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宿松历史及历史人物介绍(宿松历史及历史人物故事),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宿松历史及历史人物介绍(宿松历史及历史人物故事)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宿松历史及历史人物介绍(宿松历史及历史人物故事)

宿松县在安徽省西南部、长江北岸,是安徽省下辖的两个省直管县之一,邻接湖北、江西两省。

历史

“阮籍为太守,乘驴上东平,剖竹十日间,一朝风化清,偶来拂衣去,谁测主人情,夫子理宿松,浮云知古城”。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游历宿松一带时写下的诗句。

一千多年来,这首诗让时任宿松县令的闾丘氏和他的治县之功得以被后世铭记。唐天宝14年(公元755年),李白为避安史之乱,自汴州即今河南开封南奔。

相传李白此时曾游历至宿松,在南台山的对酌亭,与时任县令的闾丘氏一同啸傲风月,饱吟山水。坊间流传,一次对酒放歌后李白曾醉宿于山间的一棵松树下,而这便是宿松地名的由来。

李白醉宿松树之说足可见老百姓对李白的偏爱与推崇。但据安徽府县志辑《民国宿松县志》记载,宿松县明早在李白到来的一百多年前,也就是隋朝就已由朝廷定名。那么宿松之名究竟从何而来?

据记载,公元前184年,汉高后吕雉封沛县同乡徐厉为松兹侯。松兹,国名。兹,草木多益也,松兹意亦为松树繁茂之地。封地就在现在的宿松一带。侯国几经盛衰,历传三代后,在公元前135年,因“候偃有罪”,废侯国为县。此后建置与名称多次变更。直至隋开皇18年(公元598年),定县名为宿松,名称沿用至今。

名人

据安徽府县志辑《民国宿松县志》记载,一代名吏张何丹被当地人公认为是宿松第一任县令。张何丹原任中散大夫,劾莽,谪松兹相。汉朝的侯相,主治民,官秩如县令。

张何丹至松兹后十分重视农业,培育出一种穗大粒重、味道香甜的优良稻种,名叫仙田瑞谷,粮食产量有了很大提高,一时名闻遐迩。

张何丹在任期间,政绩卓著,爱民如子,他死后百姓大恸,负土为茔,立庙墓前。历代文人墨客竞相歌咏,香火绵延千年不绝。

为了哀悼张公,清代诗人作诗曰“泣别甘泉作远臣,汉宫无复有丝纶。花开旧县嘉禾在,犹记河西曝雨身。”

张公忠孝廉洁的大义精神更是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宿松人,继张公之后,宿松英杰辈出,人文蔚起。

历史遗迹

在距宿松县城二十余公里的趾凤乡,苍茫的高山跌宕起伏。在连绵的群山之中,一座山高耸而突兀。这座陡峭幽奇的山叫做白崖山。

白崖山主峰雁恋坡,窄径凌空,挺拔峭立。白崖山上一座距今近700年的古寨,傲然耸立在青山白云间。这就是被称为“南国小长城”的白崖寨。

白崖寨始建于元朝末期,据道光版《宿松县志》记载,元末,义民吴士杰率众垒寨砦御寇,依东峰、西峰、北岭各以为营,间列市肆,唯西营峰悬一线。

白崖寨,因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凉明太祖朱元璋和陈友亮在安庆至九江一带进行拉锯战,曾在白崖寨练兵,为后来鄱阳湖大战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

古时白崖寨共有城门五座,分别为东朝九门、南听雨门、西南攀龙门、西百花门、北乘风门。

如今只留下攀龙门、听雨门、朝九门三座,三门中与攀龙门最为险峻。寨城内外,峰峦嵯峨,芳草佳木,叠翠流香。天工与人工相映成趣,浑然一体中露出神奇。

在白崖寨西峰上,有着这样一块巨石,其上刻有“最上一乘”四个铁画银钩的大字。手题这四个字的人便是明末著名将领史可法。

明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史可法和左良玉在白崖寨附近的枫香驿与张献忠起义军激战。据记载,期间史可法一度被困白崖寨,形势十分危急。

