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一、张杰《哥哥》
原唱常石磊,原曲 C 大调,音域 C3 - A4,张杰版从 C 大转 #C 大再转到 D 大调,音域 C3 - D5
冒险的选曲。
《哥哥》这首歌是首很常石磊的歌。形态极简,从头到尾只用了单钢琴伴奏,但演唱细节非常丰富:不仅增加了非常多的语气化处理,还改动了歌词中一些字音,比如把「力气」发成「lì jì」,比如最后一个副歌段中的「哥哥」加了儿化音(日常中没有这个用法),等等。这些技巧的使用使得整首歌在配器十分简单的情况下,仍然制造出了巨大的情绪张力和段落对比。同时,副歌段还有非常明显的民歌特征(五声化、节拍规整),整体作品给人的感觉,很像中国人沟通家庭感情的方式:内心往往真诚热烈但实际表达起来却大多简单含蓄。
这其中的分寸感本就难拿捏,还要考虑到现场竞演时的收票因素,改编起来就更棘手。张杰版本的前半段效果还可以,演唱规矩、声音稳定,没有复制原版中的花哨细节(当然张杰确实也花哨不过常石磊)但至少表达得朴实诚恳。间奏过后进入 pre-chorus 段时的提速有些不自然(段落间,尤其是切换了不同情绪的段落接口永远是编曲的重点),而后的段落加配置、加打击声部,看似顺理成章实则不免流俗。尤其是后面段落的编曲框架是非常 pop 化的,冲走了原曲中那一抹中华风情。
二、林志炫《Writings On the Wall》
原唱 Sam Smith,原曲 f 小调,音域 bA3 - bD5,林志炫版整体下移 1 key 在 e 小调,音域 G3 - C5
《Writings On the Wall》是首结构上比较特殊的歌,来分析——
绝大多数流行歌都采取了主副歌结构,不同段落对应着不同的功能:主歌叙事、副歌抒情,有些歌会安排一个 pre-chorus(可以直译为预备副歌段),用以铺垫情绪迎接 *** ,还会有桥段用以在副歌段基础上再推动一波更高的 *** 。但这首《WOTW》的结构比较特殊,带大家梳理一下:
Ive been here before
But always hit the floor
Ive spent a lifetime running
And I always get away
But with you Im feeling something
That makes me want to stay
这个段落长度为八小节,共六句(便于表达,我们把每行歌词视为一句)。我们姑且先把整个段落命名为段落 A。这其中还分成两个层次 A1 和 A2,前两句是第一层,每行长度为两小节,第二句是第一句的重复。第二层次是第三至第六句,每句一小节,第五六句是对第三四句的重复。继续往后看:
If Ill risk it all
Could you break my fall
How do I live how do I breathe
When youre not here Im suffocating
I want to feel love run through my blood
Tell me is this where I give it all up
For you I have to risk it all
Cause the writings on the wall
这个部分,共八句。前六句的结构和段落A 一样,即第一二句每行时长两小节,三至六句每句时长一小节。第七八句则出现了速度变化(「it all 」有个大幅渐慢处理),共持续三小节。那么这个段落 B 就分成了三个层次:长度为四小节的 B1、B2,以及长度为三小节的 B3。
那么问题来了,这五个部分 A1 A2 B1 B2 B3,分别对应着歌曲中的哪个功能段落呢?显然 A1+A2 共同构成了主歌段。那么与之结构、长度都对应着的 B1+B2 就是副歌段么?并不是,因为 B1 虽然推高了情绪 *** ,但到了 B3 才真正到了情绪高点(扣题 Hook 句在这里啊)。所以 B3 肯定算副歌。那副歌段是不是该视为 B1+B2+B3?也不准确。第二套 B段(B1+B2+B3)后用了一个器乐段过渡后直接连接了 B2,并且反复了两遍后接 B3 点题句后结束。那是不是该把 B1 视为 pre-chorus 段?从出现位置看有一定道理,但从效果上又不符合 pre-chorus 段「为副歌段的情绪 *** 作出铺垫」的功能。
