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1.故乡卓尼的歌词
卓尼县的风俗文化都有哪些,各在什么时间举行楼主你好:在卓尼县洮河沿岸的半农半牧区及农区的藏族青年男女婚姻,虽有自由结合的习惯,但仍然施行着"父母之命、媒约之言"的古制某家的女子被男家父母看中,愿为儿子娶来作妻时,便请一个女媒人,向女家父母去探询,女家若同意,便再请正式男媒拿着一铜壹酒,壶颈系一条"哈达"(有些地方系红布带,有吉祥之意)去说媒。
2.卓尼的歌曲
酒多为青稞酒,以此为"透话"礼媒人回男家复命时,女家给媒人一支箭,名曰"女儿箭"带回去,表示愿意结亲之意,自此成为姻亲,完成了订亲或订婚程序自订婚后,男方家每年须向女家送礼两次(正月、八月十五),直至结婚后为止。
3.美丽卓尼歌词
送的礼物第一年每次十二个馍,一瓶酒,俗名为送酒以后馍馍减去两个,酒相同需要商议迎娶事宜时,媒人亲自去送礼之后,由女方家长报说女儿的陪家品,实际上就是向男方提出索要彩礼的要求,男方根据女家陪嫁的多少,相应地提出给女方的彩礼,新娘的衣物饰品则需男方一次或分几次送足。
4.卓卓玛歌词
贵重的金银饰物在订亲时承诺,成亲后逐渐补置彩礼除现钱外,还有衣服、头饰、耳饰、手镯、戒指等物另须整猪一口,腊肉六、七块,大砖茶数块家庭富有者,还要牵一头牛或一匹马农区的彩礼多为粮食、布料与现金,嫁衣布料单薄,色彩鲜艳。
5.爱在卓诗尼歌词
过去多用棉布、绸缎、条绒等,现在亦流行毛料之类彩礼一般由妇方家列出彩礼清单,经过媒人和男女双方家主商议决定彩礼一般在娶前"吃酒"时一并由媒人送到女家在结婚的那天,媒人要牵一匹骏马并领一马夫送到女家,以供新娘骑乘。
6.卓尼的歌怎么写
所需马的毛色,公、母都须经萨里哇(占卜的喇嘛)推算到女家对神位尊辈行过礼后即背着一双新妇绣花鞋和疋上置珊瑚的毛红返回,表示新人随后就来,男家见了鞋,就派预备好的迎亲妇到村外去迎接,手中端碗,夜里盛着酒或牛奶,碗边抹上三点酥油,或拿一火把。
7.吉祥卓尼歌词
女家前来送亲的多则39人,少则26人,以新娘的舅舅为主,其中也包括庄村邻居与新娘的兄弟等,统称"尚欧",还有两名伴娘,称"巴饶"新娘上马前,由其母与女眷将其团团围住,头对头的唱哭嫁歌,称为"打巴欧"送亲队伍全部乘马前往,在快到男家时,送亲者还要赛马一番。
8.有卓玛歌词的歌
新娘到村头下马时,迎亲的妇人将所端的酒或牛奶请新娘用手指蘸一下,或将所持的火把拿一下,但也有置之不理者这时两家所预先请好的几个老妇人,便相互戏谑,讽剌新郎如何不好,新娘如何美丽、俊俏到最激烈时,各不相让。
9.歌曲歌词卓玛
在没法"停火"时,男方家就要各献哈达一件,方可言和新娘到门口时,喇嘛诵念"扎什才宝"(吉祥经),"管把"(红教徒)则施法驱邪,婆母端盐、牛奶给新娘喝后新郎手持"司土"在新娘的头上右转三圈左转三圈,含有除邪魔之意,末后再在头上打一下表示将来可管服新娘。
10.歌曲《卓玛》的歌词
接着新郎就领新娘专拜祖先神主和"管把",女站男跪,拜毕后新郎到房顶朝着南面竖一些松树枝,上撒以炒面、茶叶、青稞酒、酥油等再放一哈达火焚,叩拜四方,这样大礼才算行毕婚礼中男方宾客云集,炕头端坐"沙尼"(亲房)中德高望众的老者,负责婚礼总管。
