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在定下前往位于常熟市的“沙家浜风景区”的时候,特意把京剧《沙家浜》看了一遍。
后来在沙家浜景区内,在多处地方,都可以看到京剧《沙家浜》的视频,但是,电视机大小的屏幕上播放的当年的样板戏电影图像,并不清晰,还没有我在电脑中在线视频看的清楚。是不是图像放大之后,都是这种效果?
看了样板戏原剧,觉得除了“智斗”一场,在之前的各种场合看过之外,对故事的后续发展,却仿佛并没有过一个清晰的了解。
在京剧里表现了伤病员如泰山顶上的一颗松那般、克服自然与身体的困窘之后,情节就急转直下,进入尾声,但这种结尾觉得还是比较匆促,很快迎来了新四军与阿庆嫂里应外合的最终一场战斗戏。
问题是,真实的历史史实要比京剧里表现的更加复杂,战斗的乐观味,也将被新四军北渡长江这一连串的更大的风云变幻所延展。
但京剧完成了自己的自成体系的内在结构,形成了它的故事起伏的完整性,由此也决定了《沙家浜》这出戏剧的经典品味。
样板戏中,阿庆嫂的地位无疑被极大的夸大,一个开茶馆的女人,可以在草头王的婚礼上被委以重任,这种可能的真实性,比对一下现实,不得不让人感到怀疑。
所以,样板戏最终定型本里,削弱了阿庆嫂的“里应”的重要性,而突出了郭建光带队的队伍“外合”打进沙家浜的必要性。样板戏里,直接忽略了胡传魁结婚的场景,被推到了后景。那个嫁给胡司令的女子,据样板戏里的介绍,是常熟县城里的一个小姐,实际上,这个未出面的女人,嫁给一个当地兵痞的大家小姐,却让人无由地生出无限遐想。
这样的女人出嫁给一个鲁莽而粗鲁的兵痞,是自己所愿,还是家庭的逼迫?
这个未出面的女人,样板戏里也未表现的胡司令结婚场景,却在我们进入沙家浜景区之后,看到了现代人的演绎。
这就是二点钟正式上演的贯名为“智斗胡司令”的在景区里上演的“抗战实景剧”。
我们从沙家浜大门进去,随着人流,迤逦前行,然后看到前面的那个刻印着叶飞题词的照壁。
这里向左折,上了东进桥。
这时候看到前面一幅戏剧里的人物画像,边上标注“前面才是沙家浜,向前80米”的字样。
这是什么情况?
那么,刚刚进来的地方,还不是沙家浜?
猜测一下,第二道门是景区的进入口,而在外面的部分,在地图上标明的是“革命教育区”,很可能是免费的。
我们在前往第二道门的路上,看到了之后我们会来到的“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的建筑,还有高耸在广场上的郭建光与阿庆嫂并肩而立的雕像。这里,是属于“革命教育区”的部分。
进入第二道门,左转拐了一个弯,进入观光车站点,在这里上了观光车,然后沿着曲曲弯弯的绿树掩映的小路,一路前行,从车外闪过的是绿树与竹林,杂以芦苇间隙里透露出的湖光水影,显示出强烈的地貌特征。
渐渐地进入到横泾老街的位置,一座半截子城门横亘在右边,像舞台的布景似的,我们贴着城门,进入城内的布局,傍着这个老街的后边通道,走完了整个老街的路程,然后边上出现一桥,我们下了观光车,过了桥,导游催促我们快一点走,说情景剧已经开演,你们看不到头了,顿时大家的脚步稍有加快,不久就看到横泾剧场出现在面前。
匆匆从大门进去,通过入口的人脸识别,进去之后,是一个硕大的剧场,观众高踞在弧形的看台上,中间是演员的表演舞台,背景建筑是“忠义救国军司令部”的两层小楼房,台上,熟悉的阿庆嫂正与胡司令在那里虚与尾蛇。全剧表现的是京剧《沙家浜》里没有表现的胡司令婚礼一场戏,胡司令正在张罗婚礼,新四军打了进来,最终全歼敌人,大获全胜。
整场剧还穿插着战斗场面,通过音响、声光、烟火,制造了一幅颇为热闹的情景剧。
现在这个剧的名字叫《智斗胡司令》,但查了一下网上过去网友所发的视频,以前这个剧叫《让子弹飞》,时间大约在2004年左右,基本情节是一样的,但那时候,完全是以一种恶搞的形式表演的,视频中可以看到,阿庆嫂出场之后,为祝贺胡司令结婚大喜,带来了娱乐节目,近乎是杂技的拼盘,两个小伙子自称是“神马”与“浮云”,在台上跳来蹦去,配乐中,还用“上海滩”的主题乐,套上了“沙家浜”的台词。
可以看出,过去的情景剧完全是一种恶搞历史正剧的“抗战神剧”模式,与沙家浜景区的红色传统氛围,并不能相合拍,娱乐性导致了历史严肃性的偏离,可以想象,无非是出于这个原因,这个情景剧重新删改了过去的设置,改造成一场比较严肃的正剧。
