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中国有哪些歌剧代表作曲家(中国歌剧有哪些作品),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中国有哪些歌剧代表作曲家(中国歌剧有哪些作品)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中国有哪些歌剧代表作曲家(中国歌剧有哪些作品)

20世纪中国专业歌剧创作的拓荒者是黎锦晖。在五四运动影响下,他创作了一系列的儿童歌舞剧和《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月明之夜》《小小画家》等共12部。1934年6月,作曲家聂耳在话剧《扬子江暴风雨》中插入了《打桩歌》《打砖歌》《码头工人歌》《前进歌》4首插曲,这种“话剧加唱”的做法后来也成为中国歌剧创作中的一种较为普遍的形式。从20世纪30年代中期开始,重庆的一些专业作曲家在创造民族歌曲方面作出了不同方式的探索,出现了一些较有影响的作品,如陈歌辛的《西施》(1935年)、陈田鹤的《桃花源》(1939年)、张昊的《上海之歌》(1939年)、钱仁康的《大地之歌》(1940年)、王洛宾的《沙漠之歌》(1942年)、任光的《洪波曲》(1940年,未演出)以及未完成的两部歌剧作品——陈田鹤的《荆轲》和郑志声的《郑成功》。在延安也出现了类似的探索,以冼星海的《军民进行曲》等为代表 。20世纪40年代,《白毛女》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歌剧艺术经过长期的创造性探索之后找到了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形成了自己的美学品格。该剧由贺敬之、丁毅编剧,马可、张鲁、瞿维、刘炽、李焕之等作曲,无论在当时还是给予中国歌剧艺术本身的影响都是深远的。继《白毛女》后,又出现了《刘胡兰》(罗宗贤等作曲)、《赤叶河》(梁寒光作曲)等剧目,因此,后来的史学领域学者将在短时间内连续出现并在全国造成热潮的艺术现象,称为“第一次歌剧 *** ” 。全国解放以后,歌剧艺术家在创作领域进行了不同方式的开拓。一种是以中国传统戏曲为主要的参照系,试图通过集成和发展戏曲音乐的戏剧化手法来解决歌剧音乐的戏剧性问题,如田川等编剧、马可等作曲的《小二黑结婚》等。一种是以民间歌舞剧、小调剧或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为参照系,代表作有20世纪60年代的《刘三姐》。一种是以西洋大歌剧作为参照系,试图运用主题贯穿发展的音乐戏剧化原则,如于村编剧、梁寒光作曲的《王贵与李香香》等。最后一种是以《白毛女》的创作经验为参照系,博采众长的作品,如朱本和、杨会召等编剧,张敬安、欧阳谦叔作曲的《洪湖赤卫队》和闫肃编剧、羊鸣、姜春阳、金砂作曲的《江姐》。1990年,湖南株洲举行的全国歌剧观摩演出中连续出现了3部严肃大歌剧——《阿里郎》《从前有座山》《归去来》,体现了20世纪末中国歌剧创作的高水平。

《白毛女》

这是中国第一部在秧歌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五幕歌剧,1945 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同年4月首演于延安。

剧中叙述了1935年河北省某县杨各庄贫农杨白劳被地主黄 世仁逼死,其女喜儿被抢到黄家。黄世仁奸污了喜儿之后准备卖 掉她以灭罪迹,在女仆张二婶的帮助下,喜儿逃进了深山老林,由 于长期与世隔绝,喜儿变成了“白毛女”。1938年,喜儿的未婚夫 王大春率领八路军来到了杨各庄,把喜儿从山洞中救出来,并发动群众清算了黄世仁的罪行。

该剧的音乐根据北方地区民歌及地方戏曲曲调,进行了改编 和再创作。其中《北风吹》、《红头绳》等曲子在我国家喻户晓。该剧曾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二等奖,并曾改编为同名故事 片及舞剧。

白毛女起源于晋察冀边区白毛仙姑的民间传说故事中的主人公“喜儿”,其因饱受旧社会的迫害而成为少白头,顾名思义被称作“白毛女”。1945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据此集体创作出歌剧《白毛女》。这部1940年代抗日战争末期在中国 *** 领导的解放区创作的是一部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文艺作品。此作品后来被改编成多种艺术形式,经久不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这一特殊时期创作的文艺作品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瑰宝。

1942年5月2日, *** 在陕西延安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文艺不是超阶级的,文艺要和工农兵群众结合。在同一个时期,延安的 *** 人还发动了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这使得延安的文艺工作者意识到要创作出一个全新的反映 *** 的理念的艺术作品。

