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如何评价华晨宇第四张专辑《新世界NEWWORLD》?,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如何评价华晨宇第四张专辑《新世界NEWWORLD》?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这个回答想写一写我所听到、看到的华晨宇和他的音乐,以华晨宇的第四张专辑《新世界 NEW WORLD》(四专)为契机。

创作状态

毫无疑问,华晨宇是一个音乐创作人。他11、12岁开始自学作曲,一开始是模仿,过了两三年当他能写出独属于自己的旋律,当他可以用音乐释放自己的情绪时,他就开始很喜欢音乐了。华晨宇今年30岁,他创作音乐至少也有15个年头了,不是想夸耀什么,只是想说明华晨宇的音乐创作状态大概是怎样的。他说他不是天才,他只是努力得比较早,这是大实话。

音乐创作是华晨宇的日常,对于他来说,写歌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只要有一件乐器在手,弹奏出几个 *** ,随心哼唱出旋律便可。

可以看一下在《明日之子1》里华晨宇的即兴创作花絮:

我不是学音乐的,但我理解如果单凭灵感想写出一、两首简单的歌曲大概不是很难的事情,有一定乐感的普通人都可以做到。而音乐创作的难点,我认为是在于有目的的创作和持续输出不重复的作品的能力。

探索

华晨宇四专里的第一首歌《 *** 》就是有目的的创作,他写《 *** 》花了1个月的时间。《 *** 》的灵感来源于华晨宇亲眼见识过的西班牙 *** 表演,他觉得 *** 是一件悲伤的事情,他希望通过音乐去表达这个人和这只牛,他们都是战士,这一刻,这两个生命是对等的以及性向善 才是人类最后的骄傲和胜算。这首歌的立意十分直接和明确,正因为如此,想要写出贴合立意的音乐反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写完描绘 *** 场面的主歌以后,华晨宇在写升华主题的副歌部分时遭遇了瓶颈,但他没有着急,先休息几天,等那些不够好的旋律忘得差不多之后,再重新写新的,就这样不断否定又不断写,直至找到心目中理想的旋律。

有目的的创作,对于华晨宇来说已经是老朋友了。《天籁之战》这样的命题作文暂且不谈,在《歌手2018》第6期的节目里华晨宇花了两天两夜改编《双节棍》,也是类似于创作《 *** 》时的状态,他不断写新的东西又否定掉,终于在钓鱼的时候来了灵感,想到加一段戏曲进去。今年的2月,华晨宇为疫情写的新歌《你要相信这不是最后一天》,歌曲的最后是以10位明星好友念出的各地方言独白来结尾,这个形式华晨宇同样苦思冥想了很久。

在今年的一个采访中华晨宇被问到这样的问题:你在音乐中遇到过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华晨宇说:我没有遇到过困难,我其实还蛮享受做音乐这个过程,因为其实你是在探索,然后你永远不知道它的最终答案是什么,就还蛮有意思的。华晨宇不将音乐创作过程中的曲折视作困难,他甚至是享受的,因为他不是在克服,而是在探索。

灵感

在日常生活中、独处的时候、旅行的时候、跟人聊天的时候,音乐的灵感随时都可能出现,华晨宇敏锐地捕捉到它们并记录下来,这些或长或短的旋律可能就会成为他下一首歌的主题。接下来就要沉下心去把这些素材整合起来做成歌曲,这个过程更多地需要运用他多年积累下来的技术,例如安排歌曲的结构、考虑段落的衔接、设计和声、编曲等等。根据歌曲的复杂程度,整合的过程依然需要加新的音乐素材进去,需要有新的灵感,就像上面提到的几个有目的创作的例子。

音乐创作是如此的需要灵感,可能有些人会担心,万一没有了灵感要怎么办?华晨宇说:没有灵感?那就不写了呗,等灵感来了再写就好啦。追逐灵感一般多少会有的焦虑和挫败感,华晨宇似乎都不曾有,他习惯于像一位笃定的男朋友,耐心等待灵感的如约而至。

