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清末民初,是近现代天文学在中国萌芽和建立的时代,一批现代(就当时而言)天文学机构与组织相继诞生。1922年,高鲁发起成立了中国天文学会,会址就设在北京古观象台。百年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的风云跌宕和沧桑变迁,会址也因挂靠单位的变动而多次迁移。
清代画家徐扬画作中的北京古观象台。古观象台坐落于北京建国门旁,原本是明清两朝钦天监所在地。北洋 *** 成立后,将其改为自己的国立天文机构——隶属于教育部的中央观象台,并任命高鲁为台长。当时的教育总长是蔡元培,高鲁一生的天文事业时时得到他的鼎力支持。
1927年,南京国民 *** 取代了北洋政权。 高鲁追随蔡元培来到南京,除在 *** 部门任职外,还担任中央研究院下属的观象台天文组负责人,临时办公地点在成贤街的中央研究院临时院址西隔壁的一个小院里。1928年2月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成立后,他继而担任天文所所长,不久,办公地点搬到市中心的鼓楼(明代建筑), 直至1934年紫金山天文台落成,又搬迁到山上的天文台内。
落成不久的紫金山天文台。来源 / 紫金山天文台天文研究所在解放后更名为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而在当时,紫金山天文台尚在筹建之中,且隶属于天文研究所。高鲁在1929年初受 *** 委派,出任驻法公使。经他举荐,厦门大学余青松教授接任天文所第二任所长,并历时数年领导完成紫金山天文台的建设。
1927年秋,中央研究院成立后不久,中国天文学会秘书处迁往南京。办公地点跟随天文研究所,起初也设在成贤街的那座小院,1928年春迁往鼓楼。根据中国天文学会第九届年会的提议,学会会址于1932年冬正式迁至南京,暂设于鼓楼。紫金山天文台建成后,即迁入天文台本部小楼,俗称“大台”的一座建筑。
紫台的大台。来源 / 紫金山天文台1934年,国立第一天文台落成,直到1937 年抗战全面爆发,紫金山上的天文学家们在乱世中暂得安宁,潜心从事观测和研究,并筹划未来的发展大计。1934年,中国天文学会在紫金山上成立了中国日食观测委员会,专事未来日食观测的谋划。1936年,中国天文学会与天文研究所联合成立了中国天文委员会,代表中国参与国际天文合作。
这期间,中国天文学会还曾计划与其他全国性学会一道,将会址集体迁设于筹建中的南京中山东路“中国学术团体联合会”内,为此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参股联合会所大厦的建设,孰料被战事所终。
抗战爆发后,天文研究所奉命西迁,在湖南南岳、广西桂林两地曾稍停数月,旋因战事逼近,落脚未稳即再度跋涉,最终借道越南, 于1938年4月抵达昆明,在此一直过渡到抗战胜利。期间中央大学教授张钰哲于1941年1月受命 接任天文研究所第三任所长。
天文学会随同天文所,抵昆后落脚于城内 小东城脚20号一处租用的民房,在此度过一轮 四季。待到1939年春,余青松领导天文研究所在东郊凤凰山建成一座小型天文台,学会便随同天文所迁入凤凰山天文台。该台解放后发展为云南天文台。
抗战胜利后,随着中央研究院机构回迁, 天文研究所、天文学会于1946年5月返回阔别八年多的紫金山天文台。天文台的建筑、古仪器等,因为受到日本天文学家新城新藏的刻意关照,并未遭受太大破坏,但几架望远镜已经破败不能使用。
紫金山天文台紫金山园区。版权 / 张旸新中国建立后,天文研究所改为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此后学会的会址一直附设在紫台。1952年,中国天文学会进行整顿,重新登记会员。1957年2月,中国天文学会在南京举行解放后的第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并将选举出 的理事会定为“第一届”。此后随着紫台本部的几次搬迁,学会会址也跟着发生几次变动。
从1949年到1980年代初,紫台本部就在紫金山上,全台都在此观测、研究、办公。由于发展空间天文学的契机,1980年代初在南京市北京西路2号新建起一座大楼,此后紫台本部转移到这座大楼里。这座大楼与半个世纪前天文研究所和天文学会的临时地址——鼓楼,仅一步之遥,置身此楼而对望鼓楼,仿佛于现实中回看历史。
紫金山天文台鼓楼大楼。版权 / 陈向阳
民国年间的南京鼓楼。版权 / 孙明经/金陵大学2017年11月,紫金山天文台本部再度搬迁至南京仙林地区的元化路10号,这里便成为当前中国天文学会的会址。
紫金山天文台仙林园区,中国天文学会会址所在地。版权/李昊楠
——本文选自《中国国家天文》10月刊
作者简介 /
张旸,中国天文学会普及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紫 金山天文台科普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