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年度观演片单不完全盘点,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年度观演片单不完全盘点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年度观演片单不完全盘点

2019年看演出的数量跟电影差不多,除去排上日程还没来得及看的,目前为止大约15部,跟去年34部的数量相比又腰斩了一半。看演出对于时间安排来说的确是一个弹性系数比较低的选项,所以若非发烧友和从业人员,大众人群我觉得一年20部上下可能就是频次比较高的了。

从类型来划分,今年看过的15台演出里,音乐剧3部,话剧2部,舞剧1部,音乐会2部(还有一台新年音乐会在日程中),舞台剧4部,其他演唱会或SHOW3台(预计年底还有一台拼盘演唱会)。

先来说音乐剧。在国内各类引进的、改编的、原创的音乐剧轮番上演的当今,我一年只看了3部音乐剧真的算是非常少的了。但今年这3部剧倒是每一部质量都很高,我个人打分都可以打到90分以上。

年度冠军必然属于《汉密尔顿》,真正名不虚传。虽然艺术是千人千面,众口难调,但我始终觉得,符合大众审美的“好”作品就是不需要通过什么专家点评和研讨会去搜肠刮肚总结它的优点,就是可以跨越所有专业和理论,让所有见到它的人都能用“好”这个词来形容。《汉密尔顿》就是一部这样的音乐剧。我看的是芝加哥驻演版本,男主角是位个子不高的西班牙裔,嗓音非常好,有种沙哑的性感。看之前吃过不少安利,知道这部剧最大的亮点在于音乐的突破,使用的是非常现代的摇滚加rap说唱风格,但看过之后才知道,其实这部剧精彩的绝不仅仅是音乐。故事暂且不评价,我英语水平有限,没有字幕也只能听个七七八八,很多笑点也get不到。但这丝毫不影响这部剧带给我的震撼。所以这也间接地印证了我一贯的观点,在音乐剧里究竟是故事重要还是音乐重要?我一直认为故事及格、音乐出彩是一部音乐剧成功的必要条件。什么叫出彩?80分还是90分。我觉得故事60分以上,但音乐100以下的音乐剧都只能算是“可以有”,要说成功那必须得超过预期。《汉密尔顿》从各个方面来说都超过了预期。除了音乐非常有现代元素外,因为引入了RAP风格,整个剧的节奏感也变得不一样了,舞蹈和转场包括灯光舞台的切换跟音乐之间的踩点配合都堪称完美,在很多表现手法上也有极大突破,例如通过灯光、音效和演员的快速走位来呈现记忆闪回,我还是第一次在舞台上看到完全不亚于影片剪辑效果的闪回呈现。如果说《猫》是上个世纪经典音乐剧的标杆,那么《汉密尔顿》极有可能成为本世纪当代音乐剧的标杆。国人追赶的目标又提高了。

排名第二的当属法语音乐剧《摇滚红与黑》。法语音乐剧有很多粉丝,所以近几年上海文化广场的很多年末大戏都瞄准了法语音乐剧,从《莫扎特》到今年的《摇滚红与黑》,法语音乐剧的音乐一贯遵循了轻摇滚加POP的风格,现代、流行、浪漫且唯美。改编名著和名人传记我认为有一点基本的好处,就是故事本身肯定在良好水平了,再加上音乐和演员的唱功,基本呈现出的就是一台成熟的音乐剧作品。当然故事再好,改编也很重要,毕竟舞台的篇幅有限,像《红与黑》这样的小说要在短短两小时内演绎完整,编剧的功力也必须深厚。在看这部剧之前我没有读过《红与黑》的小说,而恰恰是因为这台音乐剧让我被这个故事深深吸引。演员的演绎非常到位,扮演于连的男演员一头卷发,带着一种忧郁悲情但又绝对纯净的气质,很容易就抓住了观众的心。以至于最后被处死的场景出现,我都不能相信这是真的剧情走向。看完剧之后我立刻在网上下单买了一本司汤达的《红与黑》。

第三部音乐剧是年头看的《摇滚学校》,这是一部非常典型的美国风格的音乐剧,讲的是一位看似不靠谱的肥宅老师如何带着一群贵族学校的学生们搞叛逆的故事。非常好莱坞风格吧,它的确是在2003年由音乐教父韦伯根据同名电影改编的。电影的剧情,韦伯的音乐,基本上确定了这部作品的基本水准。当然除了韦伯的品牌标签外,这部剧最大的亮点还是一群唱摇滚的孩子,虽然讲的也是天性解放,但跟当年《音乐之声》带来的小温馨不同,《摇滚学校》的摇滚风显然是更接近当代的表述方式。但可能因为这是韦伯70岁时的作品,尽管在曲风上他已经实现了极大的个人突破,但这部剧总体给人的感觉还是上世纪韦伯经典音乐剧风格的延续,哪怕是摇滚,也有一种迪斯科的感觉在里面。当然,这都不影响这部作品的可看性和精彩程度。

