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很早就回答了这个问题,最后隐藏了答案。今天回看,发现很多不足之处。一字不改,以后再全面客观吧。
以下原答案恢复:
那段时间一直在写配乐稿,准备了足够的素材,打好了腹稿的那天,我正在路上走着,微信收到一个消息,说霍纳坠机身亡。当时内心里五味杂陈。因为那段时间一直在写音乐,一直在听霍纳的音乐,突然的离世,仿佛失去了一个朋友,我想一个不怎么关注配乐的同学不会理解那种感受,虽然霍纳并非是我最中意的音乐家,但那段听他所有配乐的日子似乎与这个人建立了某种休戚与共的情感。听闻霍纳的去世,我当时想着更改腹稿,因为我的乐评里势必会有批评,觉得对于一个已经逝世的人来说,显然有些苛刻,但是最后我还是决定按照最初的想法去评价,人们说“盖棺定论”,我不会定论,只就这些音乐说出自己的想法,这些想法(批评)可能会让很多人感到不适,不喜欢, 但大多数人对霍纳的了解止于《泰坦尼克》了,那些号称霍纳粉丝的人,也未必有我听的那么多。写下这篇乐评,仅作为对霍纳的缅怀,望霍纳一路走好。 仍旧会选十部作品加以点评,并非全部是经典,一般是选择典型,有些音乐观的形成并不全部来自于以下作品, 一些霍纳的小众音乐人们不熟悉,但也或多或少的体现在了霍纳的经典作品中。不求选择全面,只求足够包容。
詹姆斯霍纳配乐
文/杨坤
开题:
对于詹姆斯霍纳我们从来都不陌生。典型的美国相貌,典型的美式配乐,再加之那些经由其配乐的典型的美国电影,詹姆斯霍纳一点点的立体了起来,成为了美国人的符号。在美国,盛产大牌导演,大牌演员,同时也盛产大牌配乐家,美国的电影制作已经完善成了流水线,这得益于完善的电影制度,在这条生产线上生产者各式各样的电影商品,也生产着各种各样的电影艺术家,越是成熟的机制则越是赖于模式,也就并生了模式化的创作。那些有志于在美国成长为电影艺术家的人,被自我的初衷驱动,抱着一腔热血向往着塑造自己的风格,而这种风格也将必定被模式所框架,再遭遇市场的中和,我们所看到的电影,听到的无数的经典配乐,不论国内国外都是被中和了的产物,而后才终于成为风格,市场永远是音乐的一部分,因为听众就是市场。如何能得在一个最市场化的美国交出一份艺术的答卷,实则比在任何一个国度都更为艰难。詹姆斯霍纳用他的作品交代了一份令所有人满意的答案,并获得了尊重。这位出生于美国洛杉矶,并在英国伦敦求学的作曲家,在他后来的诸多作品中我们都能够感受到那种浓郁的苏格兰情调,也成为了他的标签,人们因此而记住了他,詹姆斯霍纳一生中创作过大量的电影配乐,十次获得奥斯卡提名并两次获奖,在其一生的配乐生涯中,为诸多电影类型参与了配乐,对于音乐家而言,美国的电影类型之成熟丰富为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实验沃土,而这正是中国作曲家所缺乏的资源,詹姆斯霍纳在美国可以有多彩的尝试和创作并逐渐形成风格,这也正是一个电影机制成熟所拥有的好处。在这些经由霍纳配乐的电影中,有大名鼎鼎的《泰坦尼克号》,也有不为国内所熟知一些小制作,我们将在由詹姆斯霍纳配乐的作品中,选出十部最为国人所熟知的力作作为案例,回顾这些经典之作,并对霍纳致以敬意!
