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我们要看戏(我就想看戏),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我们要看戏(我就想看戏)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我们要看戏(我就想看戏)

我们为什么需要戏剧?

也许是源于人类对“故事”的原始渴望;

也许是因为戏剧的鲜活、直接和身临其境;

也许是由于观看中的心灵共振和生命拓展……

两年前,大麦网发布的《戏剧演出市场报告》显示,成都2018年票房收入超5600万元,仅次于北京、上海、杭州,戏剧观众达到11万人。成都因此被评为继北上杭之后的“戏剧第四城”。

不久后,成都便迎来了由先锋戏剧导演孟京辉打造的沉浸式戏剧《成都偷心》,获得大众关注。今年,一部名为《晏河山》的本土自制奇幻舞台剧在云上直播首演,收获几百万点击量;诞生于北京的繁星戏剧村入驻成都东郊记忆......

另一边,彝族音乐人瓦其依合与四川人艺携手打磨的彝族原生态舞台剧《博什瓦黑》登上了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实验剧场化工场2019年推出《乌合之众》《无间地狱》《美丽新世界》等数部小规模戏剧;楼道剧团的《阿强的葬礼》完成了独立剧团的首次全国巡演……

从小剧场到大舞台,一群个性鲜明的戏剧人汇聚在成都,他们以各自擅长和热衷的方式,用戏剧表达人生的酸甜苦辣、文化的奇异丰盛以及想象的瑰丽乖张。

他们戏里戏外的人生和台前幕后的故事被记录在麓客新刊《追戏的人》一书中——这本147页的Mook称得上一幅成都“戏剧人”的群像。

麓客新刊《追戏的人》。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从编剧、导演、演员到制片、舞台设计和剧场运营,以及将舞台延伸到社区、电影院的探索戏剧的人,《追戏的人》将65个小时采访的吉光片羽汇集成册,展现了戏剧人对创作的热忱、面临市场时的困顿、反思和突围。

戏剧理论太缥缈,戏剧艺术太高深,但戏剧背后的“人”却有血有肉、真真切切。理解戏剧,不妨从认识这群“追戏的人”开始。

01

11位创作者:

我为什么选择了戏剧?

2020年4月,麓客展开了对成都超5000万戏剧票房背后土壤的探寻之旅。比起探讨戏剧的“高妙、艺术和市场”,他们选择把视线聚焦到“追戏的人”身上。

麓客新刊《追戏的人》。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在与11位戏剧创作者的对话中,麓客捕捉并呈现出他们从舞台回归生活后血肉丰满的真实性格。他们对舞台充满迷恋的叙述令人动容,他们的个体经历拼凑出当下成都戏剧生态的完整面相。

-

导演/朱天天

“ 导演不会比生活更聪明。”

2005年12月的一个夜里,还在中央戏剧学院念表演的朱天天接到了制作人李苏友的电话,在接下来的两年里,朱天天一共演了1000多场《 *** 》。从演员到导演,再到在化工场开设的讲座“大众戏剧学院”,十五年过去,他说,“没必要急着表白你对戏剧的热爱,等我先带你客观地了解过戏剧的样子,你再做出对自己负责的决定也不迟。”

-

创作者/黄亦杨

“有些时候,我们需要斩断多余的细枝末节。”

作为一个“小剧场”快十年的从业者,2014年从西区回到成都。面前是一条未知的道路,为了剧团生存而奔波的他是剧社老板、经营者、经纪人、后勤,唯独不再是一个创作者。如今快十年过去了,黄亦杨回头却发现自己离目标越来越远。

-

舞台设计&导演/胡猛

“ 真实的人生就像等待戈多一样。”

没有话语权,就不能算作创作。没有创作,自然也就不能称之为自己的作品。胡猛在人艺从业十余年,大小作品也有20余部,但他始终无法找到热情,这也许正是胡猛始终认为自己多年来在舞美设计领域并不成功的原因。不过幸运的是,33岁的胡猛终于等来了他的戈多。

-

制作人/张震扬

“ 既要充分释放创作者的才华,

也要让能走进剧场的人获得抚慰。”

