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鳌江之南港、北港之名始于何时?
--见于明代万历年间。地图、正史见载于清康熙、乾隆年间
文:光明人家 2022-05-15
鳌江,是浙江省八大水系之一,浙南三大河流,也是平阳、苍南、龙港220多万人民的母亲河,同时也是全国著名三大涌潮江之一(还有钱塘江和闽江)。初名始阳江,旋改为横阳江,再改为钱仓江,后因涨潮时江口波涛汹涌,状如巨鳌负山,民国易名为鳌江,俗名青龙江。鳌江干流总长91.1Km,流域面积1542.2Km2。
历史上鳌江记载简略
浙南的三条河流(瓯江、飞云江、鳌江),虽都是独流入海水系,但因为长度都较短,又偏居浙南一隅,故在史料典籍纪录都比较简略,北魏晚期的郦道元《水经注》是古代中国地理名著,有极高的地理和人文价值,但里面对南方河流记载较少,其中也没有说道浙南的这三条江。
在浙南的三条河流中,以鳌江为最短最小,全长不到一百公里。而鳌江河流的史料典籍最早记载,见于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卷二六温州下:“横阳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分安固南横屿屯置。隋平陈,废入安固县。大足元年(公元701年)又分安固县再置。横阳山在县南二百七十里,东临大海。横阳江在县南一百里。”
鳌江初名始阳江、横阳江,因县得名。考《宋书·州郡志》:“横阳令,晋武帝太康四年(283),以横屿船屯为始阳,仍复故名。”横屿船屯据《读史方舆纪要》说是三国吴赤乌二年(公元239年)设置的,在今平阳县仙口山下。
北宋《元丰九域志》中鳌江称之为平阳江:“望,平阳。州西南一百五里。一十乡。前仓、琶槽、泥山三镇。天富一盐场。有横阳山、平阳江。在《明史》称之鳌江为前仓江:“又西有前仓江,亦曰横阳江,东南经江口关注於海。”
清初顾祖禹所撰 《读史方舆纪要》卷九四平阳县下说:“横阳江,在县西二十五里。一名始阳江,又名前仓江。县西境南北诸乡之水汇为顺溪,经罗源山下日横阳江,又东南流出县南,二十五里经江口,又东南注于海。《志》云:横阳江上流有四港,其一为顺溪,其一为梅溪,出盖竹山,绕罗源山北,而东注于前仓江。其一为平水,合涧谷诸水,经县西南八十里松山下,接泰顺县界,合于前仓江。其一为燥溪,其上流为宋兰洋,亦县西南诸溪水汇流处也,经县西南七十里燥溪山下,分为东西二溪,又经县南五十里,并注于江。
”
《清史稿》平阳县中载:“西南:鳌江,古曰始阳江。南港二源,一平水,一燥溪,歧为东西溪。北港二源,一顺溪,一梅溪,两港会于萧家渡西,合迳罗源山下为横阳江。迳钱仓镇为钱仓江。又东合东塘河,抵墨城汛入海。
民国时期修《平阳县志》卷四山川门下载:“横阳江在县西南二十五里。一名始阳江,又日钱仓江。今自新渡以下,又称鳌江。其源有三,日北港、日南港、日梅溪。”同时,鳌江在民间又有雷渎江、青龙江的别称。
南港北港始载于何时?
