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民歌,集中反映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活情趣,极具艺术感染力。走近非遗,传承文化,今天要和大家一起走进邗江实验小学,听听从教室里传出来的扬州民歌。
这些是邗江实验小学杨柳青民歌社团的孩子,教唱的是课外辅导老师李燕华——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扬州民歌”代表性传承人。在李老师的悉心教导下,同学们表演的歌曲曾多次荣获国家级、省级大奖。
杨柳青民歌社团学生:
流行歌曲下课和同学们一起唱可以放松一下,民歌就更有民族风味,唱起来更有特点。
学习民歌不仅可以放松,还可以让我学习到唱歌的方法。
学习扬州民歌可以把这种文化一直传下去。
看到孩子们对扬州民歌如此热爱,李燕华仿佛看到了年少时的自己。
李燕华:
我的家乡是在苏北宝应,那个时候有一批插队的知青,是南京小红花的老师,对我的影响特别大,我一直在家乡乡音的耳濡目染下成长起来的,后来读书上学,去了南艺,跟了南艺比较著名的音乐老师顾雪珍,她也是专攻民歌,所以我就一直在唱民歌,后来毕业了,到了一个企业的艺术团,也一直在唱民歌,就是我以民歌主打,省里的比赛,包括全国、央视的这些金歌赛,我都去过,都是民族组,该拿的奖也都拿了。
尽管如此,李燕华并没有停下脚步,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扬州民歌,她经常走进乡间田野采集民歌素材。
李燕华:
仪征的民歌也是很著名,它是仪征八大景之一,我当时在仪征工作,在仪征文化馆,我就随他们到乡村去采访,最老的一位老农民已经九十多岁了,他唱不全,音都唱不准了,但是他就有那个感觉。还有一位七十多岁,2005、2006年带着录音笔去的,跟他们学唱,他们就是号子、小调这些,都唱几句给我听,然后我就现场跟他们学,我感受到他不是那种学院派,要把声音位置怎么样,就是那种很本色、很乡村、很原汁原味的演唱,这段历史对我来说非常有意义。
过去民歌的传承大多靠口口相传,但由于传唱人慢慢减少,很多民歌就随着岁月流逝逐渐失传了。李燕华的一次次采风让那些差点失传的扬州小调又再次呈现在了大众的耳畔。
李燕华:
当时有一个农民,我采访他的时候七十多岁,还生病,他说我自己现在七十多了,而且家里没有什么田了,他说那时候唱民歌的时候,在一大片的田头,他说以后不会有了,他说现在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到城市里面去了,没有人跟我们喊号子了,我就把他的有一首歌《一阵阵风来一阵阵凉》从头到尾学了一遍,他就大概四句对仗的,词也非常好“ 一阵阵风来一阵阵凉 一阵阵吹落雨花香”,当时非遗刚刚开始起步,后来我就把那个一阵阵风来一阵阵凉改编了,它的整体元素我还是保留了,这首歌后来就被仪征那边录用了。
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李燕华在采风的过程中一直在思考,如何能把扬州民歌更好地传承下去。就在这时,一个小朋友的家长找到了她。
李燕华:
小孩子的家长来找我,说你能教教我的孩子能唱到你这样,后来静下心来想想,这也是我的一个发展,我不能在舞台上待一辈子,就作为尝试去教一教,最本色的民歌它的要素是甜、脆、美,小孩子的音色正好吻合这个要求,天然的,所以我觉得教小孩子唱民歌最方便的,在声音上没有什么违和感。
2007年,李燕华作为人才引进来到了邗江文化馆,主要负责节目的编排创作,同时还被聘为邗江实验小学杨柳青民歌社团的课外辅导老师。
李燕华:
我的心思就转到幕后了,就想我一个人唱的力量有限,就像那个家长说的,你把我的孩子能不能教成像你这样唱,我就一直想把这个愿望实现。不仅仅是教孩子,到邗江之后,一部分精力是放在少儿,我现在不仅仅是像艺人那样口传心授,我还要把科学的发声都带入到教学里面去,孩子他随着对民歌的学习,就对音乐声乐产生了兴趣。(您有多久没有登舞台了)大概七八年五六年吧,我也记不清了,因为幕后的事情太多了。(您觉得帮助别人去排练 其实拍出来的这样一个作品能够呈现给大家 也是更好的来让大家接受到咱们的民歌)对,也是展示自己,而且这种展示是一个更大境界、更高境界。
今年正值建党一百周年,李燕华给孩子们教授了很多红歌。
李燕华:
领着孩子唱了很多红歌,《红船》、《清水湾》一个对革命历史的认识,一个是对歌曲又有了新的认识。孩子对历史的了解就不会那么枯燥了,用歌曲来呈现,歌曲的教学也是传帮带,对孩子思想教育、历史教育都有帮助。
邗江实验小学音乐老师:
我们学校其实每一个小学部的学生、初中部的学生,都会唱扬州的民歌,让大家热爱扬州民歌,热爱扬州民歌,然后传承扬州文化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的确,希望有更多的小朋友学唱并喜爱扬州民歌,让扬州民歌更好地发展传承下去。
来源丨扬州广电“扬帆”手机频道
编辑丨朱蒋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