担负演唱婚礼歌的"官兴"也守候在堂屋门口,帝边桌上摆着抹有三点酥油和担着柏香技的碗当"尚欧"们拥着新娘来到大门外时,男方的四位娘娘(姑妈)手捧酒碗,向"尚欧"们祝福道安"尚欧"们则用中指蘸酒三下,弹向空中。
这时"阿巴苯本"(苯教僧人)口念咒语,送出"祀食",婆婆手执铁勺,里面放几个烧红了的鹅卵石,浇上食醋,随着升腾的雾气,围绕送亲的人群左右各转三下,弃于水洞,意即送走晦气,后才将新娘拥入大门行大礼所有送亲的"尚欧"则成为新婚宴席中至高无上的贵宾。
入席后每人面前各摆一只抹有三片酥酒的酒碗,象征吉祥"官兴"手执酒碗,向宾客们致以热情的祝婚词后,双方即开始边吃边唱"善巴",4名女客边唱边舞"阿迦",直至婚礼结束吃过"起脚面"(婚礼结束前娘家人吃的长面条),男方须赠每位"尚欧"一盘蒸馍,一块猪肉肋条,肩搭一条哈达后,尚欧们才护拥新娘乘马返回娘家,遵循新娘"不落夫家"的古风遗俗。
十天半月甚至半年后,娘家父母重新将新娘送来,夫妻才得以洞房花烛,过上甜蜜生活卓尼觉乃藏族民歌"哇杰勒"使用于藏族婚礼仪式,有"善巴"卓尼县和"阿迦"两种表演方式"善巴"全部为演唱,演唱过程中夹杂一些祝词朗诵,"阿迦"在演唱过程中则配以简单的舞蹈。
由"善巴"和"阿迦"共同构成词曲完整而配套的婚礼组歌,其曲目与具体场合紧密结合,形成定规而不能随意更动,贯穿于整个婚礼过程的始终,按固定程序相继出现"哇杰勒"的歌词内容相当丰富,有赞美诗、叙事诗和藏族格言,每首段落不定,以问答式居多。
卓尼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藏族先民就生息繁衍于洮河沿岸,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灿烂的文化卓尼藏族文化除了具有藏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朴神秘等共性外,还具有鲜明的农耕文化和各民族交汇融合的多样性风格。
流行于卓尼藏巴哇乡境内的莎姆舞是卓尼藏族文化艺术多们样性风格的集中体现,这一民间艺术形式为卓尼藏族文化乃至整个藏族文化增添了色彩,极具研究、开发价值莎姆舞,藏语意为在广场上表演的一种祈祷平安的舞蹈,是流行于卓尼藏巴哇乡和洮砚乡境内的一种古典锅庄舞,因其使用的击打方式颇似货郎用的拨郎鼓,故汉语又称巴郎鼓舞。
据史料记载,巴郎鼓舞自宋代延续至今己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为了弘扬了族文化,展示洮河文化的古朴风情,让莎姆舞这一民间艺术奇葩走出卓尼,走出甘南,使其正真成为卓尼对外文化艺术交流的纽带,卓尼县委县 *** 组织专业人士对莎姆舞进行了挖掘和整理,把莎姆舞作为卓尼集中向外展示的文卓尼县化品牌进行锻造和宣传。
2001年在卓尼大峪沟举办的"藏族文化与甘南旅游产业研讨会"上,邀请州内外专家学者对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进行了专题研究和探讨之后,卓尼县还组建了民间业余莎姆舞艺术团,中央电视台专题组也到卓尼进行了专题采访,2003年,县上邀请专业人员,对莎姆舞的音乐及舞蹈形式进行了更新,在原有古朴、豪放的风格中融入了昂扬向上、 *** 流畅的现代歌舞风格。
