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我和我的祖国影视作品分析怎么写(我和我的祖国影视评析),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我和我的祖国影视作品分析怎么写(我和我的祖国影视评析)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我和我的祖国影视作品分析怎么写(我和我的祖国影视评析)

文/乌鸦火堂

就像高考作文一样,一个题目,交给考生去写作文,题材不限(诗歌除外),那么《我和我的祖国》,由7位导演拍摄的这七个故事,就是七篇高分作文。

而且几篇文章,文体不能一样,有的是日记、有的是散文、有的是论文、为的就是放在一起,不重样。

《我和我的祖国》,在如此命题下,真的就像考试一样,几位大导演,谁也不敢掉以轻心,真的都拿出了压箱底的绝活!

大珠小珠落玉盘

电影的效果,让我想起了白居易《琵琶行》里的一套描述: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诗句“翻译”过来呢,就是;

轻轻地拢,慢慢地捻,一会儿抹,一会儿挑。初弹《霓裳羽衣曲》接着再弹《六幺》。大弦浑宏悠长嘈嘈如暴风骤雨;小弦和缓幽细切切如有人私语。嘈嘈声切切声互为交错地弹奏;就像大珠小珠一串串掉落玉盘。琵琶声一会儿像花底下宛转流畅的鸟鸣声,一会儿又像水在冰下流动受阻艰涩低沉、呜咽断续的声音。就是在说琵琶女弹奏的令人眼花缭乱,耳不暇接。

我觉得形容《我和我的祖国》的非常合适,电影如此宏大的命题,并不像之前我们想象的那样,聚焦于历史洪流中的厚重,反而把宏大的主题,化繁为简,把历史事件和时代气息融入到具像的个体之中,关注时代洪流下小人物的一举一动。

而这些小人物的故事,又分别交给了7位不同的导演,七位导演风格不同,也兼顾叙事上的差异化,最终在大命题之 *** 现的是故事主题的高度统一。

更为难得的是,在这7个故事体系下,虽然题材和风格都不同,但并非格调参差,这些作品从故事出发点,到执行力、乃至最终效果都高度统一,说白了,7个故事或许因人而异,喜好因个人口味而定,但这些作品,完成度都非常高。

这里,总导演陈凯歌与总制片人黄建新必须要点赞。

比如,陈凯歌自《黄土地》开始到《霸王别姬》《荆轲刺秦王》中,一直在关注角色作为叙事主体在历史洪流之下的境遇,这是第五代导演非常典型的风格,黄建新也是如此,后者对于电影呈现水准的功力,我们早已领教。

七位导演连同黄建新,就像“八仙过海”,每个人都踩着一个法宝过海,可以在大命题的环境下,尽情“各显神通”,但还是需要一个总舵手将他们搁在一起,最起码要保证他们的,过的是“同一个海”。

所以,电影最终呈现的效果,是追求题材和风格的差异化同时,在无序中建立秩序,故事的视角、情节发展(从小人物视角反衬大时代)、叙述格式(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冲突)、甚至连情绪点都有着各自的呼应。而每个故事又在此基础上,海阔天空。

而且为了避免“疲劳”,就连相邻的两个故事的情绪点,也是完全错开,让观众完成故事与故事之间的情绪波动,也让观众从不同角度,去了解“我和我的祖国”的故事,引 *** 怀,产生共情。

这是总导演与总制片人的功劳,这个必须要服气。让这些不同体量,的“大珠小珠”,都落在同一个盘子里。

说完总得,下面分着来。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这整个电影讲的都是个体与国家命运碰撞的故事,所以电影的片名叫《我和我的祖国》,而不是“我的祖国”,这叫以人为本。

7个故事的共同点,就新中国7个历史时刻下的小人物故事,差异点则是,它们各自走不同类型化路线。

《前夜》大片气势

把管虎这部作品放在第一个,是很提气的,因为这是一部气势磅礴的大片,强节奏强情绪,代入感很强。

电影格局,是按照动作片的形式来拍的,倒计时的限时任务、不断冲突的角色、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加持,再加上摄影镜头的辅助,以及快节奏的剪辑。这20分钟的内容,一气呵成,非常爽快。

所以在如此情绪下,所以观众一下子就被代入到当时的时代环境中,情绪激昂的见证了那一历史时刻。

PS,首映现场陈凯歌说,这部《前夜》,没跟管虎商量就定下他来执导,因为他知道,“虎子(管虎)任务很艰巨,但这个故事他最合适适。”

《相遇》爱情片

观众的情绪被调动起来,如果始终保持这个level,很容易疲倦,别忘了后面还有6个故事呢。

所以第二个故事以爱情为着力点,节奏舒缓了下来,让观众处于一个“聆听者”的地位,听他们讲故事就好。

张一白是不拘泥细节的导演,而是以抒情为主。仅靠两人的对话,就能一点一点走进观众的内心,润物细无声。

演员的功劳也不容忽视,毕竟只靠台词和对话,所以导演找了两位实力派,任素汐动情的诉说,一旁张译就更神了,仅靠眼神演戏。

《夺冠》鬼马童趣

徐峥的故事是喜剧片,前一个故事观众相对低沉的情绪,到这里一下子又被激活了。

而且这是鬼马喜剧,如徐峥的“囧喜剧”一样,是刻意追求夸张的情节和角色塑造,以及情绪化的外露。但放置在这个大命题下,并没有让观众感到突兀,因为电影的主角,是小孩。

上海弄堂里的故事,让人想起了当年香港电影《七十二家租客》,市井味道很重,逗趣夸张的故事,发生在孩子们身上,就变成童趣,而徐峥电影外向的情绪,也不会让观众觉得假,因为如《两小无猜》的角色设定,体现的是孩童时代的那种天真无邪。

