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在为一个感人故事落泪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到一类人。
《杭州日报》报道截图。图/某社交媒体截图
文 | 江城
这两天,很多人的朋友圈都被一篇天才儿子的故事给刷屏了。
文章题为《杭州男子从殡仪馆打来电话:能不能写写我们的天才儿子》,是位老父亲金性勇的自述。
他说自己的儿子金晓宇很不幸,小时候一只眼睛因为事故失明。到高中的时候突然退学,随后精神出现状况,也有了暴力倾向,被诊断为躁狂抑郁症。
金晓宇很聪明,高中基本没上过,但高考成绩却只差一本线3分。看上去命运似乎迎来转机,然而这抹亮色转瞬即逝:二本志愿学校将档案退回,因为档案里记录了晓宇高中时不守纪律、缺课;七转八转进入树人大学,但也因为病情退学了。
至此,父亲为金晓宇下了一个判断——我知道这孩子与学校从此无缘了。
原本金晓宇的人生可能就此被苦闷、琐碎、无奈等关键词所包裹,没想到却出现了绝难预料的一幕:金晓宇疯狂地自学外语、大量阅读,并走上了翻译的道路。
10年里,金晓宇翻译了22本书,有英文也有日文,横跨小说、电影、音乐、哲学多个领域。最近,他新翻译的《本雅明书信集》也要出版了,从书名就不难看出其学术能力和外语水平。
网友对金晓宇的翻译作品《船热》进行评论。图/某社交媒体截图
从一位身体和精神均有些状况的孩子,一跃成为专业、深奥的图书译者,这无疑非常励志。因此,这个故事也被称为杭州版的《美丽心灵》。
不过,这个故事最打动人的,未必只是天才的高光时刻,还有一个平凡家庭的坚韧付出。
正如文章标题里的张力——殡仪馆和天才儿子,预示了这个故事有着事关生死的沉重。在殡仪馆里的是儿子刚刚去世的母亲,她一生都在想办法拯救金晓宇,她一心炒股是为了给他存钱,而金晓宇翻译的机会也是母亲在同学会上了解到的。
母亲后来得了阿尔茨海默症,金晓宇却似奇迹般地康复了,无微不至地照顾母亲,从来不对妈妈发脾气。
真实的人生,当然不会有影视剧里的圆满。妈妈走了,没有看到金晓宇的新书出版;金晓宇也并没有完全康复,正常大概也只是翻译新书和照顾母亲双重压力之下,致病因素被暂时抑制。
故事的讲述者同样是了不起的,这是一位不愿放弃儿子的父亲。他打电话给媒体,问能不能写写我们的天才儿子。从中,我们不难理解一位老父亲的复杂心曲。作为父亲,他希望用一种方式,能让儿子的后半生有更好的着落。而社会的知名度,或许也会让儿子未来的路能够平顺一些。
真实的生活,永远蕴含着最动人的力量。朋友圈刷屏的背后,是我们很多人都被这个真实的故事打动了。这是人心相通的共情本能。
杭州日报关于金晓宇的报道。图/杭州日报微信公众号截图
但在为这样一个故事落泪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一类人,即那些有点特殊的孩子,他们如何体面地生活?
在父亲的自述里,他感谢社区,感谢派出所、残联、侨联的照顾。但金晓宇依然遇到了学校不录取的障碍。对于亟待正常融入社会的金晓宇们来说,这种障碍可能是致命的。
客观来讲,像金晓宇这样在某方面拥有极大天赋,并成为刷屏新闻的例子是极其有限的。多数情况并不乐观,有自闭症的孩子,患上精神疾病的青少年,他们的成长之路仍会遇到许多坎坷。
简单检索即知,新闻报道的特殊儿童被退学,特殊教育学校缺乏看护人员、心理辅导室之类的情况,现实里仍普遍存在。
2021年10月10日,据央视网消息,中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公布,调查数据显示,全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率为17.5%。不难想象,这个数字背后还有多少类似金晓宇的家庭,正在默默而艰难地跋涉。
金晓宇的家庭很了不起,但当这成为一个热点新闻的时候,我们就不该仅仅止于感动,更应当引发一些公共性的思考。
一个不能回避的现实是,很多疾病、很多困难未必能够很快就治愈、一下就克服,我们只能抱着不放弃的觉悟,努力地坚持下去。
从社会层面来讲,这就包括各种支撑性的政策和设施,校园的及时干预和治疗,以及日后回归社会的引导辅助,帮身处艰难的家庭去分担这种压力。
总之,天才儿子金晓宇这个感动人心的故事,应该让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一个父亲没有放弃的,一个社会更不能放弃。
特约撰稿人 | 江城(媒体人)
编辑 | 丁慧
实习生 | 吕怡然
校对 |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