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两岸文化同根同源(两岸三地同根生),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两岸文化同根同源(两岸三地同根生)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两岸文化同根同源(两岸三地同根生)

非原创 综合转载 转载部分版权归原作者

施孝荣是民歌手之一,同名专辑入选了台湾百大唱片。唱了许多很豪迈、有气节的民歌。《归人沙城》是他的成名作;《拜访春天》非常有诗意;《七月的心情》是他自己的创作,当时还身为教师的他写出了那份离别时的纯真感情,歌词特别优美,很适合即将离校的学子们来聆听。

刘文正,1952年11月12日出生于台湾省台北市,祖籍河北省任丘市,中国台湾男歌手、演员、主持人。

归人沙城

作词:陈辉雄

作曲:陈辉雄

歌手:施孝荣 也有刘文正歌曲归人沙城版本

歌词:

啦……啦……

啦……啦……

细雨 微润著沙城

轻轻将年少 滴落

回首 凝视著沙河

慢慢将眼泪 擦乾

啦……啦……

啦……啦……

沙城 倾圯的石堆

磊磊将街道 堵塞

沙河 潺潺的水流

声声将归人 呼唤

归去我要 归去我要

回到我的沙城

沙河将再袅绕

沙河将再袅绕

沙河将再袅绕

啦……啦……

啦……啦……

细雨滋润着沙城

轻轻将年少滴落

回首凝视着沙河

慢慢将眼泪擦干

沙城倾圯的石堆

磊磊将街道堵塞

沙河潺潺的水流

声声向归人呼唤

归去我要归去我要

回到我的沙城

沙河将再袅绕

沙河将再袅绕

沙河将再袅绕

土木之变,土木堡战役发生时间

正统十四年(1449年)地点

土木堡(今河北省怀来县东10公里)

沙城,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县 *** 所在地。位于北京市西部,东南部与北京市的延庆、昌平、门头沟县(区)接壤,西北部与张家口市的下花园相连,北与赤城县交界,西南与涿鹿县毗邻。沙城是怀来县县城所在地,东距北京106公里,西到张家口市88公里。中心地理座标为东经115度,北纬40度。怀来县境内南北群山起伏,层峦叠嶂,中间环抱着官厅水库(库区面积180平方公里),呈"V"型盆地,海拔最高为1977.6米,最低为394米,惯称怀来盆地。全县总面积1801平方公里。共辖11镇、6个乡,279个行政村,总人口36.7万人。

土木之变,指发生于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9月1日)第四次明英宗北伐时,朱祁镇因情报失灵兵败瓦剌的事变。

正统十四年(1449年)六月,瓦剌太师也先入侵明朝边境,明英宗和王振亲率二十万大军出征,计划从大同北上,与瓦剌在明朝边境决战。明军刚到达大同就接获太监郭敬的密报,得知瓦剌已做好准备,明军立即从大同班师东返,计划从居庸关回京。途中遭遇瓦剌多次袭击,先有吴克忠部后拒被歼灭,后朱勇率领大军约四、五万人,在鹞儿岭惨败全军覆没。余下部队移师于土木堡被瓦剌袭击,明军战败,伤亡过半,兵部尚书邝野、户部尚书王佐等大臣战死。

当时京师二十万精锐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老弱士卒不到十万。于谦力排众议请郕王调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和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和北京各府的运粮军驰援,人心渐定,也先送英宗回去,要求守城者开门,于谦等大臣私立郕王为帝,并亲自守城拒绝也先送英宗回京。

施孝荣台湾南端屏东人1980年代初、中期台湾校园民歌歌手毕业于师范大学体育系,早期民歌手少数台湾原住民(排湾族)出身歌手之一,肤色黝黑牙齿白,嗓音嘹亮浑厚,成名曲是苍劲风格的单曲「归人沙城」、神秘况味的原住民情歌《拜访春天》;亦颇擅长搞笑逗趣,于校园民歌时代后成功转型为笑片谐星,原住民说普通话搞笑句尾加「的啦、的啦」自他开始,代表电影是喜剧片:报告班长电影系列;近年来制作民歌演唱会与唱片以外,也发行福音诗歌,并到各处去传福音。