极致

对于自己创作的歌曲,华晨宇谈论得最多的一个词是极致,他说他一直以来都只考虑一件事情,就是把自己的原创音乐做到极致。那么,什么是极致?落实到操作层面,我觉得可以解读成:追求音乐中的细节,以使音乐无论是整体还是细部都达到自己当前审美的极限和能力的极限。极致的标准是华晨宇的音乐审美,他要求自己的音乐总要达到他理想中最好的模样,没有妥协。但是能力的极限会不会成为阻碍呢?华晨宇的答案是:不会。他的音乐审美在提升,能力就一直在追赶审美,如果能力确实不足,他会选择借助外力,例如他的歌词基本都是请词人来写;编曲除了《与火星的孩子对话》以外都是请郑楠来操刀或者一起完成。

华晨宇对自己的原创音乐有着绝对的掌控,他创作音乐时是极认真的,与他人合作时处于主导位置,有时甚至是强势的。可以看一下《歌手2020》的花絮衍生节目《音乐空间站》第2期里华晨宇跟他的好朋友左立一起准备《荒野魂斗罗》时的状态:(第2p,从9:18开始)

华晨宇的精神是高度集中的,思路清晰敏锐,下判断迅速干脆且有前瞻性,周身似乎释放出带有压迫力的磁场。可以想见,如果是他独自一个人创作的时候,他的集中度和效率只会更高。

进步

华晨宇的音乐一直在进步。

四张专辑

他的第一张专辑《卡西莫多的礼物》发行于2014年9月,专辑里的10首歌只有3首是他自己写的,这还是他沟通了很久才争取到的机会。因为他的公司当时不知道他的创作水平在一个什么位置,以为他写的歌都是《2013 快乐男声》海选时那种无字歌。这3首歌也只有作曲以及《Why nobody fights》(只有一句歌词)的作词署名是华晨宇,其他音乐制作环节都没有华晨宇的名字。

到了第二张专辑《异类》,发行于2015年12月,经过第一张专辑的验证,华晨宇的音乐创作能力得到一定的认可,这次的11首歌里有7首是他自己写的。这7首歌除了作曲以外,华晨宇的名字还出现在和声的位置。

华晨宇的第三张专辑《H》发行于2017年3月,但里面的每一首歌其实都在2016年6-11月发行过单曲。8首歌里有6首是华晨宇自己写的,其中《Here we are》是为电影《使徒行者》创作的主题曲,《To be free》是为电影《勇士之门》创作的宣传曲,华晨宇的音乐创作能力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

3年后,华晨宇的四专于2020年4月初发行,8首歌全部是他自己的创作,四专的实体版里额外收录了5首他在2017年和2018年发行过的单曲,也全部是他自己的原创。四专8首歌的编曲,其中有6首是郑楠和华晨宇共同署名,《与火星的孩子对话》则是华晨宇独立完成的编曲。在2018年8月末单曲《寒鸦少年》发布的那一天,这应该是第一首华晨宇在编曲中有署名的歌曲,他的制作人郑楠更新了微博:这次编曲名字我写在前面,迟早有一天你会写在我前面。这是来自专业人士的赞许,也是来自好友的期许。

越来越难

华晨宇在2019年11月的一个采访中说道:这几年来,因为我在这个音乐圈里面,我有结识了很多的音乐人,幕后的音乐人,我每次在做专辑,或者做音乐的时候,我也有跟他们有学习过,对。进步之后,我的歌写得越来越难的时候,我的演唱,就是我的硬件,必须要跟得上我的软件,那我就会去练习这些我自己写的歌。然后练多之后,我唱的就比以前越来越厉害了。这是一个良性的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华晨宇写的歌越来越难,有系统听过他的歌的歌迷应该会有比较直观的感受。举几个主题相近的例子吧:

华晨宇专门为了歌迷在演唱会上跟他一起合唱而创作的歌曲,至今已经有3首了。第一首是2014年的《Why nobody fights》,只有1句歌词,旋律也就3句,主要依靠编曲、和声以及华晨宇的唱来营造出层次感。第二首是2016年的《For forever》,是一首英文歌,轻盈跳跃,适合夏夜凉风的歌曲,给歌迷合唱的部分就是Oh oh oh oh~,比较简单明快。第三首就是2019年的《与火星的孩子对话》,歌曲采用你一句我一句的对话形式展开,华晨宇将自己内心的情绪一一剖析,歌迷一一给予抚慰和肯定,歌词也是他和歌迷共同完成的,要写好这样一首歌,其难度要比前面那两首大得多。关于人与自然的思考,华晨宇在四专里写了《神树》和《降临》,但在这之前,他在第二张专辑里就曾小试牛刀写过一首《地球之盐》。《地球之盐》的主歌是不断对祂的质问:对于地球上发生的人间悲剧和人类对大自然的杀戮破坏,上帝是否无动于衷?副歌部分随着节奏和力度的变快和变强,一连串的我想要发出积极的呼吁,我想要张开双手 给世界一个拥抱 我想要世界听到 我的心跳 哪怕多微不足道,是赤诚到近乎天真的理想主义。而到了《神树》和《降临》,华晨宇似乎跳到了另一个层次,也许是勘破了世界发展的规律以及个体力量的渺小,他不再以自我为中心,他用《神树》讲述末日毁灭,通过神树的视角,用我害怕实即逼问着你害怕吗,反向来呼吁要保护大自然;他用《降临》描绘万物重生的图景,毁灭后必然的重生,干净而圣洁,但伴随着重生的还有伊甸园的禁果和好战的阿修罗,默默为人类的重蹈覆辙埋下伏笔。除了思想上的进阶,《神树》和《降临》相较《地球之盐》,无论是作曲、编曲、和声,还是演唱,其难度也有着明显提升。对心理阴暗面的探索一直是华晨宇乐此不疲的主题,从海选时的无字歌到改编《假行僧》,再到四专的《七重人格》,他的作品越来越完整,表达的深度和音乐的难度同步升级。《2013 快乐男声》海选时的无字歌更多是一首灵感导向型的作品,偏于阴郁情绪的宣泄,相对自我和封闭。《歌手2018》第十期改编的《假行僧》跟无字歌的表演方式一样:一架电钢琴(或电子琴)、华晨宇自弹自唱,歌曲前段同样是单手弹奏的连复段(riff),中段则由一段渐快渐强的独奏将压抑的情绪推向后段的呐喊,直至 *** 、崩溃。但这一次,华晨宇已经找到了宣泄和表达之间的平衡,他借用《假行僧》的歌词将观众快速拉入情境,观众置身其中,屏息凝目,随着他那比无字歌的层次更为分明和丰富、也更富戏剧性的表演沉沦,他通过直接表达这些不好的情绪来反向呼吁人们去关爱身边人的心理健康。而四专的《七重人格》,可以说是华晨宇至今发表的作品中创作和演唱难度都最高的一首歌,如歌名,他要在同一首歌里表现七种不同的极端人格,每种人格都必须是极致的呈现,却又要和谐统一在同一个躯壳里,郑楠也感叹:感觉是编曲的期末大考,这首歌自然让人联想到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人格分裂,歌曲结尾重音移位步步紧逼的鼓点、嚣张起哄嘿、嘿、嘿的和声,配合华晨宇失控般撕裂的呐喊,似乎预示着精神状态已被逼到强弩之末,随着电吉他的回授音效,最后一个音符戛然而止,华晨宇若浴血的堕天使倒在舞台上。

在某个采访中,华晨宇说:我的音乐对我来说,它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索,因为它可以让你感知到哲学、天文、数学,有很多很多的其他领域的东西都能跟音乐相结合,并且会让你觉得很生动,很有意思。十几年下来,音乐成了华晨宇骨子里的东西,是他看待和感受这个世界的方式,他用音乐的思维走到了一个可能比我们普通歌迷的思维边界更远的地方。

不设限、进取心和行动力

你最大的音乐理想是什么?

