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作者:常辰哲
声明:兵说原创,抄袭必究
(一)50年代,战斗昂扬,投向敌人的“精神炸弹”
《我是一个兵》
由任职第四野战军(四野)的陆原于1950年创作,诞生于抗美援朝爆发之后。该歌曲改变了旧中国“好男不当兵”的旧观念,成为西媒评价的抗美援朝“两颗重磅炸弹”之一(另一颗“炸弹”是指魏巍的散文《谁是最可爱的人》)。
1951年春天,《 *** 画报》第三期在封底刊登了《我是一个兵》的合唱、轮唱歌词曲。这首歌迅速风靡全军。
这首歌最著名的一次演唱,是在1959年建国十周年庆祝晚会上,由230名开国将军组成的“将军合唱团”,齐声高唱了这首《我是一个兵》。走过刀山火海的开国将军们,歌声慷锵有力,威震四海,令前来观礼的赫鲁晓夫和其他宾客震撼不已。
《志愿军战歌》
这首歌同样诞生于战火纷飞的抗美援朝战争,创作于1950年,原本是炮一师26团5连指导员麻扶摇创作的一首出征诗。1950年11月26日,《人民日报》在第一版发表了这篇诗。作曲家周巍峙当天就为其谱了曲,歌名为《打败美帝野心狼》。几天后《人民日报》发表了这首歌,不久又定名为志愿军战歌。
1950年10月,在黑龙江佳木斯开垦的炮一师接到首批入朝参战命令后,麻扶摇写下了后来脍炙人口的“雄赳赳,气昂昂”词句。这就是后来的志愿军战歌的原歌词。第二天,麻扶摇将这首诗作为全连出征誓词的导言向大家作了宣讲。
这时,新华社随军记者陈伯坚在志愿军入朝前到麻扶摇所在部队采访,对麻扶摇写的词句印象深刻。在抗美援朝战争第一次战役之后,他在一篇战地通讯《记志愿军部队几个战士的谈话》中,把这首诗放在文章的开头部分。1950年11月26日,《人民日报》在第一版发表了这篇通讯,著名音乐家周巍峙报纸上看到了这首诗,立刻谱了曲。
从此,这首出征诗变成了战斗曲。在战火纷飞的战场,成了无数志愿军战士心中屹立不倒的战斗旗帜,并传唱至今。
(二)60年代,全民练兵,比武掀起练兵潮
《打靶归来》
由时任步兵某团俱乐部主任王永泉所作,创作于1960年。他曾于一本刊物上瞥见一首四句小诗,即“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打靶把营归。胸前红花映彩霞,清脆歌声满天飞”。小诗的作者是“牛宝源”。
王永泉汲取了陕北民歌的元素后,经过反复咏唱,水到渠成。《打靶归来》的成曲,参加了文艺汇演。在如林的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了一等奖。
在60年代全民备战,大兴练兵比武热潮之时,这首《打靶归来》脍炙人口,一直传颂至今,成为永不磨灭的歌曲记忆。
《人民军队忠于党》
《人民军队忠于党》,是由著名军旅作曲家肖民与词作者张永枚合作完成的著名队列歌曲。这首短小的队列歌曲,创作于1960年。歌曲节奏鲜明、铿锵有力,表现了我军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光辉历程和永远不变的军魂。1961年被列为全军必唱的13首歌曲之一。
在我军重大的庆典场合,这首歌多次奏响。2009年10月1日国庆阅兵、2015年9月3日阅兵,都奏响了这支乐曲。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大浪淘沙,无数军人来了又去,但这首歌成为无数老兵共同的记忆。
(三)70年代,我军向现代化迈进,海空军歌曲走向前台
《军港之夜》
一度成为“海军名片”的《军港之夜》,由马金星作词,刘诗召作曲,创作于改革开放之初的1979年夏。当时海空军大力发展前进,这首歌把军港比喻为祖国母亲的怀抱,形象地表达了战士对祖国的深情,表现出了宁静、纯朴、真挚的美。
这首歌经苏小明演唱后,成为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通俗歌曲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无数海军官兵入伍后的必唱曲目。
《我爱祖国的蓝天》