1945年 *** 七大准备召开之际,当时苏联红军已经向德国反攻,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曙光已经来临。延安的鲁迅艺术学院的一些艺术家在院长周扬的指示下,根据1940年流传在晋察冀边区一带“白毛仙姑”的民间故事传说,加工改编出了歌剧《白毛女》。《白毛女》将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和 *** 的阶级斗争理论结合在一起,成为解放区文艺标志物,迅速风靡各个解放区。之后这出歌剧还在国统区演出,广受赞誉。但国内也有真人的白毛女,是四川的罗昌秀,为了躲避地主,在山林生活了11年,后被 *** 救出,于2002年去世。

《白毛女》以晋察冀边区的民间传说为主要素材,又根据当时革命斗争的现实进行了提炼和加工。主要情节是:恶霸地主黄世仁逼死了善良老实的佃户杨白劳,抢走了他的女儿喜儿并奸污了她,最后又逼得她逃进深山。喜儿怀着强烈的复仇意志顽强地活下来了,因缺少阳光与盐,全身毛发变白,被附近村民称为“白毛仙姑”。八路军解放了这里,领导农民斗倒了黄世仁,又从深山中搭救出喜儿。喜儿获得了彻底的翻身,开始了新生活。全剧通过喜儿的遭遇,深刻地表达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思想,真实地反映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村中贫苦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证明了只有 *** 领导的人民革命,才能砸碎封建枷锁,使喜儿以及与喜儿有着共同命运的千千万万农民得到解放。

《王贵与李香香》

五幕歌剧。根据李季的同名长诗改编.,作曲梁寒光,创作于 1950年,同年10月在北京首演。

剧中叙述了 1930年发生在陕北地区的一个故事长工王贵常常帮助领居李德瑞家砍柴、挑水,逐渐与李家女儿香香产生爱 情地主崔二爷调戏香香不成,就毒打王贵出气。 *** 反攻时, 崔二爷抢走香香并大宴匪军官。此时,游击队又返回村庄,敌人成 了阶下囚王贵与李香香终于幸福结合。

该剧以陕北民歌为素材,借鉴西洋歌剧的创作手法,创造了有 民族风格的宣叙调。全剧音乐绚丽多彩,十分动人。剧中“一对对桶儿两头担”、“一杆子红旗”等唱段都很出色。该剧翻译后曾在罗 马尼亚上演。

秦腔现代剧《王贵与李香香》由著名诗人李季1946年发表的同名叙事长诗改编而来,以一对红色恋人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展现了“三边”人民的革命历程。王贵革命信念坚定,李香香性格坚贞,这两个敢于反抗、争取自由和幸福的农村青年是整部剧的灵魂人物。他们的爱情悲欢与革命时代背景相互交织,体现了劳动人民的个人命运与革命成败、息息相关。

《王贵与李香香》是2018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重点扶持剧目之一。此次在梅兰芳大剧院参加2019年全国舞台艺术优秀剧目暨优秀民族歌剧展演是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小二黑结婚》

五场歌剧。中央戏剧学院歌剧系根据赵树理同名小说集体改 编,由田川、杨兰春执笔,马可、乔谷、贤飞、张佩衡作曲,1953年首 演于北京。剧中叙述的故事发生在1942年。在山西某抗日根据 地刘家岭山村,民兵小二黑与同村姑娘小芹相爱却遭双方父母的 反对,历经坎坷,幸得区长及时赶来,逮捕了欺压百姓并陷害小二 黑与小芹的地痞金旺,当众教育了二黑父亲二孔明和小芹母亲三 仙姑,并批准了小二黑和小芹结婚。

该剧音乐吸收了山西民歌和山西梆子的音乐素材,并予以创 新和发展,有鲜明的时代感。其中“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广为流传,至今仍为人们所喜爱。

1942年,山西某根据地一个叫刘家峻的山村里,年轻俊俏的姑娘小芹和村民兵队长小二黑真心相爱。由于封建思想的影响,他们的相爱遭到了双方父母的坚决反对和不怀好意的金旺的捣乱。二黑的父亲二诸葛认为小芹的命相与小二黑不配,私下给二黑收养了一个9岁的童养媳;而小芹的母亲三仙姑则贪图财礼,嫌二黑家太穷,不愿把小芹许配给二黑,而逼小芹嫁给吃喝嫖赌的吴广荣。一天夜里,二黑与小芹正在商量着终身大事时,被早已垂涎小芹的地痞金旺等人捆住,借机加以陷害。幸亏女区长及时赶到,逮捕了一向欺压百姓的金旺,命令立即给二黑、小芹松绑,并当众批评教育了二诸葛和三仙姑。二黑和小芹的爱情得到了区长的支持,一对新人在大家的欢呼声中结为终生伴侣。