华晨宇: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我应该算没有理想了吧,因为通常在音乐上,我想到什么就直接去做了。

华晨宇的音乐为什么可以一直进步?一直吊打过去的自己?我觉得他身上有3种特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 不设限

对于音乐,华晨宇不止一次说过他没有理想、没有遗憾、不知道也没想过未来会是什么样的之类的话。我们大部分人都习惯于去规划未来,开始工作以后越发倾向于按部就班的安定感,年纪越大越保守,未来的日子似乎一眼能望到头。但30岁的华晨宇告诉我们,他对未来一无所知,他依然是那个兴致勃勃的冒险家,他不给自己的音乐设定应该如何如何不能如何如何或者要达到什么什么音乐成就的限制,外界对他的争议、套他身上的人设、标签就更加限制不了他的音乐了。不设限即自由,音乐创作上的自由是华晨宇赋予自己的,他选择了要自由。

2. 进取心

华晨宇的进取心,我认为这是他能够不断超越自己的核心驱动力。何谓进取心?不满足于现状,坚持不懈地向新的目标追求的蓬勃向上的心理状态(百度百科)。华晨宇在2018年开完鸟巢演唱会的时候就在想,他明年的演唱会要怎么开才能更厉害。他在一个采访中说,如果他的歌有一天变得满大街的人都在唱,可能他就不想唱了,会想要玩一些新鲜的东西;如果观众的接受度越来越大了,越来越广泛了,他们开始喜欢尝试去听一些不一样的音乐,他觉得这是一件好的事情,那他就会要求自己、激励自己再做出更好玩,更不一样的东西,重新去让观众听到更多不一样的音乐。

支撑华晨宇的进取心的,是他的好奇心以及主动、谦虚地学习。可能因为沉迷二次元的缘故吧,华晨宇30岁了依然葆有孩子般跳脱率真的一面,近期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在一次直播节目中,华晨宇在回答歌迷问题的时候,楼下传来猫的叫声,他就突然说道:哇!楼下有猫在打架?我听到了你们要不要去劝架啊?还蛮厉害的打得,如果不是在工作,他很可能就跑楼下去给猫劝架了。对生活对事物的敏感和好奇也是他音乐创作的灵感源泉。

华晨宇从未停止他学习的脚步,他学习的态度是谦虚的、平等的,也出人意料的主动。我印象很深的一次是《明日之子2》魔音赛道考核的时候,有一个唱极端嗓的选手叫北姬子,在得知北姬子会教人唱极端嗓,华晨宇马上就说:我也很想跟你学!并称呼北姬子为老师,纠结了一番以后他还是决定淘汰北姬子,他说:老师,我希望有幸能跟你学习,我帮你解决你的缺点,然后你可以有时间教一教我,好,谢谢你。说完,他朝北姬子鞠了一躬。

3. 行动力

《歌手 2020》第5期华晨宇演唱《我们》,他想到一个绝妙的点子——单一镜头,因为他想象中的画面是全程不动的,镜头就是你,而你只有一个,他要对你唱,这一特别的镜头语言充分展现了凝视和长镜头惊人的感染力。华晨宇在音乐上有着很强的行动力,想到什么就直接去做了,他不会让音乐的奇思妙想仅停留在想的层面,因为光想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做出来才是真实的,想和做之间往往存在意想不到的差异,做的过程中可能有千千万万的难题等着去攻克,也可能有预期之外的惊喜等着去发现,华晨宇的进步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实践出来的。

表达和交流

在《歌手 2020》第6期华晨宇演唱完《神树》以后,袁娅维这样评价:他真的是每一次想要表达的东西都很清晰,很明确,我觉得这个是他身上非常好的。

歌词

华晨宇的歌基本上都是他先作曲,框架编好,大致的编曲确定下来,他嘴里也唱一些没有意义的词,然后他就把demo发给词人,再跟词人详细讲解他究竟想表达什么,词人据此写出歌词。

可以听一下华晨宇2017年4月发表的单曲《寻》,里面包含了demo版:

歌词对于不同的歌曲有不同的意义,而对于华晨宇的音乐,我觉得歌词的主要作用就是将他的音乐具象化。词人听到完成度如此高的demo,再加上华晨宇极细致的讲解和严格的把关,词人自由发挥的空间其实并不大,更多的精力是集中在如何将相对抽象的音乐用文字表达出来。比如2016年6月华晨宇发表的单曲《巨鹿》,这首歌旋律的灵感来源于华晨宇的一个梦,梦中华晨宇一路奔跑穿过黑暗到了白色世界,看到一群白色的天使在跳舞和玩耍,醒来后的深夜他关灯写出了这首歌的大部分旋律,而巨鹿这一意象却是词人代岳东的巧思,赋予了这首歌鲜活的生命。

华晨宇对于经常跟他合作的词人总是赞不绝口,说他们很有默契,很懂他,但就算这样,火星三部曲的第一首歌《好想爱这个世界啊》,华晨宇还是逼着词作者裴育写了3版不同的词,为了写出他想要的那种真正抗抑郁的感觉。华晨宇对于歌词是很重视的,因为他所发表出来的音乐是为了表达,为了跟听众交流,不要故弄玄虚、曲高和寡,他希望听众能听懂他的音乐。

华晨宇这种创作歌曲的方式,首先是词人听懂华晨宇的音乐以后将自己对音乐的理解用文字表达出来,而词人的歌词反过来又要得到华晨宇的认可这的确是他的音乐所要表达的,经过这样两重确认,华晨宇音乐里的歌词很少晦涩难懂的内容。就连《七重人格》这首歌,可能单看歌词还会有点一头雾水,但回头再看看歌名就豁然开朗了。

分享和交流

当然,还是会有相对难懂的歌曲,比如《降临》,单听这首歌可能会有点摸不着头脑它在表达什么,但华晨宇在多个场合都介绍过《降临》正确的打开方式:这首歌其实讲的是万物重生,但是听这首歌呢,你必须要结合《神树》来听这两首歌正确的听法是循环听,就是先听完《神树》再听《降临》,听完《降临》再听《神树》,它是会有不一样的感受的这两首歌有点像太极的那张图(省略300字解释)。这可能是华晨宇自四专创作开始(2018年)的一种转变,他会更乐于也更主动地去讲述他在音乐中的想法。但是有一点始终没变,华晨宇在采访中是这样说的:我很不希望大家一定要跟我想得一样。我觉得他们听到这个歌,他们有他们自己的想法,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画面。但我觉得他思考的那个方向是一致的时候,我觉得这个就够了,就足矣。我没有必要让所有的人,一定要按照我的那个思维来去听。所以,他的分享只是在引导一个思考的方向,音乐真正的魅力还是要听众自己去领略。

华晨宇如今这种更愿意分享和交流的状态是多方合力催化的结果:

华晨宇主动寻求改变,正如四专里《新世界》这首歌,他说:当时写这首歌的时候,是我出道五年,五年是一个里程碑一样吧,我可能过了五年之后,我会成长成一个新的面貌,这个《新世界》其实就表达的是我一个新面貌的样子。华晨宇的思想和音乐自然而然随着年岁的增长在进步,但从专注自我表达到四专里的大爱,这个大跨度的进阶还是跟他自身的经历分不开。他坦诚自己有一段时间精神状态很糟糕,自己跟自己较劲很痛苦,后来他学会了用相对视角去看待世界,也感受到来自亲人朋友歌迷的关爱,慢慢地才走了出来。这段不好的经历已然融入进华晨宇音乐创作的基石里,成为他第四张专辑的内核,他说我只是希望这些歌能够为这个世界和这个社会产生一点点小小的影响,当你听到之后,会希望能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就是能帮到一点点人就够了。歌迷的支持给了华晨宇分享和交流的勇气和动力。前面已经讲过创作音乐素材是华晨宇的日常积累,写出一首完整的歌倒是需要一个相对不受干扰的环境,但华晨宇的效率极高,四专里耗时第二长的《七重人格》也才花了8个小时就写完了。所以,华晨宇会说我每年写那么多的歌,我发出来的歌是我很少一部分,他写歌不是为了发表,正相反,他是从已创作的歌曲中去挑选想要发表的歌。那怎么挑选呢?华晨宇发表出来的歌曲都有着很强烈的表达诉求,作为接收这些音乐表达的听众,听众群体中的歌迷才是华晨宇真正会去考虑的对象,而经过这7年的相互守候陪伴,每年演唱会的欢迎回家,华晨宇和歌迷之间已然默契十足。他发表出来的音乐似乎总能走在歌迷前面一点的位置,每次都会带给歌迷惊喜,却不会跑得没影了,是只要歌迷使使劲就又能靠近的距离。华晨宇的音乐引领着歌迷的音乐审美,而歌迷每一次的正向反馈都给了华晨宇安全感,他慢慢试探着越来越敞开自己。