专辑介绍

施孝荣是第三届金韵奖优胜歌手。师大体育系毕业的他,拥有排湾族之血统;与生俱来的浑厚嗓音,让他在诠释关於家国之情及民族意识的歌曲时,总是特别得心应手。

施孝荣在新格时期,除了《金韵奖第五辑》的〈归人沙城〉以及《第八辑》的〈易水寒〉、〈沙城岁月〉等单曲外,还出版了《施孝荣专辑》、《侠客》、《千年之旅》、以及《你的眼睛》等四张专辑。与新格约满以后,透过殷正洋的介绍,转往上扬唱片发展,出版了《来去之间》和《现在的我》等专辑,同时并参与多部《报告班长》系列电影之演出。早在新格后期的专辑中,施孝荣即已逐渐展现音乐制作上的长才。而在1990年以后,他更制作了南方二重唱及MIB合唱团等多张唱片,亦颇受好评。至於近年则转向福音歌曲的制作与传播,并成立Sigma音乐工作室,将音乐与心灵成长作了完美的结合。

《施孝荣专辑》出版於1981年,是施孝荣第一张的个人专辑。专辑中所收录的歌曲,水准极为整齐。词曲作者包括了陈辉雄、许乃胜、苏来、张志亚、靳铁章、郑华娟、李子恒、陈云山、李建复、钟丽莉、陈扬等名家,共同替施孝荣打造出适合其嗓音表现的歌曲;同时,编曲也在陈志远和陈扬的通力合作下,以庞大的管弦乐团编制为基础,并配合国乐作为妆点,呈现出令人惊喜的气势与风貌。

〈中华之爱〉是继〈龙的传人〉后,在当年台湾困窘的国际情势与氛围中,给予许多人情绪上出口的经典作品;而这类型的歌曲,也只有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才得以创作而成。同时这首歌曲也是当年台视八点档连续剧《江山万里情》的主题曲。

〈拜访春天〉和〈拢上浪痕〉,则分述了对山地以及渔村的情感与怀想。特别是李建复谱曲的〈拢上浪痕〉,施孝荣在里头的哭腔表现,将渔家与海搏斗的宿命做了极好的呼应。靳铁章的〈天地一沙鸥〉及李子恒的〈展翅穹苍下〉,则将年青人的鸿鹄之志寓意其中;而这两首歌曲曲式的进行,亦呼应词意的表现,呈现大器开阔之势。

以自然暗喻人生无常,唯有气节常存,陈云山的〈赤璧赋〉,以及李子恒的〈奔流〉,施孝荣的豪气将这两首歌表现的极为贴切;张志亚的〈往明月多处走〉、徐志摩词郑华娟谱曲的〈月下雷峰影片〉,以及苏来谱曲许乃胜作词的〈昂首归来〉,则是专辑中的抒情小品佳作。至於施孝荣作词、陈扬谱曲的〈邀舞〉,是编曲极为精彩的一首歌曲:新格合唱团的庞大合声及击掌效果及其自由奔放的吟唱方式,将舞蹈的愉悦如行云流水般表现的恰如其分。

刘文正1975年加盟歌林唱片,并凭借个人首张专辑《诺言》获得关注,同年凭借爱情电影《门里门外》步入电影圈 。1977年制作并主持音乐节目《刘文正时间》,该节目在台湾地区创下82%的收视记录 。1979年起连续五年获得台湾金嗓奖十大歌星奖,其演唱的歌曲《兰花草》获得香港电台中文歌曲龙虎榜冠军。1980年其演唱的校园民谣歌曲《乡间的小路》、《外婆的澎湖湾》被听众所熟知;同年获得第一届台湾电视金钟奖最佳男歌星奖。1981年凭借歌曲《三月里的小雨》获得更多关注;同年,制作的《飞鹰》成为台湾歌坛第一支MV 。1982年再度获得台湾金钟奖最佳男歌星奖 ;同年在琼瑶监制的爱情电影《却上心头》、《燃烧吧火鸟》中担任男主角。1983年第三次获得台湾电视金钟奖最佳男歌星奖 。1984年在结束与环球音乐集团的合约后淡出歌坛。1986年12月,成立飞鹰公司并开始从事幕后工作 。1991年退出娱乐圈,同年移居美国。

