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所谓香港电影的港味,就是没有萝莉,只有御女;再就是,善于搞基
原创·邑人电影院
寻味,港味。
最近寰亚影业发布了《无间道》20周年宣布重映的预告片,满满的无间道经典场景,真的只有场景,一个人物都没有,而且还不是搭的景,是CG动画渲染的。
弹幕评论区严重两极分化,有说浓浓港味,虽然一个人物都没有出现,但感觉都存在的。也有大批CG动画背叛了港味灵魂的。
这就有个话题能装B了。
到底,什么是港味?
这就是一个很有逼格的问题了。值得聊一期大公带你来装B!
那么我们开始。
注意,我要开始装B了。
首先,这个问题很复杂,有两个玩法。
第一个玩法是需要阅历基础的,适合高端玩家。
俗话说,一千个人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香港娱乐市场也是个历史悠久的市场,不同的时期当然会诞生不同的味道。
我们不是香港人,对于TVB电视里每天晚上都放的粤语长片应该不是很熟。
对于那个“七日鲜”的美妙年代应该是完全没有印象的。什么“如来神掌”“黄飞鸿”“可怜天下父母心”什么的奇怪名词根本反应不过来。
我们这代人根本不可能经历那个时代,但是对香港影坛对那个时代的一次怀旧有点印象。
做为80后的大公心目中的“如来神掌”不是曹达华,而是1990年叻哥陈百祥和华仔刘德华主演的《摩登如来神掌》,那时候还小,根本意识不到那是在致敬当年的大侠龙剑飞。
同样的,我们这代人对当年的四哥谢贤也没啥印象,第一次看见四哥这个形象也是一部致敬的电影《精装难兄难弟》,饰演四哥的是那时候还没有那么痞的吴镇宇。
对比于广东地区对于粤语长片的执念来说,我们对那个如来神掌的时代是一脸懵逼的。
我们这代人最初的“港味”,来自香港左派电影人对于市场的关爱。
随着中英关于香港问题谈判的成功,香港即将回归已成定局,香港电影界,尤其是左派电影人是第一个反应过来的群体,以银都机构为主的左派电影人北上开始利用大陆的电影资源合作拍片,利用大陆电影厂的资源,为香港带来了秀丽的祖国山水,和大气的演员资源,让原来扎根摄影棚“过家家”的香港电影制作忽然上了一个台阶。
这些电影在由香港电影人拍摄并带回香港上映赚钱,大陆合作方当然也能分一杯羹,得到一部电影。这也是我们这代人见到的最初的“港味”。
这种香港风味的电影首先就是翻译腔,而且是译制片风格的翻译腔。
很多年之后我们重看这些老片大概能从口型里推断他们拍摄时在现场应该是粤语普通话混杂的方式完成的,然后各自配音成粤语国语在各自市场上映。而大陆方面对于这种“国产片”的翻译团队和译制片应该是通用的,这就造成了一副盯着中国人的脸但说翻译腔国语的奇妙场景,使得这类中港合拍片的风格独特,一听就能辨认出来。
这是一段独特的回忆,那段时期的优秀作品比如《自古英雄出少年》和《百变神偷》都是儿时的美好回忆。
当然,香港第一部 *** 《黑太阳731》也诞生于这种合作机制,这个回忆就不太美好了。
在那个时代,港味还体现在剧本上,至少在台词编写上那时候的中港合拍片非常时髦。有那么一种“都市感”。
注意,这种“都市感”只是相对当时还比较落后的大陆各城镇来说的,并不是现在经过TVB港剧洗脑出来的那种“香港式”都市风格,台词遣词造句比较前卫现代,重点是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之间的差异。
而不是现在纯国语和中英文混杂的那种差异。
那个时代的港片和中港合拍片还没有那种特色。
这个特色是大概1995年《刑事侦缉档案》和《壹号皇庭》等TVB刑侦港剧大火后才带来的。
属于TVB特色职场剧的遗风。
在职场剧里,白领们个个衣着光鲜,满口中英夹杂,也是香港影视的一代特色。但其实这也并不接地气。这几天做《赌神》,看见刘德华王祖贤还在新界围村的破房子里谈恋爱,感触颇多,同样差不多的场景隔了几年在成龙的《超级警察》里就变成广东佛山了。香港人那时候的优越感是挺强的。