这个故事很有感触,我小时候也帮人扶过天线,只不过是为了看动画而已,只有过来人才能体会那种整天晃着天线找台、扶着一个奇葩的姿势不能动的感受,情怀满满。

《回归》全景纪实

薛晓路这个故事很特殊,按照体量上来说这纪实类型的剧情片,但故事结构设定,就跟《11:14》或《刺杀据点》那样,同一起事件,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参与者,一个全景式的群戏。

按照常规,本身这是一个严谨的“现场直击”纪实文体,发挥空间是几个故事里最小的,多角度平铺直述就好,不过薛晓路还是找到了突破口,比如任达华与惠英红的情感,杜江训练时的琐事,尽可能的让故事和情节丰富,角色饱满。

而角色的小情调,又对比于香港回归时刻的庄重和严肃感,这样的反差让最终的仪式感更加强烈。可见薛晓璐作为女导演,这一点处理手法还是值得肯定。

《北京你好》宁式相声

我最喜欢的故事,相信很多朋友也跟我持同样的观点,这个故事很幽默,而且把小人物故事与大时代背景结合的非常紧密。

用“宁式喜剧”来形容这个故事再合适不过了,因为宁浩的风格在国内几乎算得上自成一派,就像片中“抢劫了”和“抓小偷”一帮人追逐,就是当年疯狂喜剧的感觉。

不过宁浩这里还是根据故事量体裁衣,发生在北京的故事,风格就像相声一样,情节中全是包袱和段子,就连相对沉重的地方,也时不时的“抖机灵”:“我爸爸也没了!”、“震住了”这些台词,也只有放在葛优口中,才会有感觉,葛大爷演得太好了。

而正是这样的幽默和抖包袱,让故事非常生动,很接地气。与《回归》的严肃紧张氛围形成鲜明的对比。

《白昼流星》散文诗

如果按照命题作文分配的话,分给陈凯歌的这个故事,是难度最高的,没办法,谁让您是第五代导演,资历最深,当然要挑战最高难度。

这个故事我觉得应该会两极分化,有的人不喜欢,但有的人估计会喜欢,比如我。当然也有不对付的地方,比如两兄弟,实在太帅了,打扮成那样还是有些出戏。

第五代导演都有故土情结,尤其是陈凯歌,对土地迷恋。在广袤的土地上,垂垂老矣的知青、与两个叛逆少年的故事,整体感觉是很苍凉的。

所以故事就是一部散文,在平缓的叙事中,把那种广袤、贫困的氛围做足,而这样的环境下,一个历史大事件的引入,会碰撞出极大的能量,这个能量足以改变一个人。

当人被改变了,两兄弟第一次骑上骏马,去追赶时代,才能完成新老的交替,继续为这片苍凉的大地奋斗。这是陈凯歌的特色,隐藏的很深,很诗意化,不易察觉。

PS,陈凯歌在有段话,拍摄这个故事的初衷:“《我和我的祖国》不但关心发达地区,也关心我国偏远贫困地区,无论繁荣还是贫困,都是我的祖国,无论是繁荣地区的孩子或者是贫困地区的孩子都是中国的孩子。”

《护航》行业剧

这是典型的“行业剧”,在当下有新生代的类型片,所以找了年轻的导演文牧野。

故事可以算作“飞行版的《摇摆少女》”,聚焦飞行员,从他们的人生经历、到工作内容,最终升华主题。

这个故事叙事四平八稳,实际上发挥空间也不大,所以文牧野把主要功课放在了摄影和剪辑之上,让歼10翱翔的场面很有大片气势,把气场做得很足,也通过女性视角,拍出了飞行的一种温柔。

可见,这部电影以《前夜》的磅礴开启,又以《护航》的大气收尾,完成了情绪上的呼应。

PS,看片的时候,旁边一个人惊呼:佟丽娅真美!

结语:芸芸视角

70周年,7个故事,还有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组成了这部《我和我的祖国》。而电影又作为一个整体,将七个宏大历史瞬间与小人物们的喜怒哀乐紧密联结,串联起了一个主题,激发每个普通人的情怀,最终都能与观众建立共情。

把所要表达的主题,交给电影的叙事,只有通过生动的故事,只要让观众喜欢上她,才能让命中我们内心最柔弱的地方。说白了,让电影回归电影。

这与大家传统观念上的“献礼片”完全不同,因为电影没有把视角对准那些高举高打的大事件,而是以时间为节点推演这新中国建立走过的历程,把角度放在了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身边。

从而将每个人心底最朴素的爱国情怀勾起,以你我这样芸芸众生的视角体验祖国的日益繁荣。

这就是:伟大出自平凡 英雄来自人民

更多我和我的祖国影视作品分析怎么写(我和我的祖国影视评析)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