根据赵树理的同名小说改编的民族歌剧《小二黑结婚》是中国歌剧中的经典作品,其中剧中人物小芹演唱的《清粼粼的水蓝莹莹的天》早已成为中国民族歌剧的经典唱段。歌剧作者忠于原著精神,以自己熟悉的生活,按其歌剧理想,把改编当成创作,重新处理,赋予歌剧以新的生命。剧诗与剧词生动通俗,充满精彩的群众语言和风趣的戏剧情节,热情的讴歌了农民中开明、进步的新生力量的胜利,表现了社会进步的深刻主题。

《刘胡兰》

两幕歌剧。1948年由战斗剧社集体创作(魏风、刘莲池等执 笔)并首演。1954年中央实验歌剧院重新创作演出,由陈紫、茅 源、葛光锐等作曲,于村、海啸、卢肃等编剧。

剧中叙述1946年冬,山西文水县云周西村青年 *** 员刘胡 兰积极带领群众做支前工作,不幸被反动地主组织的复仇队逮捕, 刘胡兰虽遭拷打却坚强不屈,最后被敌人杀害。在刑场上,她视死 如归,继续鼓励群众与敌人进行坚决斗争。

该剧以山西民歌为基础,并吸收了山西梆子的音乐特点.成功 地塑造了英雄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的艺术形象“一道道水来一 道道山”等唱段旋律优美,为人们所喜爱。

1947年1月12日,山西军阀阎锡山的军队突然袭击云周西村,刘胡兰为营救党支部书记石德辉等同志,不幸被捕。反动军官和地主吕善卿欺她年幼,以利诱与严刑相要挟。刘胡兰坚贞不屈,她大义凛然地说:“只要有一口气活着,就要为人民干到底。”敌人计穷,悍然将刘胡兰与其他被捕的同志用铡刀铡死。 *** 中央主席 *** 得悉刘胡兰英勇就义的事迹,为之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草原之歌》

六幕五场歌剧。任萍编剧,罗宗贤作曲,1955年首演于北京。

剧中叙述了藏族青年阿布和姑娘侬错加相爱。他俩所属部 落因 *** 反动派的挑拨,长期相互仇杀。在一次冲突中,阿布扎 和侬错加的父亲相互误伤,致使这对情人的爱情瀕于破灭。此时, 10年前随红军北上抗日的侬错加的哥哥回到故乡,带领群众揭露 *** 反动派的阴谋,使两个部落重归于好,一对情人也得到美满 的结合。

剧中音乐基本上取材于藏族民歌,朴素优雅,又融合了西洋歌 剧音乐的创作技法,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生活气息,是我国歌剧音乐史上的“洋为中用”的代表作之一。剧中“飞出这苦难的牢笼”等 唱段为人们所喜爱并被选作艺术院校的音乐教材。

歌剧《草原之歌》是中央歌剧院的早期代表作之一,一九五五年首演于北京。此剧以它引人入胜的剧情和民族色彩浓郁的音乐赢得了观众的喜爱,曾在全国范围内产生过广泛的影响,并获得国际友人的高度评价。

《草原之歌》坚持歌剧创作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的方针,较多的借鉴了西洋歌剧的创作的经验,在“洋为中用”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尤其是在音乐创作上,作曲家以藏族民歌为基本素材,运用了许多西洋歌剧作曲的技巧方法,即烘托戏剧气氛的丰富性上均达到了新的水平。

此选曲集编选了全剧中的主要唱段共十首,其中有独唱,重唱及合唱,基本概括了整个作品的全貌。此次录音的指挥由著名女指挥家郑小瑛担任,独唱部分由优秀的中青年歌剧演员祝爱兰、林金元、刘庆德、钟明达、康健分别担任。

