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苏联歌曲喀秋莎简介(喀秋莎是苏联的歌曲还是俄罗斯的),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苏联歌曲喀秋莎简介(喀秋莎是苏联的歌曲还是俄罗斯的)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苏联歌曲喀秋莎简介(喀秋莎是苏联的歌曲还是俄罗斯的)

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火”遍网络的会是什么?这几天,随着俄罗斯在日本东京奥运会受到的不公平待遇以及美国、立陶宛妄图制裁俄罗斯,竟然催生了苏联二战时期经典歌曲《喀秋莎》再一次火遍了网络。网友们更是在文案中写道:据说德国人在这首歌里就没有赢过。以此暗讽以美国 *** 为首的西方霸权国家制裁俄罗斯以及频频干涉中国内政的阴谋最终必将落空。

《喀秋莎》是诞生于中国吗?

关于《喀秋莎》这首歌诞生何地何地,在中国流传着多个版本。有人说,《喀秋莎》诞生于诺门罕战役期间;也有人说,《喀秋莎》诞生于哈桑湖战役期间。如果这两种说法可信的话,那么《喀秋莎》的确诞生于中国。

我们先说说诺门罕战役。诺门罕战役又称哈拉哈河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苏联和日本在中蒙边境诺门罕发生的一战著名战役。1939年5月,已经占领了中国东北地区及内蒙古蒙东地区的日本侵略者,为了打通入侵蒙古国、苏联的大通道,实现日本军国主义的“北进计划”,在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即东旗)境内的诺门罕地区发起了诺门罕战役。

位于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境内的诺门罕战役遗址

诺门罕战役虽然规模不大,但是打得非常激烈,自1939年5月战斗爆发,在接下来的四个月的时间内,双方共投入兵力二十余万人,大炮五百多门,飞机九百多架,坦克装甲车近千辆,苏联红军近万人壮烈牺牲。

2020年9月,拍摄于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境内的飞机包

据说,在诺门罕战役期间,苏联著名诗人伊萨科夫斯基随同战地记者一起来到了中国。当他看到幅员辽阔的呼伦贝尔大草原惨遭侵华日军的蹂躏及苏联红军不畏生死、勇往直前的气概,突然得到了创作的灵感,就创作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喀秋莎》。回国以后,苏联著名作曲家勃朗特尔看到这首诗后,非常感兴趣,就给它谱上了轻松明快的曲调。最终,由苏联红军唱遍了俄罗斯的每一寸国土。

因为业务的关系,笔者每年都会在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和呼伦贝尔之间往返多次。在道路两旁,至今仍然遗留着侵华日军的飞机包及碉堡遗址,它们和位于新巴尔左旗的诺门罕战役遗址时刻向人们诉说着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

我们再说说哈桑湖战役。哈桑湖战役亦称张鼓峰战役。张鼓峰并不是一个人名,而是一个地名,它位于吉林省珲春地区图们江入海口东岸一座海拔仅155米的小山包。

由于张鼓峰位于中国、 苏联、朝鲜三国交界外,战略意义非常重要。1860年,沙俄 *** 就利用英法联军攻占北京之际,逼迫议和大臣奕䜣在北京签订了不平等的中俄《北京条约》,霸占了在《中俄瑷珲条约》约定的两国共管的乌苏里江以东的中国 44 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可参阅作者早先创作的东疆“土字牌”背后一个王朝的屈辱史一文)

侵华日军占领东北三省后,日本就和苏联围绕着张鼓峰一带的边境线问题争论不休:日本主张其统治的满洲国的边境线在张鼓峰东侧;苏联方面则坚称满洲国的边境线在张鼓峰山顶。1938年7月9日,驻扎在珲春的日本特务机关发现有十几名苏联士兵在张鼓峰西坡构筑军事工事,顿时提高了警惕。7月14日下午,日本宪兵松岛等人身着朝鲜族服装,越入离张鼓峰山顶约1000余米的苏联境内,用望远镜观察苏军的军事工事,并绘制苏联边境军事设施图。一名苏联红军发现后,当即持枪向松岛射击。松岛头脑中弹,当场毙命。接着苏联红军抬走了他的尸体。

