下了好多待写的游记。
今年“五一”假期,我和家人从西安出发,南下穿越秦岭,跑了一条人烟稀少,但是很有趣的线路:
西安——秦岭七十二峪之“辋川”——蓝田县“葛牌镇”——翻越秦岭分水岭“文公岭”——柞水九间房村——翻越秦岭另一分水岭“九华山”——柞水县“红岩寺镇”
返程时,则换了一条路:柞水县红岩寺镇——307省道,翻越“鸡冠岭”——商州区杨斜镇,福银高速——西安
“红岩寺镇”便是此行我们抵达最远的地方,也算是目的地。
尽管对我们来说,重要的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风景,但红岩寺镇还是很有特点的,值得介绍给大家。
// 翻了两座山,才到达“红岩寺镇”
“红岩寺镇”算是一个真正的深山小镇了,它在秦岭南麓、九华山下,地处柞水县东部,被称为柞水县的“东大门”。
从镇上到柞水县城,有路牌指示,距离为88公里。高德则显示距离是72公里。
此外,它距蓝田县城是74.7公里,距镇安县城88.5公里,距商州区75公里,距山阳县城67.9公里。
由此可见,这是一个和周边无论哪一个行政中心都离得很远的地方,真正的县界边缘地带——柞水、蓝田、山阳、商州4区县交界。
虽然偏远,但去红岩寺镇交通还说得上便利,307省道从镇上经过,而顺着307省道往北约半小时,就能从商州区杨斜镇上福银高速。
但我们却没走寻常路,而是从蓝田县葛牌镇翻了“文公岭”、“九华山”两座山岭过来的。其中,文公岭山口处海拔达1600米,九华山山口处海拔达1722米。
刚开始走的是县际公路,下了文公岭之后,又走了大概十五六公里的狭窄乡道。在爬九华山时,由于从山上滑了很多细沙到了水泥公路上,我们的小车子打滑,差点遇到危险。
不过下了九华山之后,便一路下坡,再没有难走的路。尤其是在距红岩寺镇约2公里处时,乡道汇入了307省道,路况一下子好到飞起。
// “两山夹一沟”的红岩寺镇
受地理条件限制,秦岭里很多村镇乃至县城都是分布在狭窄的山沟里,顺河绵延成狭长的一道。红岩寺镇也是如此。
红岩寺镇整体是狭长的,东西窄而南北长——南北最长达25公里,东西最长仅8.8公里,全镇面积194.74平方千米,常住人口约1.1万人。
红岩寺地势北高南低,北部最高点九华山海拔达2111米(也有称2600米)。
汉江水系金钱河上游两大支流之一的“小金井河”(西边还有条“大金井河”)发源于九华山南麓、红岩寺镇的青岗槽,自北向南穿过红岩寺镇全境。河沟狭长,镇便狭长,河的形态便决定了镇的形态。
红岩寺镇中心便坐落在小金井河的沟道里,南北长,东西窄,从地图上看,有点像一条摆着尾巴拼命向北游的鱼。
我们自北而来,从“鱼头”部位进入了红岩寺镇这个小世界。
// 明清古街和自称“客家人”的居民
从北到南,红岩寺镇中心街道的长度大概有1公里,镇子主要街道分布在河流东侧,西侧看起来则是最近这些年才开发出来的地盘。
我们从镇头走到镇尾,发现红岩寺镇 *** 大楼和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小区、镇创业中心、综合服务站、便民服务大厅等并成一排,屹立在接近镇尾的河流西侧,在阳光下恢弘夺目。
而在镇子的中部——河流东侧地形稍微宽些,主街道一分为二,上面一条,下面临河还有一条。我们转了一下,发现,上面那条街道竟然是条保存得很好的明清老街。
上下各有一条街
顺着窄窄的只能容行人通过的路口,我走进了红岩寺镇古街,街道长约三百米,路宽约3米,两边都是木质结构的古民居。
这些房子看起来很熟悉,是秦岭常见的“徽派风格”古建筑,粉墙黛瓦风火墙。
房屋大部分是小二层的样子,一层是用于经商的木板铺面房,二层是小阁楼,高度只有正常层高的一半,看起来不能住人,可能是用于储物。
古街大部分房屋虽然老旧,但还住着人。少数房屋垮塌废弃,我随意走进了一座废弃的房子,发现后面别有洞天——
原来铺面房进去后里面还有小院、厢房和上房,建筑用料和做工看起来非常考究,可惜暂时还没有得到维护。
街上老人告诉我,红岩寺古街早在明末就已经形成了,几百年间一直非常繁华,他甚至还指给我看,哪些房子是明代建筑。
据他说,明代盖的房子瓦下面没有垫泥,木架上面直接放瓦,是“明瓦房”。
老人说的明代建筑
曾经镇上“逢单日”赶集,每两天就有集,街道每每被挤得水泄不通。直到电商兴起,冲击到了秦岭深山里古老小镇的商业,而今,镇上商业冷淡得多了,集日也改成了农历“三六九”。
镇上街道原来是大石头铺地,粗犷原始,现在铺上了平整的仿古地砖。
商洛市柞水县地处秦岭南麓,隔秦岭终南山主脊与关中地区相连,自古为连通秦楚的咽喉之地,境内有多条翻越秦岭、连通关中与江汉地区的古道。古道沿线,兴起过许多的小型商镇或商街,如凤凰古镇、营盘街、九间房街、丰河街等。
红岩寺镇地处小金井河古道线路上,翻越文公岭、鸡冠岭等都可以抵达西安,行旅必经、商贾云集,因此明清之际,这里也形成了一条很有规模的商街。
街道古旧,人们生活步调缓慢而悠闲。一位男子闲坐在街边,我和他聊起古街建筑的“南方风格”,挑起了他的话头:“因为我们本来就是南方人啊!”
