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徐志钧/文
无锡水蜜桃。历史上无锡很早就开始种桃。无锡水蜜桃,果大、色美、肉香、汁多、味甜,品质优异,驰名中外,成为中国四大名桃之一。产地以沿太湖山地,其中最著名的是阳山水蜜桃。阳山是远古的死火山,山下土质肥沃,所种桃子为他处所赶不上。
梨庄茭白。无锡茭白在清代乾隆年间即有栽培。近代负有盛名的无锡茭白起源于城北梨花庄。该地茭白种植历史悠久,村北原有忠贤圣神庙,庙中有猛将殿,供奉猛将神,被当地菜农奉为“茭白老爷”。每逢农历五月初十,茭农在庙里演戏酬神,非常热闹。梨花庄、民丰村、勤丰村三处的茭白品质特佳,表现为糯、嫩、鲜、甜。春秋两熟上市,正值蔬菜供应淡季,备受欢迎。
大浮杨梅和马山芋头。产于马山、大浮的杨梅有近千年的栽培史,古称“吴越佳果”。马山所产的个大、色深、味甜,深受欢迎。芋头为传统名土特产,产于马山地区和沿砂湖一带农村。芋头以产量高、品质好、软糯细腻、香甜适口而享有盛名。太湖白鱼为太湖著名经济鱼类,其肉质鲜美、细嫩。产于插秧季节的更佳,称为“莳里白”,有“色莹如银,鲜美冠时”之誉。
清水面筋为无锡著名特产,从清乾隆时即已著名。由于无锡水质优美,故品质特佳。其制作方法以块状生麸投入沸油煎炸而成。无锡油面筋色泽金黄、味香性脆、鲜美可口。19世纪中期,城外马成茂面筋店质量最好,第一个挂了“清水油面筋”的招牌,无锡面筋从此名扬天下。
酱炙排骨,清光绪初无锡南长街莫兴盛菜馆首创,俗名肉骨头。制作时挑选近肋骨处精肉连同肋骨加放调料,焖煮至酥。无锡肉骨头色泽酱红、酥香入骨、甜咸适口、腴而不肥。无锡肉骨头以烧煮方法不同而形成南、北两派。南派以三凤桥肉庄为代表,北派以陆稿荐肉庄为代表,各具特色。
金刚肚脐,现名惠山油酥。这是无锡著名的茶食小品,创始于明初。当年惠山,寺庵遍布,盛行素油烧制的金刚肚脐。制作店坊大多由朱姓开设,每年惠山庙会时期,金刚肚脐成为主流小食,是销售的旺季。
江阴盛产江鲜,最有名的是鲥鱼、刀鱼、河豚鱼。鲥鱼在明代被列为贡品,用快递急送北京,到康熙时才废止。鲥鱼雪白鲜嫩,蒸食时不去鳞,营养价值极高。刀鱼也生于近海,每当阳春三月,刀鱼溯流而上,在淡水中繁殖。刀鱼色白如银,出水时晶莹耀目,肉质细腻肥美。江阴人民利用刀鱼制作了刀鱼面,成为一大名品。最有名的为江阴河豚鱼,锡、澄两地都有“拼死吃河豚”的俗语以喻敢闯敢为。因河豚鱼有剧毒,制作不小心食用后即易中毒。然而河豚鱼实在太鲜美了,以致有人要用生命去换取美味。清代王苏诗云:“南来快事烹河豚”,又写道:“南人羹脯有成法,分肌擘理复洗髓,刮膜葬血兼禁鲲”。只要洗拣干净,烹调得法,河豚是有美味而无危险的佳肴。
宜兴太华、茗岭、湖㳇自古盛产毛竹。“入山不见寺,深在万竹中。游人看不见,岗翠拔空濛。”山中人家用毛竹造房,制作家具。山下张渚镇很早就发展了与毛竹的相关产业,如工艺品、乐器、家具、餐具、日用品、建筑用品等。毛竹本身也是商品,远销大江南北。特别到了春天,春笋是美味食品,更是大量运销外地。宜兴毛竹,产量高,使用广,带动了一大片手工业。明代《花疏》所载:“百合,宜兴山中最多,人取其根馈客。”康熙《宜兴志》记载:“山药、百合俱产湖滨,其产山间者坚细味佳,不易多致。”宜兴地多丘陵,濒临太湖,气候湿润,地土肥沃。经农户多年努力栽培,百合成为以食用为主的经济作物,营养丰富,有滋补强壮、强脾健胃之功。明清以来,百合不但是宜兴的特产,而且还是中国三大著名品种之一。
明代中叶宜兴和桥即已成为集镇,“民居鳞次,不下万家”。和桥镇上始建于北宋的大石桥——和兴桥。近年发现清代重建和兴桥的石柱对联:“紫气千条一抹长虹横鹤涧,霞光万道半轮明月绾鹅洲。”和兴桥又名和桥。这里商业发达,产品众多,其中声名远扬的要数和桥五香老油豆腐干。和桥豆腐干,圆形如饼干大小,厚薄均匀,带有花纹,选料讲究,制作精细,工序有水氽、白煮、加料、色煮、浸渍等。食用时满口浓香,回味无穷。清末时曾上贡西太后,成为宜兴一大名产,久盛不衰。
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宜兴板栗久负盛名,而且栽培的历史也十分久远。在一些山区,栗树成林,且有数百年之大栗树,每年秋天挂果满树。有“果叶重重覆翠微”的诗句形容栗树林的景色。所产板栗运销全国各地。当年苏东坡食板栗后写道:“老来自添腰脚痛,山翁服栗旧传方。”板栗能强壮身体。宜兴板栗是当地的传统特产。
无锡、江阴、宜兴的特产,这里介绍的仅仅是明清以来的传统产品。它是当地劳动人民千百年来劳动创造的结晶。历史上这些产品不仅丰富了人民的生活,而且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其中一部分产品已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了或者正在消失,而另一部分一直延伸到现代,成为现代经济的组成部分。
文章来源:《无锡通史》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