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活着》,作者余华,主角叫福贵
余华在这本《活着》的序言中写道“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一
《活着》开头有一段是这样写的——
可能是牛放慢了脚步,老人又吆喝起来“二喜、有庆不要偷懒,家珍、凤霞耕得好,苦根也行啊。”
一头牛竟会有这么多名字?我好奇地走到了田边,问走近的老人:“这牛有多少名字?”
没想到,这个吆喝,就要掀开整个故事的幕布了。
等我把整个故事看完,才惊觉,这声吆喝里所有的名字,都是老人死去的亲人的名字。
他们一个接一个离开,而这本书,却叫《活着》。
二
故事开头那个耕地的老人,叫福贵,而他的牛也叫福贵。
福贵年轻的时候,还是一个阔少爷,家里有着一百多亩田,阔少的毛病他一个也没少,最后因为 *** 输尽家底,从此历经了一系列的不幸。
父亲间接被他气死、女人家珍被老丈人接走,同时带走肚子里的孩子。
再也不是阔少之后,福贵开始穿上麻布衣服、学着干农活。
直到大半年后,家珍回来了,带回来了福贵的儿子有庆。
这一家总算团聚。
然而好日子没过多久,福贵的娘病倒了,在给娘请郎中的时候,福贵被抓去当充军打仗。
这个家又一次被打散,在福贵消失音讯的年头里,母亲去世了、女儿因为高烧变成了聋哑人、儿子更是不记得他了。
但是,总算是回到家了啊。
随便怎么说,我都回到家里了。头天晚上我怎么都睡不着,我和家珍,还有两个孩子挤在一起,听着风吹动屋顶的茅草,看着外面亮晶晶的月光从门缝里钻进来,我心里是又踏实又暖和,我一会就要去摸摸家珍,摸摸两个孩子,我一遍遍对自己说:
“我回家了。”
接下来的时间里,这个破碎的家总算过了一段安稳的日子。
恰逢土地改革,福贵家分到了五亩好地,一家人就这样勤勤恳恳地耕作维持生计。
但是生活实在太艰难了,夫妻二人为了让儿子有庆能上学而不得不把女儿凤霞送人。
那个一直深爱着福贵、在艰难时刻不离不弃的女人家珍病倒了。
她不愿意去看病,因为要花钱。
当得知自己的病治不好后,家珍反倒有些高兴,她在凤霞背上说:
“治不了才好,哪有钱治病。”
真是苦命的女人。
整个故事里,福贵的这个女人非常了不起,是一个受人尊敬的妻子、一个伟大的母亲。
前面说了,福贵的亲人一个接一个离开了他,继父母之后离开的,未曾想到是他的儿子有庆。
有庆在给县长女人献血时,被无良医生抽血过多而死。
每当这个家庭有一点点幸福的苗头的时候,巨大的不幸总会突然降临。死神从未放过这个可怜的家庭。
这本书的文字并不煽情,却很冷酷,总会叫读者泪流满面。
福贵把有庆埋在了他父母旁边。
“有庆要来了,你们待他好一点,他活着时我对他不好,你们就替我多疼疼他。”
有庆躺在坑里,越看越小,不像是活了十三年,倒像是家珍才把他生出来。我用手把土盖上去,把小石子都拣出来,我怕石子硌得他身体疼。
福贵还要瞒着家珍和凤霞这个事实,所有的痛苦他一个人承担着。
但是家珍早就明白了。
那么一个活蹦乱跳的儿子,突然间就不在了。但也许,在那个年代里,死人是一件很常见的事情。
家珍在有庆坟前哭了很久,天黑了,她让福贵把她背到村口看看。
到了村口,我的衣领都湿透了,家珍哭着说:
“有庆不会在这条路上跑来了。”
我看着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听不到我儿子赤脚跑来的声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
儿子没了,但是活着的人还是要生活的。
整本书最让人高兴的地方,莫过于女儿凤霞出嫁,十分风光,并且是嫁给了一个很爱她的男人二喜。
凤霞受了太多苦,经历那场灾难后变成了聋哑人,还曾经被送出去过,但凤霞又是十分懂事,这个人物太让人心疼了。
我就在路灯下把凤霞放下来,把她看了又看,凤霞是个好孩子,到了那时候也没哭,只是睁大眼睛看我,我伸手去摸她的脸,她也伸过手来摸我的脸。
凤霞有了归宿,当父母的当然是十分欣慰的。
但是好日子没过多久,凤霞因为产后大出血去世了,母亲家珍也因为受不了这一连串的打击去世了。
这个家,算是彻底散了。
人的求生欲望是很强的,伤心过后,福贵搬到了城里和女婿同住,一起照顾凤霞留下的儿子苦根。
苦根这个名字,是他的外婆家珍给他取的。
“这孩子生下来没有了娘,就叫他苦根吧。”
没想到,最后连女婿二喜和外孙苦根也先福贵而去,二喜因为施工时发生了工程事故意外身亡,外孙是被豆子撑死了。
苦根是吃豆子撑死的,这孩子不是嘴馋,是我家太穷,村里谁家的孩子都过得比苦根好,就是豆子,苦根也是难得能吃上。
