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喀秋莎》这首苏联军旅情歌是如何成为苏联战歌的?“喀秋莎”火箭炮又是怎么回事,和战争有什么关系吗?和中国又有什么关系?
《喀秋莎》是二战时期鼓舞苏联红军士兵打倒法西斯的经典名曲。这首经典歌曲表达了,一个叫“喀秋莎”女孩牵挂身在前线的爱人,期望他早日回来的故事。
它是一首爱情歌曲,一开始被苏联女孩传唱在送别苏军的场景,后来被全军熟知,也逐渐变成了一个社会现象。
在每个上战场的苏军心目中,都占据着一个叫喀秋莎的女孩,在等着自己回家。“喀秋莎”不仅仅是一个女孩子的名字,也是对爱情和和平的渴望。
1941年7月15日,法西斯德国部队入侵白俄罗斯奥沙沙市,苏军的一个炮兵连对德军发动了猛烈的火力攻击。苏军使用了5门火箭炮,一次齐射可以发射80发火箭弹,把德军炸得尸横遍野。
这火箭炮型号是BM-13,是一种多轨道的自行火箭炮,杀伤范围大,轰炸范围8000平方米左右,可以大面积攻击密集部队。
而因为炮架上刚好有一个俄文字母K,苏军都特别喜欢这种新式武器,于是苏军将士用自己心爱姑娘的名字“喀秋莎”来命名该火箭炮。
恰好当时歌曲《喀秋莎》传播甚广,于是名字被全军战士接受。但是据说,这个名字敌军是无法欣赏的。
德军把它叫作“斯大林管风琴”,一旦听到这声音,就会发现铺天盖地的火箭炮从天而降,造成德军极大的心理创伤和身体伤害。
“喀秋莎”火箭炮对于苏军和中国志愿军都具有历史性的意义。
1941年6月21日,苏联和德国战争爆发前夕,“喀秋莎”火箭炮定性测试还在进行。
6月30日,苏军独立火箭炮兵连建立。7月上旬,苏军的独立火箭炮兵连打击了占领了火车站的德军,从此德军的噩梦开始了。
在莫斯科保卫战争中,都能看到“喀秋莎”火箭炮的身影。它变成了战线后方最强的支援,在苏军全面防御的时候,哪里需要就去哪里。
且在德军攻击的时候,总能发现“喀秋莎”火箭炮从天空中飞下来。当德军发现的时候,“喀秋莎”早就安全撤退。
德军就是这样节节败退,在其后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喀秋莎”火箭炮又发挥其强劲力量。因德军躲在建筑内不好攻击,但苏军直接用“喀秋莎”攻击建筑内的德军。
德军在火箭炮围攻的情况下,依然不投降。
苏军加大火力,上千门“喀秋莎”火箭炮猛烈反攻,不仅打破了德军防线,还为自己的装甲兵和步兵充当了大前锋的角色。在其后,苏军获得了反攻机会之后,“喀秋莎”火箭炮在应对固定阵地的时候更是不费吹灰之力。
2000门的火箭炮,以排山倒海的攻势把柏林摧毁成废墟,而纳粹法西斯军则彻底被打得粉碎。
“喀秋莎”不仅帮助苏军战胜了德军,还帮助了中国战胜了美军。
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志愿军的武器装备十分落后。
1950年,苏联援助中国大量武器装备,其中“喀秋莎”火箭炮就是其中的援助武器。1951年4月初,中国志愿者改编为 *** 一支火箭炮师火箭炮兵21师训练完毕,开始进入朝鲜作战。1951年,火箭炮兵21师的203团向美军发射了第一炮,美军第七师两个营被384枚火箭弹击中,700余人死伤。
“喀秋莎”火箭炮助力火箭炮兵第一战大获全胜。1952年10月上甘岭战役爆发,中美双方难以分胜负。21师209团配发给前线15军,仅仅10分钟,104门火炮袭击了躲在地堡下的美军,一声声火箭炮声的巨响让美军死亡无数。
“喀秋莎”火箭炮再次发挥了它的火力优势。在随后的第二次上甘岭战役中,火箭炮兵团209团加入炮兵群,并配合步兵作战。
“喀秋莎”火箭炮把美军阵地作为目标,炸开了步兵部队前进的道路。据说这次轰炸造成了美军70%以上的伤亡。在最后的金城反击战中,火箭炮兵第21师不仅对敌人火力碾压,发起的炮兵火力接连42次集中射击,把韩军打得到处逃命。
数据资料显示,“喀秋莎”火箭炮协同志愿军步兵一共消灭了9万多敌人。战争结束后,“喀秋莎”火箭炮慢慢退出战争舞台,但是它成为了中国和俄罗斯两国的战争回忆。而《喀秋莎》歌曲则变成了文化符号,正永久地歌颂着中俄友谊。对此,你怎么看?欢迎在屏幕下方点赞加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