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我国最早一首朦胧诗是什么(中国古代最早的朦胧诗),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我国最早一首朦胧诗是什么(中国古代最早的朦胧诗)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我国最早一首朦胧诗是什么(中国古代最早的朦胧诗)

#头条创作挑战赛#

如今,诗人还有吗?有!至少每天在各种APP上,我都能读到诗。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诗歌有过一段最好的井喷期。新诗、律诗百花齐放。其中一种朦胧诗,独占鳌头。

虽然过去了几十年,有一些诗句,依然张口就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黑夜给了我黑亮的眼睛,我用它来寻找光明”、“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 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等等,等等,回味隽永。

朦胧诗中最朦胧的一首,叫《网》。内容只有一个字:“网”。你去琢磨吧。细想来,倒与卞之琳的《断章》,有异曲同工之妙。

朦胧诗,是改革开放后的新生事物还是新文化运动的产物?要我说,都不是。中国古代诗歌最早的两座高峰为《诗经》和《楚辞》,分别代表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风格。这是中国文学史上说的。《诗经》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在“风”。“国风”来自于民间小调,代表了普通老百姓的声音。譬如《硕鼠》、譬如《伐檀》。

其实,“风”篇章中,不乏浪漫文字。我最喜的《蒹葭》,不但浪漫,还唯美。个人以为,《蒹葭》应该是“朦胧诗”的开山之作。“蒹葭”出自“秦风”。很难想象,骁勇好斗的秦人,中国最早的马背上民族的老百姓,能创作出这样柔美的文字。

偏居西北一隅的秦人,生活中真的有长满蒹葭的水边?不知道。全诗分为三段,只有个别字句的变换。“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 *** ,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 *** ,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 *** ,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从内容分析,这个秋日里长满蒹葭的地方,不就是今天的“湿地公园”吗。有滩涂有小岛,还有“水中央”不知所终的追寻。西北马场,有青青草原和一望无际的辽阔,这样温婉的地方,是真的有还是想象?如果真有,好像不符合历史现实。如果是想象,“现实主义”的标签之外,得加点其它了。

扯远了。清代方玉润有一本代表作叫《诗经原始》。他这样评价《蒹葭》:此诗在“《秦风》中,气味绝不相类。以好战乐斗之邦,忽遇高超远举之作,可谓鹤立鸡群,翛然自异者矣。”我还以为自己的想法很新颖,原来先贤早就著文,专谈此事。

一直很好奇,“ *** ”者谁?是英俊少年,还是貌美佳人?为什么忽而顺流向下,忽而逆流而上?在“水中央”的时候,有船吗?那个寻找“ *** ”的人是男是女?是在水上泛舟还是在陆上策马奔腾?

更重要的是,寻找“ *** ”的目的是什么?按照“思无邪”的理论,爱便爱了,何至于这样含蓄?“氓之蚩蚩,抱布贸丝。非为贸丝,来即我谋”。追求者目标明确,行动迅疾。动了一定有想要的结果。“蒹葭”为什么这样的风格?

第一次看琼瑶的小说,是《在水一方》。缠绵悱恻的爱情,一波三折的人生,杜小双对于朱诗尧来说,便是镜花水月一般,朦胧迷离,若即若离。因为《在水一方》,喜欢上了琼瑶的小说,一发而不可收拾地将她的小说扫了一遍。

后来又看了根据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故事情节无所谓,那首改写的歌词,保持了“蒹葭”原有的味道,又符合了现代人的审美。这么多年过去,每次去卡拉OK,“在水一方”始终有一席之地。那个中规中矩的直男,也是“在水一方”的拥趸。略带口音的演绎,自有趣味。

这两年,偶尔去过一两次歌厅。每次看到“在水一方”,便百感交集。原来,朦胧的意境,源于不了解。如果知道作者的感觉,体会作者的动机,再“朦胧”的诗,恐怕也是明白如话了。

当“ *** ”刻意消失,所有的寻找,不过是枉费心机罢了。即便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没有希望的未来,不就是像阴霾漫天,“雾失楼台”吗?

《诗经》中,“蒹葭”是个异类。以《诗经》的表达手法来说,“蒹葭”占了赋、比、兴的哪一种呢?“秦川咫尺,宛然有三山云气,竹影仙风。” 清末文人陈继揆在《读风臆补》中,这样评价。他还说:“蒹葭”是国风中“第一篇缥缈文字,宜以恍惚迷离读之。”

然也。秋分已过,蒹葭溅起。

想去追寻 *** ”在何处,却是无处可寻了。

更多我国最早一首朦胧诗是什么(中国古代最早的朦胧诗)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