第十位《狼图腾》,在这部电影上映之前,它成为了国内最为期待的电影之一,因为《狼图腾》小说积累了大量的读者,人们都冀望着看到电影的“狼图腾”,电影《狼图腾》的制作班底不可谓不豪华,法国大导演让雅克指导,他曾执导过战争大片《兵临城下》,有华人第一编剧之称的芦苇担任编剧,他曾编剧《活着》以及《霸王别姬》,另外就是詹姆斯霍纳所担任的配乐,不得不说这三样工作都是电影的重中之重,而这三个人均来自不同国家,这种合作模式在电影史上并非不多,而如何能够“合作愉快”,做出出彩的电影,并不在于各自多么大牌,而是,如何合作!电影已经问世,不能说失败,但也算不上经典,对于三人而言,都不算是。任何一个单方面优秀的工作都不足以成全一部电影,何况三方面都算不上优秀,如果说不伦不类,那么这部电影基本上有这种特征,这部被制作成完全意义上的“世界电影”,即没有世界电影的水准,也没有一部中国电影的气质,至于配乐,只是标准的美式配乐套餐,因为这是符合世界观众的,詹姆斯霍纳可以尝试用自己的方式演绎中国音乐,在音乐中寻找灵感,而不只是在这部电影里寻找创作来源,因为这是一部中国电影。虽然对于世界观众,这种音乐毫无违和感,但对于一部中国题材的电影却在音乐中毫无体现,这却是不能理解的。之所以由詹姆斯霍纳担任该片的配乐,因为导演让雅克之前的另外一部电影《兵临城下》的音乐即由霍纳所写。在狼图腾的配乐中我们能够明显的听到一些富有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元素,悠扬的蒙古长调元素,呼麦等,霍纳将这些音乐融汇到西洋管弦乐的框架内,在音乐《初见草原》中,有蒙古女性高亢的人声作开头,古筝引导,西洋弦乐则一直作为烘托存在于音乐背景中,马头琴的出现时是一段急促的旋律,但这些民族音乐在霍纳的编曲中并没有多少民族特征。作为一部“国际”电影,音乐的融合和对传统音乐的改编能够符合于世界观众的期许,但中国民族音乐的魅力却没有得到展现,霍纳在玩了一会传统音乐之后,紧接着在影片后半部分的音乐则直接用西洋管弦乐取代。抛开霍纳对民族音乐理解力的问题,单纯作为音乐去欣赏的话,《狼图腾》仍旧是霍纳近年来比较有创新的音乐作品,这个曾经以“万能主题”而被诟病的作曲家,在《狼图腾》的配乐中,有了一些突破。
第九位《异形2》,该片拍摄于1986年,是詹姆斯霍纳与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合作的第一步电影,而后,和所有的其他经典组合一样,后来诸多卡梅隆的电影即由霍纳担任了配乐,《异形2》是异形系列电影中较为经典的一部,卡梅隆的一些电影概念和创意均可在该片中看到雏形,后来在电影《阿凡达》中来了一次全面的升级,作为一部惊悚类电影,《异形2》与一系列惊悚电影或者恐怖电影一样,配乐基本上用来烘托气氛,这种电影的配乐,很难做到好听,而且不同于其它类型片,这种电影的配乐力在要求配乐溶于电影画面,配乐家只能在后期制作中不断观摩影片,不断调节音乐,才能够让电影音乐有它真实的意义,要在这样电影中展现音乐才华,可能不那么容易,音乐家最多能够展现的也就是驾驭能力,驾驭电影情节,剪辑,用音乐烘托气氛,所以电影配乐家还有另外一个专业名字:音乐导演,音乐是故事的一部分,这就是电影音乐的叙事功能,霍纳为该片的配乐便是一个典范,如果一部此类型的电影没了音乐,那么,有些恐怖片其实也就是个喜剧片,但国内的所谓恐怖片不论怎么配乐它都是喜剧片。恐怖片作为“小电影”是最容易套路化的一种类型,一旦缺乏创造,必然成为陈腐的模式,而其音乐也极容易落入俗套,难能激发个性,从而丧失主题,因此也就导致了诸多恐怖片,惊悚片的配乐成为“调料式”的配乐:悬念,黑暗,夸张,故弄玄虚等等,如果我们将川井宪次为电影《午夜凶铃》的配乐《ring》放在《异形2》中,其实,也没多少违和感。