2003年8月,在甘南藏族自治州成立五十周年庆典暨第四届甘南香巴拉旅游艺术节开幕式方队表演中,由卓尼县莎姆舞业余艺术团表演的莎姆舞荣获方队表演一等奖,这一殊荣使莎姆舞作为一种独特的 *** 族文化被州内外观众所接受,也使它真正成为卓尼向外集中展示的文化品牌。
这种房屋是卓尼林区或非林区条件较好的藏族群众喜盖的一种住房,具有采光好,宽敞适用的特点住房有正房5间修筑在土台子上,两侧各有厢房3间,较上房略低,南房与正房间数相同,中间为出入门道,其余都是储藏柴草农具、圈养牲畜之所。
正房亦称上房,里进较深,檐柱和中柱比后柱依次高四五寸,所以前檐的平顶高出屋面,堂屋正面三间打通,有玻璃门窗独特华丽的"觉乃"藏族服饰"觉乃"藏族服饰延系 *** 宫庭服饰和发型式样,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服饰得到了简化演变,形成了现在独特的服饰风格。
在服饰文体日益现代化、多样化的今天,"觉乃"藏族服饰至今还保留了吐蕃时代的 *** 农区藏族服饰的特点可以说是全藏区保卓尼县留完整的古代服饰及礼仪的"活化石"这种服饰文化在中国甚至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具有很强的观赏和研究价值。
"觉乃"藏族妇女们的头发孝头辫成三根粗大的辫子,发辫上通常佩挂一串圆形钱币状银制品,其上阴刻着十二生肖象或藏八宝图案,意为一年12个月平安和佛保佑银钱从发根观到发梢依次串联,一般有20块之多亦有在辫子中部坠一直径约8-10厘米的圆形银环,或缀碗口大小的葫芦式银制贯钱的,其上镶嵌珠玑,称"阿珑银钱"。
佩戴半圆形银柄上坠有宝石,附物成塔形,由多层宝石叠成的耳环,制作极为精巧美观,优雅奇特身着大襟两边开叉的鲜蓝、鲜红或鲜绿色长衫,外罩对比色彩强烈的镶锦边的短夹腰系锦绣宽腰带,下身着红色裤子,脚穿绣花鞋头戴造型别致色彩艳丽的球冠状"沙茹帽",帽子前额稍上处平开10个半圆形花边,每个花边缀一颗珊瑚珠,帽子后脑处有长燕尾服饰,亦缀了3颗小珊瑚珠。
也有戴有用小珊瑚珠编串而成的"斑玛帽子"的妇女们多佩戴银制手镯和嵌有珠宝的金银戒指,浑身上下披金挂银,整个装束显得十分雍容华贵身着艳丽服饰的"觉乃"藏族姑娘,显得婀娜多姿、端正典雅、妩媚动人近年来,"觉乃"藏族服饰已愈来愈为中外旅客、服饰研究和制做者所关注,"觉乃"藏族服饰表演也在卓尼地区乃至甘南州内外蔚然兴起,成为服饰表演舞台上的一个耀眼的亮点,也成为卓尼民俗文化的一大亮点。
插箭节亦称"攒山神",实际上就是祭山神会在农历六月十七日左卓尼县右举行祭山神用木杆和简牌木杆长8尺,上端削尖,系上彩绸或彩带,象征箭杆箭牌是由长2.3尺,宽3寸的薄木板制成,上绘五色云图,由男子各执其中一种,到时于山头指定地点集中,插成一簇,上缠麻呢经幡,下部以石块固定,周围以木栅、荆棘丛护,并扯白毛线网罩。
