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辛冶/文、图
(旧文一篇,2017年绍兴游记)
4月24日晨,从杭州出发前往绍兴。
去杭州之前,绍兴并不在我此次的预计行程内,最初只是想在杭州游玩4天,老三建议我可以去安昌古城和绍兴看看,这些地方人文景观丰富,想必我会喜欢。于是23日晚我最终临时决定到绍兴去,24日住一晚,25日再赶回杭州坐下午5点多的火车回郑州。
往绍兴去的路上出了点状况。当天一大早,我拖着行李搭公交转地铁往火车站赶,在公交上匆匆买好前一天晚上看好的去往绍兴的火车票,谁知取过票进站检票时才发现,自己买成了从杭州东站往绍兴去的火车,工作人员告诉我可以退票,出了火车进站处,转角就看到了卖汽车票的,询问了往绍兴去的车次、时间和票价,觉得坐汽车比火车更方便些,于是赶紧把火车票退了去买汽车票。
汽车站距火车站还有一段路,卖票的说还有十多分钟就要发车了,让我赶紧过去,一路匆匆赶到汽车站坐上去往绍兴的大巴后,才了解到还要等半个多小时才发车,而且在大巴上买票的票价是20元,比在火车站买便宜10元。
这就是旅途中会出现的小状况小意外,旅行嘛,哪是那么精准精确的事情,我反而觉得突发些小状况会让旅途更精彩,未知的、意料外的事情才有趣,也考验自己的综合分析和应变能力,不论遇到哪种状况,都是好玩的。
进入绍兴境后,先经过的是看着像新城区或开发区的一大片楼比较新的地方,下了大巴要转5路公交往鲁迅故里去,而等公交的地方又看着荒芜和脏乱了些,大片的地被圈围了起来,好像在修路,烈日当头,尘土乱飞。心里稍微有点忐忑,这些地方看着并不像江南水乡,也普普通通的,这就是绍兴的风貌吗?
其实我多虑了,绍兴大得很,主城区布局又很紧凑,逛起来特别舒服,水乡风景到处都是,但它们藏在主路边林立的高楼背后、不起眼的小巷子里。在这里逛过了两天,我对老三此次的推荐更加满意,绍兴,韵味绵长,就像这儿盛产的醇香的黄酒,很醉人。
鲁迅故里:活在国民记忆中的文化巨人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孔乙己》《阿Q正传》《藤野先生》《故乡》《祝福》……从父辈到我这辈再到现在的孩子们,都从课本上熟悉了鲁迅先生,以及他笔下那些极具特色的小人物,知道了他家后院有趣的百草园,民国的私塾是什么样子,课桌上小小的“早”字是怎么来的,咸亨酒店里站着穿长衫喝酒的孔乙己知道“茴”字有4种写法,泼赖的阿Q,细心负责的藤野先生,戴着银项圈捉猹的闰土,孩子被狼叼去的祥林嫂。《记念刘和珍君》《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狂人日记》等一些淋漓的杂文更让人烙印下深夜穿长衫抽着烟望着永寂黑夜的鲁迅先生的样子。
鲁迅之于绍兴的意义自不必言说。而我的首站目的地,就是鲁迅故里。
入住紧临鲁迅故里景区的老台门青旅,安放好行李已是中午,还不太饿,于是我吃了点带的“干粮”,休息了一会儿,洗完头在住的这个青旅院子里逛逛。我对青旅倾心已久,但这次却是我第一次住,我知道每个青旅都别具特色,比如这处就是一座完整的绍兴旧式建筑——台门。入口很小,内里别有洞天,两层的围楼中间圈起天井,穿过天井往后又是一处一样的围楼和天井,再往后去是宽大的厅,很有特点。
缓步走到街上,从旁边的景区入口处进去,鲁迅故里一条青石板大街直通过去,街两边是各式特色文艺小店,猛然看见一处“朱家台门”,铜铸的门首,进去略一看,这竟然是我在杭州河坊街看到的那个“江南铜屋”艺术家的故居,哦,原来如此,他也是绍兴人,故祖是鲁迅的邻居呀。
当下,寻觅小吃是我的主要目的,看见一处匾额是“老绍兴臭豆腐”的店,木柱临街,店内木桌上铺着藏蓝底白花布,要了一份臭豆腐,一份木莲豆腐,一个黄酒冰棒,拣个临窗的桌子坐下来慢慢品尝。窗外正好是小景,小河流过,两条无人的乌篷船栓在岸边,对岸是粉墙黛瓦的民居。三种小食味道都不错,尤其是木莲豆腐,透明的果冻状“豆腐”清淡微甜,口感有点像龟苓膏。
