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在我们接触的大多数描绘哥萨克的影视绘画作品中,他们往往头戴筒形毛皮帽子、身穿大V领、短袖、胸前两边挂着子弹袋的名为“cherkeska”的大衣,腰挂着握把呈“P”形而没有护手的马刀。尤其是哥萨克腰间的马刀,往往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更成为了大多数人脑中哥萨克的标志。
▲人们印象中的哥萨克标准像
但是实际上,这身服装以及腰间标志性的马刀都不是哥萨克的“原创”,而是来自于高加索地区。高加索地区位于伊朗以北,黑海、里海之间,由于被大小高加索山脉分割,该地区分为南高加索和北高加索两部分。南高加索又称外高加索,包括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三国。北高加索又称内高加索,属于俄罗斯。
▲高加索地区的服饰
因为这一地区是联通欧亚的战略要道,所以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而连年的战争带来的结果,就是当地民风尚武,并且在军事上也颇有建树,产生出了绝佳的兵器,也就是人们印象中的“哥萨克马刀”。其实这种武器名为“恰西克”,在高加索地区语言中是“天堂之刃”的意思。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只有毗邻高加索地区的哥萨克才佩戴这种马刀,大多数哥萨克使用的马刀都与当时欧洲普遍流行的马刀没什么不同。
▲恰西克马刀,其握把极具特色
十九世纪初,沙俄为了加强与新攻占的阿塞拜疆与格鲁吉亚的联系,发动了对高加索地区中车臣、达吉斯坦和阿迪格等地区侵攻,随即演变成了对整个高加索地区的战争。最终沙俄于1864年控制了整个高加索地区,结束了这场战争。
▲另一把恰西克马刀,握把较长
但在战争中,俄军尤其是俄军中的哥萨克骑兵也充分认识到了高加索人所使用的“恰西克”马刀的厉害,便纷纷要求换装这种武器,于是俄军开始大批换装“恰西克”马刀。除此以外,哥萨克就连服装也向高加索风格靠拢,最终形成了现代人一般认识上的“哥萨克标配”。
▲十九世纪中后期的哥萨克服饰才变成了今天人们所认识的样子
高加索人使用的恰西克马刀全长在一米上下,刀身宽度大多在3—4.5厘米之间,厚度为5—7毫米,刀身通体等宽,刀尖呈刺状,刀背前端开刃以利于刺杀。这种马刀的刀身大多数为平造(刀身横截面呈窄底边等腰三角形),并开有血槽。刀柄呈少见的“P”形,刀柄后段朝左右两侧张开,从刀背方向向下看呈“Y”形,这样的设计可以有效防止在战斗中马刀被甩出脱手,而这种具有特色的刀柄也被称为“鹰头”,更使“恰西克”马刀有了“雄
鹰之利爪”的别名。
▲恰西克马刀上的各种血槽
面对这种“轻如鸿毛,利如剃刀”的武器,沙俄军队早在高加索战争初期与恰西克“第一次亲密接触”后,就开始尝试仿制并装备军队,但最成功的恰西克马刀要等到高加索战争结束后很久才出现,那就是1881年式马刀。
▲六款1881马刀的样式
这种马刀在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即位后开始装备军队,由沙俄中将戈尔洛夫设计,一共有6款,士兵、军官各三款。其分别是1881年式哥萨克马刀、1881年式哥萨克低级军官马刀、1881年式哥萨克军官马刀、1881年龙骑兵马刀/佩刀、1881年龙骑兵军官马刀/佩刀、1881年式短款恰西克佩刀。
▲龙骑兵所使用的恰希克马刀
其中主要配备骑兵部队的1881年式哥萨克马刀总长1020毫米,刃长870毫米,刀身宽33毫米,刀身质量1.35千克。1881年式哥萨克低级军官马刀总长960毫米,刃长810毫米,刀身宽33毫米,军官马刀相比低级军官马刀主要区别在刀柄上有较宽的防滑纹路、刀柄、刀身血槽上都雕有花纹。
▲制作精美的恰西克马刀
总得来看,1881年式马刀的质量上佳,其刀柄上的铜构件多由优质黄铜制成,刀身则由中碳钢制成,经淬火后其硬度在40—50HRC,可掰弯成60度后弹回无变形,是长刀武器的合理硬度。相比老式恰西克马刀,1881年式马刀的一个特色改进是刀身与刀柄的连接方式不再使用传统的铆钉连接,而是将其改为了螺纹连接。因为这种马刀设计合理且生产量大,在苏联时期也大量使用,后来的苏联马刀设计也多受其影响。
▲苏联1927式恰西克马刀
一种武器,因为使用者而名扬四海,反而使原创者湮没无闻。高加索人使用的恰西克马刀反而成了他们的死敌哥萨克的标志性武器,不得不说是“上帝的玩笑”。相比这种背后充斥着血腥征服的“玩笑”,还是那些“翻唱成名”进而让人们以为就是原唱的事情更担得起“玩笑”二字。
▲双持“恰西克”的现代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