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对于这部影片,很多观影者认为剧情平平无奇甚至有些老套,单从电影内容上来解读,显得过于平庸和单薄。该片的惊艳之处体现在创作风格、人物塑造等方面,多方位多角度解读才能真正品味这部剧的精髓。
小成本剧情电影《斯图尔特:倒带人生》改编自同名书籍,呈现了一个真实存在过的流浪汉斯图尔特的一生,于2007年上映。电影由当时尚未名声大噪的汤姆·哈迪和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卷福)联袂出演,汤姆·哈迪凭斯图尔特一角获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最佳男主角提名。
影片讲述了原本绝不可能有交集的两人因为一次声援拯救活动而相识,在此过程中,作家亚历山大对流浪汉斯图尔特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提议帮其立传写书,而后两人相处四个多月,亚历山大一层一层揭开了斯图尔特的悲剧过往。该片豆瓣评分8.7分,是一部难得的佳片。
电影运用传记式叙述和旁观者视角,将斯图尔特和亚历山大两个角色灵活地结合起来,通过倒带式叙述呈现出一个复杂多面的人物形象,通过斯图尔特短暂悲情的一生引发我们关于人生的思考。
如果单从剧情发展来解析这部电影,很难全面深刻地体会此片的独到之处。因此,今天我将从创作手法、人物塑造和主题呈现这三个维度来为大家解读:
创作手法:倒带式回溯、传记式叙述与旁观者角度结合,呈现一幅真实又抽离、悲伤又克制的创作风格
人物塑造:主角斯图尔特复杂多面,极端的矛盾融合于一身,是个真实有血有肉的人
主题呈现:仿纪录片的形态,更真实地还原了斯图尔特悲剧的一生,引发我们对于人生的思考
01创作手法:倒带式回溯、传记式叙述与旁观者角度结合,呈现一幅真实又抽离、悲伤又克制的创作风格
导演在创作风格上不落俗套,不同于平常的平铺直叙,本片采用了倒带式的回溯,用悬疑片一点点还原真相的笔触,引起观影者的兴趣;传记式叙述带来纪录片的真实,旁观者角度又帮助观影者适时抽离。
1. 倒带式回溯:始便是终,向死而生
整部电影以斯图尔特因不明原因的交通事故而死为开头,用他呱呱坠地的出生日期做结尾,构成了一部完整的倒叙故事,非常贴合片名《倒带人生》。
影片开始,一位男子开着车,车里播放着一段录音,声音有些含混不清,男子嘴角含笑,眼眶含泪,接着旁白声起,解释开车的人是亚历山大,录音的人是斯图尔特。一个场景将电影的两位角色串联起来,引发观影者好奇,这两人发生了什么故事?接着影片倒叙二人相识的经过,解释观影者方才的疑惑。
解释完两人相遇相知以后,电影进入正题,亚历山大表明想为斯图尔特写书立传,斯图尔特提议传记倒着写,先写我是怎么变成这样的?再写是什么杀害了当初的我?
