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台湾同宗同源(台湾和大陆同文同种),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台湾同宗同源(台湾和大陆同文同种)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台湾同宗同源(台湾和大陆同文同种)

综合转载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黄莺莺(1951年8月29日-),台湾著名女歌手,早年艺名为黄露仪。1974年推出第一张唱片《云河》。之后便嫁到新加坡。1976年再度复出发行专辑。1979 "Feelings"专辑,荣获香港唱片业协会(IFPI)颁发的金唱片奖。1981 "呢喃"专辑,荣获金鼎奖。1983 "常在我心间"荣获香港"十大劲歌金曲"﹐同时也获得"季选最受欢迎金曲奖"。1987 "赌徒"荣获金嗓大奖。1989 "日安,我的爱",荣获金鼎奖"演唱奖"及"优良唱片奖"。1992 "葬心"获香港商业电台叱吒乐坛过江龙铜奖。1993 "阮玲玉电影原声带--葬心"获第十二届香港金像奖-最佳电影主题曲及最佳电影配乐奖。

崔苔菁(1950年11月8日-),毕业于中国文化大学。一代性感女神,是70至80年代歌坛红极一时的闪亮巨星,崔苔菁以美艳性感形象深植人心,是华人圈最早的性感尤物,当时有"东方玛丽莲"之称。

曲名:剪剪风

歌手:黄莺莺 崔苔青

在恻恻清寒翦翦风里

我们的故事从这里开始

说起来似乎很不容易

有很多欢笑

也有些秘密

在恻恻清寒翦翦风里

多少的心酸

多少的甜蜜

我们用青春写下故事

青春的世界

充满了希冀

剪剪风:琼瑶的青春纯爱篇,何飞飞爱得深沉绝望是谁的错

博文纵览关注2019-10-22 07:54

不管你对琼瑶的作品和琼瑶的人生经历有何看法,不能否认的是,琼瑶的书启蒙了一代年轻人的爱情。

如果你问读者,琼瑶的哪本书写得最好看,恐怕有不少人与我持有一样的看法:第一次看到哪一本,那一本就是最好看的。

我第一次接触琼瑶的作品,看的《是剪剪风》。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很简单,书中描写的意境,确实让人感受到了恻恻轻寒剪剪风的的凄迷与愁绪。

一群高中同学在毕业之际约定经常相聚,永远不分开。这是一个美好的梦,一个只可能存在于青春期的梦。

柯梦南是后来加入者,一个闯入者。他的英俊、才华、与众不同,迷倒了圈子里的大部分女生,而他选择了沉默内敛、感情丰富的蓝采。

同样在单亲家庭长大的他和她,有着许多共同语言,共度了一段美好时光。

喜欢柯梦南的女生太多了,但她们都接受了柯梦南和蓝采相爱的现实,唯有何飞飞越陷越深,将她的满腔爱意和爱而不得的痛苦倾诉在日记中。

终于,在一次海滨野营中,她最后一次向蓝采求救,希望蓝采能让出柯梦南。但她得到的却是爱情不能转让的回答。

绝望的何飞飞不顾自己腿容易抽筋的毛病,奔向大海游向深处,最终溺水身亡。

柯梦南带着何飞飞倾诉衷肠的几本日记远渡重洋,蓝采陷于自责与悔恨中,曾经相恋的两个人友好分手,渐行渐远。

数年后,已成名声乐家的柯梦南学成归来开演唱会,圈子里的好友们再次团聚,想重拾旧日美好时光。然而柯梦南没有回到他们中间,只是送来一张写有旧歌歌词的卡片,并独自去墓前凭吊了何飞飞。

这篇小说的篇幅不长,基本上只能算个中篇,很快就能读完,却能让读者陷入淡淡的轻愁中,要过一会儿才能抽身脱离。

小说塑造得最有特色的人物,莫过于何飞飞。

何飞飞是一个特别活跃、没心没肺的人,她爱开玩笑,爱捉弄人,于是,当她说出自己的真心话时,所有人都习惯性的不当真。

这是她性格的悲剧,也是她让人困惑的地方。

她的这种真真假假捉摸不透、貌似长不大的性格,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作者没有交代,读者也就只能迷迷糊糊地看。

对于她的爱而不得与因爱而溺亡,读者深感惋惜与难受:这样一个精灵一般的女孩子,为什么如此执着、想不开?

她的死,有对爱情的绝望,也有不顾身体状况任性而为的缘故,但她的死,并非主观意愿,而是一场本可以避免的事故。

想来想去,还是因为太年轻,爱情大过天。

何飞飞的死,给一个圈子带来巨大的影响。首先是蓝采与柯梦南的爱情终结,其次是整个小圈子的解散。

他们这群人肆意、奔放的青春,都随着何飞飞的死而远去了。

何飞飞的死,在小说一开始就给出了预兆。柯梦南第一次出场,何飞飞正在捉弄圈子里的一个男生,被对方开玩笑道:希望你将来腿抽筋死掉。

这当然只是作者的巧妙安排,但是看到何飞飞真的死于腿抽筋溺水身亡时,读者还是颇受震动。

柯梦南在听到何飞飞向蓝采倾诉她对他的爱时,感情上已发生了变化,等到看了何飞飞的日记后,便再也无法跟蓝采在一起。这一点,很多读者都大感不解。

一个人会因为有人非常爱自己而放弃原本跟他在一起的恋人吗?

