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新华社北京4月20日电(记者郝菁)煤矿开采工作不仅辛苦,还有一定风险。当煤炭工业经历了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发展,在数百米深的矿井之下,有什么小秘密在保护矿工安全?记者来到矿井下一探究竟。
矿井之下,有一双双呵护的眼睛
在位于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的杨柳煤矿,记者发现,在通往矿井最深处的这一路上,这些小秘密一直伴随矿工。
在下井前,每位矿工都会带上矿灯,矿灯上有定位器,在通过矿井闸口时,井口的设备会识别并播报他们的名字,从那一刻开始,他们就进入了被保护状态,无论在井下何处,都能被精准定位。此外,闸口的设备还会对矿工进行检查,例如发现没有戴安全帽,设备会发出预警提醒。
在井下的巷道里,每间隔一段距离就会出现一些信号灯不断跳动的小型机器,这些就是传感器。传感器能够对井下有害气体浓度、粉尘浓度、风量、温度等多项指标进行实时监测,种类超过百种,并将监测情况上传至井上的调度室。类似井下瓦斯、一氧化碳等气体浓度一旦超过最大安全限度,传感器会立即发出警报,井上调度室会通过井下应急广播要求各个作业地点的矿工迅速向地面撤离。在杨柳煤矿的井下,共有600多台传感器。
在杨柳煤矿109采区回风大巷掘进工作面的最前端,大型掘进机上装有多个传感器,工作面顶板上方安装了高清摄像头,对现场作业情况实时监控。在井下用来排水的泵站,也有机器人实时监控泵站指标。
这些智能化设备仿佛一双双眼睛,在矿井下观察各种细微变化,有风险时及时预警,保护了矿工安全。
矿山背后,有一张时刻监测风险的网
记者了解到,从2019年开始,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大力推进矿山安全信息化建设,在全国构建了矿山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将井下的传感器、摄像头等智能化设备收集的数据、影像与煤矿安全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实时相连,实现了对井下作业风险情况的精准掌握。
煤矿安全风险监测预警系统目前已实现对全国3300多处生产建设煤矿的实时监测,建成了矿山安全风险监测一张网,探索建立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监管体系,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全领域监管,逐步形成了国家和各地矿山安全监察局上下统一、协同高效的矿山安全监管监察信息化体系,强化安全责任落实,不断提高监管效能。2021年6月以来,通过系统超前预防重大安全风险1000余条,为促进矿山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提供了有力支撑。
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安徽局科技装备处一级调研员张向农告诉记者,安徽省现有煤矿44处,井下地质条件复杂、灾害严重、安全治理难度大。随着煤矿信息化建设的大力推进,安全监控、人员定位、工业视频等系统感知数据实现联网上传、融合运用,不仅为开展互联网+监管(监察)奠定了基础,更为安全风险隐患早发现、早整改、早预防提供支撑。煤矿安全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走上了新高度,有效保护矿工的生命安全,推动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
电子封条,让智能监管多了双有力的眼睛
存在安全生产隐患的煤矿如果没有完成整改就组织生产,长期关停的煤矿如果没有通过法定复产程序就组织生产,这不仅是违法违规行为,还将对矿工的生命造成极大威胁。对于这样的煤矿如何监管?
记者在安徽淮北一处煤矿的井口看到,下井提升机已经被锁上,井口上方安装了一台高清摄像机,这就是电子封条。
2021年,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为提升监管水平、创新监管手段,大力推进全国煤矿电子封条智能监管系统建设,在矿主井口、副进口,运煤车辆出入口、工业广场、井上生产调度室等关键地点安装摄像机和图像处理设备,运用视频识别技术,对人员、车辆和关键设备进行监测,及时发现煤矿非法违法生产行为和生产作业状态,并与地面的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实时连接,为驻矿监管、日常巡查提供技术支撑。
利用创新技术和手段,矿山安全监察工作实现了全天候监控关停煤矿企业状态,防止明停暗开、昼停夜开等非法违法行为,让数据多跑路,让执法更高效。
2021年以来,全系统利用信息化系统累计开展远程监察执法1229矿次,查出风险隐患3013项,早发现、早干预、早预警,督促企业做好安全管控,消除风险隐患。
目前,我国煤矿安全生产还面临违法违规行为屡禁不止、安全风险意识不强、较大事故时有发生等新问题、新风险。对此,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正在着手运用大数据、卫星遥感、无人机等科技手段,不断推进信息化建设,建立重大安全风险预警处置机制,建立线上日常巡查+现场精准核查的新型监管监察模式。
生命是最重要的,我们不断提升信息化建设,加强监管,就是为了保障矿山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法规科技司监察专员兼信息办主任王素锋表示,下一步,要不断创新监管方法,加强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视频识别等技术应用,提高风险隐患的分析研判能力,精准判断区域性安全风险变化趋势,提升监管精准性和有效性,为防范化解矿山重大安全风险提供支撑,为企业和群众构建一道保护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