张震扬用音乐厂牌的思路构建戏剧厂牌,只因戏剧包含了他最爱的音乐和文学。2019年,带着第一部作品《阿强的葬礼》在全国Livehouse进行巡演的张震扬收获了无数好评,戏要有态度,但也要先搭好一座桥。这是一个文学青年梦想的野蛮生长。

-

演员/楼道剧团

“ 舞台就是我的课堂,

我一直演一直演一直演。”

从《阿强的葬礼》到《太子大酒店》,只有7人的楼道剧团已经有了自己独树一帜的成熟作品,它也是少有的能举行全国巡演的独立剧团。透过幕后,我们看到了一部“纪录片”,尽管短小精悍,却实打实地记录了在成都做戏演戏的一群人,从中我们也窥见青年戏剧团体在成都生存与生活的切面。

-

化工场戏剧实验空间主理人/刘正东

“ 以天为幕,以地为台,城市做剧场。”

三年前,刘正东租下成都东郊某废弃化工厂,将之改造成为了一个实验属性明显的小剧场空间。在决定经营化工场时,刘正东给自己定了个奇特的“目标”——三年之后,盈利一块钱。因为只要能赚到这一元钱,就意味着开始进入“盈利—发展—更多盈利—更好发展”的良性循环。而目前,化工场不但没有亏损,还成为了成都地区最具独立风格的戏剧空间。

-

彝族音乐人和戏剧新人/瓦其依合

“ 一直扎根生存山林中的族群文化

应该被感受,而不是成为博物馆里面

枯燥干瘪的展览物。”

中国第一支少数民族原创音乐组合“山鹰组合”成员,在外逐音乐梦想二十余载。一首彝族歌曲《不要怕》随着参赛选手吉克隽逸的出现红遍了大江南北,但作为原唱的瓦其依合却选择离开居住了十几年的北京回到家乡四川。2017年受四川人艺的邀请,担任以彝族宗教岩画博什瓦黑为文化脉络的舞台剧《博什瓦黑》音乐总监、作曲并主演,把它带到了阿维尼翁戏剧节,带到了全世界。

-

应用戏剧人/孔勤

“ 肢体的表现力有时远远强于语言。”

作为“一人一故事”西南地区领头人,“极强的信念感”是每一位和孔勤共事过的人一致的感受,这也是“一人一故事”戏剧的核心。她总能打破参与者的尴尬与疑虑,将他们全身心地带入此时此刻的情境之中,令他们无一不感受到何为真正的“尊重的力量”。

-

New Live in Chengdu项目负责人/孟蔚红

“ 戏剧也让人生延长了三倍。”

孟蔚红曾经坚持认为,“戏剧必须得看现场啊!”然而,在成都体验了一次英国国家剧院的NT Live之后,她深受震撼,改变了固有的看法。多年的戏剧采访经验,使得孟蔚红对戏剧有着独特的感知力和深厚的情感。而让成都的戏剧爱好者在本地就能看到世界级的经典作品,对于她来说,是一定要做的事。

-

戏剧教育者/蔡洁

“这个世界靠数据去量化的事情太多了,

不缺艺术这个门类。”

“戏剧教育的发生进程与戏剧专业的学习创作截然不同。戏剧教育是带有目的性与引导性的教育进程,受众和教授者之间的交互是客观存在的,检验戏剧教育是否有效,其检验对象就是接受了戏剧教育的受众,判断他们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是否在向着良性发展。

蔡洁介绍道,在国外例如英国,就将戏剧教育应用到单亲家庭造成的青少年 *** 、早孕问题或是种族歧视等社会问题的应对中去,并通过长期的实践证明了戏剧教育的功用价值。但她本人的目的单纯许多,她选择了普通教育领域,面向的更多是普通的适龄儿童,她只是想要用戏剧教育的方式让儿童“成为更好的自己”。

-

剧场运营/刘云

“ 没有白走的路,它终会促发你反思出那条更正确的路在哪里。”

