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一份适合普通人的认知行为疗法操作指南;读懂它,释放你的焦虑,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一份适合普通人的认知行为疗法操作指南;读懂它,释放你的焦虑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一份适合普通人的认知行为疗法操作指南;读懂它,释放你的焦虑

一个月前,和高中时期的一个同学吃饭,看他的状态不是很好,细问之下,才知道他最近一直非常焦虑,几乎到了要找心理医生的地步。

原来,去年年底,同学和他的一个朋友一起投资开了一家精品二手车售卖店。在车行摸爬打滚十年,同学一直是给别人打工,虽然生活还算过的去,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总有种莫名的迷茫,毕竟不可能打工一辈子。

于是和一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商议,两人决定辞职,他们合资投了一笔钱,在二手车市场租了一个门面,开启了创业当老板的日子。

但是谁曾想,疫情突发,店铺开业没一个月就被迫关门了。

在家熬过了没有收入的几个月,全国疫情得到控制并且好转,许多地方都解了封,同学也是踌躇满志,捋袖大干了起来。

但没日没夜的忙了小半年,付出和收获根本不成比例。汽车行业并没有像其他行业出现了反弹消费的情况,反而仍旧是处于寒冬中,不温不火。

去年收的车还有些没卖出去,今年却总是收不上车,加上自身经营经验不足,细算了一下,从开店至今,不光没有挣到钱,反而把本钱赔进去了一半,而且,同学当时的投入资金,有一半是和亲朋好友借来的,这如何不让他焦虑呢?

对此,我也不知该如何安慰,毕竟,他的处境的确很艰难。

忽然想起前两天刚读完的一本小书《重新训练你的大脑:7周认知行为疗法》,书的字数不多,但通篇没有艰深的学术术语或过于冗长的心理学理论,反而都是实操性的方法论,而且,书中把认知疗法的核心基础,关于想法、行为、感受三者之间的关系讲得特别透彻,让人深受启发。

于是,我把这本书推荐给了同学,鉴于我在他心中“文化人”的形象,他也是欣然接受。

前两天,这个同学又打来电话约吃饭,见面之后,发现他的状态好了许多,我还以为他的生意有了起色,他却说:“店里还是老样子,不过,我想开了许多。”

“这都有赖于你推荐的那本书,我反复看了三遍,感觉自己突然想明白了许多问题。”他主动和我碰了一杯,继续道:“汽车市场整体都不好,别人家也卖得不怎么样,我不应该把眼光只局限在自己身上和挣钱方面,生活还有更好的选择!”

接下来,我们就那本书又聊了很多,整场饭局都相谈甚欢。

鉴于上述,今天我把《重新训练你的大脑:7周认知行为疗法》书中的内容加上自己的生活感悟略作整理,希望能够帮助有需要的的朋友!

什么是认知行为疗法?

百度百科上这样说:”认知疗法(Cognitive therapy)于20世纪60~70年代在美国产生,是根据人的认知过程,影响其情绪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求治者的不良认知,从而矫正并适应不良行为的心理治疗方法。”

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改变一个人的认知,去改变这个人的情绪和行为,当然,改变的过程远远比这句话要复杂的多。

那为什么认知行为疗法是有效的呢?

首先我们要明白,人的行为是如何产生的?

通常,我们总认为,人的思维驱动着行为,但这是不正确的。

因为想法可以影响行为,但同样,一个人的情绪也可以影响行为。

当一件事情发生时,我们可能是这样的: *** →想法→行为;也可能是这样的: *** →情绪→行为;还可能是这样的: *** →想法→情绪→行为或 *** →情绪→想法→行为。

例如你正驾着车辆行驶在公路,后面另一辆车按着喇叭超了你。

这时,可能发生的事情是这样的:你被按喇叭超车→感觉没面子(想法)→再次超过他;

也可能是这样的:你被按喇叭超车→生气(情绪)→再次超过他;

还可能是这样的:你被按喇叭超车→好奇(情绪)→他有什么着急的事情(想法)→正常行驶;

或:你被按喇叭超车→他一定有急事(想法)→心情平和(情绪)→正常行驶。

看到了吗,这就是认知行为疗法一个简易的认知过程,就如上图,我们的想法、情绪、行为三者不是单一的线性关系,而是两两相互影响的环形循环关系。

上述就是认知行为疗法的简单定义和理论基础。

焦虑的产生

万维钢老师在他的书中《你有你的计划,世界另有计划》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为什么人会得胃溃疡,而其他动物不会。

就是因为人有压力,而如果面对压力长时间得不到缓解,就产生了焦虑,焦虑会影响到我们身体的各项机能,就容易得胃溃疡。

那又是什么造成了我们的压力呢?

