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你猜一猜喜欢(猜你喜欢什么意思),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你猜一猜喜欢(猜你喜欢什么意思)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你猜一猜喜欢(猜你喜欢什么意思)

在电视剧《人世间》中,周父周母携手离世的场景曾感动无数观众。伴随画面回溯周家过去温馨的点点滴滴,雷佳演唱的主题曲《人世间》如喃喃自语般诉说,击打在每个人心上。同样是年初播出的电视剧《相逢时节》,周深演唱了片尾曲《在意》。在极具叙述感的舒缓旋律中,周深运用了相较过往更为磁性的音区,将剧中人到中年对青春的回望,爱而不得的遗憾,通过旋律如叹如诉地演绎出来。

剧集歌曲是如何创作、制作出来的?新京报记者采访青春繁花音乐创始人刘靖,韶愔音乐总经理王锋,音乐唱作人陆虎、金玟岐等业内人士,揭秘剧集歌曲如何反复打磨出来的。

雷佳演唱《人世间》同名主题曲截图。

1 前期

音乐公司在剧本阶段就介入,探讨创作方向

如果说,流行音乐是自由表达,剧集音乐则是“命题作文”。音乐人在创作中不仅要考虑音乐性与市场推广,同时还要使音乐与剧集想要表达的内容高度契合,让音乐更好地衬托表演、烘托故事、不喧宾夺主。

因此,通常音乐公司会在剧本阶段就介入创作,研读故事大纲、人物小传、分集剧本,大致了解整部剧在讲什么内容,主人公是什么人设、情感线。然后再从音乐角度,和制片人、导演等主创共同探讨剧集音乐的整体创作方向,需要几首歌曲,以及每首歌都具备怎样的功能与表达等。

以近期热播的电视剧《心居》为例。片头曲《心居》有别于传统音乐风格,旋律间具有光怪陆离的戏剧感。在王锋的理解中,《心居》展现了以一对姑嫂为代表的上海市民们努力生活的故事,整部剧充满强烈的戏剧冲突和情绪表达。略显“奇怪”的曲风却更好概括了这部剧的风格。而片尾曲《还没》则笔锋一转,以金玟岐温柔细腻的嗓音,将一副兼备内涵与叙事性的生活画面娓娓道来。王锋说,《心居》是现实主义剧集,舒缓的片尾曲伴随剧中生活化的场景闪过,更容易代入观众情绪。

插曲则功能不同,其大多安排在剧情开心或诙谐时,男女主角分手虐心时,主要人物下线等重要时刻,更多是在塑造人物、烘托场景、推进感情线的中途,同步帮助调动观众情绪。这更考验创作者对剧本的理解。

韶愔音乐为《心居》打造了三首插曲。其中段奥娟演唱的《我不想如往常一样》曾出现在结尾顾家聚会的温暖场面中。经历了人生兜兜转转,一家人终于聚在一起说笑,找到属于自己的心灵居所。“这首歌很有力量,很正能量。《心居》虽然穿插了各种意外和不如意,但生活还是要往前走。我们其实就是在用音乐传递剧的表达。”

《心居》插曲《我不想如往常一样》截图。

2 沟通

音乐人和片方都在“猜你喜欢”

“为剧服务”看似无需天马行空,更为简单,但实际上,音乐人需要适应,并付出更为高昂的沟通成本。

陆虎刚开始剧集歌曲创作时,他常在看完剧本和故事梗概后,还是以歌手的自我表达“固执”地写一些自认为“正确”的歌曲,最终却被一次次否认。有时,陆虎特兴奋地想了很多厉害的点子,结果第二天和制片人一起看完片子,发现自己的想法都是错的。

“就像大家一起做菜,厨师可能是制片人、导演、编剧,我就是一把盐。他们才知道我的盐需要放多放少,但我非得多放。”在陆虎看来,这并不存在谁对谁错,只是剧集歌曲是多方配合的成果,不只在完成音乐人的想法,同时也要帮助剧集以及所有主创人员完成某种情绪。

但在剧集歌曲产业尚未成熟的时候,这样“多方沟通”的工作方式也曾让陆虎陷入煎熬。“写歌其实不难,难的是沟通。”他形容,有段时期大家都在互相“猜你喜欢”。很多制片人不太懂戏,也不懂音乐,给出的修改意见总是虚无缥缈,“他们就说,要大海的感觉的,但歌里又不能写出‘海’字。我听过最多的是,‘我不知道我要什么歌,反正你这首歌不是我要的’。”

近些年,大多数剧方会提前给出非常准确、具象的方向与要求,同时给予音乐人较大的创作空间。像过去可能会有人会告诉陆虎,就想要另一首《孤勇者》;但如今对方可能会明确表示,想要《孤勇者》的表达或情感传递,比如唱歌时的激昂,前面的低沉、副歌的高亢等。陆虎曾为《延禧攻略》《鬓边不是海棠红》等诸多不同时代背景的剧创作过歌曲。专业制片人会提出很多细致严谨的要求,像“不能出现这个时代没有的乐器”等。

“这些年我最大的进步就是沟通,怎么在完成大家想法的同时,还能让大家一听就是陆虎写的。大家也越来越‘理解’音乐,理解表达,尊重彼此。这样的剧集歌曲创作一般都非常快乐。”

陆虎为多部剧集创作过歌曲。

3 歌手选择

不要太个性的声音,大众知名度很重要

歌手,同样决定着剧集歌曲的表达效果。

据观察,电影配乐或宣传曲常会邀请声音个性或曲风各异的歌手演唱,加持影片的风格化。例如彩虹合唱团曾为《囧妈》演唱推广曲,说唱歌手GAI为《哪吒之魔童降世》演唱主题曲等。但电视剧对歌手的选择范围往往相对较“窄”,也更为大众、重复率高。