《草原之歌》是建国以后以少数民族生活为题材的大型歌剧。音乐取材于悠雅的藏族民歌和山歌,又适当地吸收了汉族民歌和戏曲音乐的某些素材,使之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是当时一部成功借鉴西洋歌剧创作经验的代表作。音乐采用“幕”、“场”之间“并置”的对比手法,追求音乐结构与戏剧结构的有机结合。其中把“仇杀的动机”作为该剧的音乐主导动机在戏剧冲突矛盾的各个 *** 点上多次出现,深化了歌剧主题。其主人公阿布扎的主题粗犷豪放,侬错加的主题优美温柔。如第四幕第二场侬错加与才达相会时唱的朗诵调处理有明显突破,是我国歌剧中“洋为中用”的早期代表作品。

《红霞》

四幕歌剧。石汉编剧,张锐作曲,1957年由前线歌剧团首演 于南京。

剧中叙述了 1935年秋,江西某村赤卫队随红军北上抗日,白 匪军官白伍德来到村里,逮捕了红霞与乡亲们,并强迫红霞带路追 击红军。为保护红军,救出乡亲,她假意应允,同敌人展开了机智 的斗争,赤卫队长误以为红霞向敌人投降了,红霞忍辱负重,设法 救出了众乡亲,孤身将白匪引上了绝路而英勇就义。

剧中音乐揉合了江西民族和戏曲音乐曲调,并成功地运用了 板腔化的表现手法,使曲调与语言结合十分贴切,增强了音乐的戏 剧性c音调优美丰富,其中“明月当头寒光照”、“太阳啊!你再照 照我”等唱段贏得了听众的喜爱。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江西苏(维埃)区人民不惜牺牲生命,掩护工农红军突围长征、北上抗日的英雄事迹。红霞姑娘原是备受地主老财欺凌压迫的穷丫头,在苦难垂危时被红军解救,送往苏区。但她刚得到自由欢乐的生活,又逢“五次围剿”。她为了掩护红军赤卫队突围北上,机智勇敢地把一大队白军引上了凤凰岭险峰绝路,最后高扬红旗英勇牺牲。

《洪湖赤卫队》

六场歌剧。朱本和、张敬安、欧阳谦叔、杨会召、杨少山编剧, 张敬安、欧阳谦叔作曲1959年由湖北省实验歌剧团首演于武汉。

剧中叙述了赤卫队在乡党支部书记韩英及队长刘闯的率领 下,与当地白极会头子彭霸天斗争的经过。韩英不幸被捕,宁死不屈,后在地下党员的掩护下脱险,赶回赤卫队,清除了叛徒,配合大 部队消灭了彭霸天。

该剧音乐采用湖北民歌、花鼓戏等民间音乐素材创作而成,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性格化音乐形象。其中,韩英的大段唱段“看 天下劳动人民都解放”,韩英、秋菊的二重唱“洪湖水,浪打浪”以及“小曲好唱口难开”等曲子在群众中流传很广。

该片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好片,它历史地真实地再现了1930年前后革命由低潮至复兴的时代风貌,在观众面前展示了一幅孕育着新的革命 *** 的农村革命斗争的宏伟图景,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在白色政权包围中红色政权发生、发展的历史必然趋势,热情而有力地区歌颂了 *** 同志对革命形势的科学分析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光辉思想。影片相当充分地表现了 *** 对洪湖赤卫队和苏区人民的对敌斗争的领导。该片为有效地表现思想内容而采用的一些艺术处理手法是新颖的、值得重视的。在表现在狱中的韩英与失去领导的赤卫队员之间相互怀念时,运用了电影的特点和歌剧的特点,把两者结合起来,巧妙地推进了剧情的发展,进一步刻划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人物之间的关系 。

《刘三姐》

八场歌剧,是剧坛上颇受人们喜爱的一朵奇葩。柳州市(刘三 姐》创作组编剧,广西《刘三姐》会演大会组织改编,I960年由广西 歌舞团首演于南宁市。

剧中叙述了聪明、美丽的壮族农村姑娘刘三姐,善用山歌揭露 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不断遭到地主的迫害而离开家乡。在异 乡,她又带领群众唱起山歌,揭露霸占茶山的地主莫海仁。莫软硬 兼施,均遭惨败。剧中音乐大量采用了当地民歌,有斗争的,有讽 刺性的,有歌颂性的,还有情歌,朴实通俗,生动优美,色彩浓厚,颇 受国内外听众喜爱。