总的来说,就是我们没有完成上述图中的三种基本需求。

我们因身体健康焦虑,是害怕被病痛控制,失去自由;我们因感情焦虑,是害怕无法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我们因工作焦虑,也是害怕自己没有能力或者能力得不到发展……

从一定意义上说,压力焦虑对我们人类是有益处的,它是我们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没有压力,我们可能过的就是所有动物的生活,只为满足温饱。

但压力过剩又得不到有效缓解,就会产生焦虑;而长期的焦虑又可能引起抑郁。

所以,焦虑是我们生存在人类社会中的一种必然产物,怎样应对焦虑,才是应该认真对待的问题。

认知行为疗法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

1.行为激活

当一个人处于巨大的焦虑中时,他的许多想法都是消极的,而且经常会做一些错误的事情或根本不作为。

他的状态经常是这样的:我因为心情不好,所以会做错事或者不想做事,等过段时间心情好了就可以了。

但是,这种想法是不切实际的。我们很难左右自己的情绪,而且因为总是做错事或者不做事,会不断加强焦虑状态,形成死循环,永远也等不到心情好的时候。

这时候最应该做的就是行动起来,用行为来激活情绪,因为行为可以影响到情绪。

但这里要注意,行为一定要正确,必须是能满足上面那三大需求的事情,这样才可以使情绪得到正面影响。

同时,行为激活是要有技巧的,正常情况下我们每个人都有拖延症,何况是处于焦虑状态中呢。

那怎样提高行为激活的可能性?

01.最小阻力原则

一个有社交焦虑症的人成天待在家里,如果家人让他勇敢的走出去,这一定不是好的方法。因为如果他能走出去,就不会焦虑了,如此巨大的任务反而会加强他的焦虑。

正确的方法是让他做一些简单容易却能改善心情的方法,可以与社交无关。

例如可以邀请亲戚朋友来自己的家中聚会,或者在家中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等。

02.奖励原则

做事没有 *** ,要么是因为任务没有吸引力,要么是因为我们缺乏完成它的动力。这就像我们的脚踩在刹车上,导致我们的加速器不能工作。

我们可以把脚从刹车上松开,具体方法是把事情分解成可管理的小块,每完成一小块,就奖励自己一次,可以是精神上的,也可以是物质上的。值得庆幸的是,当我们获得奖励时,动力就会建立起来。

03.具体原则

我们要做的事情必须是具体而非模糊的,而且要有具体的时间,并且要提前保护好那个时间。

例如,我们计划清单上的应该是:明天上午9点到9点半,把卧室清扫出来。

而不是:明天抽时间收拾家里卫生。

具体可见的事情更有可能完成,而且,我们一定要提前空出做事的那段时间。

04.监督原则

当计划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要把它告诉给周围的家人、朋友,建立责任制,让他们在适当时候提醒我们。

永远不要相信自己的意志力,尤其是处于焦虑中时,你需要和家人朋友一起面对,因为,这也是你三大需求之一。

注意,行为激活不是为了完全解决焦虑,而是为了通过正确的行为影响情绪,使情绪得到缓解。

2.识别审核思维

当情绪得到了稍微的缓解,这时,就需要和我们的思维作战了。因为思维对情绪和行为的影响至关重要。

在一件事情中,我们往往会产生许多的想法,例如当一个有社恐的人要当面讲话,他的脑海中会产生一连串的担忧,“我声音会不会很难听?”、“别人不回应怎么办?”、“事后人们会不会嘲笑我?”

如果一条一条去分析,显然是又费时间又累,其实,我们许多想法都会导向一个核心信念,例如有社恐的人的核心信念就是自卑:我天生比别人差。

找出核心信念,然后证明它是错的,我们的许多思维就会相应改变。

01.寻求反面证据

一个核心信念会有许多的证据支持,这是正常的,否则,也就不会长期牢固的扎根在思维中了。

当我们沮丧时,我们经常把任何令人失望的事情看作是我们自己失败的证据,有时我们甚至把积极的事情变成消极的事情,沮丧的想法甚至能把胜利变成失败。

但是,只要信念是错误的,总会找出它的漏洞,只要你愿意仔细的去找。

例如,一个因失业的中年男人正处于巨大的焦虑中,他觉得自己能力不行,又上了岁数,一定不会再找到工作了,找不到工作就养不了家,养不了家他的整个生活就完了。

他的想法有正确的地方,比如能力不行,上了岁数;但也有错误的地方,谁说再也找不到工作了,只是可能找不到和之前一样的工作了,至少,可以去送外卖,跑代驾等,这样,最起码可以暂时有收入养家呀,能养家生活就还有希望。

看到了吧?上面就是找到的反面证据。

当找到了与你之前的想法矛盾的证据时,我们就会恍然大悟,原来我们一直是很片面的看待问题。

02.认清实际情况

有多大的可能性我想到的比实际情况更糟?