相比于詹姆斯霍纳,日本音乐家的配乐的惊悚程度要黑暗的多,这是心理上的。《异形2》是一部集科幻,动作与惊悚于一体的经典影片,霍纳的配乐在这些不同氛围中的过渡的极为贴切,音乐既不失悬念也不乏动态,转换衔接了无痕迹,以至于你无法察觉影片的音乐,而情节的起承转合却大多有音乐来引导,略有阅片经验的影迷们都知道,八十年代正是此类型影片最为繁荣的年代,不止于在美国,俄罗斯,欧洲等国都曾拍过大量此类电影,这也就是说,这种影片的制作已经成为一种模式,同时也意味着配乐形式的成熟,在霍纳的配乐中我们听到的不是实验,而是一种成熟,不论霍纳本人是否担任过过多此类电影的配乐工作,这种成熟则是体制内的,音乐的编制也正反映了这一方面。
第八位《天地大冲撞》,这是一部典型的美国人拯救地球的故事,也是国内影迷较为熟悉的美国灾难片之一,几十年后我们看《2012》,仍旧是这个套路,《天地大冲撞》所生产的年代,以至于而今的《星际穿越》,抛开电影,光听两部电影的配乐就可以知道,这是多么类似的两部电影。在这两部电影的配乐中,根本没有霍楠与汉斯季默音乐的区别,只是汉斯季默加大了音量分贝而已,基本上美国电影作曲家都把持着这样一种配乐习惯,这种习惯后来就成了他们的传统,传统成为审美趣味,而这种趣味到了中国国内,又被视为标准和先进,然后我们总是希望自己的作品有一天能够得到美国的认可,这怎么可能?因为不论你拿多少部狮子王的配乐来它都无法与《红楼梦》的音乐相媲美!科技是制定标准的法则,是价值观推销的最佳手段,不是海明威成为了榜样,而是发达的美国能够让他成为榜样,不是国内的传统不能被认可,不能够适应环境。而是落后的生产力让它在一个技术竞赛中必将处于劣势,我们如今能够做的,就是迎向这种技术的进步,让传统富有生命力,并从中汲取营养,从这样一个角度讲,不论周杰伦的所谓中国风算不算得上严肃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可以这么做!(周杰伦流行了中国风,并非中国风原创,这个没有严格界限,一般来说,顾嘉辉时期的音乐即就是中国风),美国电影作曲家在配乐上极其相似,以至于你在看一部美国电影时无法明确区分出配乐出自谁手,在美国一众音乐家中,约翰巴里的音乐是最富有个人风格的音乐。某种层面上而言,美国先当下电影作曲与上世纪经典作曲家的最大不同,主要体现在技术上,但在音乐构思上,实质性的区别并不明显。这种相似主要体现在同类型影片中。
第七位《兵临城下》,这是法国导演让雅克的经典战争巨制,于2001年在国内上映,影片讲述的是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的故事,一部俄罗斯题材的影片,却是法国导演,美国作曲家配乐,与《狼图腾》带给我们明显的沟通落差不同,该片并不会给观众带来这种感觉,不是因为它的配乐符合题材的气质,而是它没有《狼图腾》题材的亲切感,所以观众也就不会为《兵临城下》的配乐感到陌生,中国人对俄罗斯的理解反映到音乐中应该是《喀秋莎》《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再不济就是《莫斯科保卫之歌》,这些音乐曾一度是过内的经典,在霍纳的配乐中,我们听到的则是美国人对俄罗斯的理解,不论真切与否我们听到了,霍纳除了为一部战争片标配了大气磅礴之外,并尽量加入了自己的理解,配乐《Vassilis Fame Spreads》的男女声合唱,节奏凌厉,孕育着一股行进的味道,这种音乐形式正是俄罗斯彼时的音乐特点,但霍纳的音乐并没有给人一种军团复活的既视感,一段磅礴的气势之后,我们听到了一段熟悉的旋律,即美国作曲家约翰威廉姆斯为电影《辛德勒的名单》所创作的主题音乐。