实际上香港围村和新界丁户等下层打工人,在港剧早期,白领和底层生活氛围不同,在台词上还是能听出区别来的,具体就是去看警察还叫皇家香港警察的时候的老电视剧,后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这种中英混杂的说法逐渐流行,才最后下放到基层,近期的TVB港剧街边小贩也这么说了,彻底失去了以往的阶级特色。
时代,在变化。
现在回首看30年前的港片,会发现《赌神》里小刀住在新界围村,和王祖贤谈恋爱的破屋可能还不如我们小时候的房子。
会发现《赌圣》里吴孟达住在高层老破小,周星驰发达了也就是午餐肉煮泡面出前一丁。
小时候看沈殿霞和董彪彪叔的《富贵逼人》系列,只觉得是个和我爱我家并没有什么两样的,现在等自己996了,猛然意识到彪叔早在30年前就已经给我们演绎了什么叫做“社畜”。
有的时候,人没有那些经历,也就意识不到那些场景的意义,没有阅历,就没有对比。
30年前觉得香港就是个光怪陆离的现代都市。自己住在大农村里。
现在发现香港也就是个普通都市,只是资本主义发达,提前告诉了我们一些可能存在的未来。
只是当时我们的阅历不足以理解这点。
于是我们第一次发现原来香港并不曲高和寡,而是那么接地气。现在80后们忆童年,会惊讶地发现原来《我爱我家》里的主角们是个体制内中层,会计算《大头儿子小头爸爸》家的资产,甚至连《小猪佩奇》都在网友的强大考证下现出了爸爸工程师,爷爷海盗农场主的惊天事实。
唯有《富贵逼人》里的彪叔,经得起考证,接得起地气。
为什么呢?
大概是因为上面那些是文艺工作者们虚拟的故事。而彪叔,则来自血淋淋的现实吧。
这或许也是一种港味吧。它一直存在,但我们当时意识不到,现在想起来怀旧了,却猛然发现的事实。
这就是我所说的需要一定阅历才能有感悟的港味。
但如果你只想装个逼的话。。。。。。
我这也有方案。
下面就给你提供一个思路。一个港片特殊的港味。
不是美食,黄沙猪润那种,那种也是特色,但首先如果你不是广东人,聊港味美食你是聊不过广东本地靓仔的,文化不一样。
其次食在广州,食在深圳和食在香港有什么些许差别你根本不知道。你甚至连酿鲮鱼是顺德还是潮州你都不知道。这没法玩。
装B要装大的。
我们来聊聊港味女神。
首先,抛出一个正确但令人震惊的事实。
香港没有美少女!
是的。香港没有美少女!这是港味美女的第一个特色。
我刚提出这点的时候很多我的同龄人都说我疯了。
我说你们仔细想一想,能想得起来的港味美人,有没有美少女?
于是他们举出了徐若瑄、杨丞琳、SHE、Twins等他们印象中的美少女,然后惊讶的发现似乎除了Twins以外都是台湾人。
没错,香港影坛有且只有一个萝莉,那就是之前我们聊过的叶蕴仪。(叶蕴仪是唯一的例外,是因为她是靠1989年中日合拍的《孔雀王子》火的。中日合拍意味着日本人不止出了钱,还让出了市场,因此找了这位纯粹按日本口味的“日系萝莉美少女”。她也确实在日本大火。从此以后,人设已立。)
除此之外,哪怕再娃娃脸儿的美女,都不走这个路线,别说萝莉了,少女路线都不走。
蔡卓妍好多年在电影里都演雏妓,钟欣潼在彭浩翔的《前度》里演了个什么玩意大家清楚。
除她两以外,我印象里娃娃脸最严重的就是李丽珍了。
她的《蜜桃成熟时》大家很熟哦!明明是娃娃脸,可是却拍的很成熟。
比她年代还旧的,是黄百鸣追女仔时代的柏安妮。脸蛋是清纯。但走的明显也是成人路线。
香港大美女们塑造的角色都是现在青年男女,成年的那种。
和台湾动不动就穿上高中制服那是天壤之别。
年龄段不一样。
这并不是香港大美女们的风格问题。你能叫得上名字的港味女神级美女,李嘉欣、钟丽缇、关之琳、王祖贤、梅艳芳。他们都有年轻的时候。
梅艳芳17岁演艺圈出道,拍《胭脂扣》演技一鸣惊人,片中她的眼睛似乎总是睁不开,充满了一种另类的沧桑,有种混迹风月20年的老鸨感,当年她24岁。在日韩台战区,24还是能穿上水手服装嫩的,但梅艳芳已经在《胭脂扣》里演出了42的沧桑。
当然梅艳芳是个例外,她那年确实才刚24,但却已经混了19年。阅历决定一切吗?
