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诗经•风•秦风•蒹葭》篇的“蒹葭”指的是什么?
枯木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305篇诗歌。《诗经》内容丰富,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对后世影响极大,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包括孔子、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在说理论证的时候,都会引证《诗经》的句子来增强说服力。
《诗经》在汉朝被奉为经典,直到上世纪初都是古代科举考试的必读科目。历朝历代关于诗经的研究也是卷帙浩繁,今人也有不少研究和解释成白话文的《诗经》文章,不过不少文章有失偏颇,比如有的把一些描述民间男女之间的爱情诗歌,非要牵强附会到“讽刺统治者”身上来,否则好像没有时代感,而这些文章,有的纯属臆测,有的就是生拉硬拽,非要靠边,大有哗众取宠之意,也缺乏文人的考据精神。
现在媒体发达,出版物较多,网上资料更是目不暇给,但是关于古代经典文献的研究,专业性的文章和资深研究者得不到推广,反而是不少水平堪忧的却“名闻海内”。这些人,要么是拾人牙慧,要么是略知皮毛,尚未入门,就在那里侃侃而谈,冒充大家。
其实,古典文化的传播,需要应时而动,这是对的,即便是拾人牙慧,能够把精华传播开来,也是功劳显著。可是如果非要不懂装懂、生拉硬拽、牵强附会,那就有误人子弟之嫌。因此我们要扭转这种浮躁的学风,替青少年负责,把真正的美好的文化传播给他们。
笔者是一名古文化和花卉爱好者,偶然看到一篇关于《诗经•风•秦风•蒹葭》的翻译文章,感觉其中略有瑕疵,于是查找了一些资料,对其中的“蒹葭”解释略有不同意见,敬请专家指正。
《诗经•风•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 *** ,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 *** ,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 *** ,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在现代文翻译中,笔者看到大多数书籍和资料把“蒹葭”翻译成芦苇,这是正确的,但是译文“蒹葭苍苍”翻译成“芦苇青苍苍”却感觉到疑惑。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蒹葭”的解释:“蒹,雚之未秀者。葭,苇之未秀者。”,“雚”指“荻子”,“苇”指芦苇。“未秀”就是刚生出来的样子。如果按照字面意思,那就是指刚生长不久的芦苇和荻子。
芦苇
荻子
故人虽然对于植物经常有“同名异株”的现象,而且古代对于植物学分类并没有过多研究,因此,经常把相近相似的植物说成一种,尤其是诗人更是如此,经常把芦苇和荻子混淆,事实上,芦苇和荻子是有区别的。芦苇和荻子属于同科不同属植物。比较容易区别的是,芦苇中空,芦荻茎实;芦苇植株高大,荻子植株较低;芦花色深高大,荻花色浅而小。
芦苇和荻子的共同特征就是秋天,水岸边白花如雪,摇曳多姿,让人憧憬,因此在古诗歌中经常见到关于芦苇和荻子的优美诗句。由于芦苇和荻子非常相似,人们有时候把荻子叫做芦苇,也有叫做芦荻,其实,芦荻是另一种植物,又叫芦竹,现在常见的芦竹大多是进口的,株型特别高大,其实我国原产的芦荻比较矮小。
从《说文解字》来看,古人对芦苇和荻子还是分辨的比较清楚,那么为何会出现在一起呢?其实,在《说文解字》关于“蒹葭”解释还有,那就是“蒹。。。。。。,葭华、蒹薕。每二字为一物”,意思是蒹葭就是统称芦苇。至于“苍”在古汉语中有两种意思,一指“青色”,一指“白色”,“苍苍”也有“繁茂”的意思。“白露”并不是指二十四节气的“白露”节气,而是“白色的露水”或者朝露。出现“霜”那只能是秋天的景色,不可能是春天的景色。
而且《诗经》采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一般是“赋、比、兴”,其中“兴”就是托物起兴,是诗歌开头而引起下文的一种手法。有的只起开头的作用,但多数都有某种意义的关联,起到象征、烘托、联想、比喻等作用。如《周南•关雎》以鸟的和鸣比喻衬托男女好合。
因此,《诗经•风•秦风•蒹葭》是采用“兴”的手法,以秋景创造气氛烘托心境。而秋天,芦苇和荻子都不会有刚生长的芦芽,从景物上来看,应该为芦花或者荻花,从秦国地域特征上来看,蒹葭专指芦苇,并非荻子或芦荻。
上下文结合,“蒹葭苍苍”似乎应该指的是“秋天水边的白色的芦苇非常繁茂”更为妥帖。那么“芦苇青苍苍”就应该是错误的。至于下文的“萋萋”和“采采”都是草木繁茂的意思。
本文探讨的虽然很简单,但是一个是“青色的刚出芽的芦苇”,一个是“秋天白色的芦花”,意境立刻迥异。结合整篇诗文,作者是一种惆怅感伤的心情,求之不得,辗转反侧,徘徊失落,把一个在相思之中的青年描述的惟妙惟肖,因此秋天的景色更能烘托出心情。
2018-2-7榆木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