活到这个年纪,福贵送走了所有的亲人,所有的亲人都埋在了一起。
而福贵,却是一直活着。
最后,他买下了一头因为太老而准备被杀的牛,把它当作家里的一员,起了一个和自己一样的名字,叫福贵。
我看到这头老牛哭得那么伤心,心里怪难受的。想想做牛真是可怜,累死累活替人干了一辈子,老了,力气小了,就要被人宰了吃掉。
……
两个福贵的脚上都沾满了泥,走去时都微微晃动着身体。我听到老人对牛说:
“今天有庆、二喜耕了一亩,家珍、凤霞耕了也有七八分田,苦根还小都耕了半亩。你嘛,耕了多少我就不说了,说出来你会觉得我是要羞你。话还得说回来,你年纪大了,能耕这么些田也是尽心尽力了。”
小说读完两天了,那些人物却始终盘旋在脑海里,这一家人真的太苦了,在那个年代了,生命脆弱得像一块玻璃。用水深火热来形容一点都不夸张,尽管生活千疮百孔,悲伤和死亡一直笼罩,但是活着就是希望,生活总要继续。
这本《活着》带我们走过那些不平和的年代,书本不讲历史,但是每一段故事都是历史的缩影,国共内战、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土地改革……历史的道路总是那么曲折,这些年里福贵经历的打击真的很多。
小说不煽情,用很平实的文字去讲述这样一个悲惨的故事,但是偏偏是这样的文字,让人感到压抑,每每细想,那些疼痛深到心里去。
到了最后,只剩下回忆和老牛陪着这个经历了那么多不幸的老人,但他仍活着,乐观地活着。
生活中我们总是听说“感谢苦难,因为苦难使人进步”、“别在最能吃苦的时候选择安逸”总是有各种鸡汤激励我们前行。其实没有人喜欢苦难,没有人想去多经历苦难。
我们总是在等待生活的转机,即使生活很难,每个人都是在负重前行。我们愿意相信上帝在关上我们的大门的同时,会给我们留下一扇窗。
就像这部小说,福贵输了家底还有父亲给他擦 *** 、目睹了战争的残酷最后幸运地被放回家、女儿女婿死了但也留下了香火、最后的亲人都离去的时候,还有老牛陪着他度过晚年......虽然这些窗户都很小,但总算是透进了阳光和风,不至于把福贵逼上死路。
福贵可从来没有想过寻死,整本书里,满大街都是不幸的人,但是自杀的却只写到了一个。
着眼当下,我们认为苦难是生活的常态,其实苦难是有的,很多时候我们常常把苦难放大很多倍,所以我们常常痛苦
其实整本书里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不是福贵、不是家珍、不是有庆凤霞,而是苦根。
他本该是这本书里最幸福的一个人物,出生在城里,父亲赚钱多,母亲能干人缘好,他是两家人的香火和希望。
但是命运却没有眷顾他,出生就没有了母亲,外婆随着母亲离去。
在四岁的时候,爹也死了。
当时他还那么小,连死的含义都不懂,就失去了父母。
他在水池边扔石头,当别人告诉他,他爹死了的时候,他回了一句“知道啦。”就再也没理睬人家,继续往水里扔石头。
到了和外公福贵一起住,在田埂上玩的时候,突然问福贵:“是你送我回去?还是爹来领我?”
他不知道,他永远也见不到他爹了,他永远也回不去了。
后来,他知道了死亡的意义,他指着他爹的坟哭了,他知道,他爹回不来了。
七岁的时候,苦根因为吃豆子撑死了。
真的是很悲惨的一个小孩子。
为什么对他印象深?
因为他什么都不懂,连苦难和死亡都不懂,他不知道爹死了就永远也不会来接他了。他再也不能再爹工地旁边的池塘里扔石子了。
再这样不懂的年纪经历这些悲伤的事情,何其不幸。
这本书里的悲剧很多,但是温情也很多。
身为大小姐却又是贤妻良母的家珍,跟着福贵吃了那么多苦却一直不离不弃守护在福贵身边守护这个家,操心儿女的事、生病了也不愿意花钱去看医生。
一双儿女也懂事孝顺,帮着家里干活,一家人在一起的时候,即使日子很苦,但也很快乐。
这些温馨让我觉得福贵也是幸福的,即使一连串的意外让他一次又一次陷入痛苦之中。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是让我对“活着”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们总觉得自己经历了很多不幸,当下的生活状态窘迫艰难,我们经常去羡慕别人,但是终究会在绝望中看到光芒。我们也许会因为这些光芒更有动力活下去,活得更好,又也许我们看不到这些光芒,只是在黑暗中倔强地活着,不为什么,只是活着。
余华说:
活着不为什么,只是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