但不久之后援兵来临,史可法转败为胜后,望着眼前巍峨的白崖寨,意气风发的史可法登西峰犒军,并题“最上一乘”四字于石壁上纪功志庆。

史可法又书联云“听涧泉声,呼天地是歌是哭;看阶前月色,问英雄还死还生。”的诀别诗。

时光荏苒,1932年10月初, *** 皖西北道委书记郭述申奉命整编部队,成立红27军,刘士奇任军长。

民俗

《小孤山下唱小姑》是宿松人最喜爱的曲调。歌曲中的小姑女和彭郎君,也是宿松人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二人两情相悦,最终结为连理,而这段传说的发生地,就是矗立在滚滚江水之上的小孤山。

小孤山苍茫高远,风光旖旎。上有郁郁葱葱的树木,下有滔滔湍急的江流,为楚、蜀、豫章诸水咽喉,故有“海门第一关”之称。

小孤山也以“长江绝岛”的美誉传颂至今。艺人们所演唱的婉转而又悠扬的曲调,正是伴着小孤山的傲远以及滚滚江水而生的戏曲被誉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文南词。

文南词又名文词腔、文曲戏,属长江下游沿江两岸的摊簧一类。清末民初由卖唱人传入安徽,流行于安徽省东至县、宿松县等地。

文南词正本戏主腔分文词、南词、平词三大类。文南词声腔完整,曲调丰富,曲牌更是多达120余种,有“九腔十八调”之称。2008年,文南词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百年精粹一朝扬,古韵文南宿松乡。文南词这个衔着小孤山的孤傲和滚滚长江的欢快的曲调,从泥土的芬芳中拔节而起,百余年来演绎着传说,诉说着生活。

美食

在中国,每一道美食不仅饱含土壤和人之间的故事,更多的充溢着来自山河之间的馈赠。中国人对家乡美食有近乎偏执的热爱,宿松人尤甚。

“秋风起兮佳景时,吴江水兮鲈鱼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得兮仰天悲。”这首诗是西晋文学家张翰的《思吴江歌》。

《晋书.张翰传》记载,他见秋风起,思念家乡的菰菜、莼羹、鲈鱼脍,遂立即辞官回吴限。于是中国的诗学中就多了一个“莼鲈之思”的典故。张翰也成为中国诗歌史上一位对家乡美食没有丝毫抵抗力的独特诗人。

宿松鱼面主要原料是以青、草、鲢、鳙等鱼肉,配以面粉、淀粉和调味佐料。经过除刺、切肉、轧肉、和粉、搅轧、擀皮、蒸卷、叠卷、切卷、晒倦等十几道工序加工而成。

宿松鱼面的制作方法很复杂,红薯粉是主要原材料之一。将新鲜红薯从地里挖出来洗净去皮,在水缸内壁来回剐蹭。红薯细末与水混合,随后将红薯粉用纱布从缸内滤出,捞出晾干成粉。

将鱼鳞去掉,剔除鱼骨和鱼刺之后将红薯干粉和鱼肉放入石臼内用木捣子进行捣制使得鱼肉和红薯粉充分混合,做成红薯面团。

红薯面团擀成薄饼,薄饼蒸熟后待其微凉将它们叠成长条形状进行切制。切好的鱼面用大型簸箩进行晾晒、干透,一道鲜美可口,食而不腻,营养丰富的鱼面最终完成。

宿松鱼面远近闻名,是宿松美食界的招牌。鱼和面本来是中国人饭桌上习以为常的食材,但当二者水 *** 融的时候,裹挟的是宿松人郁郁葱葱的灵动气息。

鱼面带给宿松人的不仅仅是味蕾得到欢愉时的满足感,更多的是给予宿松人对乡愁的体味,以及对未来物阜民丰的思索和追求。

宿松,这块长江下游北岸,沟壑千里丰饶灵秀的热土,随着响遏行云、委婉轻灵的曲调,昂首独行,花开不败。

更多宿松历史及历史人物介绍(宿松历史及历史人物故事)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