你会不会觉得《倩女幽魂》里的王祖贤很奇怪,明明演个女鬼,却表现得仙风道骨,在出色的服化道面前,如果不说,你还真以为这是瑶池仙女下凡尘。有没有少女感?你感受的到吗?
那年王祖贤没记错的话刚20岁。
王祖贤可没有梅艳芳的阅历,所以那应该就是导演 *** 的。
不止如此,刘嘉玲、莫文蔚、李嘉欣、关之琳他们刚出道的时候都很年轻。他们在少女的年纪,却过早的成熟,演出了他们不应该有的阅历。
港式青春片也不是台湾式的高中青春片,虽然因为剧情需要偶尔也要脑C一下,但主要的战场在职场,基本都处在职场新人青春片的阶段。
最典型的就是杨千嬅的《新扎师妹》。杨千嬅做为一个颜值一般般,身材一般般,演技也一般般的女演员,28岁才靠《新扎师妹》大火,引出了港式青春片的经典角色---傻大姐。
郑秀文又何尝不是呢?
香港市场就是孕育不出台湾式的脑C青春片。不信你看香港为数不多的婴儿脸---twins。
他俩出道早期,还是未成年属性的样子。当时给她们对接了一部叫《这个夏天有异性》的所谓“港式青春片”。
你去看看当时和阿娇谈CP的是谁?
是王杰。注意这部电影是2002年拍的,不是1994年《至尊无上之永霸天下》里已经有个女儿的亚洲第一快手王杰。
王杰老师1962年生人,时年40岁。
蔡卓妍也没好到哪里去,她比较火的一部爱情片叫《我老婆未够称》,大陆翻译比较直白《我老婆未成年》。也是02年的。饰演她老公的是郑伊健,1967年生,时年35岁。
twins组合在两部不同的电影里和两个不同的熟男谈恋爱。这当然不是巧合。是绝对的市场原因。
在这里要和小哥哥小妹妹们普及一个常识,别看你们现在的港剧里郑嘉颖长的还算匀称,当年大公我那个时代,港剧里都是熟男的天下,欧阳震华一个矮胖秃那是承包了几届港姐,陈小生一个人谈过彭佳慧、滕丽名、蔡少芬,20年都没结婚的那种。
另外火的演员比如罗嘉良、陈豪、陶大宇等都是中年气质男类型。
那是因为据说当时电视台只有中年妇女看,所以号称师奶台。一切的一切都要围绕师奶来操作。但不知道为什么?师奶们喜欢陈小生。喜欢的可以抛弃17岁嫩到出水的谢霆锋。
港剧是这样的,我以为港影不是,这么多年来我一直这么以为。
但今天回过头来想象,香港电影其实也没有青春的影子。你看那些所谓的青春片比如《同班同学》《囡囡》,几乎都围绕着老泥妹和雏妓打交道,人家其实是社会片,青春只是个噱头而已。
只是当年的市场,港台深度绑定,大多数港片我们看到的也是台湾团队配音的台湾版,因此风格上趋同比较明显,大家分辨不出来。
那些当年十七八岁的少女,刚满20的少女,就在这样的环境里,在电影里,提前早熟,被迫早熟。
因此我们看见了一点少女感都没有,仙气飘飘的王祖贤,一副混迹江湖浪荡模样的莫文蔚,一副高贵气质冷艳逼人的李嘉欣。
那个时代的香港女神,王祖贤也好,李嘉欣也好,都是一出场就奠定了自己今后十年的样子。过分早熟,被迫成熟。哪怕脸色再青春,气质再清纯也好,都一样。
不是只有杨紫琼才没有自己的少女时代的。
可以说那个时代大多数香港女神都没有。
这,也算是港味。
一个没有纯真、青春、清纯,只有干练、独立、自由、成熟的早 *** 人。
香港没有女生,只有女人。
这个观点够你装B了吧!