霍纳在这部《兵临城下》的配乐中加入的迷思也就是这段音乐,比之约翰威廉姆斯,显然霍纳的思想性还差了火候,少了内敛,多了的其实是趣味,霍纳其实是配乐新偶像。即使如此,紧凑激昂的管弦乐加之柔顺丰沛的旋律,詹姆斯霍纳让爱情的真善漫步于战争的严肃乐章之中,也的确多了一些真挚与不屈。霍纳的音乐一直尝试加入不同的音乐元素,不论是在《佐罗》中,还是在《狼图腾》,或者这部电影中,霍纳都尽可能的加入了“当地”音乐元素,这些音乐在霍纳的编曲中特征明显,而且痕迹严重,霍纳不是通过音乐思想包装这些民族音乐,而是通过技术在包装,这是他和汉斯季末最大的不同。汉斯季末同样创作了不同民族风味的音乐,但这些音乐完全溶于曲式结构,从来没有成为辅助素材。
第六位《阿凡达》,霍纳为阿凡达的配乐耗时两年之久,共计创作了90多首音轨,总计长度超过三个小时,比之电影都长,并在电影上映之前对配乐的宣传造势不遗余力,詹姆斯卡梅隆与詹姆斯霍纳此次联合希望再创造一出《泰坦尼克号》的神话,《阿凡达》的电影确乎成为了一部里程碑,但配乐却没有成为神话,在这部呕心沥血的配乐中,霍纳使出了浑身解数,冀望望着突破自我,但事实上这个突破仍旧是循规蹈矩,虽然音乐更加的细致考究,总体多而不精,配乐更趋于符合电影,再加之电影画面的噱头之高,提供给音乐所能表现的空间也就不多。不能与当年《泰坦尼克》原声带2700万张的销量媲美,该片的配乐原声只售出了10万张而已,当然这个销售环境也不能与当年相比。不过《阿凡达》的配乐仍旧有可圈可点之处,不同于霍纳以往配乐的特色,本片配乐的大多数章节,其音乐多有“世界音乐”的特色,但比起那些专职此类音乐的作曲家而言,霍纳算不得好手,当然这种比较是愚蠢的,因为类型不符。不过,单纯从音乐而言,霍纳在这一方面还明显是个软肋,抛开音乐的气势,尤其是在刻画纳美人生活时候的“新世纪”音乐风也没有多少令人动容的地方!这种配乐既可以说它很好的溶解在了电影中,也可以说它毫无个性!但霍纳的专业精神和极致付出,是真正值得尊重的。
第五位《美丽心灵》由罗素克劳饰演的男主角原型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纳什,已于2015年5月份车祸身亡,而本片的配乐詹姆斯霍纳也于6月份坠机身亡,但电影《美丽心灵》却因两人的故事与配乐成为了经典,而两人生前的杰出工作比之电影更值得被铭记。在这部人物传记片中,霍纳的配乐充满温情,人声哼唱与钢琴的点缀应用俱佳,尤其是钢琴音乐的引导,充满着悬念感,更多的却是怜悯与人道,诚然霍纳为该片的配乐的确富有一种“数学美”。如果霍纳还活着,我们希望听到更多这样的音乐,这是不同于大片中的霍纳,本片的配乐让霍纳的敏感与机敏展露无遗,音乐的也就更为真挚动人。我们无从知道一个作曲家为一部电影的配乐作曲是出于何种心态,是基于何种理念,每个音乐家都不尽相同,那正是音乐家的隐秘,我们只能就听到的东西去揣测,更多的时候,所立足的仍旧是音乐,毕竟音乐才是作曲家最为真诚的东西。