争议

最后这部分想讨论一下外界对华晨宇音乐的争议。知乎上有几个问题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回答数和点赞数都很多,例如:你为什么不喜欢华晨宇?在华语乐坛上,华晨宇是否被吹的太高太神?这里面对华晨宇音乐的负面评价我觉得大致可以分成4种情况:1. 听不懂,欣赏不来;2. 可能听懂了也可能没听懂,反正就是不好听,不喜欢;3. 听懂了,觉得不过如此,这不好那也不够,粉丝捧太高,令人反感;4. 单纯厌恶华晨宇的粉丝,饭圈原罪,音乐倒是其次。

通常给出第一和第二种负面评价的回答都比较简短的,因为对于听完后觉得欣赏不来或者不喜欢的音乐,如果听众自己没有进一步去思考为什么的主观动力,那么也就没什么好讨论的了,这很正常,大部分人都更愿意把时间花费在自己喜欢的事物上。

对于第三种负面评价,回答都相对比较长,我个人对于批评华晨宇的言论是没有敌意的,如果言之有物,我还会去认真想一想。但我发现这些负面评价中普遍有以下一些特点我觉得是需要斟酌的:

喜欢拿华晨宇跟其他歌手去比较,而绝大部分的比较都是不严谨的。我一直觉得比较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对于学习者来说,通过比较可以更直观清晰地知道更好的应该是怎样的,因为目的是为我所用,就算是片面的、牵强的、断章取义的比较都没关系,只要能帮助到自己向更好的去学习就行了。但是,用跟别人比较的方法去评价一个人和他的作品,是需要格外警惕的,特别是在自己对比较的对象没有充分了解的情况下。就算我对华晨宇了解到这个程度,我也无法将他跟其他任何歌手去比较,因为我目前不可能像了解华晨宇一样再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去了解另一位歌手。所以,可以看到这样比较式的评价大部分都破绽百出,难以服众,极容易引战,双方又各执一词,没有结果。喜欢用自己的主观意愿去为华晨宇做职业规划,而实际上他没有这样做,继而认为他的音乐不行。比如有一种观点:华晨宇不应该参加那么多的综艺节目和商业活动的,这样哪有足够的时间做音乐呢,不够努力,所以他的音乐不行。请细想一下,这不就是中国式家长的思维方式吗?看似无懈可击,实则是很僵硬的思维定式,一方面无视了个体间的差异,另一方面试图用刻板印象比如贫穷的音乐家为枷锁套在华晨宇身上,最难受的是,看不到对方的努力,始终认为还不够。喜欢拿好几年前的素材说事。《癌》这首歌似乎是大部分负面评价都绕不过去的,我其实不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关注这首歌。还有引用华晨宇的言论往往也是好几年前的。因为粉丝某些夸大的言论从而影响到对华晨宇音乐的评价,喜欢用反驳粉丝言论的方式来说明华晨宇的音乐不怎么样,然而,这样的反驳仅仅只能说明你不同意这些粉丝说的话而已。

第四种情况我就不说什么了,不在我这篇回答的讨论范围内。

最后的最后,我写这篇回答的初衷是想将我对华晨宇和他的音乐的一些思考用文字梳理一遍,在华晨宇今年出关之前保存下来,以后可以对照参考一下,也算留个纪念。如果有缘看到这篇回答的朋友,能够有一点收获或引发一点思考,那我会很高兴。

更多如何评价华晨宇第四张专辑《新世界NEWWORLD》?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