侵华日军遂以此为借口,向苏军发动了进攻,张鼓峰战役爆发。由于战役发生的地方有一个很大的湖泊,中国人称之为“长池”,而苏联人称之为“哈桑湖”,因此,这场战役在苏联亦被称为“哈桑湖战役”。

据说,苏联著名诗人伊萨科夫斯基早在1938年初就开始创作诗歌《喀秋莎》,只是写到“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时不知道如何写下去才好,只好停下了笔。哈桑湖战役爆发以后,伊萨科夫斯基联想到了前方英勇作战的苏联红军,因此在诗歌中加入了“远方边疆”、“勇敢战斗”等内容。

如果按照这种说法,早在诺门罕战役爆发之前,《喀秋莎》这首歌就已经在苏联红军中传唱了。不过,无论《喀秋莎》是诞生于诺门罕战役还是哈桑湖战役,跟中国还真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喀秋莎”的中国情缘

喀秋莎在俄罗斯是一个极其常见的女性名字,跟中国五六十年代常见的“秀英”、“秀兰”、“桂英”差不多。在伊萨科夫斯基所创作的作品中,就曾经出现过多次,《喀秋莎》这首诗是作者第三次用到这个名字。

苏联卫国战争爆发以后,无数的苏联红军离开了家乡,走向了保家卫国的战场。为了鼓励这些视死如归的勇士们,莫斯科工业学校的女生们在送别苏联红军时,为他们集体演唱了这首富有乐观的革命主义浪漫色彩的《喀秋莎》。

战争是残酷的,但是每一个英勇的战士心中,都有一个“心爱”的姑娘在家乡等他胜利归来的消息。每一个卧在寒冷战壕里的战士,手中抱着的虽然是冰冷的武器,心中却充满了爱的温存和慰藉。就是这群为了国家而战的勇士们,在几天后的第聂伯河阻击战役中,几乎全部为国捐躯。

英雄虽逝,但《喀秋莎》这首歌却在苏联红军中快速地传播开来,甚至成为了苏联红军上前线时齐唱的一首军歌。“德国人在这首歌里就没有赢过”这句话虽然有些言过其实,但是,不管是在列宁格勒保卫战,还是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喀秋莎》都伴随并鼓舞着千千万万的苏联红军战士。

《喀秋莎》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红梅花儿开》堪称最受中国人喜欢的三首苏联歌曲。在中苏“蜜月”期间,中国的很多学校都开设有俄语课,音乐课上,《喀秋莎》这三首苏联歌曲几乎成为了当时中国人的“流行歌曲”。

其实,建国前后,我国也有不少的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不过,像《黄河大合唱》、《在太行山上》、《游击队之歌》这些歌曲明显带有时代的烙印和激昂的革命情怀,年轻人在谈恋爱的时候,高唱“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总是不合时宜;而像《夜上海》、《玫瑰玫瑰我爱你》这些歌曲又明显属于小资产阶级的“靡靡之音”,新中国的革命青年对此向来不屑一顾。

也正是这个原因,《喀秋莎》传入中国后,迅速就得到了中国人的喜欢。虽然在中苏交恶后,《喀秋莎》曾一度被列为“黄色歌曲”而被禁,但是随着中俄关系的解冻,她又成为了中俄人民友好的“纽带”。2015年5月,在俄罗斯举行纪念卫国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之际,受邀参加庆典活动的中国人民 *** 三军仪仗队在彩排退场时,用俄语高声唱响了《喀秋莎》,引起在场俄罗斯人民和媒体的热烈反响。

更多苏联歌曲喀秋莎简介(喀秋莎是苏联的歌曲还是俄罗斯的)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