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 学海遗珍 · 第八十八期 -
今天《学海遗珍》专题刊载的是陈增弼教授《拔步床研究》一文,原载于《传薪——中国古代家具研究》,故宫出版社,2018年10月。
拔步床是我国古代家具中体量大、功能全、用料多、制作复杂的大型家具。在我国南方地区,已流行数百年了。直到今天在江、浙、皖、闽、赣、豫等省仍有制作和使用者。
1982年,笔者在江苏吴县(今吴中区)太湖边一个小渔村仍看到几个民间木匠正在给一农家打造一件结婚用的大型榉木拔步床。
明 榉木红漆大拔步床
然而我国大型辞书《辞源》《辞海》以及《现代汉语词典》皆未对拔步床列有条目。
笔者在此对拔步床的称谓、形制、演变,以及几件传世的拔步床精品进行研究、梳理,就正于专家、学者。
一、称谓
拔步床在历史上有诸多称谓:
1.大床
明代《鲁班经》上称为“大床”,并附有插图。拔步床是人们居家生活家具中最大者,故称为“大床”。
大床式样 明万历《鲁班经》插图
2. 踏步床
明郎瑛《七修类稿》:“踏步床,谓床前接碧纱厨者,踏,踏脚,步,步障也。”
《海上新繁华梦》:“没有一些东西,只剩下一件踏步床。”
3.拔步床
明文震亨《长物志》“卷一·室庐·海论”:“斋必三楹,傍更作一室,可置卧榻……如今拔步床式。”
拔步床与一般架子床相比,其前面增加一个窄形廊庑,其下设有一块约12~15厘米高的踏板,正好是人拔脚一步的高度。这个特点很突出,故称为拔步床。
明 唐三彩明器床 美国加州旧金山中国古典家具博物馆藏
明《 *** 》第七回:“(孟玉楼)是咱这南门外贩布杨家的正头娘子,手里有一分好钱,南京拔步床也有两张。”同书第六十二回、第九十一回等处也曾多次出现“拔步床”这一名称。至今在江浙农村仍在使用。
4.八步床
《聊斋俚曲集》“增补幸云曲·十七”:“通廷家有龙床,大人家有八步床、顶子床。”
“八步床”为“拔步床”的俗写。
吴县洞庭西山民居中的清代拔步床
二、形制
拔步床,是由前廊(或围廊)和后床两大部分组成。
1.前廊(或围廊)
也称为“廊庑”“碧纱厨”。与后床同高、同宽,进深一般为80~120厘米。下有垫板,上有顶盖、罩檐。四周设有隔扇板和栏杆。隔扇、栏杆、罩檐等处大多为重点装饰部位。内中摆放就地打造的条桌一张,杌凳一对,放在桌下。桌上停放灯盏、妆奁、水壶、茶碗。地上停放马桶、净盆、衣笼等随身使用之物。
更有复杂者是前、左、右三面设围廊,《鲁班经》中的“大床”即这种样式。
明 黄花梨龙凤纹十柱拔步床
2. 后床
也称“床”“眠床”,此处几乎就是一件完整的架子床。有的床下无垫板,讲究的则将前廊的木垫板向后延伸,整个架子床置于垫板之上。
这种前廊后床的布局手法是古代建筑的“前堂后寝”理念在家具上的延伸。
拔步床一般为殷实之家所使用、根据用者的财力、文化以及习俗诸多因素的作用,会出现简洁、华丽等不同层次的装饰风格。
三、生成
有的家具研究学者认为我国拔步床生成于明晚期嘉靖、万历时期。
然而从上海潘允微墓、苏州王锡爵墓以及《 *** 》等明代文学作品中多次出现,上至朝廷官宦,下至贩布市井之人的情况看,在明嘉靖、万历时期,使用拔步床已很广泛,所反映的当是成熟期的情况,拔步床的出现应会更早。
笔者认为在明早、中期已在江南地区由架子床发展成为拔步床了。这可以从拔步床的演变轨迹,看出端倪。
清中期 榉木雕龙拔步床
四、演变
一种新家具的出现,是由于使用功能所决定的。生活内容丰富了,人们会不断对家具的使用功能提出新的要求,这种新的使用要求,必然会催生新的家具的出现。这是家具演变的一般规律。
拔步床的演变,也是会遵循此理而行。
我国南方地区,气候温暖、潮湿,多雨,地下水位浅,古代又没有有效的防潮防湿办法。居室内潮湿就成为人们居住上亟待解决的问题。使用床,是地理、气候、环境所使然。
清早期 榉木黑漆攒海棠花拔步床
从建筑来讲,干栏式建筑的出现,把居住的房子架空起来,离开潮湿的地面。在家具上,就用木板把床架起来,离开地面,其理念应是一致的。
拔步床的演变过程正是沿着这一理念发展的,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在床下铺木板。把床架在架空的木板上,床就干燥多了。而且晚上睡觉,鞋子也就可以放在木板上,也会干燥得多。人们普遍的趋干避湿心理,得到一定程度的体现。
第二阶段:是在床前垫板上立柱,支撑上部顶盖的式样。实例见上海博物馆藏明代绿釉陶质床。
明中期 绿釉陶质床模型 上海博物馆藏
上海博物馆藏明墓出土绿釉陶质床一件,床前为廊柱,柱侧有雀替牙子,上有梁枋,再上有斗拱,上架挂檐,下有鼓形柱础,落在垫板之上。床屉以下为矮柱嵌鱼门洞板。下有三矮足,足间牙板,满雕卷草纹。床屉上用格子窗作围子。这是过渡形态。
第三阶段:就是在廊柱之间加上栏杆或隔扇,形成一个封闭的完整的小空间,古书上称之为“碧纱厨”。“碧纱厨”也是从建筑术语上借用的,与建筑的碧纱厨相似,但尚有大小的分别。
至此就完成了由架子床向拔步床的演变。于是一种新型的卧具——拔步床出现了。实例见明万历时期上海潘允徵墓和苏州王锡爵墓出土的拔步床模型。
明 木拔步床模型 上海潘允微墓出土
明 木拔步床模型 江苏苏州王锡爵墓出土
明万历王锡爵墓出土木质拔步床一张,长39.5厘米,宽28.2厘米,高42厘米,是件家具模型,但制作精细,基本能体现家具的原本风貌。此拔步床为前廊后床式。
五、传世精品拨步床
传世拔步床以现藏于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的黄花梨“卍”字栏杆围子大拔步床为典型,宽208厘米,深208厘米,高227厘米。
明 黄花梨万字纹拔步床 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馆藏
地平板按深度共分三块,每块8条矮足,最前面做成马蹄状,其他方向只是直腿。用柴木制作。
地平板上前为廊庑,后为架子床。与中国古代建筑的“前堂后寝”有着相同的理念架构。
架子床座为四平式,矮扁内翻马蹄,直牙板,但在近腿处稍顿出尖,造型新颖。六柱式。柱间设攒接斜“卍”字纹的床围子,做工精巧,臻于完美。反映出中国古代细木工匠的超群技艺。
前廊庑设四柱,中间宽,两端窄,窄间设门围子,与床围子同高。不仅使用功能合理,而且与民居的“一明两暗”的房间布局是一脉相承的。
床顶四周和廊庑三面均设有绦环板挂檐,所开透孔,廊庑上为海棠式,床上则既有海棠
式,也有塌腰海棠式,所出现的不一致,不排除有后人修配之可能。床顶为柴木,内贴彩绘团鹤纹天花。
整体疏朗秀美,弥足珍贵。1944年为西德尼·库珀先生收藏,今藏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