第四位《佐罗的面具》该片上映于1998年,故事背景设置在西班牙统治下的墨西哥,这一点在霍纳的配乐中有明确反映。不论是霍纳音乐中的俄罗斯或者是中国,英格兰以及这部电影中的墨西哥,霍纳总会尝试将这些地方的典型音乐加入到自己的配乐中,但在这些配乐中,这些元素并未成为霍纳音乐的灵感,这些均不是因于借鉴而去创作,而是因为电影的必要,也就是说,霍纳将这些音乐元素当作调料加入到了自己的配乐体系中,当这种体系不能被霍纳突破,那么不论这些元素多么丰富,多么动人,都不能成为霍纳的风格,霍纳的电影配乐之所以能保持一贯的高水准,其实质也在于让成熟的音乐体系占住了主导,而音乐元素则是退而求其次,不会超过霍纳本人的定义。这里便是一个矛盾,我们冀望着这些传统符号符合现代音乐机制,却也不愿意看到机制对音乐的抹杀,从一定程度而言,这全赖于音乐家的态度,因为,我们要机制服务于音乐,而不是让音乐服务于机制,但霍纳的配乐显然是后者。即使如此,《佐罗的面具》仍旧是一部用心之作,也是霍纳配乐中格调较为迥异的一部,结合着西班牙音乐风格,让音乐《The Plaza of Execution 》的开端颇为怪诞,几处强而有力的吉他扫弦,间着停顿,拍掌声渐而跟进,给人以一种强烈的西部片的感觉,而后便是典型的西班牙进行曲式的音乐,激进明快。霍纳通过音乐基本上也就交代了电影的元素与内涵。主角佐罗的主题音乐《Zorros Theme》优美悲怆,感人至深,是一首值得反复回味的音乐。但后来的詹姆斯霍纳的音乐就再没了这种情趣。值得推荐的是该片的片尾曲《I Want to Spend My Lifetime Loving You 》,不失为一首经典男女合唱,编曲非常有特色。
第三位《勇敢的心》,曾经求学于英国的詹姆斯霍纳,对之苏格兰音乐的热爱终其一身,不是霍纳遇到了《勇敢的心》,而是电影适逢了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作曲家,这部有着英格兰民族史诗气质的大片,再合适不过由霍纳来担任配乐,霍纳借着曲调悠扬的爱尔兰萧笛,用音乐带领着我们领略了那场关于民族尊严的伟大战争,影片将霍纳“侠骨柔情”的音乐特点展露无遗,恢弘磅礴中的细腻婉转,忧郁寂静中隐逸着荡气回肠,这正是霍纳的音乐。影片一开始,苏格兰连绵的山峦映入眼帘,主题音乐中似低吟般悠扬的风笛声环绕在着青山绿水之间,俯拍镜头下的庞大景致仿佛被这一串风笛唤起了勃勃生机,音乐渐进,一段沉郁的大提琴合奏,而后忧郁的小提琴演进,空旷悠远,圆号和声透着一股悲情,那种不祥之感似乎暗示着统治力量的邪恶与黑暗。弦乐的过渡之后,圆号却独奏出了一种庞大,具有一股升腾力量的旋律,这似乎是一种呼唤,呼唤着正义和一位即将诞生的英雄,继而却是大提琴冰冷的弦乐,与那股升腾的音乐形成对峙,像是为这位英雄铺设了艰难的道路。整首主题音乐无疑是影片的序曲,华莱士一生的奋斗历程便也就预告在了这首短小的曲子中。稍加回顾,我们就会发现,在霍纳诸多的影视配乐中,其最为人所熟知的莫过于《泰坦尼克》以及《勇敢的心》的配乐,两部配乐都有一个共同点,即苏格兰风味,而这些具有传统音乐元素的东西正是使得配乐不朽的主要原因,除了霍纳之外没有人能够将其发扬光大,因为,霍纳是配乐机制的产物,当这种机制遇上传统,碰撞发酵,自然而然,便能借着机制的便利将音乐传播出去,而国内所缺乏的就是这种条件。如果抛开霍纳配乐中的这些民族音乐元素,那么剩下的不是霍纳,只是一种叫“美式配乐”的东西。
第二位《泰坦尼克号》,这是一部霍纳在世界范围内知名度最高的配乐作品,即使是中国内的小学生也不会不熟悉那首《我心依旧》,《泰坦尼克号》也成为了中国学生求学生涯中必将观看的电影,校内组织,私人观摩,总之,从这部电影自那一年引进国内后,它的寿命就一直旺盛到现在,甚至旺盛到了“俗”的地步,中国人有着一种《泰坦尼克号》情结,不论霍纳在该片中的配乐是不是他生命中最好的作品,但它确乎是中国人认识霍纳的关键,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这部电影,国内就鲜有霍纳,不论他在其他配乐中取得了多大成就!