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记得记得记得叫(记得你的声音),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记得记得记得叫(记得你的声音)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记得记得记得叫(记得你的声音)

文:唐小斌

图:王建春

地处江西龙南杨坊的四大屋子,在逐渐的繁衍生息中,形成了各自的特色手艺,大园人打垫笪、为麻园人打石磨、河岸烧石灰,而背夫则传承了以打铁为副业的手艺。

烧炉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走在背夫河岸的屋场里,随时都能听到“叮当旦当”的打铁声。特别是在炎炎的夏日,打铁铺里的风箱拉得“霍霍”地响,火子在风箱的强力吹拉下,炉火被烧得旺旺的,打铁匠打着赤膊,流着大汗,铁钳伸进旺旺的炉火中,把烧得铁红的铁块夹起,放到铁墩上,用铁锤进行锻打。炎热的夏日,“叮当旦当”的打铁声中,伴着苦楝树上不停嘶鸣的蝉声,构成了乡村夏日特有的协奏曲。

打铁是个苦差事,俗话说“人生有三苦,撑船打铁卖豆腐”。打铁匠长年累月在铁匠炉旁,忍受炎热,还有烟熏火燎,为了生活,好多打铁匠连晚上也不放过,会在晚上还在抡锤打铁。抡大锤特别费力费神,脏累不说,长年的烟熏火烤,不仅眼睛受不了,连肺和鼻腔都特别受影响。

打铁铺一般都比较简陋,条件较好的打铁铺可能还有个矮屋子,条件不好的,可能就在屋檐下,架个铁匠炉,连接一个风箱,竖一个大铁墩,几把大铁锤,一个淬火盆,一片磨刀石,就成了一个小小的打铁铺。

做风箱的木头也特别讲究,是要生长几十年的大的泡桐木做的,用泡桐木纹理美观,做的风箱轻便,拉起来也不费力,更重要的是耐磨,不会因为拉杆的千回百回的推拉而磨损。

打铁时,把铁块放到炉火中,拉起风箱,风箱鼓起的风,吹进火炉,火炉里的火子(木炭)瞬间窜起长长的火苗,埋在火子中间的铁块,在高温下被烧得通红。

打铁一般要两个人,师傅左手用铁钳夹起通红的铁块,右手抡短大锤,叫主锤,学徒抡长中捶,龙南话叫“探锤”,就是辅助锻打的作用。主锤打一下,探锤的人立马打一下,师徒两人必须配合默契,才能把打铁声打得有节奏有韵律。如果没有学徒,铁匠就只能一个人在作坊里打铁,烦闷、枯燥,连个讲话的人都没有,特别考验一个人的毅力和耐力。在锻打过程中,师傅要凭经验不断翻动铁料,使之变方、变圆、变长、变扁、变弯、变尖等等,打出自己要打的器具。如果是打利器,则要在刀口处嵌进钢去,把钢打得和铁完成融合在一起,磨出来的利口处锋芒毕露。打出的菜刀必须锋利坚硬,切肉宰骨头都不会刃口,用好久都不用研磨刀口。如果是铲、铡、锄、镰刀等,则碰上石头都丝毫不影响其刃,农人用起来得心应手才是好器具。

利刃的好坏,与铁器的淬火技艺也很大的关系。淬火就是将打制好的利器加热到一定温度后,再用钳子夹起迅速放到冷水中,只听“滋啦”一声,一阵白汽倏然冒出,淬火完成。淬火淬得好不好,与加热掌握的温度、淬火浸水的高度、淬火时间的长短都有关,这其中所蕴含的微妙,得完全靠铁匠自己平时的灵性与悟性来操作完成。

淬火

只要与生活有关的铁制器皿,铁匠都能用他的经验和智慧把它们打出来,小到门插、门环、刨子、锉子、小刀、锅铲、铁钳等等,大到铁耙、犁耙、板刀等等。打好的器具,铁匠还要把它用两块很大很重的铁夹夹住固定好,用钢锉一点一点锉平磨好,让铁器表面平滑光亮。

锉平锉亮后的器具,还要用铁印在器具的某个角上用铁锤敲上自己铁器的专属字号。字号,相当于现在的品牌。起字号是有讲究的,字号要好认好记,一般是起自己名字中的一个字来作为字号,如“清”字号、“华”字号、“和”字号、“士”字号等等。但如果有人用了这个字号,就不能再用了,只能另取一个,每个铁匠都有自己特定的字号,是不能混淆的。字号的作用主要是用来区分铁匠的产品,如果有返修的器具,看一下字号,铁匠就知道是自己打的,就会二话不说重新把它修好。同时如果器具使用反响特别好,人家就会寻找这个字号的铁匠铺来买。质量好的话,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会在民间传开来,这样,铁匠的生意自然就打开来了。可以说,一个字号代表了一个铁匠铺的商业形象,良好的销路,是一个铁匠铺生命力的所在。铁器质量的好坏,完全与铁匠的悟力与做工精细有关。曾经有学徒见师傅的铁器售卖得特别好,就认为师傅没把绝招教给他。某日请师傅大餐一顿后,向师傅请教绝招,师傅颔首一笑,慢慢而道:“烧红了的铁,不要用手去拿!”一时成为笑谈。

完工后的器具,最后还要用抹布抹上一层机油,以防止存放的时候生锈。这样,才可以拿到市场上去售卖了。

现在,随着机械化生产的兴起,手工打铁已基本看不到了。但“当当”的打铁声偶尔还能在乡村响起,那是还在从事此项技艺的铁匠,用机器在打铁了。嘶哑的蝉鸣声还在炎夏里唱响,但再也听不到主捶人和探捶人组合而成的“叮当旦当”声了。这样的绝响,是时代进步的结果,但依然,还是值得我们怀念。

更多记得记得记得叫(记得你的声音)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