背景

蒙古叛犯

蒙古贵族逃出大都(今北京)后,蒙古分裂,东西蒙古互争雄长,征战不休,明朝趁机统一了蒙古。永乐初年,明成祖朱棣分别遣使与鞑靼、瓦剌"谕之通好"。瓦剌首领马哈木为借助中央力量对付鞑靼,归顺大明,明成祖亦分别封之为王。经长期征战,鞑靼势力不断削弱,瓦剌逐渐强大。

永乐十六年(1418年),马哈木之子脱欢袭父爵为顺宁王。几年之间,脱欢攻破鞑靼,兼并其众,又统一内部,其势日张,雄视漠北。脱欢立成吉思汗后裔脱脱不花为可汗,受明朝封为太师,掌瓦剌部实权。明英宗正统四年(1439年)脱欢死,其子也先继位后,不仅漠南诸部全被征服,且东胁朝鲜,西略哈密,草原大半,尽为其所制。也先每年冬遣人贡马于明。初,所遣使者不过五十人,后贪朝廷厚赏,岁增至二千余人,并屡屡索要贵重难得之物。稍不遂,即制造事端,明廷所赐财物,不得不岁有所增。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二月,明朝太师也先遣使2000余人贡马,诈称3000人,向明朝中央邀赏,由于宦官王振不肯多给赏赐,按实际人数给赏,并减去马价五分之四,没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就制造衅端。遂于这年七月,统率各部,分四路大举向内地骚扰。东路,由脱脱不花与兀良哈部攻辽东;西路,派别将进攻甘州(甘肃张掖);中路为进攻的重点,又分为两支,一支由阿剌知院所统率,直攻宣府围赤城,另一支由也先亲率进攻大同。也先进攻大同的一路,"兵锋甚锐,大同兵失利,塞外城堡,所至陷没"。大同参将吴浩战死于猫儿庄。明遣驸马都尉井源等四将各率兵万人御敌。

英宗亲征

当时明英宗宠信宦官王振。张太后病逝,元老三杨或死或贬,王振更加擅作威福,无所忌惮,竟盗走明太祖朱元璋所立禁内臣干预朝政所立之铁碑。从此,大权独揽,广植私党,使其侄王山为锦衣卫指挥,王林为锦衣卫佥事,其党羽个个升官进禄,飞黄腾达。他又排斥异己,陷害忠良。

大同前线的败报不断传到北京,明英宗朱祁镇在王振的煽惑与挟持下,准备亲征。兵部尚书邝野和侍郎于谦"力言六师不宜轻出",吏部尚书王直率群臣上疏劝谏,但明英宗偏信王振,一意孤行,执意亲征。

1449年7月16日,英宗命其弟郕王朱祁钰据守北京,然后和王振率官员100多人,带领50万大军从北京出发。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兵部尚书邝野、户部尚书王佐、内阁学士曹鼐、张益等护驾从征。

过程

指挥失误

行军路线由于组织不当,一切军政事务皆由王振专断,成国公朱勇为大将军,但在王振面前皆膝行而前;户部尚书王佐请帝回军,王振就命其跪在草丛里,直到天黑才能起来。随征的文武大臣却不使参预军政事务,军内自相惊乱 。1449年7月19日出居庸关,过怀来,至宣府。1449年8月1日,明军进到大同。未交锋,镇守太监郭敬报告也先为诱明军深入,主动北撤,王振看到瓦剌军北撤,仍坚持北进,后闻前方惨败,则惊慌撤退。本欲使英宗于退兵时经过其家乡蔚州"驾幸其第",显 *** 风;又怕大军损坏他的田园庄稼,故行军路线屡变,导致士兵疲惫不堪。至宣府,瓦剌大队追兵追袭而来,明军3万骑兵被"杀掠殆尽"。1449年8月13日,狼狈逃到土木堡,瓦剌军已紧逼明军。

