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如今的中老年朋友,大都会唱那首深情优美的俄罗斯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但关于这首歌创作和翻译的传奇故事,却鲜为人知。
1956年,苏联举行全国运动会,由莫斯科电影制片厂摄制了一部大型文献纪录片《在运动大会的日子里》。电影厂邀请著名作曲家索洛维约夫·谢多伊为影片配乐。作曲家与诗人马都索夫斯基合作为影片写了4首插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便是其中的一首。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这样一首短小而并不复杂的歌曲,近半个世纪来在世界各地越传越广,这在世界音乐文化史上也是罕见的。马都索夫斯基的诗出色地描绘了俄罗斯大自然纯朴的美;歌曲中年轻人真诚激动的心声、萌生的爱情和黎明前依依惜别之情都和这大自然的美和谐地交融在一起。而索洛维约夫·谢多伊他那富有魅力的、水晶般剔透的旋律又支持和发展了诗歌形象,仿佛就是从俄罗斯大自然本身诞生出来的。用作曲家本人的话来说,歌曲是“顺着字母从笔尖底下流出来的”。
而当初这首歌拿去录音时,电影厂的音乐部负责人审听之后并不满意,毫不客气地对索洛维约夫·谢多伊说:“您的这首新作平庸得很。真没想到您这样一位著名作曲家会写出这种东西来。”一盆冷水浇得作曲家垂头丧气。不过影片上映后,歌曲受到了年轻人的欢迎。第二年,在第6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一举夺得了金奖。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是唱着“但愿从今后,你我永不忘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登上列车,告别莫斯科的。自此,这首令人心醉的歌曲飞出了苏联国界,开始它的全球旅行。
歌曲结合了俄罗斯民歌和俄罗斯城市浪漫曲的某些特点,但富有变化。虽然是短短的一首小歌,却处处显示出这位大师的匠心来:他灵活地运用了调式的变化——第一乐句是自然小调式,第二乐句是自然大调式,第三乐句旋律小调式的影子一闪,第四乐句又回到了自然小调式。作曲家还突破了乐句的方整性——第一乐句是四个小节,第二乐句比第一乐句少一个小节,第三乐句割成了两个分句,一处使用了切分音,对意义上的重音的强调恰到好处,第四乐句的节奏与第一、二乐句相近,但不从强拍起,而变为从弱拍起。四个乐句在章法上竟没有一处是和另一处完全相同的,歌曲旋律的转折令人意想不到却又自然得体,气息宽广,结构精巧,于素雅中显露出生动的意趣,真是令人惊叹不已。难怪苏联音乐界盛赞索洛维约夫·谢多伊的歌曲作品“体裁灵活新颖,手法别致,风格多样化,很少有雷同的感觉。”
翻译家薛范
1959年,苏联设立以“列宁”命名的最高荣誉奖,索洛维约夫·谢多伊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五首歌曲荣获首届列宁文艺奖。直到苏联解体为止,以歌曲作品而获此殊荣的,除了索洛维约夫·谢多伊,还没有第二个人。
1958年,在莫斯科举办第一届国际柴可夫斯基钢琴比赛,一等奖获得者是美国青年钢琴家范·克莱本。他在告别音乐会上激动地弹奏起这一乐曲,全场爆发出暴风雨般的掌声,听众们都站起来齐声高唱。克莱本回国后举行音乐会时,还把这首歌作为常演曲目。1962年,肯尼·鲍尔用英语录唱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由曼·库尔蒂斯填词,取名《莫斯科之夜》)成了美国当年的畅销唱片。要知道在“冷战”期间,美国几乎是从不介绍苏联歌曲的。法国作曲家兼歌手弗朗西斯·雷马克用这首歌的曲调另填法语歌词,取名《春天的铃兰》,在法国唱红一时。苏联的“若克”歌舞团在巴西访问演出,演唱巴西的《桑巴》,全场观众高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作为回报。骑着 *** 快马的撒哈拉骑手用最稀有的豪萨语唱着这首歌来到尼日利亚。这类有趣的故事不胜枚举——芬兰、几内亚,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到处都可以听到有人在唱这首歌曲。
索洛维约夫·谢多伊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我始终认为,歌曲复杂或简单,是并不重要的。终究不是因为这点才受人喜爱。只有当人们在歌曲里寻找自己生活的旅伴、自己思想和情绪的旅伴,这样的歌才会受人欢迎。”
这首抒情歌曲近半个世纪来所以具有魅力,不仅仅在于它的艺术上的成功。当时的苏联评论界认为:“杜纳耶夫斯基的《祖国进行曲》中的爱国主义主题在索洛维约夫·谢多伊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中借另一种形式、以新的面貌出现。”歌曲的内涵在传唱过程中被大大延伸了:它已不是单纯的爱情歌曲,也不仅仅是歌曲中莫斯科近郊夜晚的景色,它已融入了俄罗斯人民对祖国、对亲友、对一切美好事物的爱。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这首家喻户晓、优美抒情的歌曲在中国也传唱了六十多年,影响了几代人。而把这首歌曲翻译成汉语的是我国著名翻译家薛范。当今薛范的名字已分别被美国、英国列入《国际名人辞典》、《世界名人录》,他被俄罗斯总统亲自授于象征国家最高荣誉的“友谊勋章”,被中俄两国 *** 分别授予“中俄友谊奖章”,“俄中友谊奖章”及荣誉证书。
1956年7月,薛范从《苏维埃文化报》上看到此届联欢节获得金奖的五首歌曲,他手头上正好有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的原谱,于是他花了足足两天的时间,把它赶制出来,但感觉好几处译文不尽人意。那天晚上雨过天晴,他去了长乐路的小剧场观看歌剧演出。散场后,他搖着手搖车在淮海西路上,刚下过雨的路面反射着路灯那橙黄色的柔和灯光,路旁的树叶也不再沙沙作响,路上行人稀少,非常幽静。蓦然,路边的一幢楼飘来了悦耳的钢琴声,薛范不由地停了下来,凝神静听。哦,是肖邦的《降E大调夜曲》。他突然想象到那位弹钢琴者一定是位少女,在那个四处静悄悄,令人心神往的夏夜,弹起悠悠扬扬飘忽的琴声,自有一种神秘的、甜蜜的意蕴。他出神地聆听着那位少女和肖邦的对答,任自己的思绪在美丽的夜色中,像静静的小河流水,微微地泛着波浪,在月光下闪着银光。直到琴声停止他才若有所悟地离开。到家已经深夜一点,他毫无睡意,摊开放在桌上的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的未完成稿,这时灵感涌上心头,只花了一个多小时就把歌词译成誊清。“但愿从今后,你我永不忘,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对人生这个阶段的感悟及诗般的语言深深打动了他。
不久在上海的《广播歌选》和北京的《歌曲》杂志同时发表了薛范译配的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的歌曲。薛范是世界上第一个把这首苏联歌曲译成俄文以外文字的人。有人统计过,在世界上,用汉语唱这首歌的人远比俄语或英语唱的人多。这首歌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首中国歌曲。这首歌已不是一首单纯的爱情歌曲,而是融入了家国情怀、亲情友爱,以及有着美好的梦想和希望。这首歌已打动了无数人,在世界各国尤其在中国大地广为传唱,经久不衰。
本文来自网络和“个人图书馆”,涉及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