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来源:中国经济报道 >> 健康中国
文/ 中国经济报道 姚咏梅
医者仁心。但对中医来说千人千面,不同的人的病因不同,不同的医生对病的判定和制定的治疗方案、方法也不同。医生是个知识厚积薄发的职业,中医是更需要智慧的职业,要用辩证的思维看病,如果不能领会中医的精华,也就不能提出最好的治疗方案和方法。
董宜华是家传世医,董家从明代开始行医,因家族庞大,所以涉及的面也就宽,消渴、肾病、脾胃病,还有内、妇、儿、皮诸科均有涉及。幼年的董宜华虽然喜欢戏曲,喜欢在舞台上展示自己,但受悬壶济世家风的影响,还是忍痛放弃所爱,专心学习中医,传承董家医术。在行医过程中面对各种病症,有时会束手无策,但看到病人的痛苦,董宜华不满足于家传的医术,寻找更多的机会学习中医医术,让自己的医术更加高超,以救治更多的病人。先后向全国名医任应秋、刘渡舟、王绵之、 *** 、方药中、耿鉴庭、赵绍琴、祝谌予等学习。董宜华集各家之长,并推陈出新。
任应秋是当代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从事中医工作50余年,刊行于世的专著37种,致力于“中医科学化”及“系统学习,全面掌握”的主张。他以其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全力以赴于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深入进行中医学术的研究。回忆起恩师,董宜华心怀感恩说:任老对学生的要求是相当严格的!不仅学习专业知识,更是要养成学习的习惯。为了让学生全面掌握知识,任老要求博览群书,课后经常给一盒子书,第二天就会问:你看到哪里了?从书里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观点?等等。为此,我学会了看书:看书的具体内容前先看书名是什么、谁写的、哪个朝代的?书目里交代了什么?序言说了什么?在全面了解了书的基本要素之后再细读具体内容,便于统领掌握全书。另外,还让我养成了一个终生受益的习惯:写文章,不打草稿。任老这样要求自己,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如此。他说要写文章,在脑子里想好了想对了再去写,既锻炼思维又可以大大节约时间。如果每天写1000字,一个月就是30000字,可以成一本小书了。(综合自百科)
刘渡舟是我国当代著名中医学大师 。着力于《伤寒论》的研究,重视六经病提纲证的作用。在临床善抓主证,并擅长用经方治病。董宜华说跟刘老学习专业知识外,还学到了治病的方法和技巧。因为病不是一两天就形成的,也不一定是一个原因引起的,环境、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各种原因导致,也就是一个表象下可能是多种因素的 *** 。这时候如果按对症下药来治,将是一个庞大的方子,而且头绪繁多,并不利于治疗。这跟处理工作一样,必须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运用到中医就是抓住主症。扶正祛邪固本之后其他问题也会逐一减轻。在开药上讲究经方,经方是经过多年多病症的经典案例沉淀下来,存在科学依据,值得信赖。所以,董宜华开药继承了师父的特点,首诊诊断明确,辩证方药思路清晰,病人复诊只在上一张经方上进行加减,看似简单却让病人获益匪浅,既有效又省钱。(综合自百科)
王绵之是首都国医名师”(北京市授予),“国医大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创建和发展了中医方剂学科、组方防治太空病的中药“太空养心丸”、攻克大量疑难病症。他始终不忘一老的责任——传承国医精华。王绵之强调辩证的思维看病,要求学生要多学科渗透,要有研究的精神。董宜华除了学习如何研究方剂、如何开方剂,还继承了王老的“责任”,把自己所学倾囊相授,每次出诊都会带着学生,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传承国医之精华。另外,王老先生看病总是面带微笑,还不时说着风趣的话,是他为解除病人精神压力的一种方法,也是给人看病的特点也是治病的一个手段。找董宜华看病也是,你在看病之外更能收获一种心情的释放,一种春风化雨的愉悦。(综合自百科)
