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文:杨峰
航空路桥——
每当我由北向南穿过这座大桥,前往小潢河的南岸,我的脚步就会放慢,我的心也会沉静下来。
眼前这条穿城而过的小河叫“潢河”,据说得名于四千年前在这块土地上建国的“黄国”,本名黄河,后因区别于北方的那条母亲河而被改名“潢河”。同样,今天我们县名,又得名于此。民国初年,全国性的废州府设县治中,“光州”及“光州府”名被废止,因这条穿城而过的小潢河而得名“潢川县”。
但是您知道吗?这条河原本位于弋阳古城的东南,而现在却位于弋阳古城的西北。今天我们说起潢川,使用最多的就是“一水隔两城”。我们的摄影家最钟爱的地点也是这沿河两岸。事实上,如今潢川的一水隔两城,并不是天然就有的。
1195年,时光州知州梁季泌扩建南城,城市始扩至今天北城的部分地区,当时还是一条小沙沟的小潢河才成为城市内河。
顺治《光州志》记载:“今镇潢桥河,原止一支流小沟,古志土城四门。洪武初,河至沙沟转而东,郡兵部尚书张安仁以形家言,议改今河,人文遂盛,河流始大,遂筑北城五门,南城六门,甃以砖石。”在乾隆《光州志》中也有类似的记载:“潢水由州治南沙沟转东,后,宋庆元中,知州事梁季泌议改筑两城,导河贯城东去......”
航空路桥南头——
由此,我们已踏上这片被称为“弋阳古城”的土地。
潢川城分为南北。但这被称为“弋阳古城”的南城建设却比北城早了一千二百年左右,最初的雏形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时就已形成。
顺治年《光州志》记载:“州旧弋阳城 ”;《地形志》:“弋阳在定城县。汉为弋阳国,后魏置郡,唐改光州”;《一统志》:“古黄国在定城废县西一十二里,今州南城即其地。黄城即定城,定城即弋阳,弋阳即光州也”。
当时的弋阳城是有一定规模的。《资治通鉴》记载有朱全忠率四十万大军攻光州,光州刺史柴再用严守备,城得免。这充分显示了唐末之时,光州城池的坚固。
由于潢川城池地位的重要,各执政者都在不断地加速扩建。后周显德二年(955),周世宗亲下诏书:“农闲与板筑,农忙则罢役。”号召农闲季节修筑潢川城池。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岳飞为河南北路招讨使,亦令牛皋等在此修城抗金。
还要特别提到的是,弋阳古城就是被闽台及海外华人尊为圣王的陈元光故乡。
数部《光州志》中都明确地记载:“陈元光 光州人,字廷炬。风姿卓异,博览经书。年甫十二,领光州乡荐第一,遂从其父政,领将兵五十八姓以戍闽......”、“陈鄷,字有芑,先世弋阳人。因祖元光戍闽有功,世守漳州,遂为闽人......在京见李林甫、杨国忠柄国,无意仕进,访弋阳旧第,川原壮丽,再新而居之数年”。这些都清晰地记述了,陈元光不但是光州弋阳人,而且他的后人更是曾回“访弋阳旧第,新而居之数年”。
南城沿河镇河牛北望——
在这儿向北望去,就是被称为潢川隗宝的镇潢桥,现在还剩下孤零零的一个桥墩屹立在小潢河中,这是潢川人心头的痛。
不知道我们现在是该庆幸还有一个桥墩保留呢,还是悲伤这数百年历史的镇潢桥?这曾经潢川最有名,和铁旗杆、望河楼并称城内三大名胜古迹之一,让人流连忘返的镇潢桥......