该剧拍有同名故事片和舞台艺术片。1980年赴香港访问演出,获得广泛的好评。

广西是刘三姐的故乡,刘三姐的故事和民歌在桂林的山水之间广为流传。桂林市委、市 *** 践行“寻找桂林文化的力量,挖掘桂林文化的价值”战略,积极推进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挖掘桂林浓厚的文化底蕴,希望重新打造“刘三姐”这一桂林乃至广西的文化名片。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文化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常态化推进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相关工作,寻找诗和远方的结合,用歌舞讲好中国故事,增强文化自信,中国歌剧舞剧院紧紧围绕艺术创作扎根基层服务人民,积极开展对地方文化艺术工作的帮扶与合作。于是,民族歌剧《刘三姐》的创作应运而生。

民族歌剧《刘三姐》是在有关刘三姐的彩调剧、歌舞剧、电影、民间传说等众多艺术形式基础上重新综合整理改编的。讲述了关于刘三姐的动人民间传说,表现了刘三姐的美丽善良、正直勇敢及歌唱才华,颂扬了以刘三姐为代表的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展示了民族艺术的绚丽多彩和桂林山水的秀美神韵。

这是一部献礼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力作,融汇了中国古典舞、芭蕾舞、现代舞和民族民间舞等多种舞蹈语言,搭配以诗情画意的山色水影,融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悠扬山歌,讲述壮族姑娘刘三姐与情郎阿牛哥的爱情故事。

《红珊瑚》

九场歌剧。创作于60年代,同年由海政歌舞团首演于北京。

剧中叙述了 1950年秋,侦察参谋王永刚和战士阿青等人去敌 岛牛头岙和珊瑚岛侦察,返航时与敌人遭遇,王永刚、阿青泅至鼓 浪岗,巧遇阿青的未婚妻珊妹,于是他们及时发动全岛渔民占领了 渔霸的巢穴,配合我军渡海,解放了牛头岙。

本剧音乐大量吸收了民歌和河南地方戏的音乐素材,并采用 了一些沿海渔歌号子,其中《珊湖颂》、《海风阵阵愁煞人》等曲子在 群众中颇为流传。

《红珊瑚》故事是围绕舟山战役中 *** 夺取蒋占区一江山岛、大陈岛为主线展开的。

故事发生在解放初期的珊瑚岛(即浙江台州的一江山岛、大陈岛)上,渔霸七奶奶为巴结 *** 军官窦司令帮助她守岛,将渔家女珊妹租给窦司令为妾。珊妹为还债给重病的爹爹治病,被逼答应。途中珊妹跳海逃到一个岛上,遇到 *** 王永刚和疑似恋人的阿青而得救。后来又掩护王永刚躲避敌人的搜捕。为迎接 *** 解放珊瑚岛,珊妹不顾身体受伤以及个人安危高举红灯为信号。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终于将打败了 *** 军队,迎来了珊瑚岛的解放。

该剧选曲《珊瑚颂》、《红灯颂》、《海风阵阵愁煞人》等唱段脍炙人口,至今仍深受广泛喜爱。虽然这部以浙江台州为背景的歌剧作品,却完全采用了河南地区的民歌元素。

《江姐》

七场歌剧。空政歌剧团根据小说《红岩》改编。阎肃编剧,羊 鸣、姜春阳、金砂作曲。1964年由该团首演于北京。

剧中叙述了 *** 地下党员江雪琴(江姐)于全国解放前夕,别 离重庆赴川北华蓥山根据地开展对敌斗争,由于叛徒出卖不幸被 捕,关押于渣滓洞集中营,她大义凜然,痛斥敌人,最后英勇就义。

该剧音乐以四川民歌为基调,广泛吸收了地方戏的音乐语言, 表现了强烈的戏剧性和优美流畅的歌唱性,其中《红梅赞》、《绣红 旗》、《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等曲为人民群众所熟知。

1964年,中国人民 *** 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将小说《红岩》中有关江姐的故事搬上歌剧舞台。歌的音乐为主要素材,广泛吸取川剧、婺剧、越剧、杭滩、洋琴、四川清音、京剧等音乐与会和手法进行创作,既有强烈的戏剧性和鲜明的民族风格,又有优美流畅的歌唱性段落,深刻刻画了英雄人物形象。

歌剧《江姐》,是根据著名作家罗广斌、杨益言的小说《红岩》中有关江姐故事的章节,由中国人民 *** 空军政治部文工团改编搬上歌剧舞台。编剧:阎肃,作曲:羊鸣、姜春阳、金砂。

更多中国有哪些歌剧代表作曲家(中国歌剧有哪些作品)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