嗯,就这样。
以上,是我们的老朋友哈布斯堡的彼得巴甫洛夫斯克大公写的。下面是博主李啸天续写的。
港片的港味,除了“御女”,还有不断的“搞基”
聊起港片的港味,大公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观点,就是香港电影里没有萝莉,只有御女。
我们翻来覆去的盘点,发现这还真的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香港电影里,无论是巅峰期还是低谷期,对于女性的消费,都是只有御女/ *** ,没有萝莉,没有美少女。
这是为什么呢?
可惜的是,大公并没有深挖其根源究竟是啥。只简单提到大陆人记忆中的“港味”。这里就沿着大公的思路,继续往前走一步。(因为他自己挖的坑,又不想自己去填。害得我只好勉为其难替他擦 *** 。唉,容易嘛我?)
大公提到的观点的确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就是大家记忆中的港味女神级美女,从李丽珍、柏安妮到刘嘉玲、张曼玉、关之琳,再到王祖贤、李嘉欣、钟丽缇、梅艳芳、周慧敏,再再到莫文蔚、杨千嬅、张柏芝、Twins等等,她们饰演的角色都是成熟范的御女角色,绝无萝莉气。即便是他们演绎青春风,也是与大叔们在谈恋爱,或者直接演雏妓,压根不见少女风。即便我们觉得他们的角色很清纯,那也是成熟之后的纯洁,而不是青春的单纯。当然,叶蕴仪是唯一的例外。
换句话说,香港电影里缺少青春爱情片。日本、韩国的崛起,无不是靠纯爱系列的青春片。像日本早期的《东京爱情故事》《同一屋檐下》《情书》,韩国早期的《我的野蛮女友》《蓝色生死恋》等。还有台湾,在电影高峰过去之后,也是靠回归纯爱系列的爱情片在支撑市场,出现了《流星花园》《蓝色大门》《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等纯爱系的青春片。但是,这样的电影类型,在香港电影里付之阙如。香港的爱情片,是《胭脂扣》,是《花样年华》,是《春光乍泄》这样的成年人的爱情,要么也是《甜蜜蜜》《如果·爱》这样纯粹成年人的爱情,而非以初恋为主的纯爱青春片,再就是轻喜剧类型的爱情,像《瘦身男女》《嫁个有钱人》那种,就更不用说了,都绝非纯爱系。
这是为什么?
为什么只有御女,没有萝莉?
这个特色就涉及到了香港电影的另一面,就像一枚钱币的两面,正宗的港味,除了御女,还有就是搞基。
当然,这里的搞基,不单纯指《春光乍泄》这样的纯正的搞基片。港味的搞基,是说,香港电影喜欢搞“双雄”,搞兄弟情,义字当先,不是感情胜似感情又超越感情。
早期的狄龙、姜大卫,就不用说了,《独臂刀王》《十三太保》《刺马》等,风华绝代,风头无二。
稍早一些,有周润发、李修贤主演的《喋血双雄》,更是将“搞基”一样的兄弟情推到了顶点。
再之后,又有郑伊健、郭富城的《风云》,刘德华、刘青云的《暗战》,梁朝伟、刘德华的《无间道》,都将港片中的双雄对峙的风格演绎的淋漓尽致。
再再之后,《黑社会》《寒战》《无双》,依旧将双雄戏演出新花样。
如果大公来搞的话,他一定会细细列出来,然后钩沉背后的故事,兴味盎然。我不是他,肚子里没那么多货,这里不细讲了,省得露怯。再说了,“双雄”题材的香港电影,大家其实都很熟悉了,每个人都可以列出不少来。
这里,更想挖掘的是背后的原因。
对于好莱坞来说,作为影视圈的扛把子,对于各种电影类型的总结,早就非常成体系化了。对于非单一演员担纲的影片来说,好莱坞的总结是角色之间最稳固的关系是“三角关系”,即一个有担当有远见的领导者,然后有一个能打能拼的英雄者,再然后要有一个专干脏活累活的搞笑者。典型如《哈利波特》系列,哈利·波特自然是魔法三人组的领导者,赫敏则是一位头脑聪明的学霸,罗恩则是搞笑担当,这个三人组为广大观众提供了一个绝佳的魔法故事之旅。
至于中国的故事,《西游记》也是典型的三角结构,其中一个意志坚定目标明确的领导者唐僧,一个能打能斗的英雄孙悟空,然后是专干脏活累活的沙僧与负责搞笑的猪八戒。唐僧+孙悟空+猪沙,这是一个稳固的三角关系,猪八戒与沙僧两个角色在谱系上应该合二为一,分开的话,很明显沙僧的戏份少很多,存在感不足。三角关系稳定了,基本上可以满足绝大多数人的观影需要,三种角色,总有一款适合你。
但是,香港电影之所以有自己的特色,就在于它没有按照好莱坞的常规路数去拍片,而是将“双雄戏”的结构拍出了千般风情,拥有了自己的特色。而且,反让好莱坞来学习香港了,《盗火线》《黑衣人》《尖峰时刻》等,莫不如此。即便是学,好莱坞的“双雄”也更偏向于一强一弱,一正一邪,两个角色反差较大的互补式结构,与香港的双雄模式并不相似。
只有香港,才可以将“双雄”玩出自己的特色。
为什么?