如果说有哪首歌最能代表空军形象,很多人肯定会毫不犹豫地会说,是《我爱祖国的蓝天》。这首由阎肃作词,羊鸣谱曲的歌曲创作于1962年,从70年代传唱至今。人民空军在成立之初就经历了抗美援朝的战火,又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四十年间,屡屡抗击入侵我领空的敌机,在抗美援朝战场和沿海防空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虽然当时还是一支年轻的军种,却涌现了大批战斗英雄。
在六七十年代我军现代化飞速发展、空军逐渐强大的过程中,这首《我爱祖国的蓝天》,是对整个空军群体特别是飞行员队伍的最好歌颂和生动刻画,成为了人民空军的符号。空军将士每每唱起这首歌,都会热泪盈眶。
2016年,飞行员余旭壮烈牺牲,她生前参加演唱的《我爱祖国的蓝天》感动世人
(四)80年代,两山轮战,浪漫的曲风中夹带着独有的悲壮
我军在两山轮战贯穿了整个八十年代。八十年代创作的一大批参战题材歌曲中,尤以这首《血染的风采》为代表性作品。由陈哲作词,苏越谱曲,创作于1987年。
八十年代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彼时全国经济建设掀起热潮,一大批劳动者在内地的和平发展中创造了财富。而年轻的参战军人却在云南广西边境忍受着极大的艰苦环境,付出了巨大牺牲保卫着改革初期的建设发展环境。
《血染的风采》由战斗英雄徐良首度演唱于1987年的央视春晚,在全国观众特别是参战部队官兵中引起巨大反响,成为人们刻骨铭心的记忆。
《十五的月亮》
由石祥作词,铁源、徐锡宜谱曲,诞生于1985年,同样是老山战场上广为传唱的著名歌曲,是《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的姊妹篇,旋律极其相似。
和《血染的风采》一道,这两首歌和过去歌曲的雄壮曲风有明显变化,这源于在军旅歌曲中逐渐融入了当时鲜见的爱情元素和浪漫曲风,让军旅歌更多了一分浪漫和悲壮色彩。
*** 军区417团参战老兵史正德在参战30年后,回忆起当年与妻子的约定,正是在1987年的中秋节相隔千里共唱一首《十五的月亮》。由于战争原因,这个愿望没有完成。三十年后,史正德又重唱了这首歌,圆了当年的一个梦。
《血染的风采》《十五的月亮》两首歌,成为了八十年代老兵们的共同回忆。
(五 )90年代,军队在忍耐中牺牲奉献
《什么也不说》
这是电影《炮兵少校》的主题曲,由刘世新作词,孟庆云谱曲,创作于1993年。歌颂原型为我军十大英模人物之一的苏宁。
在上世纪90年代,社会悄然发生变化。在和平年代,以苏宁为代表的90年代军人群体,仍在“忍耐期”坚守着自己的岗位,与同龄人形成了极大的对比反差。
在这首歌里,让这种反差下的军人形象更加具有奉献精神,成了无数90年代军人内心的生动写照。
《当兵的人》
《当兵的人》由王晓岭作词,臧云飞作曲,创作于1994年,堪称是90年代军旅歌曲的巅峰之作,深深影响了世人。有很多人正是听了这首歌曲,种下了军旅的梦想种子。
这首歌唱出了军人在和平年代的存在价值,简练上口,极具阳刚之气,尤其是开头“咱当兵的人”,经刘斌首唱之后以强大气场先声夺人,被称为“真正军人的歌”。
《说句心里话》
《说句心里话》由石顺义作词,士心谱曲,创作于1989年,唱响于1990年。1979年,石顺义刚从部队调到空政文工团时,发誓要为战士写出一首他们既爱唱又爱听的歌。而军人自古以来的共同心里话就是:想家。
不同于古代边塞军人单纯狭隘的思念家乡,这首歌由“想小家”上升到了“为国家”的境界高度,歌词朴实无华又深入人心,成为阎维文继《小白杨》《一二三四歌》之后唱响的第三首歌,时至今日,仍然是经典军旅歌曲之一。
整个九十年代,是军旅歌曲的井喷期,歌颂女兵卫生员群体的《相逢是首歌》,代表武警的《少年壮志不言愁》,唱哭无数入伍新兵的《军中绿花》,成为影响70后,80后,90后军人的经典金曲。
从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诞生了大量经典军旅歌曲,它们或慷慨激昂,或娓娓讲述,或深情表白,或无比悲壮,或潸然泪下。它们经过郁钧剑、阎维文、刘斌、刘和刚、小曾等军旅歌唱家的演唱,震撼了一代代官兵,成为军人的青春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