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无锡当地人喜欢吃什么小笼(无锡最好吃的小笼),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无锡当地人喜欢吃什么小笼(无锡最好吃的小笼)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无锡当地人喜欢吃什么小笼(无锡最好吃的小笼)

无锡是个极具个性的城市。

历史上的无锡没太大影响力,一直是个夹在苏州、常州中间的小弟弟,始终是个县,49年后提成了市,还是光杆一条,再熬了几十年才有了现在的排场。

然而,小小的无锡县却不简单,从顾恺之到钱钟书,从荣氏家族到周大老虎,这里走出来的名人之多,数起来可以随意碾压很多省,藏龙卧虎的无锡更是中国近代商业的发祥地,近几年增速虽有下滑,苏锡常的地位总还是令人仰视。

我觉得,无锡人骨子里有些特别的东西,表现在饮食口味上,就是独步天下的另类——甜++。老读者或许记得,2016年3月笔者曾发表过《行走一年,作为吃货的影像回忆》,那个短系列是现在《寻味中国》的雏形,也是《影像回忆》系列最早的名字。

自那时起,我开始从地理因素思考各地菜系形成的缘由,以无锡菜为代表,讨论了苏菜为何偏甜。现在想,之前的分析仍有欠缺,有钱吃得起甜没错,但何必这么甜?

无锡小笼是无锡咸甜的代表,它的口味之特别,在全中国小笼灌汤包中独树一帜,以至于无锡之外你很难见到它的踪影,因为大家都受不了。

小笼是无锡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的一部分。很多城市,小笼汤包只是简餐,最常见是在早餐摊上,午餐也有,晚餐就很少见了。

在无锡、苏州一带,专业的面馆从早开到晚,而且只供应有限的几样。在无锡就是各种面、小笼和馄饨。很多面馆还特别讲排场,开在大街上,辨识度很高,它们总是中式古典风格,做出青砖碧瓦的门面,馆子里定然是那种厚重的实木方餐桌,明代风格靠背椅,显得极是传统而典雅,土财主家都是这调调。

在无锡,我曾对这类开在主街上的气派的面馆深感困惑:换别的城市,怎么也会开成那种重庆火锅、生猛海鲜一类肉林酒池的中高消费馆子,这儿就是卖碗面条、小笼,一次才花几个钱,怎能支撑得住高昂的房租?理由只能是一个:流量。想必是这个城市有那么多居民,可以一日三餐将其作为主食,而且乐此不疲,翻台次数上去了,小生意也能做成大买卖

无锡小笼也是无锡人的骄傲,认为能够与自己相提并论的只有上海南翔小笼汤包(见《寻味中国 11 南翔馒头》)。其实,这种找个名气大的打擂台的做法实属不必,无锡小笼本就是特立独行的。

除了靖江蟹黄汤包,无锡小笼的个头最大,外形也最坚挺,北方的开封灌汤包算是大了,也比无锡小笼的松软许多。这是因为无锡小笼不能完全称之为灌汤包,肉多而汤汁略少,依然是薄薄的死面皮,一口下去,不是那种汁水四溅,而是实实在在的面香与肉香,颇有点嚼头。在别处吃小笼,总要先咬个口,让汤汁流出,无锡小笼却可以任意些,它更像个包着面皮汤汁浓郁的四喜丸子。

它的口味当然是甜的,到底有多甜,只有自己去体会。其实不仅是甜,还很咸,加了许多酱油,颜色都能透出面皮,与之相比,南翔小笼是不加酱油的。别处形容小笼汤包,都是如娇娘般丰满雪白,无锡小笼就是古铜肤色的壮汉。

面对这种壮汉,最好别像其它地方那样一笼干十个,有点撑。配碗馄饨更合适,开洋的、三鲜的、虾仁的、芥菜的都行,馄饨汤里加点紫菜和蛋皮,口味清淡,正是个调和。

再来聊聊无锡的咸甜。我在四年前的文章中总结过中国传统菜系的口味:咸是必须,越是劳动者,越需要盐分摄入。甜是享受,越是富庶,越喜欢加糖。讲究的淮扬菜是有钱人吃的,清淡而偏甜,鲁菜朴实些,更面向大众,口味就重点。

无锡的咸甜怎么解释?或许也很好解释,甜对咸有很强的遮掩效果。土财主从小是吃苦的,口重,到了民国发财了,口还是重,那就多加糖,咱吃得起。

小小的无锡县,一百年前却成为了中国近代商业的发祥地,更出了无数的学者、艺术家和政治家。不是大地方出身,就有那么一种土豪的气息,更有一股子铁头硬扛的拼搏精神。在吃上面也是倔强:我就是喜欢咸甜++,我乐意,怎么了?

后记:

最近几篇,总是将某一饮食的特色与当地人的性格联系在一起,这种由果及因的回溯推理,是不是很容易走偏?

原创图文,转发请声明。

更多无锡当地人喜欢吃什么小笼(无锡最好吃的小笼)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