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襄阳人的早晨是从一碗牛肉面,配一碗黄酒开始的。
大块的牛肉、浓厚的牛油、辛辣的味道,如此“豪横”的早餐,怕是只有侠义大度的襄阳人才会这样吃。
“铁打的襄阳城”
或许很多人听过“铁打的襄阳城”这样的说法,没错,襄阳古城的攻防系统极为完善,全国少见。
古城临汉江而建,周长7300多米的城墙,被宽阔的护城河环绕。
护城河最宽处达到250米,乃是中国现存最宽的护城河,它和古老的城墙一起,构筑起襄阳古城强大的防御体系。
修筑如此坚固的城池,和古城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
襄阳地处汉江中游,西接川陕、东临江汉、南通湘粤、北达中原,乃是连通四方的水陆交通枢纽,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读史方舆纪要》中记载:“湖广之形胜,以天下言之,则重在襄阳。”
连通南北、畅达东西的地理位置,注定了它从2800多年前建成那刻起,就是天下重地。
“乱世宁州”
来到襄阳,有一处不得不去的地方,就是位于城南的古隆中。
古隆中,不言而喻,与诸葛亮有关。
当年,诸葛亮随叔父投奔刘表而来,他就是在这里走向历史舞台,协助刘备成就一番蜀汉霸业的。
其实,当时来到襄阳的可不只诸葛亮一个,名士王粲、徐庶,以及饱受战祸的各地百姓,涌向襄阳的流民多达十万多户。
襄阳有什么好?为什么有这么多人来到这里?
那是因为在当时,这里是一处难得的“乱世宁州”。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战乱不断,为防止北方袁术大军南下,荆州刺史刘表把治所迁到襄阳,使这里成为统辖千里沃土的荆州首府。
随后,刘表接受当地谋士蒯良、蒯越的建议,以仁义行政安定荆州,给老百姓谋福利,深得民心。
外图安定,内行仁义的刘表,在襄阳很快站稳了脚跟,襄阳城成为了那个战乱年代少有的一处避风港,襄阳因此成为一处“乱世宁州”。
不仅如此,刘表还邀请天下名士共同治理襄阳,从北方过来的流民,有学术能力的,便“人尽其才”,让他们发展学术、整理古籍。
在刘表“保境安民、人尽其才”的政策之下,来自天南地北的人们,在这里过上了安稳的日子。
铁血铸忠魂
刘表治下的襄阳古城,是“乱世宁州”,但不是所有的时代,都可以如此幸运。历史上,襄阳古城经历过无数烽烟战火,最惨烈的一战是南宋末年的襄阳之战。
当时,已经横扫欧洲、饮马多瑙河的草原铁骑挥师南下,在忽必烈的计划里,攻破南宋要从打襄阳开始。
当元军临城下时,襄阳城的军民并没有退缩,孤立无援的他们据险而守,竟然把横扫欧洲的草原铁骑挡在城外五年之久。
由于常年围困,襄阳城内弹尽粮绝。如不及时补给,城池恐怕难以守住。
这时,当地义士张顺、张贵带领一支三千百姓组成的义军,以轻舟百艘装满物资,杀入重围抵达襄阳城。
他们的到来,使城内军民士气大振。
正当他们一鼓作气,意欲在几日后乘夜袭击元军时,消息不幸泄露,三千义士被占据襄江两岸、汉水两岸的敌军伏击,全部阵亡。
忠义之魂虽逝,但铁骨铮铮的义气却不会消散。
此后,襄阳城民继续死守,元军见久攻不下,便隔着护城河,用上了那个时代最先进的武器——襄阳炮。
襄阳炮的石质炮弹,最重可达150斤,射程足足有300米,威力无比。
面对从天而降的炮弹,孤立无援的襄阳军民,再也无法坚持下去,知府吕文焕不得不举城投降,长达六年的襄阳之战宣告结束。
襄阳城民以六年时间的坚守,数十万条生命的代价,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燃情筑梦共建新城
历史的硝烟散去,在和平年代,襄阳这座古城依然打开城门,接纳着八方来客。
20世纪60年代,新生的共和国,开始了一场由东向西的工业战略大转移。作为重要交通枢纽的襄阳古城,迎来了新的历史使命。
四十多家国家级重点企业迁到了襄阳,数以万计的工人、工程技术人员从全国各地来到襄阳,古城又一次张开了接纳包容的臂膀。
热情包容的襄阳人,在生活上关照着远方来的技术骨干;来自全国各地的师傅们,也尽心尽力地传授技术。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当时许多中国最先进的生产设备,在襄阳古城中运转了起来。
那是一段燃情岁月,印刷厂、制药厂、机械厂、桥梁厂陆续投入了生产,产品通过便捷的水陆交通运往全国各地。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到这里,为这座千年古城注入新的力量,而古城也一如既往地接纳着这些远道而来的人,并积蓄着未来的发展力量。
来源:CCTV4《记住乡愁》
来源: CCTV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