“我们都是‘客家人’的后代。”(这里的“客家人”是“客民”、“外地人”的意思)
按照男子的说法,红岩寺镇大部分的人都是明清南方移民的后代,来自湖北、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省份。男子的祖上是广东的,他已经不会说广东话,也说不清祖上是什么时候来陕西的,只含糊说大概两百来年了。
不过,当地人的口音明显不是关中话,而是南方腔调。我查资料,有学者称柞水话属于“江淮官话”,与湖北的竹山、竹溪同在一个方言区。
// 红岩寺镇清代戏楼
古街和镇子一样,是南北走向,在古街南端,坐落着红岩寺中学,这里原来应该是一座标志性的庙宇,叫“东岳庙”。
网上介绍,红岩寺镇“因街南红石岩和岩下建有东岳庙得名”。
而今,东岳庙成了学校,但还保存着一座很重要的建筑——戏楼。
这座戏楼坐南朝北,修复得比较新,猛地一看,我还以为是翻修的,却没想到,它是确确实实的清代古建,建于清嘉庆年间,距今已有两百年历史。
戏楼由技艺超群的能工巧匠建成,分为楼基、楼台、楼宇三部分,用料考究、雕刻精美,而且符合声学原理。戏楼之结实,据说武打演员在上面摔跳滚打,楼板紊丝不动且没有声响。戏楼之聚音,传说唱戏时,千米之外也听得一清二楚。
红岩寺戏楼一经落成就轰动陕南,成为红岩寺镇一大景观。过去,每年农历三月十三庙会期间,戏楼要连唱3天大戏,四邻八乡的人们蜂拥而至,既是为了看大戏,也是为了观赏这座戏楼。
这座戏楼还是革命文物。1932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经过柞水县红岩寺,时任第11 师政委的 *** 率部在戏楼召开群众大会,发表了革命讲演。
1935年,红二十五军长征来到红岩寺,政委程子华、军长徐海东在红岩寺戏楼召开千人大会,宣布成立 *** 五星县委、县苏维埃 *** ,红岩寺镇成为镇安、柞水、山阳、商县、蓝田5县交界处升起的一颗红星。
// 满街的“泡馍”和“面”
除了地形和古街、历史等,红岩寺镇的餐馆也很有特点。
我们到镇上时是中午,中饭是在镇上吃的。
在“觅食”期间,我们本是想寻找当地特色的,却发现除了洋芋糍粑、凉皮、肉夹馍之外,街上最常见的餐馆招牌竟是水盆羊肉、牛羊肉泡馍和扯面、油泼面、烩面、炒面、饺子等面食。
如果仔细看招牌,其实每一个打出“羊肉泡馍”、“水盆羊肉”、各类面食招牌的餐馆也都经营陕南炒菜,但炒菜却放在很不起眼的地方,而且很笼统地概括为“米饭炒菜”,而不是打出招牌菜如“腊肉土豆片”之类的。
可能来镇上的外地人还是少,餐馆经营的多是本地人生意。本地人一日三餐本来就吃米饭炒菜,下餐馆了,当然要吃点不一样的外地风味了。
我们作为从“泡馍”和“面”堆里跑来的秦岭以北的关中人,原本想吃点陕南风味,却满眼看到的都是泡馍和面,于是只好不情不愿地点了泡馍和面……
这里的泡馍也分普通和优质,我们点的普通牛肉泡馍,25元一碗。炒拉条子,11元一盘,分量都很足,超过了西安的量——我们四个人只吃了两份饭就已经饱了。
攻略:
1、路线:导航“柞水县红岩寺镇”,经福银高速杨斜出口,走307省道直达红岩寺镇;也可参考我们的线路,从葛牌镇翻山越岭至红岩寺镇。
2、景点:红岩寺明清老街、红岩寺戏楼、鄂豫陕苏维埃 *** 红岩寺纪念馆(戏楼对面)、杨家山烈士陵园、谷子沟苏维埃 *** 。自然山水景区不详。
3、美食:洋芋糍粑及陕南菜,建议下次你们去一定要翻开餐馆隐藏的菜单,看看这里有什么好吃的菜,不要被“泡馍”和“面”的表象蒙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