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文昭关》是一出骨子老戏,据传早年间程长庚经常演唱,后来以汪桂芬最为著名,王凤卿留下的唱片就是汪派唱法,其特色就是唱的刚劲、高亢,有逢高必拔的意思,其“恨平王无道乱楚宫”就是很有特色的汪派唱法,其中“恨平王”三个字就是高开,“无”字用脑后音在往上翻,“道”字及“乱”字稍平进行过度,“楚宫”两字一翻到顶,全力唱出。据说刘鸿昇及高庆奎翻高的唱法多少是受到汪桂芬的影响。刘曾复说戏录音中有汪派文昭关的唱法,也是比较常见的录音资料。
另外老谭实际上也唱《文昭关》,有资料说老谭的文昭关学程长庚,同汪桂芬同源。老谭先生没有留下这出剧目的唱片但是有后人的回忆文章记录了老谭文昭关的唱法,后辈中言菊朋有《文昭关》的唱片,但是言菊朋先生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做了一些改变,虽说不是原版复刻老谭,但是言菊朋先生是旧谭派领袖,这段唱片也算是意境上继承了老谭,近年上海的言派须生陈圣杰唱过文昭关应该可以找到影音资料。另外刘曾复说戏录音有谭派的文昭关唱法,其中部分字眼是刘曾复老先生精心整理过的,傅希如的《子胥逃国》就是按刘曾复先生的谭派唱法进行表演的。
另外《谭鑫培艺术评论集》后面有一个年表记录,1897年在天津,后三鼎甲曾经合演《文昭关》角色分配是:汪桂芬的伍子胥;孙菊仙的东皋公;谭鑫培的皇甫讷,也是十分有意思的记录。
余叔岩倒仓前(小小余三胜时代)在天津唱《文昭关》很受欢迎,但是当时余叔岩还没有学习谭派,都说余叔岩的是来自余三胜的汉派唱法,以“一轮明月”中唱十三一为特色,王佩瑜曾经唱过十三一,应该有影像资料可以欣赏,另据吴小如教授的回忆文章孙钧卿(老生孙岳的父亲)唱《文昭关》也用“十三一”。
后来余叔岩在重返舞台就没唱过《文昭关》了,但是同时代的王凤卿、言菊朋、高庆奎应该都唱过《文昭关》,在往后马连良没有见到过唱《文昭关》的记录,谭富英根据记载其开蒙戏就陈秀华教的《文昭关》,但是也没有见过出科后的演出记录。
再后来,文昭关就是杨宝森的拿手剧目了,有很多录音存世,如50年香港的录音(嗓音很好,汪正华来的东皋公),54年北京的录音(这个录音流传不是很广,印象中绝版赏析栏目播出过,不过也可能记错了),57年天津的实况录音(音配像版本),57年上海实况录音,58年1月的唱片(此为绝唱,2月份杨宝森先生就去世了)。杨宝森先生的演唱虽然少了翻高音的畅快,但是其深邃、宽厚也另是一种意境,其中音配像版本的录音在57年,这个时候杨宝森先生的嗓音已经大不如前了,但是听上去依旧这么耐听,行腔很稳,因为没有高音,杨宝森先生往往通过宽音表现人物情绪,而这种宽厚深邃的唱法又洽和了伍子胥满腹含冤、思报家仇的心境,单单在伍员出场一句“马来”及“伍员马上怒气冲”一段唱就是最明显的一个例子,例如“逃出龙潭虎穴中”的“虎”字汪派唱法是走高腔用脑后音,在转到“穴”在往下一沉,在有力的把“中”字唱出,而杨宝森先生的唱法“虎”字平着唱出,在“穴”字行腔把这个穴字拉宽,之后接“中”字唱出,效果依然十分好。
听杨宝森先生的《文昭关》虽无高腔嘎调,但是依然十分过瘾,使人如痴如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