但现在剧场里的主体的枪战特效部分,仍然沿袭的是过去那个情景剧的主要内容,这里,有演员扮演战士从观众席上凌空飞下,有敌人从屋顶被击中滚了下来,有鬼子跳进水井逃跑被炸之后,扯出来的却是一具骷髅,这一场景,也是比较产生剧场效果的一场戏,现在这个戏也保留了下来。
大约看了二十多分钟,短剧结束,从剧场里出来,导游带我们上了横泾老街。
这是电视剧《沙家浜》拍摄时用1600万元投资建造的老街。当地原计划投资800万元,但后来超资了。
当地投资的老街给电视剧剧组,免费提供,但要求在电视剧的每一集里必须提到“常熟”、“沙家浜”两次。可以看出,阿庆嫂的精明传承给了当地人,这正是苏南能够快速发展的一个智力脉线。景区投资者算了一笔账,投资1600万元,等于做了一次全国性的广告,而借助电视剧的播放,其效应却超过了广告投入所能达到的效果。
现在我们就走在这个用1600万元投资的老街里,首先来到了刁家大院。现在这个大院的整体氛围是按照诗礼簪缨的家族来设计的,处处弥漫着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儒雅气息,中堂的两侧的联语,颇有意思:
青松挺秀四时盛
瑞鹤呈祥百岁春
有意思在哪里?这个对联中的“青松”,正是刁家传人刁德一挖空心思要消灭的伤病员在芦苇荡里的精神支撑,《沙家浜》里郭建光带领着战士们表述内心意志的“要做泰山顶上一青松”,正可窥见“青松”意象的正能量意义,可以说是化刁家楹联中的“青松”之腐朽为神奇的妙笔。
可以看出,“青松”的象征性却是不同立场的中国人的共同的内心诉求。
刁家大宅中,右侧是饭厅,桌上陈列着荤八仙、素八仙。
左侧名为“聚福堂”,仍是刁家会客的客厅。
出来之后,刁家大门,正对着阿庆嫂的春来茶馆。
进门之后,茶馆主要大堂里,有一个小舞台,两个演员,正在演绎“智斗”场景。
出来之后,到茶馆后边看了一下,是一个颇大的老虎灶,看上去挺干净。然后转了一圈,发现楼上尚未对外开放,与刁府相比,春来茶馆生意味太浓,反而没有什么文化气息。
今天的人们,更愿意在刁家大院里追寻中国文化的传承,这是不是一种奇怪的错位?
然后沿着横泾老街出来,一直来到了沙家浜的城墙,出了城门,就是观光车乘车点,在这里上了车,带我们到了划船的地方。
从码头上上了小船,驾船的渔夫摇着小船,沿着芦苇荡夹峙着的水路,绕了一圈,回到出发点。
渔夫在行驶过程中,唱了三首歌曲,最后一首是根据“小小无锡景”重新填词的歌唱沙家浜的小调。整个芦苇荡只能说是一个模型景区,芦苇顶上,看到外面的道路上车来车往,一点没有封闭的野趣,这也是当地人所说的,这么一点芦苇,怎么能藏得住人?
所以芦苇迷宫缺少一点大气、野气与豪气,这使人想到,如果将沙家浜建在烟波浩渺的阳澄湖边,可能更能营造出一种大气磅礴、天高水阔的宏大气氛。
导游最后带我们来到了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广场,这里,近距离地仰视着我们进来时就遥观的郭建光、阿庆嫂的标志性塑像。
但这尊塑像,正看到沙家浜景区的矛盾所在。
本身“沙家浜”这一地名的存在,就源自于京剧的创造,当然也包括之前的《芦荡火种》的开天辟地的贡献,而郭建光、阿庆嫂这一一人物,也唯一存在于《沙家浜》身上才得以家喻户晓,那么,这一组人物,也应该是直接产生于《沙家浜》这一特指性的京剧中。整个景区,都遥遥呼应着京剧里的人物造型,但在纪念馆前的这尊地标性的人物形象,却有意地回避了京剧里人们耳熟能详的人物造型,完全是另外打造了一个郭建光、阿庆嫂的形象。
这正是沙家浜景区建造时的矛盾心理,它本身依托的是京剧的影响力,但在进入纪念馆的历史真实部分的时候,却有意与京剧拉开了距离,力图证明,有一个与京剧不同的郭建光、阿庆嫂群像存在。
这是因为“沙家浜”在戏剧范畴里,有着它天生的软肋区域,景区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集中表现在郭建光、阿庆嫂塑像的另辟蹊径的创作动机上。
夜幕低垂,我们离开了沙家浜景区,在门口的商业区,我们看到所有景点都大同小异的商家模式。总体感觉,沙家浜景区还是太小,容不下我们曾经感知过的丰富的内涵,至少,在我们的印象中,京剧《沙家浜》背景后那烟波浩渺的湖荡,没有出现在我们的眼前,我们就像是在一个缩微景观里逛了一圈,真正的历史风貌与自然风景,却与我们绝缘。
本文由“文学私秘”原创,揭密文化隐衷,袒现创作要津,把握人性意旨,透视灵魂真相,敬请指正。如要转载须征得本人同意,并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