再往前走,是“周家新台门”的景点,据介绍,这是鲁迅这一支分家后另建的居住地,鲁迅先生就出生和生活在这里。厚重的黑色木屋顶,白墙渗着些绿苔,围井小小的,不由得想起鲁迅写过的被围得只剩一角的天空。有一间屋标明是鲁迅诞生的处所,没有看见有什么特别的陈设;有一间边厢的屋子,是鲁迅留学归来后居住过的,床是原物;有一间活动会客的屋子,据介绍角落的一张破躺椅是鲁迅的父亲生病时常躺的那张。
主屋两侧,一间屋陈列着周作人和鲁迅关系的介绍,一间屋是周建人和鲁迅关系的介绍。这两个弟弟自幼受鲁迅影响颇深,但看到他们后来的分分合合,不由让人产生几许怆然和无奈,性格的不同,时代的造化,将他们推上了迥然不同的道路,惹起多少历史兴浮的埃尘。
居住地的屋后有一大片开阔的园子,一块大石上赫然刻着“百草园”三字,旧貌已荡然无存。一个角门通往一处花园,林木森然,据说百草园和这处大花园在周家衰败后卖给了别人。
不知道怎么一走,我来到一处叫“鲁迅笔下风情园”的院子里,有唱社戏的台子,台子一遭临着水,对面有亭子可以坐着观赏,定时有演员穿着戏服在台子上表演。有用立体的光影讲绍兴民俗的大厅和几米长的立体画,还有用道具和蜡像表现年俗的《祝福》中的祭祖场景,旁边的两处廊子悬着不少的花灯。
出得这处院子,紧临着是鲁迅纪念馆,现代建筑,名人博物馆,两层广阔的大楼内陈放的都是关于鲁迅的介绍、物品,按着鲁迅生活的重要时间段延展开来。少年的鲁迅、青年的鲁迅、留学的鲁迅、归来的鲁迅、教书的鲁迅、办杂志的鲁迅、提携进步青年的鲁迅、患病逝去的鲁迅……他的一生就这样尽收眼底,有泛黄的纸张和书籍,有无数的历史照片,有屏幕上的电影、影视资料,有绘图和油画,有蜡像、用具等等等等。
这里的游人不算多,我细细地逛着,直到提示要闭馆,刚好看完出来。我重新认识了一下鲁迅先生,用一种直观的、具体的、他的文章之外的方式,看到他小时候手写的家训的字迹,是干净而细瘦的,看到他上学时的课本,原来他小时也学过几何算术,看到藤野先生密密的红色批注,哦,原来是这个样子的……在不少的照片里,我看到鲁迅先生的样貌有些变化,青少年时的他,容貌清秀,留了胡子后越来越凛然,成了刻在我们印象里的样子,从一些合影中看得出来,他个子不算高,较瘦弱。但不由得,更让人肃然起敬,精神的强健和高大,早已穿透表面,深嵌入人们心中。
第二日下午,临出发前,再次到鲁迅故居,游览“三味书屋”(寿家台门)和“周家老台门”,它们位于鲁迅故居这个景区的另一头,“周家老台门”是鲁迅祖辈住的地方,很好地保留和展示了以前在台门居住生活的老绍兴风貌。三味书屋里留存着鲁迅用过的那张刻着“早”字的书桌,因以前观摩的人太多,桌子放得远远的,只可远观瞻仰。这就是他小时候启蒙读书学习的地方呀,离他的家很近,这么说来,就是在邻居开办的私塾学习的。三味书屋是主屋,在厢房里,还陈列着绍兴教育沿革及发展的展览,历代以来,因官方提倡、民风向学,绍兴地区一直保持着很高的科举考中率。绍兴师爷,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绍兴这里也出了很多名人,除了鲁迅,还有徐渭、秋瑾、蔡元培、周恩来等等,历史上总能不时发现出自这里的人物。
在靠近三味书屋的长街这头,是鲁迅故里这个大景区的入口处,一块长十多米、高数米的灰白色石墙横在那里,墙上是黛色的鲁迅先生吸烟的经典形象及“鲁迅故里”大字,墙前有几尊青铜像,嬉戏的小孩、长辫子的老人,宛如鲁迅笔下活过来的人物。日暮时分,天气很好,云层在浅淡的蓝天上铺开来,石墙后是叠叠的粉墙黛瓦和林立的绿树,有骑自行车的中年人从青石板路上驶过,石板反射着落日的余晖,他可能正要回家吃饭——繁华喧闹是转眼的云烟,绵细家常的日子在鲁迅先生热爱的土地上永存着。
仓桥直街、八字桥:寻觅那一角水乡悠然