这当然要因人而异。

柯梦南到底有多爱何飞飞?不清楚。但是,他在何飞飞死后无法再跟蓝采在一起,基本上是必然的结果。

因为,他的母亲就是因为深爱他父亲却被抛弃而自杀,多年来,柯梦南都难以走出这件事的阴影。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何飞飞在重演柯梦南母亲的悲剧。

至于蓝采,她的母亲早就告诉过她,爱情中不能有第三者,尤其是第三者还是死人的时候,活着的那个人是赢不了的。

其实仔细想想,在这篇小说中,与其说是何飞飞的死拆散了柯梦南与蓝采,不如说,柯梦南与蓝采的爱情,是为了成全何飞飞这个人物。

《翦翦风》主题曲·崔苔菁

恻恻轻寒翦翦风,杏花飘雪小桃红.

wuyihua520131412级分类:生活被浏览1318次2013.09.09

hfut_short

七绝·寒食夜

唐·韩偓

恻恻轻寒剪剪风,

杏花飘雪小桃红。

夜深斜搭秋千索,

楼阁朦胧细雨中。

这首诗描画的是一个春色浓艳而又意象凄迷的细雨尖风之夜。乍看,通篇只写景物,而景中见意,篇内有人。如果细加玩绎,它的字里行间不仅浮现着留连怅惘之情,还似隐藏着温馨缠绵之事。四句诗中,特别值得拈出的是第三句--“夜深斜搭秋千索”。这是一个点破诗题、透露全诗消息的关键句。施补华《岘佣说诗》说:“七绝用意,宜在第三句。”这首诗正是如此。

诗的题目是《寒食夜》,这第三句中的“夜深”明点夜,“秋千”则暗点寒食。《佩文韵府》引《古今艺术图》云:“北方寒食为秋千戏,以习轻?。后乃以彩绳悬木立架,士女坐其上推引之。”《太平御览》、《事物纪原》、《荆楚岁时记》等书也有相似的引载。又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述,天宝年间,“宫中至寒食节,竞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这句诗就以秋千这一应景之物点出寒食这个节日。

当然,诗人之写到秋千,决不仅仅是为了点题,主要因为在周围景物中对他最有吸引力而且最能寓托他的情意的正是秋千。但此时已“夜深”,又在“烟雨中”,不会有人在“为秋千戏”,如句中所说,只有秋千索空悬在那里罢了。而诗人为什么对空悬在那里的秋千索有特殊的感情并选定它作为描写的对象呢?这里,不禁令人联想到吴文英《风入松》词中“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两句。看来,诗人在深夜、烟雨中还把视线投向秋千索,也正因为它曾为“纤手”所握,不禁想起日间打秋千的场面和打秋千的人。

韩偓《香奁集》共收一百首诗,其中写到寒食、秋千的诗竟多达十首。如《偶见》:“秋千打困解罗裙,指点醍醐索一尊。见客入来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门。”又如《想得》:“两重门里玉堂前,寒食花枝月午天。想得那人垂手立,娇羞不肯上秋千。”再如:《寒食日重游李氏园亭有怀》:“往年曾在弯桥上,见倚朱栏咏柳绵。今日独来香径里,更无人迹有苔钱。伤心阔别三千里,屈指思量四五年。料得它乡遇佳节,亦应怀抱暗凄然。”从以上这几首诗,依稀可见诗人与一位佳人在寒食佳节、秋千架边结下的一段恋情。联系这些诗,再回过来看这首《寒食夜》的第三句,可以断定它确是一个见景思人、托物记事的句子,尽管写得尽曲折含蓄之能事,而个中消息是仍然可以参破的。

如果从整首诗来看,这第三句又是与上、下各句互相依托、融合为一的。全诗四句,组成为一个整体,诗的前两句可以说是为第三句布景设色的。首句“恻恻轻寒翦翦风”,先使诗篇笼罩一层凄迷的气氛;次句“小梅飘雪杏花红”,更为诗篇涂抹一层秾艳的色彩。有了这两层烘染,才能托出第三句中“那人”不见的空虚之感和“纤手香凝”的绮丽之思。至于诗的结句“楼阁朦胧烟雨中”,更直接从第三句生发,是第三句的延伸,是把诗人的密意温情推向夜雨朦胧的楼阁之中,暗暗指出其人的居处所在以及诗人的心目所注,从而加深意境,宕出远神,使人读后感到情意隐约,余味无穷。没有这样一个结句,当然也托不出第三句。就通篇而言,应当说,这首诗既以第三句为中心,而又靠上、下烘托,才成为一首在艺术上臻于完美的作品。

韩偓《寒食夜》译文

zwxxjy推荐于 2017.11.25

翻译为:

切肤的轻寒刺面的风,梅花如飘雪,杏花正红。

夜深里,斜搭上的秋千索静静地悬着,烟雨朦胧之中,隐约可见那座楼阁。

唐代韩偓《夜深 / 寒食夜》,原文为:

恻恻轻寒翦翦风,小梅飘雪杏花红。

夜深斜搭秋千索,楼阁朦胧烟雨中。

注释:

1、恻(cè):凄恻。这里作者含主观感 *** 彩来写对天气冷暖的感受。

2、翦翦(jiǎn):指春风尖利,砭人肌肤,正是乍暖还寒的时节。

3、斜搭秋千索:据《古今艺术图》等资料记载,当时北方寒食节,有女子荡秋千为戏的习俗。斜搭:指秋千索斜挂在木架上。

创作背景:

据作者《香奁集》记载,诗人在往岁的寒食节,曾与一位女子有过一段情缘,但后来彼此分开了。这首诗显然是因怀念那位阔别三千里的情人而作。

主旨赏析:

这首诗描画的是一个春色浓艳而又意象凄迷的细雨尖风之夜,表面上只写景物,但景中见意,篇内有人,字里行间浮现着流连怅惘,抒写了诗人怀旧之情。

全诗通篇只点染景物,不涉具体情事,也没有一处直接抒写怀旧之情,全借景物暗示、烘托,境界朦胧。

更多台湾同宗同源(台湾和大陆同文同种)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