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中国医学文化史 pdf(中国医学史第四章),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中国医学文化史 pdf(中国医学史第四章)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中国医学文化史 pdf(中国医学史第四章)

7.现存最早的针灸学著作《针灸甲乙经》

《针灸甲乙经》是古代汉族医学著作之一,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也是最早将针灸学理论与腧穴学相结合的一部著作。

原名《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皇甫谧撰于259年左右。共十卷,后改编为十二卷,一百二十八篇。

本书是将《素问》、《针经》(即《灵枢》古名)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分类合编而成。因此它较之<黄帝内经>的理论体系更为丰富。主要论述脏腑经络、脉诊理论、腧穴部位、针灸法及禁忌、病因病理及各类疾病的证候、针灸取穴等。

是我国现存最早、内容较完整的一部针灸著作,也是研究《黄帝内经》古传本的重要文献。本书对古代针灸疗法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整理,在针灸学的发展上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文献学角度来说,《甲乙经》可以校正《素问》、《灵枢》在流传过程中所产生的错误。

现存明刻本、多种清刻本。1949年后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校勘本。

8.我国最早的制药学专著:《雷公炮炙论》

中国南北朝时期的《雷公炮炙论》 (又名《炮炙论》) ;是世界上第一部制药学专著。为提高临床疗效,中国医学家历来对中药的炮炙加工很重视,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在东汉“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即有关于中药炮制加工方法的记载。《雷公炮炙论》共三卷,载药300 种。 书中论述了药物的性味、炮炙、煮熬和修治方法。书中记载的中药炮炙方法有蒸、煮、炒、焙、制、炮、煅、浸、水飞……等十几种, 这些至今仍在中药炮制中使用。

9.最早的彩色经络穴位图

我国最早绘制彩色经络穴位图的是被人们尊称为“药王”的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所绘制的。

唐代是我国医学大发展的时期,此时出现了对后世中医针灸带来深远影响的两部著作,一部是甄权《明堂人形图》,一部是在此书基础上官修的《明堂针灸图》,两者被后世含混地统称为《明堂》。

《明堂人形图》是一本有文有图的针灸书,以图为主;以之为基础的官修《明堂针灸图》也是图文并茂。出现有“插图”的针灸医书,是唐代的一大发明。其实,“明堂”一词即包含了“挂图”“示意图”的意思。

药王孙思邈在甄权所绘制的《明堂》的基础上,经过去伪存真,反复修订,绘制了彩色的经络穴位图。其十二经脉,五色作之;奇经八脉,以绿色为之。

色彩鲜艳,经络分明,穴位清晰,形象逼真,使人一目了然,极易掌握,彩图的绘制为我国针灸学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很可惜的是,由于历代战乱,久经辗战,孙思邈所绘制的这套彩色图没有流传下来。

现代经络穴位人偶

10.我国最早的骨伤科专著叫什么?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又名《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方》、《理伤续断方》,是关于骨伤科的医学著作,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很有科学价值的骨伤科专著,成书于公元841—846 年。《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的编撰者是藺道人,陕西西安人,他在治病方面造诣很高,并将其医疗绝技记述其中。

此书只有一卷,书中的内容简洁明了,全面总结了理伤正骨的基本原则和手法,调理宜忌,各种整骨手法、方药应用。

书中首先论述治伤的14个步骤,再论述打扑伤损服药次序及方药。书中对骨伤科常见的关节脱臼、手法复位、跌打损伤、牵引、固定、扩创、手术缝合、填塞等具体治疗方法都作了详细叙述,方药方面既有外洗外敷又有内服。

书中对唐以前骨伤科疾病诊治经验和取得的成就也进行了收录,记载有洗、贴、掺、揩以及内服多种方药,为骨伤科辨证、立法、处方和用药奠定了基础,临床应用价值很高。

书中对骨折治疗方法进行了归纳,分为正确复位、夹板固定、功能锻炼、药物治疗四大原则,这也成了后世中医骨伤科治疗骨折的基本观点。

书中对骨伤科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都有详细论述。其中夹板固定治疗骨折是骨伤科史上一项重大创造,具有操作简便、治疗时间短、骨折愈合快、功能恢复好、病人痛苦少、医疗费用低、无骨折并发症等许多优点,被尊称为“中国的接骨法”。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中以活血化瘀作为治疗的原则,对伤愈后不留疤痕的技术也有记述,这一点是非常值得研究发掘的。

该书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记述方法,不仅注重理论,对实践也相当看重,所以其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非常高。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在我国骨伤科著作中具有不可磨灭的价值,其宝贵经验至今仍在临床中广泛使用,成为后世从业骨伤科者的圭臬,同时也是中医骨伤科医生临床必读之作。

11.第一部儿科学专著

我国著名的儿科专家钱乙(1032—1113年)是北宋末年东平郡人。他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主要反映在一部流传到现在的《小儿药证直诀》中。

《小儿药证直诀》一书是钱乙的门人阎季忠按照钱乙丰富临床经验加以总结、整理,于宣和元年(1119年)成书的,迄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了。尽管在这800多年的时间里,儿科学已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小儿药证直诀》的许多论述迄今仍很大的临床价值。

我国古代有不少儿科方面的著作,如《俞氏疗小儿方》等,由于年代久远,都早已不存于世了。而目前能看到的《颅囟经》一书,原本也已散失,我们现在能行到是清代人的辑本。所以《小儿药证直诀》是我国现存第一本以原本形式保存下来的儿科学专书。

12.最早的医学协会

我国最早的理学协会是明代穆宗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的“一体堂宅仁医会”。

据徐春甫《医学入门捷经六书》中“一体堂宅仁医会录”记载:顺天府(即今北京) 的医家徐春甫等,组织了“一体堂宅仁医会”。高岩在序言中写道“此某集天下之医客都下者,立成宅仁之会”。可见该医学协会是由客居顺天府的医家们组成的。据载该会成员46人。如有徐春甫、汪宦(著有《医学质疑》、《统属诊法》)、巴应奎(撰《伤寒明理补论》)、支秉中(撰《痘疹玄机》等书)等,都是当时的名医。

“宅仁学会”创立的宗旨,主要可归纳为:①探讨医药学术,如研究《内经》、张仲景及其他医家学说等;②交流医疗技能,提高医疗技术;③注重医德修养,要求会员“深戒徇私谋利之弊”,“要克己行仁”;④促进成员之间“善相助、过相规,患难相济” (引文均见高岩序)。

“宅仁医会”还制订协会条款22条,即:诚意、明理、格致、审证、规鉴、恒德、力学、讲学、辨脉、处方、存心、体仁、忘利、自重、法天、医学之大、戒贪鄙、恤贫、自得、知人、医箴、避晦疾。

该医会宗旨和对会员的要求,表明它确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个民间医学学术研究协会。

你还知道哪些古代中医之最呢?欢迎大家讨论。

更多中国医学文化史 pdf(中国医学史第四章)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