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归来电影原声(归来影评的音乐分析),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归来电影原声(归来影评的音乐分析)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归来电影原声(归来影评的音乐分析)

非常喜欢陈其钢老师对这首渔光曲的改写,这首歌三个歌手嗓音不同,处理也完全不同。各有侧重,mv选段也各不相同。我觉得这几个侧面恰如盲人摸象,没有哪个能描述这个电影想讲的的全部,三个一起看一定是最佳的。

王人美版&白光版(渔光曲原曲):

原曲的歌词基本内容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客观描述捕鱼是渔民的营生,描述捕鱼的细节,捕鱼的天气,鱼儿的样子之类的。第二部分讲出世道艰辛,捕鱼辛苦,收入微薄,勉强度日。

王人美版为4拍,节奏相较缓慢,而结尾节奏也有轻微的更慢的趋势。音色主要特点是饱满、稳定。白光版改为3拍歌曲,因此一上来节奏明显非常轻快,并且画面是那种黑白电影时代有点快进式的节奏,仿佛是首欢快的劳动歌曲。直到后半部分歌词出来节奏才相对放缓,唱腔变得平稳。由于歌词让我想到一首白居易唐诗《卖炭翁》,都是描述小人物辛劳和悲惨生活的叙事文。所以按理讲王人美版是更贴合歌词的。但我更喜欢白光版的对比处理带来的欲抑先扬。由于时代久远,录音设备收声设备都老旧,录音效果夹杂着雪花式的杂音,也常常有一种唱片机丢转的错句。配乐除了钢琴还有铜管乐,算是那个年代常见配置,同样听感也明显有那个时代的特色。明显脱离现实感的音效,可能是听感来讲和改变后的《跟着你到天边》最明显的不同。

常石磊版:

常石磊的编曲中除了钢琴还加入了不同音色的打击乐及键盘效果音,但主题还是钢琴。常石磊编曲能力超强,但这首歌就是一首典型的有能力而不过分表现的编曲,钢琴依然是最主要的背景音,其他配器都只是点缀和微调。mv长度为3分27秒,三部中最短的一部。原因是mv采用完全电影片段完全无声,配上常石磊嗓音的版本,而其他两部在歌曲的不同段都插入了电影原画片段。所以与另两部相比,这部如同一个抽身远离这段历史、这段故事很久的回忆版,让彩色的画质带来了类似黑白无声电影的效果。

韩磊版:

韩磊的版本可能是三个版本推广曲中的主推版,毕竟声音带着苍劲也很易描绘时代背景下社会变迁和历史遗留问题的悲伤。

韩磊版本最大的区别在编曲,使整首歌的变化幅度很大。主歌初始D,后面三次主歌竟连升三次key,分别升至F, A和Bb。因此第一便主歌只是引子,后面的每次升调都将情绪推至更 *** 。最后一次主歌更是辅以合唱团将气势推到最 *** 。编曲的器乐部分除了钢琴,有大量的弦乐,非常适合这种排比式的递进。

第一次主歌闪入很多还算美好的片段,女儿身着鲜艳红衣练舞,这是在后面被磨灭的再也无法提起的曾经的美好。第一次主歌结束插入陆焉识轻松语气的“婉瑜,我回来了”,与后面吴青峰版形成巨大对比。此时,第一次闪过一列火车从远方开来的画面,暗示着情节进入正篇。此后随着音乐逐渐激昂,开始加入各种剧情 *** 的主要冲突,两人在桥头被阻断的私奔,女儿因被洗脑不认父亲,陆焉识回到家却发现婉瑜的病情并遭到言辞驱赶等等。这些片段穿插在一起形成了最强烈的情感爆发。最终,又一次闪过一列火车从远方开来的画面,故事进入末尾,陆焉识从门外看着婉瑜,欲言又止,只是漏出一个宽慰的笑容。这个mv是典型的将整部电影浓缩成的,因此情节推进极快,情感波动强烈。这非常适合描述时代巨大变迁,社会氛围的巨变。在国家这个巨大机器面前,任何个人都无法阻止其前进,只是一个极其渺小的存在。每个人或多或少参与进斗争,或多或少受影响和伤害,但瞬间淹没在巨大的历史洪流中无人再提。所以韩磊版是从社会角度看待这个故事的。

青峰版:

青峰版是聚焦在小人物身上的版本。

青峰版的mv总时长4:07,因为不是电影的缩影,因此长度较韩磊版短一点。青峰版的mv最大特点是聚焦陆焉识这个人的内心。全mv中有太多镜头,却仅有最后一个镜头才出现已老去患病的婉瑜。除此之外,mv中出现的是陆焉识在遭遇各种事,做各种决定时的样子捕捉。比如和陆焉识和女儿相见的情节,韩磊版中选取了女儿愤怒,决绝的回应,而青峰版中,只有雨夜陆焉识披着雨衣在昏暗中告诉女儿,自己这次回来只想见见母女俩,画面瞬间就切走了。这些记忆片段全部是陆焉识视角的,这其中包含了被冤屈远离家人的无尽思念,私自 *** 时的担惊受怕和见到家人的一丝喜悦,归来后发现物是人非的迷茫,发现自己被从家人回忆中抹去的原因----照片全部被剪去的悲愤,面对破坏者女儿的愧疚却无处发泄怒火和申诉所受的伤害的矛盾,面对现实的无奈等。结尾婉瑜推门而入,陆焉识讲出“婉瑜,我回来了”。与之前不同的是,韩磊版中的我回来了是故事的引子,引出这些年的物是人非,引出悲剧,最终却也给出了接受后挤出的笑容。因为站在历史的角度,时间的车轮从未因任何人的感受而被阻拦,所以更像一个记叙文。而青峰版中,直至最后才出现这个场景,陆焉识怀着激动忐忑的心情迎接婉瑜时,mv戛然而止,而故事的进行、我们的感受并没断。如剧情中一样,这句话问出后才是揭开狂风暴雨的开始。前面陆焉识历尽千辛万苦才等来了从新团聚的机会,却没想到依然有巨大的悲痛等待着自己。这个视角完全是私人的视角。与现实时间从未停止不同,个人心里的感受却会停驻在感受最强烈的时候,一个人主观感受中的时间轴却是错乱的,不均匀分配的,容易被卡住的。

相比之下,青峰版的编曲是相较之下最贴近流行音乐的。除了钢琴外,还加入了木吉他、电吉他(柔声)等,这也和苏打绿自己的编曲风格相近一些。三个版本侧重各不相同,我曾经想为什么描述私人感受的版本选择找青峰诠释呢?因为其实常石磊也能唱出温暖轻柔的音色,韩磊的低沉苍凉也能近似一个历尽沧桑的男性的声音。随着后来我从一个苏打绿路人粉一步步变成苏打绿铁粉,听了越来越多青峰主唱的歌,我发现随着他一步步将低音区的本嗓回归,胸腔共鸣越来越多,他在小情歌阶段的柔弱似女嗓变的更像是一个温柔的内心独白音色,这带来一种不分性别的私密感、亲近感,而这恰恰是描述个人感受时非常合适的音色。或许相关决策人员就是在他过往作品中听到了这种独特的感觉才选择了和他合作。(毕竟作为一部纯粹的内地电影,又是讲述大陆历史苦痛,很难想到为什么找一个台湾音乐人来唱这歌版本)

这首歌真的很棒,缓慢的四拍非常好的带出了片中的悲凉感。三人演绎的版本从音色、编曲、情节上讲更像是对这段历史的三个不同时期的解读。先听韩磊版,感受到这社会巨大变迁的来和去。再是青峰版,细细感受这巨大社会下一个人和这个家庭的荒谬、愤慨、悲痛和无力。当时光过啊过,再如何悲伤的内心感受,终究还是渐渐还给了历史。心里留下的记忆渐渐变的无声,变的片段化,变的如一部自己不曾经历过的老电影默默的放,这就是常石磊的版本。其实这三个阶段在人们看待社会和个人的过程中非常普遍,其中第二部分常常是最易使人感到共鸣和悲凄的部分。与青峰版跟着你到天边情感和角度类似的也有一些佳作,比如谢安琪《喜帖街》,虽然角度不全相同,但私密感和大时代变迁下个人感受的部分很有共通处,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听听。

看到其它答案基本都是讲从贴合电影主题角度否定吴青峰版,甚至无视常石磊版。。。这或许就是固化思维的弊病吧,无法体会版本间不同的美好。。。

注:所有截图来自 *** 三个mv,其中常石磊版本人没出镜未能截到,侵告删

更多归来电影原声(归来影评的音乐分析)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