横阳江在前代方志如《太平寰宇记》、《方舆胜览》、《今水经》都未著纪录。《方舆纪要》把横阳江的上源分为四,即顺溪、梅溪、平水、燥溪,《民国志》说是三源,南、北港与梅溪。而今天的水利记载中基本上认同梅溪既主流北港的支流,也就是说鳌江其实就是分南、北二港。
南、北二港不仅为鳌江河流的称呼,而且也是民国时期平阳六大地域称呼。那么我们会问,那么,南港、北港史料记载起于何时?经过查阅史料发现,鳌江南港、北港本地最早见载于《万历温州府志》卷2《舆地志》黄浦埭中:“正德戊寅(1518)风潮之变,愈思作埭之难,南、北二港水暴涨,庐舍漂流,人畜蔽江而下,江南一乡、江口、竞头、淋头、钱家浦、尖刀尾各埭皆崩,水犹逾月不下.....”(见图)。
万历《温州府志》卷之二-舆地
明万历《温州府志》,王光蕴(1540-1606)撰。光蕴字季宣,王叔果的之子,温州龙湾人。嘉靖四十年(1561)举人。官至宁国府同知、衡府长史。王光蕴于万历三十年(1602)离职告老回乡修编《温州府志》,万历三十三年(1605)刻本。距今420年。
康熙《平阳县志》舆地图
而北港与南港最早在地图上出现是[康熙]《平阳县志》平阳县舆地图。金以埈修、呂弘誥纂。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刻本(见图),距今328年。另外在清李琬修、齐召南、汪沆纂的乾隆《温州府志》平阳舆地图,字体标注比较明显(见图)。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修,二十七年(1762)刻本。另见乾隆《平阳县志》平阳舆地图。
乾隆《温州府志》平阳县图
在国家级典籍上出现北港与南港名称的是清康熙《皇舆全览图》,时间是康熙四十七年(1708)至五十八年(1719)编制(见图)。另见清乾隆年间,浙江学者齐召南的著作《水道提纲》卷16:“平阳县横阳江源出县西南。有二,一出分水关与福建省界,曰南港。一出西北山中,曰北港。合流而东,经县城南又东南,为横阳海口。”
康熙《皇舆全览图》
齐召南(1703―1768) 清代史地学家。字次风,号琼台,晚号息园。浙江天台县人。雍正十一年(1733年)荐为博学鸿词,官礼部右侍郎。参修《大清一统志》,著有《水道提纲》《历代帝王年表》《后汉公卿表》《宝纶堂集》等。
至清末光绪年间由宗源瀚主编《浙江全省舆图并水陆道里记》的温州府、平阳县的地图中,北港与南港的标注已经非常明显(见图),可见南港、北港这个名称基本上已经成定局。
横阳江原为横阳支江名
关于鳌江南、北二港称呼时间已经基本明确,现在南港又名横阳支江,有文认为,从横阳支江这一名称来看,含义很明确,意思就是横阳江的支流,其根据有清光绪年间绘制的《浙江全省舆图并水陆道里记》认定南港为鳌江“枝流”。据《鳌江志》的记载,横阳支江这一名称首次出现,是1941年(民国30年)8月,南港水利委员会改名为治理横阳支江委员会。
其实以上说法有误,根据史料的记载与分析,实际上横阳江原本为横阳支江名称,那么会问,横阳支江本为横阳江缘由何在?这是因为早在西晋,松山(桥墩)人治水(神)人物周凯当年治理温州沿海三江的横阳江位置很明显的是在与南港平原区域相符合,而横阳江古称“平水”,与周凯号“平水大王”称呼治理命名河流相同符合常理。在清康熙《皇舆全览图》地图中,南港描绘长度明显要长于北港,可见,当时处于浙闽南北交通要地的南港(既今横阳支江)平原、农耕要地的重要性高于北港。另外从自古有南在前,北在后这一道理而言,横阳江古代无疑原指向南港。
在历史上,鳌江流域水系的水利治理重点历来都是在旱涝交替不断的南港流域,从西晋一直到现代,修建灵萧塘河、桥墩水库、截弯取直、筑闸截咸、改道入江等等,有关南港流域治理文献记载不绝于世,包括在明代《永乐大典》中记载的江西垟-南港片修建诸多的斗门及埭,而北港治理则全都是后在现代分县后。因此,后至晚清地理发现后,才基本上明确北港实际上为鳌江主流(以河流唯长原则),故把原称为横阳江的南港改称为鳌江支流(横阳江)名横阳支江。
另外从史料的记载地理方位来看,也指今横阳支江。唐《元和郡县志》载:“横阳江在县南一百里”,《大清一统志》载:横阳江,在平阳县西南二十五里。而齐召南在其《水道提纲》中道:“平阳县横阳江源出县西南。有二,一出分水关与福建省界,曰南港。一出西北山中,曰北港。合流而东” ,这样就非常明确横阳江源出县西南,首先是指南港,出分水关与闽省界,其次才是北港,出西北山中。”
民国《平志》载:“横阳江在县西南二十五里....今自新渡以下,又称鳌江。”新渡村在鳌江南岸,可见,值得注意的是,现代鳌江命名是和今鳌江镇是分不开的,而鳌江镇的兴起,是在乾隆以后(鳌江地名在民国志增),清末通商后,海运的兴起,鳌江镇的繁荣,遂以鳌江代替了横阳江的河流名称。而横阳支江命名一则是保留古河流雅称,二则是与今鳌江加以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