在我看来,这就是创作者对于主副歌结构的突破。虽然大体沿用了主副歌结构,但 B1 兼具 pre-chorus 段和副歌段的特点,B1+ B2 和 B3 构成了副歌段的两个层次。同时作者还预留了分拆接口,使得副歌中的三个子段落可以分拆、重组、单独反复且仍然成立。
这种写法的好处在于,在没有延长歌曲篇幅的情况下丰富了段落层次,让音乐的发展过程在大体满足了观众的期待的同时又时常制造出超出观众期待的小惊喜 which is 艺术创作的真谛(一定要注意「满足」和「超越」的比例,满足太多超越太少观众会厌倦,满足太少超越太多观众会……造反)。
回到林志炫。林志炫老师的版本几乎没有改动,除了降 1 key,微调配器(用架子鼓部分替代了定音鼓)以外,完全复制了原曲。以原曲结构之丰富开放,完全可以顺势拓展一番,编出些变化。当然,从正面角度可以理解成「原曲已经如此丰富精致,所以不需要改编就可以呈现非常丰满的效果」。演唱上,虽然降了 1 key 但仍然维持了足够了光泽和亮度,真假声在频繁切换时也维持了足够的稳定。基本把原曲的气势和张力表达了出来。
三、侧田《很想很想说再见》
原唱侧田,录音室版 #F 大调,音域 #C3 - #C5,现场版从 #F 大调升到 G 大调,音域 #C3 - D5
本期侧田的歌路和上周的相似,但效果却差了不少。有几个原因:
1、缺乏上一期那种来自复合节拍的律动支持,4/4 中速情歌通常而言会略拖后腿。
2、上一首《命硬》不管理解成对爱情的争取与坚持,还是理解成对人生逆境的不屈服,歌词里都带有浓烈的男子气概(从而让他的演唱更富 *** )。但这首歌的词——「很想很想说再见 / 不想翻脸犯贱 / 宁愿抱怨不要挂念 / 搞不懂爱为谁留恋……」一下子变成了 QQ 空间里刚开始处对象的酸不拉唧的小男生。歌软了但表情却更狰狞了,违和。
p.s 不是说夕爷的词不行,夕爷有好词但也不能首首都惊世骇俗力透纸背啊,顺手写下的划水词儿也不少。
3、旋律、和声、配器等等都太套路化。尤其是这首《很想很想说再见》和《命硬》的副歌段和声,基本是一样的——
IV - V - IIIm - VIm
IIm - V - I - I7
IV - V - IIIm - VI
IIm - V - I - I
中间偶尔会有微调,比如第一句和第三句的第二歌 *** V 有时会换成 VII/IV,《命硬》的第四句的 V - I 会换成 IVm - V,但都不影响大结构,也就是说你可以用《命硬》的伴奏唱出《很想很想说再见》的副歌。
当然不是说写歌时不能用一样的和声套子(不然还怎么批量作曲?),但一来用多了容易口水化套路化,二来上一周的歌刚用过这个套子,你这首歌撞套子又撞在全曲最重要的副歌段……好歹缓个一两轮嘛。
总结起来就是这首歌虽然账面数据(音域)不错,但总体还是太家常了,拿来比赛份量不够。改编上也没有花太多心思(只是在开头加了一段副歌作为引子,后面基本 copy 原曲),工作态度完全不能和上一轮踢馆赛相比(《命硬》改编得多细啊)。
再次强势插入一条硬广,我现在正在翻译一本美国音乐教材,内容是教有简单键盘演奏技巧的人写歌,里面花了大量篇幅讲解了和声连接的写作方法(有助于搭建出一个合理的歌曲框架)。其实这本书我一年前就和出版社签约了,但由于翻译进度常常得不到保证所以一直不敢公布消息。从去年年底开始,此书的编辑调整了催稿方式,让本书的翻译进度有了明显的提高……(;´༎ຶД༎ຶ) 如果顺利的话,今年年底能够面世。对那些不想陷入常见和声套路的歌曲创作者而言,可能会有帮助。
四、迪玛希《Adagio》
原唱 Lara Fabian,原调 a 小调转降 b 小调再转 d 小调,音域 #G3- F5,迪玛希(划重点:)原调演唱,音域 A2 - D6