磕头行君臣礼

兵部尚书邝野一再要求驰入居庸关,以保证安全,但王振不准。土木堡地势高,无泉缺水,土木堡之南十五里处有河,被瓦剌军占据,将士饥渴难耐,挖井二丈仍无水。 隔日瓦剌军队包围土木堡。也先遣使诈和,并主动撤离,以麻痹明军。明英宗不疑有诈,遣曹鼐起草诏书。王振下令移营就水,当明军大军移动时,饥渴难忍的军士一哄而起,奔向河边,人马失序,瓦剌军趁机发动攻势。

明军只得仓促应战,瓦刺伏兵四起,明军溃败。英国公张辅,泰宁侯陈瀛,驸马都尉井源,平乡伯陈怀,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陈埙,修武伯沈荣,都督梁成、王贵,尚书王佐、邝野,学士曹鼐、张益,侍郎丁铉、王永和,副都御史邓棨等,皆战死。明英宗突围无望,索性跳下马来,面向南方,盘膝而坐,等待就缚。 不一会儿,瓦刺兵冲上来,一个士兵上前要剥取明英宗的衣甲,一看他的衣甲与众不同,心知不是一般人物,便推拥着他去见也先之弟赛刊王,明英宗的护卫将军樊忠万分愤怒,抡起铁锤对准王振的脑袋, *** 地砸了下去。 樊忠不久亦战死。此役明军兵败,大量辎重尽为也先掠夺,只有大理寺右寺丞萧维桢、礼部左侍郎杨善、文选郎中李贤等数人侥幸逃出。

赛刊王在问明英宗时,明英宗反问道:"你是谁?是也先,还是伯颜帖木儿,或者是赛刊王。"赛刊王感到明英宗说话的口气很大,立即报告也先,也先立即去请安磕头行君臣礼,献上各种野味美食。

损失惨重

此一战役,明军二十余万人中伤居半,死者三之一, 文武官员亦死伤数十人,损失马匹二十万头,衣甲器械辎重损失无数。 在土木堡之变死难的群臣中,太师英国公张辅、泰宁侯陈赢、驸马都督井源、平乡伯陈怀、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陈埙、修武伯沈荣、都督梁成、王贵、户部尚书王佐、兵部尚书邝野、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曹鼐、刑部右侍郎丁铉、工部右侍郎主永和、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邓栗、翰林院侍读学士张益、通政司左通政龚全安、太常寺少卿黄养正、戴庆祖、王一居、太仆寺少卿刘容、尚宝少卿凌铸、给事中包良佐、姚铣、鲍辉、中书舍人俞拱、潘澄、钱禺、监察御史张洪、黄裳、魏贞、夏诚、申佑、尹竑、童存德、孙庆、林祥凤、郎中齐汪、冯学明、员外郎王健、程思温、程式、逯端、主事俞鉴、张塘、郑瑄、大理寺副马豫、行人司正尹昌、行人罗如墉、钦天监夏官正刘信、序班李恭、石玉等五十二人皆死于混战之中。

后续

参见:北京保卫战

明英宗被于谦集团拒绝回京的消息传来,京城大乱。 也先送英宗回京,大兵逼近北京城,势不可挡,明朝廷惶惶不安,有大臣提出南迁都城。兵部侍郎于谦极力反对迁都,要求坚守京师,并诏令各地武装力量至京勤王。随后,调河南、山东等地军队进京防卫,于谦主持调通州仓库的粮食入京,京师兵精粮足,人心稍安。正统十四年(1449年)8月23日,都御使陈益上奏:诛杀王振全族。郕王朱祁钰不知道该怎么办,百官发怒,殴打王振的心腹马顺,打死党羽毛、王二人和王振的侄子王山(锦衣卫指挥使)。

于谦集团为应急,联合奏请皇太后立郕王为皇帝。皇太后同意众议,但郕王却推辞不就。文武大臣再三请求,郕王无奈应允,于九月初六登基,是为景帝,以第二年为景泰元年,奉英宗为太上皇。也先送太上皇回京,令明朝各边关开启城门。正统十四年(1449年)九月初六,瓦剌进攻宣府、大同,宣府守将杨洪不听。正统十四年(1449年)十月初六,攻陷白羊口、紫荆关、居庸关,直逼北京。京城告急,北京保卫战开始。明景帝让于谦全权负责守战之事。