许多时候,因为消极思想,我们总是喜欢夸大最终的结果,经常性的问问自己上面那个问题,实际情况真的有那么糟吗?

一个有恐高症的人不敢坐飞机,但当他仔细搜索资料,发现飞机失事的概率远远低于汽车事故时,也许他就愿意尝试一下飞行旅程了。

当你审视自己的思想时,你是否注意到任何情绪反应基于你所确定的想法,似乎都言过其实了?

我们的大脑可以把一个尴尬、不舒服或令人失望的情况当作一场彻底的灾难来对待。

03.置换立场

当我们陷入一个焦虑问题中无法自拔时,我们可以想,如果是我们最在意的亲人朋友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我们该如何帮助他。

基于自我意识的原因,我们几乎总是对自己比对别人更严厉,如果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别人身上,我们很少会做出同样的解释。

这个方法可以让我们跳出自身思维的局限性,更客观的看待问题。

3.暴露与验证

仅仅是找出核心信念并确定它的错误性还不够,因为那些信念已经在我们的头脑中扎根了太长时间,几乎已经成为了我们身体的一部分。

我们需要再次行动起来,去直接面对使我们焦虑和恐惧的东西,让核心信念彻底暴露出来,以便验证其真伪,这种方法在行为学上称为“暴露疗法”。

01循序渐进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任何事情都是从最简单的事情开始的,暴露疗法更应如此。

对于有演讲焦虑的人,一下子让他面对数百人讲话,即使你告诉他把下面的观众都当成大白菜,他也会不受控制的焦虑。

最可行的方法是让他先在三五个人面前演讲,慢慢的再扩大范围。

一个有恐高症的建筑工,之前因为是在农村干活,盖的最多也是二层小楼,所以不觉得什么。当他来到城市里,得知接下来要盖的是一座三十多层的大楼,他焦虑得一晚上没睡着。

但是,盖楼都是从下往上一层层盖的,既然二层不怕,那么三层也没高多少。

随着高度不断的提升,建筑工的恐高症竟然好了。

02.主动应对

没有人喜欢被控制,当我们被迫做一件事时,即使是我们能完全应对的事情,也会产生不舒服的感觉。

而当你面对一个难题时,能够主动发起挑战,在心理上,我们会生出许多的勇气。同时,我们的大脑也会对难题减少抗拒。

很少有伟大的事情是通过逃避实现的。

战胜恐惧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主动面对恐惧,当你主动迎击,你会发现,让你彻夜不眠的焦虑许多时候都是幻象。

03.不断重复

一次是远远不够的,有了第一次,第二次就更容易了。

行为上的不断重复,会在无意识中强化我们的情绪和思维。

直至有一天,让你恐惧的事情不再恐惧,甚至变成一种习惯。

04.拥抱不适和不确定

在整个暴露的过程中,不适和不确定感必然会时常伴随你左右。

如果我们一开始感到不舒服就逃跑,就会强化我们的逃避行为。

提醒自己这很难,但想想我们要达成的目标,无论如何,都要继续下去。

可以培养对体验的好奇心态:“让我看看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感受,真的有那么令人恐惧吗?”

你要明白,不适和不确定感都只是暂时的,也是你必然要经历的。

当不适和不确定完全消除时,就是胜利的时刻!

写在最后:

不知不觉,又写多了。

畅销书《遇见未知的自己》里面有句很经典的话,“亲爱的,外面的世界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生活中,我们大多数遇到的问题,其实都是被自己的思维所困。经常性的审视自己的思维,这是一个非常实用的习惯,这篇文章你即使仅仅学会这一点,就称得上收获颇丰了。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快速成长,但成长前必须学会剥离,剥离掉我们头脑中那些错误的,限制性的思维。

如果你仅仅是普通的焦虑,这篇文章也许可以帮到你。

若焦虑感非常严重且持续了很长时间,建议你立刻求助心理医生。

更多一份适合普通人的认知行为疗法操作指南;读懂它,释放你的焦虑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