*** 是全国著名中医学家、教育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是董家世医的传承人之一,是我国《中医药法》的参与者、推动者。他认为中医药是反映中华民族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具有悠久历史传统和独特理论及技术方法的医药学体系。作为董家传人,共同推动中医药法董宜华责无旁贷。 *** 对于董宜华的中医生涯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也正是在 *** 的推动下打破家传圈子,并得以寻找到各位名师,博学各科的。(综合自百科)
方药中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内科临床研究方面,成就突出。首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内涵,对中医气化学说进行了创新性的研究。对中医辨证论治提出“定位、定性、必先五胜、治病求本、治未病”的五步法。对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内涵及其产生的物质基础,提出了独特的见解。董宜华说跟方老学习,印象最深的是要求熟读成诵,做他的徒弟必须有一定的知识面、好记性。方老在诊病时,只口述方名,便要求学生开出药物;只提示穴位,便要求能准确取穴扎针。董宜华只好苦读中医经典著作,苦练坚实的基本功。每天把要背诵的内容写在纸条上,利用饭前饭后、乘车行路的时间反复默诵。采访中常常是引经据典,总是背诵如流,并认为不知中者不言上,如今先师已驾鹤仙游多年,董宜华却几十年如一日,依然保持着这样的学习习惯,远离社交与应酬,行走在学术的独木桥上,不断研究、领悟中医的奥秘。(综合自百科)
耿鉴庭是著名耳鼻喉科专家、医史学家、文献学家,中西医兼通,还是考古专家。耿氏医道,以治病救人为本,贫病者施诊施药,从不计较报酬。医风医德,乐善好施,有口皆碑。耿鉴庭的言传身教让董宜华感受颇深,董宜华的言行里也就留下了耿鉴庭的影子,2003年的非典和当前的疫情,董宜华都拿出了董氏秘方,赶制了几批董氏避瘟散免费发放给患者使用。这也应该是董宜华不辞辛苦在不同医馆行医被患者紧紧追随的原因之一吧。(综合自百科)
赵绍琴是幼承家学的三代御医之后,集众家之所长,医术精湛,擅治急慢性肾小球肾炎,他致力于中医教学及临床工作,董宜华 则是他得意门生之一。赵绍琴认为中医必须根据病人的情况用辩证的思维,一方不仅治一病,另外,为了更好的弘扬中医文化,应该立法。董宜华在他的影响 *** 重教学与临床的结合,曾代表中医与参与一些西医的实验研究,取得了特殊成就,并参加美国九五年化学年会获卫生部科技三等奖,把中医的理论与技术结合当今时代特征灵活运用,让中医不仅是世人认为的养生作用,更有治疗的功效。而且,董宜华认为只要对症用药了,中医的疗效也可以立竿见影,他还一直在推动中医立法的步骤,致力于改变人们对中医见效慢的误解。(综合自百科)
祝谌予有许多头衔: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教授、北京中医学院教务长、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主任等,师从于“京城四大名医”之一施今墨先生,也是施今墨先生的女婿,尽得施老的真传。擅长糖尿病、脾胃病、妇科病和疑难病症的中医治疗。祝老不仅精通中医还专门学习西医,注重临床,提倡中西医结合,强调辨证论治。董宜华也因此在行医时注重临床,擅用西医。他说西医是现代医学,用科学的方法通过仪器化验来确定病症,专病专药。中医通过望、闻、问、切来判断病因,医生根据每个人的状况开出药方来调节,是对人体生理不平衡的矫正。时代在发展,中医不能固步自封,不仅要在坚守中医的本真,更要应延伸至、借助于高科技智能仪器取长补短,采用中西医比照的方式,综合分析,科学合理化制定干预调理方案,争取人们健康最大化。(综合自百科)
董宜华说,中医是传统文化和哲学思维方式的结合,是和自然科学紧密结合的医学科学。“上医十之八九”,中医内在的魅力还要在不断的探索中挖掘和发现。向这么多中医大家学习,是为了更好的领悟中医的精华,传承中医精神。中医不仅讲“术”更讲“德”,在这些知名专家身上学得不仅仅是他们精湛的医术,更是他们对中医的研究的态度、为人处事的价值观、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