箭牌上的红色代表太阳,绿色代表草原森林,黄色代表五谷杂粮等,带有浓郁的古代部落祭祈神灵的遗风祭山神用木杆和简牌木杆长8尺,上端削尖,系上彩绸或彩带,象征箭杆箭牌是由长2.3尺,宽3寸的薄木板制成,上绘五色云图,由男子各执其中一种,到时于山头指定地点集中,插成一簇,上缠麻呢经幡,下部以石块固定,周围以木栅、荆棘丛护,并扯白毛线网罩。
箭牌上的红色代表太阳,绿色代表草原森林,黄色代表五谷杂粮等,带有浓郁的古代部落祭祈神灵的遗风希望能帮到你。
锅庄民族舞蹈的典型特点关于锅庄民族舞蹈的典型特点锅庄是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一种喜闻乐见的歌舞形式,普米族、羌族、藏族等民族都有各自不同风格的锅庄表现形态下面由我搜索整理的几种锅庄民族舞蹈的典型特点,欢迎参考阅读,希望你喜欢。
一、锅庄简介锅庄,简单来说,是一种炊具,三块石头围着一堆火,石上支锅烹调煮食,这便是火塘,三块石头便是锅庄或锅庄石在我国西南地区,它不仅是藏族、羌族,还是彝族、苗族、普米族等各民族群众普遍使用的炊具,锅庄歌舞之名大概就是围绕这种炊具绕圈而边歌边舞而来。
因为各个民族的锅庄舞有不同的特点,即使在藏族内部不同地区锅庄也不尽相同二、几种锅庄民族舞蹈的典型特点1.普米锅庄“搓蹉”普米锅庄“搓蹉”是流行于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通甸、河西、金顶、石登、啦井等乡镇普米族聚居村寨的一种民间自娱性舞蹈,舞步节奏欢快,动作幅度洒脱。
“搓蹉”舞表演过程中,当男领舞者用四弦伴奏时,另一女领舞者用羊皮折叠敲打,起到击鼓作用,所以“搓蹉”舞又称为羊皮舞或四弦舞“搓蹉”舞的队形变化、舞步花样较多,队形有半圆圈、单圆圈、双圆圈,起舞者手拉手逆时针方向跳;若围成双圆圈,同向跳或反向跳都可以。
队形变化有对跳、开门、钻孔、翻身、二龙吐水、满天星等舞步有蹭跺、跨步、退步、上前等,速度一般为中速,速度慢时,舞步柔和轻盈;速度快时,舞步粗犷豪放“搓蹉”舞脚步的动作较多,膝部自然弯曲而又有弹性,而手部的动作较少,一般只有搭肩、扣手等,上身动作有前俯、后仰、收腹、挺胸、侧身等。
“搓蹉”舞不受时间、地点、人数的限制,每逢走亲访友、男婚女嫁、传统节日等 *** 时,在山野河谷、牧场、庭院,少则十几人,多则成百上千人,不分男女老少,不论民族,围着篝火,边歌边舞,通宵达旦,彻夜欢腾2. 羌族锅庄羌语的“圆圈舞”本应称作“洒朗”,但因随藏俗现在被人们几乎都称作了“锅庄”。
羌族“锅庄”的种类很多,有供老人跳的“老年锅庄”、有礼仪性的“迎客锅庄”、还有顾名思义属于未婚男女的“青年锅庄”等等“锅庄”舞的队形基本呈圆圈状,但有封口与不封口之分;男女分段站位和间隔站位的区别舞队所采用的形式和名称,多根据为舞蹈伴唱的歌曲内容而定。
羌族舞蹈基本由舞者自己边唱边跳,少有乐器伴奏速度和节奏取决于歌词内容和舞者的情绪在四川黑水县羌族还有专门的女子锅庄,其舞蹈形式和语汇雷同于藏族“锅庄”,但又远比藏族“锅庄”动作幅度大,速度快,转身多,其优美程度简直可以称作表演性舞蹈。
而极为罕见的是,姑娘们经常面向圈外作舞,以展现每人婀娜的身姿和青春的娇媚3.莎木春藏族古典锅庄“莎木春”是自唐宋延承到现在的藏族古典锅庄舞已逾八九百到上千年历史了过去的岁月里除个别特殊情况外,莎木春活动从未间断过。
