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1860年,34岁的美国作曲家斯蒂芬·福斯特即将离开生他养他的匹兹堡,离开这个生他养他给他创作营养和名望的故乡。
父亲和两个兄弟已经过世,两个姐妹远嫁他乡,另一个弟弟也搬到了克利夫兰,妻子家的老黑奴也去世了,那是他的多年好友,自己答应给他的写的歌曲还没有着手。
原本还有妻子和女儿陪着自己,现在与妻子的感情也走到了尽头,再也回不到过去,曾经充满欢声笑语的院子里,只剩下自己孤单地守望。
故乡已无故人,本应毫无留恋,真要离去时,对过去的不舍、对现实的不甘、对未来的迷茫让他感受到了空前的悲痛和孤寂。
斯蒂芬•福斯特决定完成对老黑奴的承诺,为他写一首歌曲,写给匹兹堡,写给他最爱的家乡,写给那些他深爱着的亲人,写给那些离他而去的亲人。
“快乐童年,如今一去不复返,亲爱朋友,都已离开家园,离开尘世到那天上的乐园,我听见他们轻声把我呼唤,我来了,我来了,我已年老背又弯,我听见他们轻声把我呼唤……”
记得8年前,自己和妻子一起去肯塔基州巴特士顿看望堂兄弟,那里的朴实安逸的风光让自己创作了《我的肯塔基故乡》,如今要离开自己的故乡,早已没有当年的心境。
写完这首充满悲伤的《老黑奴》,斯蒂芬•福斯特去了纽约,经过四年穷困潦倒的生活,这位“民谣之父”凄惨离世,留下他的人生经历和经典歌曲供世人缅怀。
1992年,一位32岁的中国作家在创作之路上艰难地探索。又一次,他听到了那首《老黑奴》,想起了斯蒂芬•福斯特的悲惨人生经历。
父亲去世,兄弟去世,妻子离去,生活贫困,英年早逝,似乎人生的所有不幸都让斯蒂芬•福斯特摊上了,作家不禁感慨,一个人的人生怎么可以如此悲惨?
他下笔了,他要把斯蒂芬•福斯特的故事写下来,放到中国近百年的历史沧桑变幻里写下来,他要创造一个斯蒂芬•福斯特更惨的人生,祭奠生活的磨难。
作家把所有的狠都放到一个人的身上,一夜豪赌败光家产,母亲离世,儿子被抽血过多而亡,女儿难产而死,妻子病死,女婿因事故惨死,唯一的亲人外孙子活活被撑死。
作家不够狠,老头活到了故事的最后。作家够狠,陪伴老头的只有一头老黄牛。
这位作家就是余华,小说就是让余华享誉世界的《活着》,那个比斯蒂芬•福斯特还惨的人就是福贵。
喜欢《活着》的人敬畏人生的磨难,不喜欢《活着》的人质疑是否真有人像福贵一样悲惨。无论如何,这部源于美国歌曲《老黑奴》的《活着》已经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