是香港电影人的创作自觉吗?
答案是:当然不。
至于真相,其实非常简单,就是资本在作祟,一切都是金钱在发生作用。
因为香港电影在崛起的过程中,黑社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既给钱,又给人,助推了香港电影的高速发展。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香港成为了亚洲四小龙之一,经济发展迎来了高光时刻,相对应的,香港电影也快速发展。而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必然存在乱象。典型之一,就是黑社会对于香港电影的深度参与。
起初,黑社会投资电影是为了洗钱。黑社会大佬将 *** 等各种非法赚来的钱,去投向拍电影,借道将资金洗白,简直是一个不能再好的途径。你想啊,一部投资2000万的电影,我先把2000万打进去,然后通过租场地、租道具、片酬、宣发等渠道将钱“合理”花出去。钱转了一轮,可能有1500又重新回到了投资人的手中。毕竟,租场地、租道具这些可能压根就不需要花钱,打个招呼就可以搞定,但是表面上的合同是将钱走了一遍的。还有宣发,对外号称宣传花了500万,可能一分都没花掉,但表面合同上钱是走了一遍的。也就是说,表面投资2000万,可能实际上用于电影制作的部分只有500。这就是影视洗钱的路数。
可是,黑社会发现除了洗钱之后,拍电影真的可以赚钱。即便实际只投了500万,但最后电影大卖,可能赚回来的就有1500万。这可比 *** 强多了。又合法,又赚钱,还不用洗,更可以出名,何乐而不为?
于是,大量黑社会的资金涌入到了影视行业。
香港各大电影人,没有与黑社会打交道过的,压根就不存在。强如成龙、刘德华、曾志伟、刘嘉玲、梅艳芳,也无不受到过黑社会 *** 裸的威胁。黑社会出资让你拍片,你敢不拍?那简直是不想混了。
至于出人,就更不用说了,“新义安”把头的向华强本色出演《赌神》里的“龙五”,都不用演,挥手投足之间,本本分分,就足以将黑社会的特点给呈现出来了。
其他,像出身于“14K”的陈惠敏、吴孟达、柯俊雄、樊梅生(樊少皇爸爸),出身于“和合图”的吴志雄、何家驹、林岭南(南燕)、霍瑞华(刀疤仔),出生于“和胜和“的 陈清(双鹰青)、冼宝明......(大公在之前的文章里已梳理过,感兴趣的可以去翻翻。)
总之,黑社会直接参与电影角色的人简直不能再多了。
甚至,洪金宝、成龙、曾志伟、梅艳芳、沈殿霞等尽管受过黑社会威胁,但他们自己的势力跟黑社会也相差无几,就不多说了。
话兜回来,黑社会对于电影的最大影响,还不是出钱出人,而是对于电影风格的深度影响。
因为黑社会是出资人,是老板,是拥有话语权的人,那么这种话语权的必然指向,就是对电影故事有要求,对电影风格有影响。
黑社会对什么最熟悉?当然是对自己最熟悉。于是,香港片里的黑社会题材就有了泛滥之势。而且,黑社会拍黑社会,自己拍自己,自然不能将自己拍出反面角色,肯定要往好的一面去拍,要展示黑社会好的一面。
可是,黑社会好的一面是什么呢?
