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掌上春城讯今年1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了国家中医药领军人才支持计划2021年“岐黄学者”支持项目人选名单,云南中医药大学校长熊磊位列其中,是云南省唯一入选的专家学者。
作为岐黄学者,国家中管局重点学科“中医儿科学”学术和学科带头人,云南省名中医,熊磊是怎样的一个人?在所有职业中,有两个职业格外受人尊重,一个是传道授业的老师,一个是救死扶伤的医生。熊磊既是良师,也是良医。
立德树人的师者
熊磊的身份和称呼有很多,她最喜欢别人称她熊老师。
1979年高考,熊磊报考了中医专业。1987年,她以考分第一名的成绩成为云中首批5名硕士研究生之一,并于1990年毕业留校任教至今。
一路走来,她见证了学校从简陋校舍、面临合并危机到成为云南省人民 *** 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从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到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国家中医药临床研究基地,从云南中医学院到云南中医药大学的华丽转身。岁月流转,时光变迁,她从稚嫩的云中学子,成长为大学校长,成为中医药领域的知名专家和领军人才。从豆蔻年华到年近耳顺,熊磊肩负的使命与责任越来越重大,头上的光环和荣誉也越来越多,而她最喜欢的身份,依然是老师。
作为老师,她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立足边疆,情注基层,引导学生树立“为往圣继绝学,为人民谋健康”的理想信念,培养“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的中医药人才。她始终坚信,最好的教育是言传身教。她一边潜心从医,一边用心致学,将所学所得尽数传授给学生。
作为校长,她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价值引领、知识探究、能力提升、人格养成”相统一,注重文化育人,增强中医药文化自信,不断探索如何培养出更多的好中医、名中医。推出教改班“兰茂班”“佩衡班”,培养中医药拔尖人才。形成“理论与实践、科学与人文、知识与操守”并重的教育教学理念及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致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作为师长,熊老师对我们的爱护、对学生的关爱令人感动。从生活的细节,学术的严谨,再到对我们情感的照顾,她就像我人生中的一盏明灯。”学校第二附属医院教师王进进说。“她是对中医药事业很有感情的一个人,从求学到工作再到成为一名领导干部。在这个过程中,她把对中医的热爱,对学校的热爱,转化为工作中的 *** 与担当。”学校党(校)办副主任张晓燕说。
关于熊磊,云中人颇为惊叹的还有一点,那就是她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带动云中散发出独特的文化韵味。校园楼宇、道路、景观命名,校名石刻、教师誓言、学生创意产品,晨读经典晚练功的“百会”班、“心之力”讲坛、“知行文化沙龙”,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和合屋”,丰富的文化育人体系和无处不在的中医文化气息润物无声。每年毕业季,带着浓浓中医味的毕业寄语就会如期而至,成为云中毕业生最为珍重的礼物。
悬壶济世的医者
2022年初,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了国家中医药领军人才支持计划2021年“岐黄学者”支持项目人选名单,熊磊荣列其中,是云南省唯一入选的专家学者。
这一荣誉距离熊磊收获第一面锦旗,过去了30年。
1991年初,熊磊来到云南玉溪峨山甸中镇卫生院开展医疗扶贫。当时卫生院条件之艰苦令她吃惊,不能做三大常规,看病全靠视、触、叩、听(望、闻、问、切)。在中医科,从中药炮制、开处方、计价到抓药、都是医生独立完成。当地缺医少药,农民生活不富裕,老乡们常常拿着卖农产品的钱来看病抓药。
一双双粗糙变形的手,一分一分数钱的画面,一张张质朴的笑脸,让熊磊内心深处萌生了一个想法。休假回昆明期间,她拿出一部分工资购买了银针火罐艾条,在当地建起了针灸室。
小小的银针发挥了神奇的疗效。十里八乡的群众很快就知道省城来了一位会扎“钢针”的医生,每天前来问诊求医的群众络绎不绝。熊磊苦在其中,也乐在其中。
1991年7月2日,是结束支医回昆明的日子。一大早,乡亲们围在车旁,车上堆满了蔬菜和尚未成熟的葡萄,大家依依不舍,挥泪离别……这让熊磊倍加感受到医生这一职业的崇高和自豪,也坚定了她一辈子为人民服务的理想。
每周日上午9点,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名医馆熊磊的诊室总是门庭若市。然而这里很少听到孩子们的哭闹,因为熊磊极具同理心和亲和力,她总有办法瞬间拉近与患儿的距离,减少孩子们对看病的恐惧,捕捉到最有效的信息。