镇潢桥原名光州大桥,初建北宋时期。当时的架桥方法,已由“编舟为桥”的舟桥,发展到“架竹为桥”的竹桥;元泰定年间王家奴在北城清晏门前建镇淮桥;明成化十九年(公元1483年)光州知州钱铖,组织民工修建“镇潢桥”,为石墩木板桥;明万历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光州知州陈锡爵,组织民工加宽桥墩。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知州吴一嵩,组织民工将桥址向西移数十丈,即南起南城凝安门,北接北城大顺门,这就是现在看到的这个镇潢桥。此桥如果从元王家奴所修镇淮桥算起,已将近700年历史。
镇潢桥的历史截止到2003年秋天。事实上,这个变化已经于2002年秋天就开始了,当年,潢川开始对小潢河两岸大规模的拆迁治理和筹建沿岸景观带。沿河吊脚楼拆了;小南头,曾家巷,估依街,后街,顺河街也拆了;当然,镇潢桥也没了......他们可能没有意识到,这被毁的是一个可以和中国最美的小城,凤凰古城相媲美的千年古城。
大巷街——
过去,这儿就是光州南城通向北城的必经之地。
光州曾被誉为“小苏州”、“小上海”、“小武汉”,而光州更有一条名头大似北京王府井、上海南京路的街道——这就是“大巷街”。此街在《光州志》中被记载为“宁安门街”。“大巷街 南北 大巷口——凝安门 长约230米 碎石块路面”。沿河旧城改造后,现在能看到的只是过去大巷街的中部和南部。大巷街还有一个民间俗称:“大巷子”。以今天的眼光看,这是一条名副其实的窄街小巷,却又冠以“大”的名字,而这个“大”就源于其商业的繁华。
乾隆《光州志》记载:“南城市在宁安门街,东亘康济门街,西亘贤典街。廛肆如栉比,买卖者概日出入市,日中而退。”
清末民初之时,光州南北二城各主要街市,基本形成各行各业的重要场所,南城大巷子街以布匹百货业为主。史料记载:“宝兴”、“吉昌”、“新生”、“同和”、“袁昌”五家比较著名的布匹百货业商号立足大巷街。另外,笔墨制作业中最有名的字号“三省斋”、潢川首富闻子美的“益智书药局”和经营煤油、颜料业的“益大”商号也立足大巷街。至于其他的,如杂货业、文具业、铁货业、理发业、中药业、西药业、银号等几十家比较著名的商号也是立足于此。
在当时的光州,到南城,到大巷街立足,才是最成功商人的标志。
现在在大巷街中段,这就是享有盛名的“李家刻章”。此店清末民初已立足于此,历经历史的风霜,延续至今,1949年潢川县刚刚解放时,潢川县人民 *** 的第一枚公章即出自“李家刻章”。
大巷街的民居,多为阁楼式的厅堂建筑,既体现了当地传统民居的建筑风格,也反映了当年街区兴盛的商业和居民们日常生活的情形。弋阳古镇主要街道建筑,多类似江南带角楼的两层木楼房。宅院多为纵向的二进或三进院落,沿街道两侧分布,宅门面街。大巷街民居基本上为前店后居、下店上居的格局。
走在大巷街,还有一个奇特现象,不知您是否了解?
2014年我和妻子到福建旅游,偶尔到了武夷山旁邵武的一个叫“和平古镇”的地方,当时古镇正在整修,但可以看出他们正在努力做到整旧如旧。走在古镇的老街,我突然感觉,好似回到了旧城改造前的潢川南城!
回家后,我赶紧查了查这个和平古镇的来历,发现它竟然和潢川有着很深的渊源——福建邵武本是中原入闽的兵家必争之地,因地势险固,易守难攻,故名“铁城”,当年,这是陈元光入闽平乱的必经之地。同时,和平古镇更是世界黄氏宗亲寻根拜祖地之一,后唐工部侍郎黄峭后裔遍布沿海各省及台湾、香港、澳门和东南亚各国,而这位黄峭的远祖就是来自河南光州。
我们地处淮河南岸,与和平古镇相隔千里,中间又隔着建筑风格独具特色的徽派建筑,但我们跨越地域竟然与福建和平古镇建筑风格那么相像,这绝非偶然!
大巷街
大巷街
大巷街
和平古镇
和平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