“莎木春”藏语,意为广场盛会其主要道具是“巴东”,即用皮制作的鼓,鼓的两边系有鼓锤在跳莎木春舞时,一定要持巴东鼓,一边跳,一边唱,一边摇动巴东鼓,不时有轰鸣悦耳的声响,场面热烈,还要燃起冲天篝火,众人围着篝火跳舞。
莎木春主要流传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以东的藏巴哇地区和以西、以北的民族地区,但历史上流传面还要宽些4.中甸藏族锅庄舞中甸锅庄舞是一种无伴奏的集体舞在迪庆地区,有的地方称锅庄为“卓”(即舞蹈),有的地方称“擦拉伙”(意即玩艺)。
它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七世纪之前它是随着藏族生产生活的发展变化而产生变化的在这里,锅庄舞有“擦尼”(古旧锅庄)和“擦司”(新锅庄)之分擦尼相传在吐蕃祖孙二法工时就已流传于迪庆,反映了奴隶制社会和原始宗教形态,带有祭祀性质。
宗教界和老年人大都喜爱擦尼,歌词内容和舞步形式等都比较古老,跳这种舞时,只能唱专用歌词,不能改动,舞蹈一般都具有缓慢、稳健、古朴、庄重的特点擦司的'歌词内容、舞姿等都比较灵活,反映生产劳动,擦司是青年人喜爱的歌舞,青年人通过擦司歌词中的比喻配对来表达相互爱慕的情意。
锅庄舞(特别是擦尼)的歌词,有一套比较严谨奇妙的排比和比喻规律唱词规律是唱人必唱日、月、星,唱人必唱帝、佛、智者,唱地方必唱北京、 *** 和家乡这种固定式格式在擦尼歌词中最为突出,擦司歌词亦采用这种固定格式,但可以灵活运用,即兴编唱,任意发挥。
德钦一带的锅庄舞自始至终有严密的顺序,一般程序为:仪瓦(锅庄序歌)、央卓(招福锅庄)、思卓(迎宾锅庄)、堆卓(赞颂锅庄)、宗卓(相会锅庄)、主卓或彰卓(辞别锅庄)、卦卓(挽留锅庄)、扎西巨(锅庄结尾歌)。
其中除序歌和尾歌外,每个程序的锅庄都有数调或数十调曲子,但跳唱必须按程序来进行,跳完这道程序后再跳下一道程序5.马尔锅庄“马尔锅庄”流行于四川省小金县崇德乡马尔村一带,它的历史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二世纪之前,迄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这门艺术处处呈现出嘉绒藏族文化特质的审美功能在嘉绒藏语中,锅庄叫做“达尔嘎”,意为“跳舞”之意锅庄又有大锅庄和小锅庄之分“马尔”大锅庄是将嘉绒地区的民间舞蹈,根据固定的内容按一定程序进行编排表演舞蹈步伐有固定的形式和鲜明的特点,其舞步缓慢,舞姿端庄稳健,情绪含蓄虔诚,具有浓郁的藏族礼仪舞蹈的风格。
大锅庄主要用于重大的活动仪式,有庆贺婚礼、欢庆节日等大锅庄的表演都有入场式、开坛仪式、锅庄表演三个部分;小锅庄的形式则带有随意性,它是嘉绒先民们用以抒发思想感情,消除疲劳和空寂的歌舞形式小锅庄不拘时间、地点的限制,属于民间自发性的娱乐活动,最能充分体现“马尔”人民的真实感情。
歌词多以劳动、生活、爱情及自然风光、 *** 、花鸟虫鱼等题材为主只要有二人以上,便可相向而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