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人们往往对青春的定界模糊不清,无论是二八芳华亦或舞象之年,塞缪尔·厄尔曼都告诉我们: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她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宏的想象,炙热的情感。无论年届花甲,拟或二八芳龄,心中皆有生命之欢乐,奇迹之诱惑,孩童般天真久盛不衰。只要你从天上人间接受美好、希望、欢乐、勇气和力量的信号,你就青春永驻,风华常存。然而,玩世不恭、自暴自弃油然而生,即使年方二十,实已垂垂老矣。言而总之:年岁有加,并非垂老;理想丢弃,方堕暮年。因此在我即将告别二十二这个双二之际,还需留下一点东西,供我以后回忆的苍白的青春。
而青春是如此的丰富多彩,那么所有的东西要是一一梳理实在是不符合我悠哉独特的个性,那么还是一点一点地任由思绪的小溪奔流罢。那么就从辛夷坞的《致青春》展开关于一场情感的讨论吧!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是根据辛夷坞同名小说改编由赵薇指导的一部追忆青春的电影。首先是一段科普,小说原作者辛夷坞,女,1981年生于广西桂林,原名蒋春玲。辛夷坞也是唐代诗人王维《辋川集》诗二十首之第十八首: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全诗短短四句,描通过绘辛夷花山中娇艳绽放的同时,又通过幽静寂寥的深谷中的落花和泉水,表现出一种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无奈,由纷发的热烈和凋落的惆怅形成空灵的映照,以环境描写穿插其中,前后境况迥异,尽管画面上似乎不着痕迹,却能让人体会到一种对时代环境的孤寂之感。想必作者也是个觉得悲剧是将美撕毁给人看的赚人眼泪的人物,所以才将王维的诗作化为笔名。
相比较电影而言,小说的情节更为跌宕。人活着一世,终要与许多人和事擦肩。如果说年少莽撞是错,那么我们后来生命中时间里漫长的孤独就是它的代价。作为文学作品和电影中改动最大的人物陈孝正,还是让人唏嘘的,编剧李樯把小说的剧本做了很大改动,以至于把整部作品的思想情感倾向都变成了一场功利回归的真爱救赎。在我还没有搜索编剧资料的时候,我猜他一定是个男性,果不其然,他反复强调自己二度创作的作者性与非原教旨主义性,将小说中郑微的爱归结给了陈孝正,其实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对改编定义的牵强附会,姑且把他总结成想有新的表现和突破好了。
我是先接触《致青春》的影视作品才回归原著的,所以心理学中先入为主的观念在我心中不甚清晰,没有小说殉道士对尊重原著的苦大仇深,也没有导演明星的否定之否定的革新电影创新观,但至少我知道了男女观念有别,编剧李樯先生虽然是中戏改编剧本的好,可惜还是不够懂女人,因为只有女性的原作者和编剧才会敏锐的意识到,李樯是拿着改编的初衷,将《致青春》变成了一部变现男性财富权利追求之后回归的救赎之作。可回归小说你会清楚地明白,作者辛夷坞其实不过是想表现爱情之与不同人有着不同的期待和守护方式的暖伤青春系列的女性作家,相比较之前悲伤逆流成河和为立现实强说苦的郭、韩悲剧系列,女性作家总是更为温婉平和,细腻深情,淡淡的哀默之后会带有治愈人心的温暖力量,正所谓千帆过尽,不改初衷,我们还是得给我们的青春奠定一个暖色的正能量基调。
小说作品中的许开阳、陈孝正、抑或是林静,都是我们成长中的影子,就像是希腊神话中斯芬克斯之谜一般,这不过是我们每个人必经阶段的一个缩影,他们分别是我们感情的幼稚单纯期,固执执拗期和成熟平和期,每个时期都有其独有的特征,每一个环节相互联系却又各自独立,相互影响却又独特别致,遵循着人性的二律背反,他们又是统一于那个单纯丰富的青春。纵然有着迥异的价值观和个性,是完全不同的独立个体,却也可以看成是我们每个人成长的不同阶段。
倘若说艺术来源于生活,电影反映的是社会现实的升华,那么小说便是我们内心理想的追求。假大空的理论向来没有多少说服力,那么我们就从具体的人物情节分析入手,看看他们的区别罢。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