再来说说话剧。今年看的话剧就更少,严格说来只有两部,《金锁记》和中文版的《安魂曲》。之所以把一些可以称之为话剧的戏归在了舞台剧类,完全是我个人的划分标准。在我这里,主要依靠导演的艺术手法和演员的表演来讲故事的是话剧,而比较多的用了多媒体或其他舞台装置等综合手法来吸引观众的我就会归在舞台剧一类。两类没有好坏之分,纯粹是我个人的体验点和期待点不同。

比如说《金锁记》。张爱玲原著,王安忆编剧,许鞍华导演,香港话剧女王焦媛主演。一看卡司你就会把这部戏纳入“此生”系列。的确,想去看很久了,今年终于在美琪大戏院看到了这部剧。应该说整体呈现度非常高,堪称佳作。焦媛的表演的确让人印象深刻,她的肢体语言、台词功力都非常深厚,在缺少微表情表演空间的舞台上,她用肢体和念白很好地撑起了一个人物的全部,夸张得恰到好处,隔着相当远的距离看不清她的脸,但丝毫不影响你感受她的情绪和心理变化,的确当得上香港话剧女王的称号。但可能是因为我就是冲着焦媛的表演去的,在见识了之后,就很难在这个暗黑绝望的故事里坚持下去。不知道是不是上了年纪的原因,我越来越害怕看这样不带一丝希望的悲剧。所以我只坚持了半场就中途离开了。听说下半场更精彩,那就当是个缺憾美吧。

比较让人失望的是中文版的《安魂曲》,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展演作品,著名演员倪大红和著名演员黄磊的妻子孙莉主演,冲着这样的卡司这部剧在前期还是得到了许多关注。但看过之后我周围朋友的感受大多跟我一样,失望。已经有以色列版的《安魂曲》珠玉在前,中文版要想超越的确有些困难,但我没有看过以色列版的,只看了中文版还是觉得不行。倪大红的话剧我是第二次看了,上一部是《银锭桥》,遗憾的是为倪大红老师打上话剧演员标签的文华大戏《生死场》至今未得见,我喜欢田沁鑫导演的戏,相信《生死场》绝对是部好作品。好演员可能也只有遇上好导演才能发挥出光彩。至少像倪大红老师这样被称之为戏骨的老演员,在荧幕上塑造了无数令人称赞的角色的演员,在《银锭桥》和《安魂曲》的舞台上,我完全没有感受到他的光芒和力量。孙莉就不说了,她选择留在家里相夫教子是对的,演技一般,台词太差,气息都是飘的,看来的确不适合吃这碗饭。

今年看的舞剧真的非常非常少,唯一一部当然就非常经典了,罗莎舞团的《雨》。创办于1983年的比利时罗莎舞团是舞蹈界的一股清流,创始人是在欧洲享有现代舞教母之称的安娜.特蕾莎。我曾经在爱丁堡戏剧节看过罗莎舞团的其他作品,非常喜欢他们的极简主义风格。这次来上海演出的《雨》是罗莎舞团最有名的代表作之一,算是现代舞的“此生”系列吧。因为舞台风格和造型的极简,所以整部剧的重点全部都在演员流畅的肢体表演和群舞的走位上,通过不断的动作重复和位置变化,人体与光影构造出的不同几何形态,让整部作品呈现出非常浓郁的行为艺术风格。当然罗莎舞团的舞剧音乐也是非常赞的,和舞蹈的契合度应该说堪称完美。在一部舞剧里,如果舞者带来的是观众视觉的冲击,那么音乐就是对观众情绪的调度,两者的作用缺一不可。

今年听了两场音乐会,都是古典交响乐,一台是上海爱乐乐团的(年底应该还会去听一场他们的新年音乐会),一台是芝加哥交响乐团的。应该说这几年上海爱乐乐团的进步非常大,整体水准的提高也很明显,连我这样一个古典乐小白也能感受得到。但是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在芝加哥听了世界顶级的芝加哥交响乐团的一场音乐会才发现,一个世界级的交响乐团和一个上游的国内交响乐团,其水准也是不需要任何专业基础就能感受得到的。芝加哥交响乐团的驻场音乐厅在芝加哥最繁华的密歇根大道上,为了能够近距离观赏一下世界顶级乐团乐手和指挥的表演,这次特意买了乐池后面的位置,果然视角极佳,不但能欣赏到整个乐团,还能看到音乐厅的完整大厅。不得不说,看过很多戏,在国外看戏的综合体验还是比国内要好太多,撇开内容,好像国外剧场的艺术氛围先天就要浓郁一些似的。