在刘靖看来,电视剧受众更为广泛,且大部分插曲都会贴在情感留白、戏剧矛盾推进的地方。考虑观众接受程度与传唱度,其剧集音乐大多则以抒情、流行为主。这便排除了一些声音独特的演唱者。“我们以前也遇到过歌手本身声音特质有个性,但贴到剧中就会容易出戏。”

专业度、大众知名度,同样是重要的考量因素。王锋表示,通常他们会将歌手分为几个“阶梯”:第一阶梯,兼顾专业性和大众知名度的,例如周深、张靓颖、张碧晨、毛不易等。这些歌手在市场推广效果上也有不少成功先例,很多片方都会将他们作为首选。第二阶梯,从质感角度来筛选,有一些知名度并不高的优秀歌手,例如叶炫清、萨吉、张磊等,声线、风格与剧集主题适配度也非常好。

还有一种是直接邀请主演来演唱。例如杨紫、肖战为《余生,请多指教》演唱了同名主题曲,同时两人又分别演唱了人物主题曲;任嘉伦也为《周生如故》演唱了人物主题曲《如一》。王锋表示,这还是从宣发角度来考虑——既是主演,又唱了主题曲,推广角度是非常加分的。“像《如一》选任嘉伦是因为他本身就带有歌手属性,自己也发专辑。正好他的角色需要一个人物主题曲,由他来诠释最为恰当。”

但适配度其实是更重要的。“我们不可否认,现在很多项目第一印象就是应该找周深或者哪些歌手来唱,确实他们唱了非常多好听的歌,专业度也非常不错。但也不是所有的作品都适合他们,还是要看具体项目来定。”王锋坦言。

肖战、杨紫主演《余生,请多指教》。

4 演唱

歌手也需要“演技”和“代入感”

歌手也需要全方位为剧“服务”。

在陆虎看来,歌手在演唱时要把自己当作剧中人,要懂剧情,懂剧本。“包括我监制的每一首剧集歌曲,我都要求歌手在咬字和演绎上,角色感一定要强。这首歌在剧里呈现了怎样的状态,你怎么能通过咬字提升或减小声音表达的年龄感。”

金玟岐在演唱剧集歌曲前,通常会仔细阅读剧集资料、剧情梗概;在录音过程中也会和主创聊这部剧、这首歌想要表达什么。“比如他们会说你这个歌其实是从女主的某一个阶段去出发的。我唱的时候还是要有代入感,毕竟剧集歌曲还是有功能性的。”

在金玟岐看来,演唱是歌曲再创作的重要过程;剧集歌曲与唱片歌曲在演唱方式上,还是有很大区别。如果是自己的歌,她会百分百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唱、去包装,但剧集音乐需要从宏观角度考虑整个剧。因此金玟岐通常会在演唱时适当调低自己的声音辨识度,比如习惯性的咬字方式。“因为我的歌是在剧情需要铺陈的时候放进去,是不突兀的。很多时候其实还起到了一个背景音乐,烘托气氛的功能。所以歌手的咬字设计是不能盖过演员表演的,我会把握一个分寸。”

但金玟岐也遇到过,制片人第一次合作,但歌曲质量、剧集品质、音乐团队都非常好的项目。等她录完了,制片人觉得剧的基调很甜,但她的声音听起来很悲伤。金玟岐完全理解“为剧服务”的考量,“我说我要不重新录一下试试,但是也和剧方沟通我的音色就是如此,他们可能也要分辨下是不是需要换成声音相对比较细、比较高频的。”

歌手金玟岐。

5 歌曲贴片

分属后期工种,与画面不适配还要重写

虽然剧集歌曲的大量工作都与拍摄同步,但其在产业中大多却与特效、剪辑、配音、动效等同属后期声音类工种。

例如,《心居》拍摄期间,王锋总会带着团队到现场观看画面,对前期方向进行调整。“剧集歌曲跟画面息息相关。有时候我们开机前是一个想法,开机后画面出来了,想法就要调整;剪辑的时候,又或许发现那样会更好。”王锋表示,《心居》的五首歌曲创作了三、四个月,但这个周期是灵活的。片方更强调歌曲功能与片子表达的适配。

刘靖表示,后期对音乐方向的再统筹,才是真正创作的“开始”——拉出所有需要贴音乐的戏份,和主创共同分析在什么地方贴歌;掌握音乐和画面的适配度,例如旋律应当高亢还是舒缓,适合什么音乐节奏,然后再重新调整词、曲细节。

但这也导致,创作者偶尔会遇到已经创作好的歌曲,后期却被毙掉。

此前刘靖曾为某部古装剧主人公创作了一首比较具有传播效果的歌曲,但制片方认为和画面气质并不贴合。“音乐没有统一标准,说到底还是个人喜不喜欢,觉得上不上口,但和画面的匹配度是最客观的衡量标准。”刘靖遭遇“质疑”时便会向片方提出,先把这首歌贴到成片中,试一下,再考虑怎么修改。

而最终歌曲贴在剧中哪些地方,贴多长时间,贴伴奏还是副歌,这个步骤在业内叫“贴片”,由音乐编辑来操作。音乐编辑和后期剪辑功能相似,拿到一集约40分钟的定剪之后,从头开始捋画面。情感线、戏剧冲突、人物下线等节点一般都会贴人声歌曲,但还是要根据不同导演的意图。“这一场戏的情绪转换了,歌曲也要应情绪转换而转换,最后由后期公司再进行混录。”刘靖表示。

新京报记者 张赫

编辑 佟娜

校对 吴兴发

更多你猜一猜喜欢(猜你喜欢什么意思)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