11月5日,一出艺术剧场更新了一篇名为“这一次,让我们体面地告别”的推文,这意味着作为剧场形态存在的“一出”正式从成都日益涌动的戏剧生态中退场。在朋友们纷纷向刘云发来安慰话语时,她表示有点儿无奈。因为事实上,在没有了剧场运营的压力后,自己更像是脱掉了脚上的镣铐,全情地投入到了与戏剧艺术的共舞之中。

02

8位追戏人

15个被戏剧打动的瞬间

麓客新刊《追戏的人》。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对于剧场幕后人员小白来说,

戏剧是“现实世界的避风港”。

对于编剧悦秋来说,

戏剧“最强大的,是它带给人的生命体验”。

对于资深戏迷阿富来说,

戏剧是“精神层面的东西,又在真实发生,不可复制”。

对于编剧王骧来说,

戏剧是“由人的奇思妙想演绎出的艺术”

......

麓客新刊《追戏的人》。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麓客新刊《追戏的人》收录了与戏剧有着深厚渊源的幕后工作者和资深戏迷,讲述他们“追戏的理由”。

书中邀请到四位戏剧爱好者,分别以生活美学家、选书师、戏剧演员、编剧的身份列出了与戏剧相关的私藏清单,囊括了私藏剧目、导演、剧场、电影和书籍等。

麓客新刊《追戏的人》。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你可以跟着她们一起“亲临”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爱丁堡国际艺术节的盛况;还可以踏上日本丰岛小剧场的奇特观演之旅;甚至前往纽约和法国领略《Sleep No More》和《FALAISE》的震撼现场。

麓客新刊《追戏的人》。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追戏的人》在探索戏剧前沿时,仍不忘对属于成都人共同记忆的“锦城艺术宫”进行回望。从上世纪80年代的歌剧《白毛女》到话剧《茶馆》,“锦城艺术宫”建立了成都观众对于现代表演艺术的初印象。

《追戏的人》——“锦城艺术宫”。图片来自麓客

对戏剧从业者来说,这本书是全面了解成都戏剧生态的入口;对于戏剧爱好者来说,它是融入戏迷社群、与“戏剧人”间接对话的珍藏指南。

03

探寻城市文化土壤

从“人”开始

提到成都,大部分人可能会联想到火锅、熊猫、麻将、小酒馆;也有一部分人会想到TAG的电子乐、白夜的读诗会、东郊记忆的话剧......当人们对某种文化现象达成共识并形成集体认知时,它就有可能被抽象化为一个城市的符号,或名片。

然而,符号是单薄的,也是极容易片面的。

麓客新刊《追戏的人》。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当我们试图把握一座城市文化的脉络时,不得不深入内里,探究一个个由“人”以及“人的行动”构成的立体画像,以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视角,从具象的、主观的故事堆叠中提炼出有关城市文化的某种真实。

戏剧作为城市文化的一个切面,它的兴起和发展不仅与城市的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也与人们的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和思想潮流密不可分。

如果研究一个人的心理世界需要解析梦境,那么,探寻城市文化土壤,就不得不解读戏剧这场“大梦”。

这也正是麓客的这期新刊《追戏的人》试图完成的:经由与戏剧人的对话,拼凑出一幅多元但全面的成都戏剧生态群像,捕捉散落其中的属于成都的精神气,从而汇聚成一种解读成都城市文化的深刻视角。

麓客新刊《追戏的人》。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铃木忠志在《文化即身体》中说,“剧作家运用他们的想象力,通过剧场,借助一个个人物的形态,协助观众洞察人类所处状态的心理和精神本质。”

《追戏的人》这本书亦是如此,借助一个个与戏剧有关的“人”的故事,协助读者洞察从个体到戏剧生态、再到城市文化中所蕴藏的“成都精神”。

-

14个城市空间阅读指南

《追戏的人》城市空间阅读地图

麓客新刊《追戏的人》。图片来自麓客

-

主编 | 牧之、鹤鹤

编辑 | 坦柔

撰稿 | 坦柔

校对 | 涩々

摄影 | 雨婷©一筑一事、部分图片由麓客提供

设计 | 小杨

更多我们要看戏(我就想看戏)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