说过很多次男声和女声天然存在四到五度的音域差,所以在保证演唱质量的前提下,原调演唱异性歌手的歌曲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同时,并不是一位歌手的有效音域大于某一首歌,TA 就能够把这首作品唱好。
迪玛希这次表演就暴露出了一些小问题。全曲一个主歌段的前两句,迪玛希是在原版的下方八度(A2 - F3)演唱的,再下一句就直接跳到了 A4,营造出了一种「男女对话」,或者是「一人分饰两角」的效果。此后一直到歌曲中段都表现得很好。转到 d 小调以后,出现了大段的 D5 以上的强唱长音,当然迪玛希也完成得还不错,但这之后还有几句回到了 bB4,甚至是 G4 的位置,而连续几个 bB4 迪玛希都处理得不够好,使得音量和音色都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反差。
这其中主要原因在于:在如此高且难的段落中,发声位置切换是很高难的事情(尤其是在迪玛希还要把大量精力放在准备后面的 D5 - F5 的情况下),而且强唱之后的减力弱唱、高音之后的下行低音历来是处理难点(好多歌手高音扛过去了但崩在了后面换声点的稍低的音上)。这个旋律位置对于女声还没有到换声点所以作曲者可以在此区域进行安排旋律运动,但迪玛希原调翻唱,难免遇到小麻烦。而迪玛希原调翻唱除了能收获一些宣传上的谈资(然而团队也没有拿来宣传啊,以及如果读者不看我这种每首歌必横向比对歌手音域的乐评的话,根本意识不到迪玛希这版到底有多难啊),唯一的好处就是可以在第一个主歌段低八度演唱,制造出一个更男性化的形象。但这种「对话」的立意也并没有在后面的段落中予以延续,所以从整体效果的利弊倒推回去,我个人认为没有必要原调翻唱。
当然小哥的发音也是老问题了,这轮好像比《The Show Must Go On》还要差一点点?不过这不是一天两天能改掉的,先略过吧。
经常能看到有人批评歌手们「没有突破」——这其实是个伪命题。由唱片公司文案引领,各种媒体自媒体共同推动的乐坛形容词贬值,可比《我歌》音域的通货膨胀速度快得多:今天你革命、明天我颠覆,后天的他是有史以来最XXX……所有人谈起节目来都是一堆大词儿,每轮都有人喊要突破每轮唱完了还有一堆人喊突得不够破……哪儿来那么多突破啊?歌手们哪儿那么容易就突破了啊?你以为是塑料袋啊天天破。
能请到迪玛希这种音域远超常人并且能相对自如地运用在艺术表演中的歌手,就是本季《我歌》最大的突破。
五、林忆莲《盛夏光年》
原唱 *** ,原调 g 小调,音域 C3 - bB4,林忆莲录音室版本在 d 小调,音域 G3 - F5,现场继承录音室版本原调原音域
期待已久的改变。
《歌手》看到现在一个明显的感受在于,前几届节目总体看来歌手们的编曲越来越复杂精致,而这一季节目除了迪玛希编得比较复杂以外(华丽的编曲才能架得起华丽的音域),其他歌手的编曲都相对收敛了。六轮比下来,只有袁娅维的《Love On Top》、杜丽莎的《真的爱你》、赵雷的《月亮粑粑》串了其他的歌的主体段落。想想第三第四季,几乎每轮都有串烧歌呢。当然,这里不是在说串烧就一定好或者不好,但串烧多代表了编曲上的变化多。音乐总要在形态上作出足够的变化,才能给听众带来情绪上的变化。某个层面的变化少了,就要在其他层面上补足。比如音乐风格。
而连续唱了五轮(准)抒情歌之后,Sandy 终于改变了。
这轮林忆莲的版本基本继承了 2015 年她在 *** 概念专辑《女也》中的《盛夏光年》的编曲(出自恭硕良之手),但整体朝迷幻摇滚的方向进行了强化。引子里扩写了一段无词人声呓语段落(同时加载了失真和镶边效果器),使用了大量合成器及采样音色。此外,节奏声部也有所强化,同时 Sandy 也匹配了更高的演唱强度(第一段副歌她的高音是强唱的,而在录音室版本她是弱声虚唱的)。总体让人感觉维持了原版的迷幻感(这个迷幻感是从 *** 版的《盛夏光年》一直延续下来的),但又追加了摇滚的力度,同时把段落、结构等打磨得更规整。听来非常顺畅淋漓又不失个性。
比较好奇这首歌按照整季节目的规则,是会判定成翻唱还是原唱?