第一,是男人气,是阳刚之气。第二,就是搞基。
所以,正宗的港味,首先是那种让人血脉贲张的男人气质,充满了阳刚之气,够man够爽利。所以,香港男星有名的特别多,女性真正叫得上名号的并没有几个。
再就是特别讲义气,黑社会最讲究的就是一个义气。
义字当头。
讲义气,最大莫过于兄弟情,也就是“搞基”。
在兄弟情谊面前,什么感情,什么亲情,什么同胞情,统统什么都不是,统统靠边站。
《英雄本色》里的小马哥,就是典型,对他来说,谁对他好,他就对谁好,才压根不管你是否落难是否牛气,只要认准了就是你那就是你。只要成为了我的兄弟,那么我就不惜为你付出一切。
所以,香港电影里,黑社会可以想当然地成为主角,《古惑仔》大行其道也是自然而然的事。而且,黑社会题材的影片里,警察都是弱鸡,是唯利是图的小人,是背信忘义的反派。主角可能是一名杀手,也可能是一名侠盗,或者是一名叛经离道的人物,但充满了人情味,饱含人格魅力。
再就是武侠题材,也恰到好处地为“侠义”精神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行侠正义、杀富济贫、替天行道等精神,正好符合了黑社会的精神想象,是他们所想象的自己。
所以,香港电影里,最出名的莫过于武侠片与黑帮片,都与投资香港电影的黑社会的精神追求息息相关。即便 *** 片,也经常是非警察角色是主角。
强如大文人金庸,也被影视文化所反哺,在他的小说里也深受影响,讲述一个义字,从创作早期的郭靖、令狐冲,到中期的乔峰、张无忌,再到晚期的韦小宝,无不如此。像韦小宝,在世人的眼里,大清朝廷与红花会与神龙教,三者不同戴天,互为仇敌,但是在韦小宝眼里才不管这些,只看谁对我好,那我就对谁好,只讲究一个朴素的“义”字,才不管什么是与非。这就与黑社会里的“义气”一脉相承。
在黑社会里,大家来源不一,家庭条件不一,但是只要入了帮会,就都是兄弟,都要讲究义气。
香港电影与黑社会之间的关系,就这么相互影响,将黑社会的“义”字当先,演绎成了香港电影的特质,成为了香港电影标志性的内容输出。拍得多了,就有了烙印,风格也就形成了,正宗港片再也难以离开这些元素了。即便没有了黑社会的参与,同样的元素也被完美地继承了下来。
所以,香港电影的标准港味,就是兄弟情,就是“搞基”。还有,就是满满的阳刚之气。
上面说了,在“搞基”的特质之下,什么感情,什么亲情,什么同胞情,都得靠边站。所以,香港电影里,缺少纯爱。因为黑社会不相信纯爱啊!
香港电影在“搞基”为主之下,在突出阳刚气的同时,对于女性的审视,就只能是俯视的角度,女性就只是陪衬,就只是花瓶,就只是纯欲的。
所以,即便清纯如王祖贤、李嘉欣、周慧敏等绝世美女,在香港电影的审视之下,也统统变成了御女,而不是萝莉。
别问我是怎么知道的。毕竟我也在写剧本,而作为编剧,最大的痛苦就在于自己想写的或者自己认为牛逼的题材,市场压根就不给你机会,而资方之于编剧,直接就是我想要什么你就写什么,到底是有钱者才是老大,必须要听从,否则你连门都进不了。
日前,听庄文强老师的课,他也提到在香港曾经就是黑社会直接出题目,然后让编剧来写,而且限定时间,写不出来或者写的不好会直接将编剧打到吐血。在这种情况下,编剧还有何节操可言,还不是乖乖听金主的指挥,让写啥写啥。
黑社会想要的,当然就是“搞基”,还有“御女”了。懂了没?
当然了,说港味正统是“搞基”,是为了配合大公的“御女”,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港片的正宗港味是“江湖气”,无论是香港武侠片,还是 *** 片,或者是黑帮片,无一例外都有着一种浓重的“江湖气”。“江湖”原本是讲社会闲散人员组成的一个半灰色的社会带,原本是写实的但是在香港文人的再创之下,“江湖”变成了一个充满侠胆义胆白衣飘飘的空间,成为了浪漫主义的代表,也成了港片最正统的味道。
至于为啥现在的港片没有港味了?那是因为97年回归后,香港黑社会失去了生存的土壤,香港电影断奶了。合拍片成了新奶水,进击大陆是香港电影人的新追求,这样之下,原本存在的港味也就会自然失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