在绍兴居住的那天晚上,为解决吃饭问题,我决定寻一个在攻略上看到的地方,仓桥直街。找到那里时正是华灯初上,灯意阑珊,随意地走走看看,感受巷子的风情。这是一条挺长但也挺窄的特色商业街,各个小店门面不大,街口的地方会有临街的楼,是茶馆、饭店之类的。
没走多远,一个小小的街口处往左一拐,是一座小桥,桥下是窄河,河两岸就是江南水乡的一带白墙,不过,这个季节,水乡风景只可远观不可近玩,我去到桥下的河边,蚊子成堆嗡嗡叫,一点也没了水乡气韵的雅致。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恐怕得忍受潮湿和蚊虫的弊端吧,而且临水的民居大多很窄小,屋内也不甚敞亮,旅行跟生活,是两个概念。
在主街上走下去,走到一个大路口,有座临街的二层楼,状元楼,招牌写着“寻宝记半俸菜”,这个店我隐约在攻略里看过,对这样的菜品挺好奇的,于是进去吃晚饭。店里人不少,有聚餐的一大家子人,有游玩的大学生样的三两人,有情侣,但一个人来吃的好像只有我自己。点了两个菜,都是半份的,一小碗米,一杯气泡柠檬水,最后还是吃撑了。
走了不小的一段路消食,然后坐公交回住处。路上经过一座辉煌的牌楼,近了一看,是“古轩亭口”,鲁迅笔下,秋瑾就义的地方,不胜感慨,以前是苍凉悲壮之地,现在已一片繁华,车来人往川流不息,华灯彻夜地照耀着,不眠。
第二天时间较紧张,我起了个大早,暗自规划了一番路线,决定到八字桥去看看,然后再去青藤书屋、秋瑾故居、沈园,再退房、寄存行李、在鲁迅故里买特产和纪念品、赶车。时间关系,沈园没有去成,等在园门外的人比较多,园子看着也不小,就打消了逛一下的念头。
一早赶往八字桥,是我觉得很庆幸的事。
这一天是骑着共享单车赶路,人不多,我骑的一直是同一辆。跟着地图找到八字桥所在地,一块巨石上刻着京杭大运河的线路,示意着绍兴的重要位置,不远的一棵巨大榕树下,有一座八角亭,几位伯伯年纪的人在坐着闲聊,亭子边就是八字桥,桥边有座介绍的朴素石碑。我准备往桥上去,正好从桥那边走下一对祖孙,小孩戴着红领巾,奶奶跟在他身后,正是要上学去。
缓步走上八字桥,这座桥真的很古老,桥身多有磨损缺失的地方,颜色呈象牙黄,还有点铁锈色,桥下、桥的两边都簇拥地长着冬青一样的矮灌木,郁郁葱葱。我从没见过这样结构的桥,有6个桥口,除了平常的河两岸对着的通口,与河岸平行、紧挨着河岸也往左右各自延伸出通口,站在桥洞旁的岸边看,两岸的桥身阶梯正像个“八”字。一架乌篷小船在桥岸边停靠着,似乎等着人乘坐出行,这河的两岸,都是矮矮的江南民居,地地道道没有一点商业气息的生活的地方。
一个小孩踢着球从桥上往下走,球滚得很快,他赶紧跑着去追,有买早饭回来的两口子,拉着家常,一个小女孩坐在屋前对着河在赶作业,两个孩子上学去,在桥下河边的石凳上坐了一小会儿又走了,串门的大婶掀起帘子对着屋里人说着什么,慢慢走了进去。我走下桥沿着河边走,石板路很光洁,临着河的边上,有晒床单的,有门前懒懒卧着小黄狗,有一些人从家里走出来,提着小小的煤炉子一样的东西不知在做早饭还是烧茶。
没走多远,一个胖胖的八九岁的男孩子往桥上走,口齿不清地对我笑着喊“你好,你好”,他有一点智力缺陷的样子,他的爷爷跟在身后,和善地对我笑笑,赶紧去追他,我也笑着对小男孩说:“你好呀。”他一直回转着身子大声地喊着“你好,你好”,还用力地挥手,我也对他挥挥手,笑着看他走远。我觉得小男孩的笑,是对我这么早赶来这里游荡的嘉奖。陌生的地方,陌生人的笑脸和欢迎,很动人,就像这早上才升起不久的太阳洒下的轻柔暖意。
继续沿着河岸走,不远处又碰上一座古朴的石桥,桥边也竖着石碑,上写“广宁桥”,它的年纪也不小,立碑保护的时间跟八字桥差不多,这座桥拱洞较高,但只是普通的式样,挨着有名的八字桥,它就被冷落了些。这里,没走几步就是桥,纵横交织的河道两岸就住着面河而居的人,水乡的生活,我略微感知到了一些。