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让音乐有生命力的,只有它的质量,到了观众这里,就是所谓的好不好听,无疑霍纳的音乐感动了成千上万的观众,那首《rose》,再一次的爱尔兰萧笛,这一次,笛中没有《勇敢的心》那样的悲怆,反倒添了几许欢乐的神采,女生和声始终在一种线性的旋律中持续,没有 *** ,却情绪饱满。全片音乐气势磅礴如《hard to starboard》,婉约动人如《rose》,宏伟中透着悲凉,刚柔并济,音乐本身蕴含着博大的力量与生机,恰如其分为这部兼具灾难与爱情的影片注入了灵魂与内涵。
第一位《燃情岁月》,虽然该片并未如《泰坦尼克号》以及《勇敢的心》那样在国内具有过高的知名度,但事实上,该片的配乐才是霍纳配乐的真正高峰。电影《燃情岁月》,诗意悠远,景色唯美,整部电影凝聚着沧桑的气韵,深邃苍茫,气宇萧瑟,刻画了一幅壮阔的美国西部画卷,安东尼霍普金斯与布拉德皮特父子演绎成为了荧幕经典父子形象,在霍普金斯强大的气场下,布拉德皮特的表演亦张弛有度,将一个时而深沉,时而暴戾,时而多情,浪荡不羁的西部男子形象演绎得极为立体饱满,对至于这样一部旨在刻画史诗的电影的配乐,霍纳的音乐在这些境状中也一并释怀了情绪,音乐以同样唯美悠扬,又低调华丽的音符将一部气质内敛却又包涵着生命热情的电影诠释的极为到位,可以说这是一部霍纳的造诣之作,在该片的配乐中,霍纳使用了日本尺八,其声色萧索,神秘,沧桑,蕴含着无限的孤独与寂静,对全片气氛的烘托与情感的刻画可谓功不可没,影片阴郁的气质使得电影那股蚩伏的 *** 始终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挥,但在霍纳的音乐中却被号角鼓声组成的乐章加以传递。影片最后的 *** 是在男主角与熊博斗的画面定格中结束,也成为了影迷们最难以忘怀的镜头,可以说,霍纳的音乐比之电影讲了一个更跌宕起伏的故事。通过为不同类型的电影配乐我们发现,霍纳在纯剧情片中的音乐更富于情感,发挥的更加自由,当然,纯剧情片舒缓的节奏,平素的影像能够使得音乐有发挥的空间,能够使得音乐有足够的完整性的体现,而在一般的诸如科幻片,动作片,灾难片中,音乐往往会被剪辑和节奏打碎,对技术性要求更高,而《燃情岁月》等片则对作曲家的情感表现要求更高。为不同的类型片创作配乐,既可以丰富作曲家的音乐风格,锻炼“形式”作曲,也能够多元的展现作曲家的音乐思维。电影音乐作为一种形式感较强的音乐多少都会对音乐家有着鞭策和挖掘的意义。
不论霍纳的音乐中有多少美国味道,我们总能在在其作品中听到原汁原味的霍纳,在一个模式中保持风格很难,而霍纳做到了脱颖而出,霍纳的出现,对于美国配乐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拓宽眼界,接受更多国外音乐,认可优秀的创作,这是美国电影的未来,而不是美国人去拍全世界的题材和故事,不论是电影或者音乐,都应当具有这种包容和博大。
霍纳,这个为曾经为世界观众奉献过无数饕餮之宴的作曲家,留给了太多人可观的精神财富,如果可以请回头再聆听这些音乐,回头听一张完整的《泰坦尼克》的配乐,你会知道,我们失去霍纳是多么的可惜,这个曾为中国人带来感动的美国人,其最后一部电影配乐竟就是国内电影《狼图腾》,不论狼图腾的音乐多么的国际化,霍纳已经尽力完成了一些中国元素的实验,即使只是一丝一缕,也令人感动,祝福霍纳一路走好,毕竟那边还有迈克尔杰克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