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苏州相城区阳澄湖畔,水网密布,河港交织,古时,因为这里溪川纵横,荻芦飘摇,故称荻溪、荻川。
荻溪盛产稻谷的历史相当悠久,早在唐代,就是江南苏州府水稻高产区。又因为境内气候宜人、土地肥沃、河道便利,历来是粮油和鱼蟹的优质高产区,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
域内的老街,自南宋太尉王皋来此安家后逐渐形成,至明清时期,发展成为一座繁华集镇。又因镇上有一座清光绪十九年(1893)重建的太平桥,所以有了"太平镇"之名。
在太平老街上,除了太平禅寺门前那棵千年古银杏之外,最受瞩目的应该就是那一排醒目的荻溪粮仓旧址了。
荻溪仓,位于太平老街北浜北岸西部,南傍济民塘,始建于明代,占地约2800平方米,为当时朝廷用来储备官粮的社仓。因太平镇南有荻溪水道贯通全境,故得名荻溪仓。
荻溪仓原有仓房30余间,现遗存沿河库房10间,建筑面积340平米,经过历代修缮,旧址保存较为完好。清代时,社仓移到姑苏娄门内,仍名荻溪仓。
民国18年(1929)4月,吴县东山人沈一林,投资3000元在此开办了太平首家民企裕元碾米厂,占地三亩左右,前后两进,五间门面十一间房。
据《相城小志》记载,裕元米厂第一进为石砌驳岸房,东为帐房,中二间为司称房,西二间为仓房,第二进为高大而进深的碾米机房。
裕元米厂安装的全套碾米机器设备,包括一台十二匹马力的动力机,均为德国进口。米厂产出的荻溪大米主要运销苏、沪、常一带,当年营业额曾一度高达1600元。
很多老苏州们,至今仍对荻溪大米念念不忘。据他们回忆,荻溪大米烧出来的米饭又香又糯,吃完口气留香。或许,家乡的味道就是有如此大的魔力,一旦尝过,就终生难忘!
民国27年(1938年),沈一林到苏州娄门,着手开办裕新碾米厂和面粉厂,因此将裕元碾米厂卖给朱菊祥,改名为协盛碾米厂。
解放后,协盛碾米厂停办,改建成为太平粮管所的太平米厂,当时新建水泥晒场1个,码头1个,粮仓17间,砖圆仓7座,可储存粮食165万公斤。
半个世纪的光阴匆匆而过,荻溪仓旧址,因为地处老镇偏僻一角,幸运地避开了上世纪的十年动乱,以及城市化进程中的各种"旧貌换新颜",而得以较为完好的保存下来。
岁月斑驳中,曾经的10来间厂房,6个穹顶式储粮仓,带着厚重的历史年代感,矗立在蓝天白云之下、芦荻河荡之畔,令人啧啧称奇,成为新晋的热门网红旅游打卡点。
我想,一方面是因为,6座粉墙黛瓦的砖圆粮仓,以别具一格的外观风貌临河而立,成为江南建筑一绝,并与周边的小桥流水人家融为一体,散发出浓郁的江南风韵。
另一方面,如果是第一次看见,那6座有着高大穹顶、外形酷似蒙古包的砖圆仓,很有可能会恍然间觉得自己不是身在江南,而是正面对着大漠深处、彪悍将士的营房。
但无论你看到这一排砖圆仓时,脑海中浮现的是婉约的江南风情,还是奔放的大漠风采?它们都已经见证过和承载着过往的历史,同时也正在孕育和开启崭新的时代篇章。
不信你看,得益于太平镇近些年致力于文创产业的发展,这些早已停用的粮仓老建筑,如今穿越了旧时光,众多文创小微企业入驻,一大批创业者在此追逐梦想。
历史与未来,就这般如此和谐地在老街牵起手来,让人之赞叹!而荻溪仓,依旧巍巍然矗立于太平古镇的河岸,既撩拨着人们的怀旧情怀,也让老街重新焕发出新的活力与风采!
@风月书旅,旅行自媒体,文化旅行者,今日头条签约撰稿人,经典旅行地推荐者!读书万卷,旅行万里,@风月书旅,等你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