于谦任命石亨从招募士兵的小武官晋升为右都督,掌管五军大营;推荐东莞的河伯所闸官罗通为兵部员外郎,守居庸关,四川按察使曹泰为山东都指挥使,韩青守紫荆关,任大同副总兵;郭登为总兵,守大同。

1449年十月初一,也先、脱脱不花掠过大同,夺下紫荆关兵分两路:一路由古北口、密云进入明朝腹地,20000人左右,另一路从宣府、洪州进攻,30000人左右。两路军最终的会合地点是居庸关以西的白羊口,妄图直抵京师。如此,则京师危急。此时,于谦的先遣4将(罗通、曹泰、韩青、郭登)都没有守住各自的收地,瓦剌军长驱直入。

于谦亲自领兵22万,列阵于九门外,亲自披甲执锐,于是,京师各地士气大振。侍郎吴宁代理兵部的事物。于谦亲自列阵于德胜门外。十月初二,副总兵高礼、毛福寿迎敌于章仪门的土城之北,败瓦剌先锋官,首战告捷,军心大振。派右通政王复到土城拜谒英宗。

正统十四年(1449年)十月十三日,也先进攻德胜门。石亨,范广等将领在民间的土房内埋伏,二人大败敌军。也先的弟弟孛罗、平章卯那孩战死。也先转而攻打西直门,又大败十四日,战于章仪门,居民投石相助,再次大胜!此时,围攻居庸关的瓦剌军与守军大战七天七夜,还是大败!

深入中原王朝的腹地,各地勤王的军队也已经快到达京城,于是,也先在十五日夜,拔营而走,明军以炮火追击,杀敌万人,也先向回良乡逃去。十七日出紫荆关,明军直追,败敌于固安、霸州,擒阿归等18人。此时,京师保卫战基本结束。明朝在先损失200000人的情况下依然率领二线部队扭转战局,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影响

明朝

政治

土木之变致使明英宗被王振集团出卖;四朝老臣张辅、驸马井源、兵部尚书邝野、户部尚书王佐、侍郎丁铭、王永和以及内阁成员曹鼎、张益等五十余人全部被杀,无数文官武将战死;财产损失不计其数;明成祖朱棣留下的五十万大军全军覆没,最为精锐的三大营部队亦随之毁于一旦,军火武器研发亦被大大阻碍;京城的门户亦已洞开;明英宗复位后更是杀了以于谦为首等众多权臣,导致明朝军政在土木之变之后第二次断层。

随着开国武人勋贵集团和靖难功臣集团在土木堡之变被消灭殆尽,皇帝只能通过内廷的宦官来制衡文官集团以贯彻自己的意志和整个国家的意志,文武大臣和君主离心离德,国势日蹙。

明英宗南归后,以及皇储问题,景泰、天顺年间,明朝皇权斗争愈发激烈,朝臣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左右摇摆、嫁祸诬陷,斗争也更加残酷。

此期间的内阁也并未发挥出它的作用。正统前期政归内阁,三杨为轴,制度也渐趋完善,但无法阻止自身实际作用的逐渐下降。土木事变发生前后,内阁作为与皇帝最为亲密的辅政机构,未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既未阻止先期的王振擅权,在后期的北京保卫战和景泰、天顺的风云交替中也毫无建树,表现十分羸弱,于军国大事退避三舍。这段时期,内阁只能尴尬地任由宦官专政,或被皇帝轻视而任用于谦,倾心委政,以至朝臣不满,上书称于谦太过专权,请求六部大事须与内阁一同奏报施行,或是任由石亨、曹吉祥等奸佞决定摆布。

瓦剌

土木之变是明军不战自溃。北京围城不下,则蒙古内部矛盾也起了重要作用。不久,蒙古各部终于兵戎相见,脱脱不花汗败亡。也先称汗,但他无法解决造成封建割据的经济的和政治的矛盾,而为人又心胸狭窄,荒于酒色,终于兵败被杀。

也有大批的蒙古人不愿在漠北过坚苦日子,借此机会转而投靠明朝,定居北京及北直隶各地。

评价

1449年的土木之变,是明朝中央军队第一次发生的一场失败战役。除了军事指挥错误的直接原因外,与长期以来明朝北方边防被破坏有密切关系,是北方边防废弛的必然结果。 而朝中的士大夫为防止明王朝重蹈北宋灭亡覆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当时大臣李贤:"自古胡人得中国之利未有盛于此举者,胡人亦自谓出于望外,况乘舆为其所获,其偶然哉?"