再说舞台剧吧,这是个比较杂的大类,所以品质差别也会很大。今年看的这4部舞台剧里,个人觉得相对质量比较高的是《三体》舞台剧的第二部《黑暗森林》。《三体》舞台剧的第一部我也看过,是在业内做科幻戏剧小有名气的刘芳琪导演的,应该说整体视觉效果也还不错。但可能是为了精益求精吧,出品方在制作《黑暗森林》的时候把导演和舞美等一干主创都换成了外国人。看之前我没了解主创团队,但是看了之后第一感受就觉得主创是有变化的,舞台空间的想象力和调度更丰富和娴熟,这点国内团队确实不如国外团队,但是遗憾的是,也许是法国导演对《三体》原著的热爱还不够吧,我总觉得并没有把《黑暗森林》最精彩的精神内核表达出来。所以对我来说,这是一部形式上非常成熟且上乘,但在《三体》粉丝看来又不够过瘾的一部剧。

说到粉丝剧就不能不提《盗墓笔记》了,这是刘芳琪导演一战成名的代表作。和前面提到的《黑暗森林》呈现出反差的是,《盗墓笔记》在国内舞台剧里已经算有想象力的了,但和国外团队的大手笔制作相比,毕竟有些简陋。可是这些丝毫不影响粉丝的热情,因为主创团队对于《盗墓笔记》原著的热爱以及对人设的把握已经得到了粉丝们的充分认可。我是看了舞台剧再去补看原著的,原因就是我第一次遭遇坐在剧场里,其他人都在大笑拍手而我却完全看不懂的尴尬,这也是我第一次领教了粉丝剧的精髓,那是一种从头到尾显摆的“ *** ”的气息。《盗墓笔记》舞台剧的现场氛围一直非常好,因为看戏的基本都是粉丝,否则很难融入。今年首演的《蛇沼鬼城》是盗墓原著系列的主干剧情,也算是期待已久,而且又是第一版“小哥”苏航回归。应该说制作水平有所提高,预算肯定是增加了的,杜光祎、苏航和付翔的铁三角阵容也很整齐,但是看过之后还是有些遗憾。遗憾在于全都在意料之中,没有意外。当然这样的舞台剧留给演员的表演空间其实是不大的,剧情也是大家早已熟悉的原著故事,所以要有惊喜真的不容易。盗墓系列走到今天,我觉得要持续带给粉丝惊喜,除了维持人设不崩之外,更重要的是故事的精神内核还需要继续向前推进。导演在挖掘人物成长和价值提升上可能还要继续下功夫。

抱着对国内版《战马》的好奇去看了《最后一头战象》。就像前面《黑暗森林》的感受一下,从制作来看出品方是花了大价钱的,战马的制偶团队加上舞美、音乐的国际制作阵容,舞台效果立住了。于是就显得剧本有点垮。沈石溪的儿童文学原著改编,讲述了抗战时期一个孩子和一头野象之间的故事,按说也是非常符合普世价值和大众审美的,但不知道为什么整体感觉就是情绪的节奏感不对,该感动的时候没有泪点。剧的导演是圈内小有名气的何念,之前也出过不少被年轻观众喜闻乐见的话剧作品,但可能是驾驭这类型舞台剧还不熟练,所以也没看出导演手法的亮点来。

最后一部剧我实在忍不住要吐槽了,台湾全民大剧团的《赛貂蝉》,真的叫人一言难尽。在早年的《疯狂电视台》和《往事只能回味》之后,全民很久没有像样的作品了。这次《赛貂蝉》是王伟忠监制、谢念祖编导、周华健作曲、张大春作词,从阵容看全民已经是使足了力气。可惜我只看了半场,完全不知所云,坚持不下去。我是周华健的粉丝,我不想批评他,但是这部剧音乐如果真的都是他的原创,我只能说他不适合做音乐剧。当然,最大的锅还得编剧和导演背。台湾的戏剧人除了早年的赖声川和果陀剧场,越来越给人一种后劲不足的感觉,哪怕是商业剧,只是靠娱乐圈人情站台,挂一些明星牌子,市场也是不会买单的。现在的观众真的没那么好忽悠。

其他看的演出包括上海的品牌杂技秀《时空之旅》,因为剧场大修搬去了大蓬演出,特意带小朋友去体验了一下,感受和剧场演出又有不同。节目的精彩依旧,舞美灯光又有了更新。毕竟是演了十几年的经典旅游秀,在同类型演出里也算是顶尖之作了。

今年因为在芝加哥待了两个月,有机会赶上了莎拉布莱曼的演唱会,毕竟是唱将型的歌手,简单的舞美,简单的乐队,也能HOLD住体育馆的大场子。

另外今年在上海看了一个微缩版的teamlab,之所以说是微缩版,因为只有两个场景,虽然效果也很不错,但是离我预想的还有差距。可能是之前久仰大名,所以拔高了期待。teamlab不能算是演出,只能说是一个体验型的多媒体展览或灯光秀,比较适合年轻人去拍照打卡。

今年已经看过的就这些。期待年底的跨年演唱会。希望我爱的明星小哥哥们能为我的2019年画上圆满的句号。

更多年度观演片单不完全盘点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