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随着清末政治的混乱和清廷行政能力的削弱,曾经是古典时期巅峰的驿道系统,已经失去了它古典的光彩。经过多年战乱,驿道部分遭到破坏缩减,湘黔、川黔和滇黔驿道均多次梗塞。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清廷颁布废置驿道的命令,开始公路建设。这时贵州部分地方驿道已经荒毁,而公路建设毫无寸进。当时贵州道路的状况是:“其路辐,最广不过五、六尺,虽官路及大路有一丈余宽者,然皆位于耕地之中央,两侧日被水泽所浸消,历久渐渐减缩其路幅”;路面的铺设“以路傍附近易得之材料,为使用之主旨。更有于道路之中央,敷以石道, 以充车道。……而因久不修理,致生极甚凹凸,行旅颇感困难”。
但是,就在这种情况下,强势而不可逆转的近代化曙光,也依然在贵州出山古典时期的尾声照进大山。
清光绪中期,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贵州也有了工矿业的发展,并出现了专门为工矿业服务的工矿驿道。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威宁北海和铅矿的距离比下江近,于是命令公司在北海查勘山脉,试开煤厂。威宁产煤,现在依然盛产煤老板,所以那个时候很快就成功了。
为了便利煤炭运输,公司在矿山和煤厂之间沿山修路,制造牛车,往来拉运,修成了北海到铅锌矿山的驿道,这也是贵州有记载的第一条工矿驿道。托洋务运动之福,清末贵州驿道反而有所恢复,江河沿岸开始出现毕节、黄草坝(今兴义)、打鼓新场(今 *** )、茅台、沿河等新兴城镇。
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朝廷选派了一百多名贵州学生留洋,同时创办了蚕桑学堂和将弁速成学堂。在这股留洋潮中,兴义下五屯的刘官礼和其子刘显世,率先资助兴义40多名青年留洋,其中包括刘显治、王伯群、何应钦等,为日后贵州“兴义系”的诞生打下了坚实基础。
洋务运动在贵州还结下了一个近代化工业的果实:青溪铁厂。
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时任贵州巡抚的潘霨在贵州筹建铁厂,地址选在黔东南镇远下辖的青溪,地处湘黔交界处,很偏僻。但是青溪盛产铁矿,咸丰年间日本商人井上曾赴黔东镇远府青溪卫进行实地调查,发现蕴藏大量铁矿,并提出过过开采计划。
当时青溪沿舞阳河北岸一带山丘原野上,遍布民间土法冶炼生铁的高炉和土毛炉多达数十座,年产量高达20多万斤。而且处于湘黔主要航道舞阳河沿岸,交通方便。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五月,各项设备经过千难万险,安全运抵青溪。为了装卸设备,在青溪港修筑长堤和码头,这是贵州最早的工业专用码头。
1890年6月1日,青溪铁厂正式竣工投产。这是中国第一个近代化钢铁企业,比张之洞创建的汉阳钢铁厂早了三年多。
潘霨,字伟如,江苏吴县人。这是一个非常传奇的人物。年轻时候屡试不第, “不为良相,即为良医”,于是改攻医术,竟然学有大成,成为一代名医。曾辑有《韡园医学六种》,在前代医家基础上有自己的发挥。
传说潘蔚因为治疗好孝成皇后的怪病而步入仕途。一说咸丰后,一说同治后,查下来两帝都没有谥号“孝成”的皇后,道光帝第三任皇后倒是“孝全成皇后”,但是年代差得太远,估计这个故事乃民间附会。单凭医术是做不了大官的。要知道,潘蔚历任天津知府、山东登莱青道道台、浙江盐运使、山东盐运使、山东按察使、福建布政使、贵州巡抚等职,并在山东按察使任上配合贵州人丁宝桢砍了慈溪宠信太监安德海的头。
青溪铁厂虽然竣工投产,但实际面临很多困难,其中最大的困难是没钱。《德宗实录》记载光绪帝对潘蔚奏疏的批复:“即看该署抚详细体察,认真开办,毋得徒托空言”。实际上只是同意潘霨在贵州开办现代化铁厂的请求,但是国家显然是一点忙帮不上的。
建厂所需白银30万两,潘蔚划为3000股,每股100两,向省内外征集股本,出资最高者为总办。但是最终只募得10万两,并且没有实现从民间产生总办的设想,最后只得由贵州地方 *** 借拨19万2000两给铁厂,并邀请其胞弟潘露担任总办。为了还清公银及配备铁厂的周转资金,后来青溪铁厂不得不向德国泰来洋行贷款30万两。
潘露时任江南制造局候补道,是个技术官僚,精通化工,筹建过广东火药局等多家近代化工业企业。不管从潘露自身履历还是与潘蔚的关系,由潘露出任总办,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由于地处贵州大山深处,交通的极端困难给青溪铁厂雪上加霜。铁厂设备从英国购买,从机器到耐火砖总重1980吨。到了上海以后,沿长江到湖南,再拆成小件通过马匹和人工蚂蚁搬家一般运进贵州绵绵大山,时间整整花了两年。
同时,镇远虽然是贵州重要港口,舞阳河水路交通在贵州首屈一指,但河道终究不够优良,通航能力弱,产品外运困难,定供货渠道一直不畅。
最后一个困难,也是最致命的困难,是从传统中国走出的人对工业化的隔膜,哪怕眼光开阔如潘蔚,洋务熟悉如潘露。
原先看上去漫山遍野的煤矿,等到铁厂上马后,才发现都是些没有开采储量的鸡窝矿。燃料要从数百里之外的瓮安人挑马驮,成本极高,而且不符合高炉冶炼要求,在生产中多次导致高炉爆炸,伤人事故频发,冶炼工畏之如虎。
应当说,青溪铁厂的设备在当时并不落后,不仅能炼铁,还能炼钢和轧钢。并拥有以法国人罗克莱为领队的外国工程师5人,还有潘露从江浙等地招来的技师和工匠,全厂冶炼工达1000多人。主厂房占地面积60余亩,其他附属设施占地80余亩,总占地面积150余亩。
但是,传统中国步入工业社会最根本的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文化、观念和制度问题。青溪铁厂的失误看上去是一时一地的具体问题,背后却是古老中国必须交的学费。只不过,青溪铁厂交的学费代价过于高昂了。
1890年7月16日,潘露由于巨大的精神压力和过度劳累倒在工作岗位上,铁厂的主心骨去世,无人管理,生产停摆。其后潘蔚推荐的两任总办均在任上贪墨,铁厂瘫痪,潘蔚绝望自尽。
贵州的近代工业第一缕曙光,竟然带着如此悲壮的血色。但由此而开启的古老中国和贵州近代化转型,却值得我们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