导演通过倒叙把斯图尔特的过往呈现出来,以悬疑片还原真相的手法,一点点还原斯图尔特的生活,一步步告诉观影者究竟是什么造成了斯图尔特现在的模样。
2. 传记式叙述与旁观者角度结合:真实又抽离
斯图尔特的过往主要是他本人自述,这种传记式的描述不仅包含事件本身,还包含许多只有当事人才知道的细节描述和感受,不自觉便感染观影者,让其感同身受。
影片中斯图尔特向亚历山大描述了自己进过34次监狱,真实的监狱不会让他这样的人变得更好,监狱里有各式各样的罪犯: *** 、精神病、谋杀犯、过失杀人犯、疯子等,他在监狱里被群殴,在劳动改造时发疯吓退众囚犯,他放火烧监狱里的 *** 癖……
亚历山大这个角色是观影者的内化,他以旁观者的角度观察、记录、审视斯图尔特的人生,他的每一个眼神、表情及其肢体语言上的变化都是替代了观影者和导演展现对斯图尔特态度的转变。
影片一开始,亚历山大对斯图尔特是好奇和警惕,以及对流浪汉的刻板印象的想象,共处一室的小嫌弃和小无奈,到后来,慢慢被斯图尔特的经历和这个人打动,同情他的遭遇,再到最后得知斯图尔特的死讯时的惊讶与难过。
同时影片还巧妙地运用了手绘漫画来传达亚历山大对斯图尔特态度的转变,影片前半段,斯图尔特自述经历时,影片多用的是手绘插画,暗含了亚历山大只是旁观者,是以听故事的心态听的,影片后半段,斯图尔特的经历大多运用的是闪回,实际发生的情景,暗含亚历山大已经走进了斯图尔特的人生,把他当作有血有肉的人来看待。亚历山大情绪的变化与全片氛围及观众对斯图尔特态度的转变完全贴合。
在我看来,导演没有用第一人称完全自述式地讲这个故事,而是用主观自述与客观记录相结合,始终让观众与故事保持一定距离,不过度渲染悲伤,但又通过亚历山大这一角色将观众融入影片之中,躬身入局。
导演这样安排既能够让观众更好地反思作为普通人的我们该如何去对待像斯图尔特这样的人,同时对于斯图尔特这样悲惨遭遇的人,导演克制地拍摄又保留了一份慈悲的温柔。
02人物塑造:主角斯图尔特复杂多面,极端的矛盾融合于一身
整部电影核心就是斯图尔特这个角色,他既天真傻气,又聪明睿智;既暴力疯狂,又善良体贴。导演通过多方位塑造,使斯图尔特这个人物避免了平面化和符号化,而是成为了一个有血有肉实实在在的人。
1. 天真傻气,聪明睿智:
电影中的斯图尔特是一个走路晃晃悠悠,说话含糊不清,眼神晕晕乎乎的流浪汉,任谁见了都会觉得他是个愚蠢邋遢的失败者,他身上保留着孩子般的傻气,会在走路时拉着亚历山大的手,在二手店不亦乐乎地玩家具的门,在草坪上开着除草车转圈兜风。
但同时,他又头脑灵活,在营救流浪之家管理员时,斯图尔特想出了内政部大楼前露宿、通过演讲博取关注等好点子,他能清楚地记得每一个去过的监狱名,能说出使用过的所有药物,他有很多有创意的想法:把废旧的洗衣机零件卖给艺术家、开个办公用品齐备的大篷车接载由机场赶往下个地点的商务人士等等。
斯图尔特身上这傻气与聪明,让观影者心生爱怜,又不由惋惜,如果他生活在正常的环境中,凭借他的聪明才智一定能有一番不俗的成就。
2. 暴力疯狂,善良体贴:
电影中斯图尔特因为暴力无数次进出监狱,因为暴力他的妻儿离开了他,他暴力地推开身边的人,也暴力地想撕开自己,掏出身体中令他发狂的黑色迷雾,他称自己是个疯子。
但同时,他又善良体贴,他天生肌肉萎缩,却勇敢地保护妹妹不受侵害,他照顾妈妈的感受,忍受着自己不堪的人生而没去自杀,他感恩流浪之家对他的照顾,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忙前忙后,他建议议员提供带有宠物设施的冬季应急避寒所,以免带流浪狗的流浪汉们冻死街头。
斯图尔特身上有着极度矛盾的两端,我们不能符号化地去定义他,正是矛盾多面的特质,让观影者体会到这是一个生活中能见得到的有血有肉的人。我们忍不住同情他的遭遇,心疼他的人生,这份同情与心疼更能引发我们对于斯图尔特式悲剧的思考。