六、狮子合唱团《用情》
原唱张信哲,原版 bA 大调转 A 大调,音域 bE3 - A4,狮子现场版 #F 大调转 #G 再转 A 大调,音域 #C3 - A4
先吐槽两个小细节:1、如果说萧敬腾歌里把徘徊 huái 念成 huí 可能遵循的是 *** 语发音的话,那把妩媚念成 fŭ 就绝对是错别字了(张信哲老师在唱片里念得是 wŭ);2、张信哲老师原版里 4:22「圈住谁」强行加转音加得长音都断了……这张专辑发行于 1997 年,连张信哲老师都在歌里加了转音,可见当时 R&B 大潮对华语乐坛的冲击。
狮子这次的编曲还是用了心的,编曲上把主歌段和副歌段岔开了 2 key,即前奏和主歌段位于 #F 大调,到了副歌段升到 #G,然后在间奏自然地切回 #F,重新进入主歌,然后再切到 #G 大调的副歌,最后再升 1key 到 A 大调,安排得很工整。
但对于狮子而言,这些东西都是舍本逐末、买椟还珠。狮子最大的问题在于选曲的犹豫不决与患得患失:《Lion》算 Pop Metal,《你是我心爱的姑娘》和《百年孤寂》算是大咖的偏摇滚的作品,但《你是我最深爱的人》就是一流行歌啊。硬一点的《It’s My Life》成绩不理想后马上又软回到《用情》了。一首流行歌不是加点失真、加段 solo 就变成摇滚了,这些流行歌太流畅、太优美,以至于放在摇滚的审美体系里,太浮华、太软绵绵的了。摇滚要有态度,而且态度要通过内在的音乐形态来体现,比如《Knockin’ on Heaven’s Door》里那个不断重复一点儿也不流畅的副歌,比如《Come As You Are》里那个全是不协和音程一点也不优美的 riff,这些音乐元素上的不流畅,连同歌词、演唱、歌手的政治观点和处世哲学共同构成了摇滚的态度,放在摇滚里就成立了,也就美了。
说回来,「不 *** 观众」不就是好多摇滚乐队最喜欢的那款最 basic 的态度么……当然,这不是让狮子突然改头换面 *** 大发——但至少不要那么在乎成绩用流行歌去讨票,做真·摇滚就是做真·自己,你们是摇滚团诶。
三票投给:林忆莲、迪玛希、林志炫
最后说说谭晶。
我一直认为谭晶是本季歌王的最有力争夺者。
大多数情况下,美声歌唱家、民族歌唱家,他们大量的工作是进行「二度创作」,即充分尊重且理解作者意图的前提下演绎作品,同时进行一定程度的自我发挥。而大多数流行歌手的主要工作是进行「一度创作」,即和作词、作曲、编曲及制作人共同完成作品,某种程度上所有幕后人员在创作时都要以歌手作为创作想象方向,而流行歌手在演唱中,也要更大程度地展示自己的个性。
所以从更抽象的层面上看,流行歌手们更擅长于「唱什么都像自己」,而美声、民族歌唱家们对「唱谁像谁」更在行一些。那么在《歌手》这个大多比拼翻唱的舞台上,后者完全不像我们印象中那样居于劣势呢(况且谭晶还是这个群体里的佼佼者)。
此外,历届《歌手》的冠军基本上在常规赛阶段都取得了非常优秀的成绩。即便是「爆冷」夺冠的第一季冠军羽泉,也在12轮演唱里取得了两冠四亚一季的好成绩(仅次于林志炫,远高于其他人),而韩磊韩红李玟,基本早早就建立了领先优势。
本季《歌手》前六轮比完,成绩最好的是迪玛希,六轮名次分别为 113361 。谭晶稍落后一点点,521612,略微领先于林忆莲的 236223。后面的歌手基本不会威胁到这三位,而歌王八成会在他们三人内产生。
而夺冠大热门谭晶退出了。
不揣测内情(我也揣测不出来),单从音乐的角度看,我们少听了多少好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