再回到八字桥上,天上传来很大的嗡嗡声,仔细一看,高空里有一个坐在架子上架着滑翔飞机的人,两腿悬空着,隐约辨得出头和身子。小飞机就像一只鸟,缓缓地消失在绿树掩映的天空尽头。接连不断的嗡嗡声传来,是一架又一架滑翔飞机,他们像在表演,或是在宣传什么,但太高了,根本看不清楚。我拿出手机录着,一位过路的阿姨凑上来问,能看清吗,我摇摇头说太远了看不清,然后我们都笑了起来,探讨他们在做什么。
八字桥上视野很开阔,能看得到很远,远处是楼,近处的很大一片地方,都是普普通通的居民区,这里亲切,生活化,就像在家里遇到了邻居一般。
青藤书屋:一个人的朝圣
逛完八字桥,我估摸着青藤书屋的开门时间,往那里赶去。当我买票的时候,工作人员也是才刚刚上班,有些东西还没准备好。往里一走,才发现大约我是第一个来的,整个书屋里参观的只有我一个人。
对于徐渭我是不大了解的,不久前做的一本书中有关于他的简单介绍,大致知道了他坎坷传奇的身世经历。对于“青藤书屋”,我倒是闻名已久,很早以前在网上看到过一篇《在青藤书屋》的文章,文章倒没介绍多少历史典故,但当时觉得写得很清幽文艺,对青藤书屋这样一个有着好听名字的地方印象深刻。这次来,有点圆梦的意味。
青藤书屋一点也不大,过了一个拱门,一株老藤长在角落里,地上有一方小池子。紧挨着小池是隔成两间的一间大屋子,靠小池这边的窄室放着徐渭用过的文房用具,还有画像、匾额、条几等,通往另一间屋的小小角门边悬着小小的“青藤书屋”竖匾。这另一间大一点,陈列着徐渭的书画,展示着他的生平,还有一些研究刊物,三进的木门朝着一个窄小的后院,院子里有一口井,一棵树,一条长满青苔的长石桌,还有几棵植物。
我细细地把所有的展览品、文字都看了一遍,边看边感慨他多难的一生,然后在那长满青苔的小院里对着石凳和香樟树拍照片,想要拍出复古怀旧的感觉,拍了一会儿,忽然有个保安出现在小院的门口,他看了几眼我在干什么,然后又走了出去。这一大早的,只有我一个人参观,这么小的院落,看了那么久还不出来,保安难免会犯嘀咕吧?难道他以为我会盗宝吗?
我赶紧原路返回,来到入门那里大一点的院子里。扭头看见迎着院门的山墙,黑瓦白墙,“自在岩”三个堑刻的不大的字静静躲在山墙中部靠上的位置,白壁历经风雨,有淡淡的灰黑色,这堵墙很高,需仰视它“山”形的墙头,墙角植着几株徐渭喜爱的芭蕉。不知怎的,这么简单的一堵墙、三个字、几株芭蕉,竟生出一种悠然世外的意境,再多困苦磨难,轻轻化作他的“自在”之态,心如不系之舟超然于江河湖海。
秋瑾故居:英灵碧血,慨然长歌
离开青藤书屋,又骑着车看着地图往秋瑾故居去。谁知一个大拐弯没有看到那小小的门,走过了好远,再折返回去。绍兴的民居都很有“内涵”,很多都是大门小小的,内里却别有乾坤,秋瑾故居也是这样。
屋子很多,最后边还有个精致可爱的花园。各个屋子展示着秋瑾起居、会客、学习的情景,秋瑾的家庭是书香世家,有专门的房屋用来教导子弟读书。她学过武术,床头帐子上还挂着柄剑,卧室里有她临窗沉思的塑像,有一间小会客室,是她召集同盟会成员共商大计的地方。
主屋旁有很大一间展厅,用图文为主的方式介绍秋瑾的生平,我从中得知了一些以前不知道的关于这位女英雄的细节。她幼时便跟随哥哥练武,去日本留学的她,是抛下孩子去的,那时的一位已婚妇女能够抛下家庭独身前往国外,勇气与坚毅不是一般人能想象的。她回国后任教,一直只穿一种裤式的很朴素的衣服,后曾创办大通学堂,教学生强身健体传播思想,起义失败后,她与一些学生赴难,此后不久,有一位参与审判的官员自尽而终。浏览她的生平,心中泛起种种思绪,女英雄,练武之人,孤勇的热血情怀,悲壮的生命,飘摇的历史,黑暗的人性……
孙中山先生题的“巾帼英雄”四个血红的大字赫然在目,门厅里“悲哉秋之为气,惨矣瑾其可怀”的对联牌匾也像在无声地昭示着她的不屈,面对这样一段历史中一位与家国命运抗争的壮烈女性,内心里是深深的震撼。
有些人,生命的光华远远越过年龄、性别、地域、时代的差异,山林大地响彻他们决然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