03主题呈现:仿纪录片的形态,更真实地还原了斯图尔特悲剧的一生,引发我们对于人生的思考
这部电影运用倒叙的手法,回溯了斯图尔特悲剧的一生,这个故事并非虚构,而是真实存在的,斯图尔特式的悲剧或许并不多见,然而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在成长过程中受过伤,如何面对伤害,如何善待自己,是这部电影想向大众传递的讯息,我就从这两方面谈谈这部影片的现实思考:
1. 面对伤害:以魔驱魔,终将成魔
在电影《斯图尔特:倒带人生》中,斯图尔特从九岁开始便遭到非人的对待,开启了长达三年之久的噩梦生活,斯图尔特被亲生哥哥当成玩物,供他和他的朋友玩弄,好不容易脱离魔爪,脱离那个家,去往福利院,没想到却又落入鬼窟,福利院院长是个娈童癖。
斯图尔特在学校遭受霸凌,在家庭遭受性侵,在福利院遭受虐待,求助无门,孤立无援,最终学会用暴力反抗,保护自己,他体会到了暴力带来的 *** ,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终于被暴力反噬。
当亚历山大问他想改变人生的哪一部分,是先天肌肉萎缩,是哥哥的 *** 待,还是福利院的遭遇?斯图尔特的回答出人意料—我想改变我第一次发现暴力的那天。
或许有人会觉得如果斯图尔特不使用暴力,他可能活不到今天,但对于斯图尔特来说,暴力只给他带来了短暂的解脱,更多的是后续十余年与暴力之魔抗争的挣扎苦痛。
有时候我觉得我是撒旦之子,我把魔鬼放出来,现在没法赶他出去了,我试过……用火烧,用刀割,他根本都不在意,他又为什么会在意呢?魔鬼也不想无家可归啊。
现实生活中,以暴制暴、以牙还牙这种通过一种罪恶终结另一种罪恶的行为无异于饮鸩止渴。正如尼采所说:与恶龙缠斗过久,自身亦成为恶龙;凝视深渊过久,深渊将回以凝视。
2. 善待自己:停止批判,积极安慰
电影中斯图尔特的悲剧起于不幸终于暴力,但过程中,其实他还是有机会重新开始新生活的,影片中斯图尔特的妹妹也有过跟他类似的遭遇,但他妹妹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结婚嫁人,组建了幸福的家庭,斯图尔特也承认,世界上有很多人跟他一样遭遇过性侵、虐待,他们都能忘记前尘往事,重新找到生活的意义。为什么斯图尔特不行呢?
电影中,斯图尔特多次提到他觉得自己肮脏可怕,他讨厌自己攻击身边的人,他觉得自己是恶魔之子……斯图尔特这些言论暴露出他无法重新开始的症结所在:过分苛责,无法善待自己。
因为无法善待自己,斯图尔特一直活在自责懊恼的樊笼中,尝试各种伤害自己的方式,最终葬送了自己年仅33岁的生命。
生活中,我们也很容易苛求自己,从小到大,我们接受的教育都是教我们如何善待他人,但却从未告诉我们也应该善待自己。当别人犯错时,我们细声安慰,温柔以待;当自己犯错时,我们却容易过分苛责,自我批判。甚至,连有安抚自己的想法都会觉得荒谬可耻。即使问题来自不可控的因素,善待自己也不太被允许。
可是当我们不小心犯错时,内心也在焦灼,也在承受痛苦,此时我们也需要宽慰和安抚,如果一味谴责自我,那伴随错误滋生的羞耻懊恼会像幽灵一样不时侵扰,搅得我们不得安宁。善待自己,有助于我们不耽溺于过去,更好地拥抱未来。
以待人之道待己,以爱己之心爱人。
结语:
在我看来,这部影片不落窠臼,没有过分渲染悲伤,却从始至终一直笼罩在淡淡的悲伤之中,运用倒叙的手法,通过传记式叙述与旁观者角度结合,将斯图尔特这一复杂人物的悲剧人生呈现出来。
电影穿插着英伦式幽默,似乎想向我们传递生活可能残酷,但也能看见曙光,这段真实的悲剧人生,或许是在告诫所有人,无论你在哪里,请善待自己,好好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