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日本扩大侵略中国,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在日本加紧侵华和我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张学良、杨虎城同红军和解停战,并要求蒋联共抗日。但蒋坚持“剿共”计划,张、杨多次劝谏,却遭无理训斥,1936年12月12日,张、杨扣押了蒋,实行“兵谏”,逼蒋抗日,即为“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的经过
1936年10月22日,蒋由南京飞抵西安,严令进剿红军。张学良当面表示反对,并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要求,遭蒋拒绝,两人大吵。
同月29日,张学良飞抵洛阳龙门的蒋宋别墅为蒋祝寿,劝蒋联共抗日,遭蒋拒绝。蒋坚决拒绝其北上抗日的主张,强令其剿共,否则就把他的部队撤离到东边去。
11月27日,张学良上书蒋,请缨抗战,遭蒋拒绝。
1936年12月11日晚间,张学良和杨虎城分别召见东北军和十七路军高级将领,宣布第二天清晨进行兵谏。12日5时,西安事变正式爆发。
西安事变的历史意义
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在中国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西安事变的发生及和平解决,基本结束了长达十年的内战,开始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一致抗日的新阶段,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奠定了全民族抗战的基础,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
西安事变是中国社会矛盾变化的转折点,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中国提前与日本进入战争状态。是中国由内战到抗战的转折点,是中国由分裂到统一的转折点,是中国社会政治由专制到逐步民主的转折点。由这一系列转折,奠定了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
同时,西安事变使我党获得了合法生存与喘息休整、壮大的机会,为我党领导的中国人民的革命力量开辟了发展壮大的前景,确立了党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领导地位和核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