儿科又叫“哑科”,因为小朋友没法准确表述自己的病情,更需要通过细致的观察。这意味着,儿科医生更需要高超的医术和爱心、耐心。通常,上午门诊结束的时间是12点,但熊磊从未在下午3点以前下过班,早晨吃的两颗鸡蛋支撑她完成近一天高强度的工作。
熊磊的门诊上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小于3个月的、发烧超过38.5℃的、还有其他一些急重症的患儿可以提前看病;熊磊经常随身带着硅胶罐、耳穴贴、银针、刮痧板、精油贴等急救小物品,关键时刻显出大神通……
“只有无私无我,医术才能圆润如玉。”。每年门诊上万人次,大家都知道昆明有个看中医的“熊奶奶”,很了不得。
熊磊擅治外感发热、咳嗽、厌食、湿疹、抽动症、性早熟、抑郁症等小儿常见病和疑难杂症。长年的临床实践中,她总结凝练出“湿邪为患,治宜香疗”的学术思想,明晰芳香中药学和芳香治疗学的学科概念,创立芳香中药学理论体系,初步构建“理论+临床+创新产品研发”机制,重点开展芳香解郁、芳香辟秽、芳香开窍疗法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用于治疗外感发热、咳嗽、郁证等疾病,开创了中医芳香疗法进大学、进医院、进讲坛的先河。
此外,她还提出了 “咳嗽证治三期九法”“治疗厌食还须补肾”“抑郁症为气血不和所致”等学术观点,创制“香芩解热颗粒”“香苓开胃颗粒”“香诃止泻颗粒”“苍艾挥发油”等临床效用方。牵头制定儿童慢性咳嗽、厌食等诊疗指南及标准;致力中医芳香疗法在儿科的应用实践,开发了一系列以“苍艾挥发油”为基础的儿童用健康产品。
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秉持这样的价值追求,熊磊一步步向着民医、明医、名医的目标迈进。
服务社会的学者
不论是中医科普、义诊,还是疫情防控、建言献策,都有熊磊的声音和身影。
她是中医科普的热心人。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熊磊有了这样的认识:如果家长能多懂一些医学知识,孩子就可少生一点病。 为此,她提出,一定要把治疗的端口前移。这是中医治未病理论的具体实践,也成为她开展儿童健康科普的初衷。
为推动中医科普,熊磊率累计到学校、机关、社区、讲坛、网络平台开展中医科普活动100余次,发布科普文章100余篇。自编自演《幼幼心经》系列作品2部,主编《中医文化启蒙绘本》,以喜闻乐见的方式普及中医药文化,让大众听得懂、看得见、用得上中医,让中医成为大众的一种生活方式。2021年,熊磊荣获“中医药年度科研科普人物”称号。
她是送医送药的热心人。至今参加过多少次义诊,她自己都已经数不清。仅云南中医药大学已经挂钩帮扶20年的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丙中洛镇,她几乎年年都去义诊。2021年7月,熊磊还带领云南中医药大学硕博志愿服务团队前往漾濞县开展义诊,并为群众免费发放中药香囊和健康知识宣教手册,活动受到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贺军科的批示表扬。
她是疫情防控的热心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熊磊牵头研究制定云南省《防控新冠肺炎中成药使用建议》,充分吸纳了疗效明确、地方特色鲜明的中药民族药,为医务工作者和公众防控疫情使用中成药提供参考;赶制“苍艾挥发油”系列防疫用品,捐赠600余件给援鄂一线医护人员;研发“香芩解热颗粒”作为唯一儿童用抗疫医院制剂。她牵头制定儿童新冠肺炎中医药防治方案;远程会诊指导云南儿童新冠肺炎防治。她守土尽责,为师生员工开出防疫处方、派送大锅药,组织功法锻炼,推出防疫抗疫讲坛,激发了昂扬的战疫力量,提升了师生员工的中医药文化自信。云中抗疫故事引起海外人士的关注,她还应邀以在线视频会议的方式,与加拿大专业人士分享了学校的抗疫经验和特色做法。
她是建言献策的热心人。熊磊还有一重重要身份——云南省政协委员。几年来,她后提交了《发挥中医药“先行官”作用 促进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关于加强中医药预防和诊治传染病基础研究的提案》等高质量的提案。疫情发生以来,在云南省两会上,她就发挥中医药防疫作用、促进云南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加强中医药防治新发突发传染病研究等方面提出建议,并转化为支持云南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措施。
长年累月,熊磊就像旋转的陀螺,一刻停不下来。她说:“现在中医药事业发展面临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机遇,国家和云南省出台了这么多利好政策措施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不抓紧时间干点事情,对不起党和 *** 的信任,对不起师生和市民的期待,也对不起自己的良知与抱负。”
昆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张晓莉 通讯员:侯宾 程三娟
责编:谢春梅
编审:符亚丽
终审:周建军
本文来自【昆明日报-掌上春城】,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