争议

正统十四年秋,明军于土木堡大败于瓦剌,导致严重的军事危机,但不同时代、不同作者对这次战役的记载颇多歧异与疑点,尚需条梳史料以澄清事实;明军参战人数、瓦剌军行进路线、明军回军策略以及明边镇在土木之战中的作用等诸多问题仍需探讨。

求婚事件

也先名为进贡,实为侦察。经常 *** 翻译,探听明廷的虚实。也先还曾提出过与明廷皇室通婚的要求,翻译人员私下擅自答应,而朝廷却不知道这回事。

这是土木堡之变的第一个疑点。朝廷中的翻译人员怎么敢擅自代替朝廷答应这种大事,封建王朝这种事情是要抄家灭族掉脑袋。就是放在现在,引起国际纠纷也是了不得的大事情,小小的翻译如何有这个胆子,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后面又是何人指使。

战争初期的双方态势

当时宣府和大同都是明朝的军事重镇,据记载大同的兵马就有四五万人马,八个卫的兵马,在瓦剌进攻之前,后来又陆续派遣朝中要员到那里整顿军备,而且大同宣府的兵马在全国来说也是精锐中的精锐,为何刚开战就不断的损兵折将外加失地? 大同的镇守太监郭敬在与瓦剌开战之前还与瓦剌做着走私军火的生意,明英宗的贴身小太监喜宁是女真人。

王振导致失败?

王振对待瓦剌自始至终的态度就是两个字:强硬。所以有人就猜测,这场战争是王振故意纵容才发生的。有人分析说:主动出兵受朝臣制约,自己没法参与,皇帝也未必情愿,对方来攻就求之不得了。在权力欲满足之后,王振还想再享受一下军事成就感带来的 *** 。这么说就有失公允,王振是一个既得利益者,他不必在谋求什么功劳,只要维持现状就可以保持权位了。为什么还非要冒险和瓦剌打一仗,万一输了呢,岂不是降低了自己的声望,把小辫子送到了朝臣的手里。

双方的对比,无论从哪方面对比,大明朝都是占有优势的。可是占有优势的大明王朝却败了,败得莫名其妙。而那时人们做的就是把战败的帽子扣到了王振的头上,毕竟王振仅仅是一个人,他的上面还有皇帝,下面还有各级将领,对面还有朝中的大臣。

准备迅速

此前从明英宗宣布亲征到上路,明军"奇迹般"地只用了两天时间就"完成"了动员、粮草、军械一系列准备工作。此后明军行军途中也毫无纪律,甚至在大军行进两天以后,明英宗不得不诏谕随行文武官员,晓以行军纪律。

朝臣态度

朝臣在初期纷纷阻止英宗皇帝,这个无可厚非,大家都可以理解。但是在明英宗出征以后,后勤补给竟然满足不了军队。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在英宗皇帝出征的时候,他就没有想过后勤的问题,毕竟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句话就是连八岁的小孩子都知道,难道一个一国之君会不懂得这个道理?如果后勤补给不上的话,那英宗为何会出兵,大臣就没有在这方面劝告皇帝?如果后勤能够保证得上的话,那么后期为什么朝廷的军队人无粮,马无草?

明朝是否由盛转衰

土木之变只是一场战役的失利,明朝当时正处"全盛之天下",军事实力、经济实力远在瓦剌之上,后续的北京保卫战就是实例,所以扭转战局,是实力使然。

后世纪念

河北怀来县境内土木村中遗址,只剩下两段城墙的土基。2008年,当地人在土木堡战场上竖起了古战场牌坊,建立起来明朝"土木之变"遗址。文物部门开始研究古战场保护方案。

相关影视

《龙庭争霸》

《大明王朝1449》《萍踪侠影》《国宝档案·津门寻珍--土木之变》2013年12月16日。《女医明妃传》

更多两岸文化同根同源(两岸三地同根生)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