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上篇讲到,大乐必易;有诗为证:
黄霑豪侠气,心意瞩筝笛。
大俗即大雅,大乐从来易。
时间过去了30年,当年万众瞩目的《笑傲江湖》剧情很原著有多少差异,乃至哪些画面情节最为动人,可能我们都想不起来了。但是,那“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的歌声,却随时可能出现在耳边,萦绕不散,带给我们无边的豪气和坦荡,暂时忘记俗世的名利纷争。
这就是听觉的神奇,音乐的魅力。
一部经典的影视作品,随着时间的迁移,剧情、情节、镜头画面……都会慢慢模糊乃至忘记,而其中经典的插曲、主题曲等植入音乐,最后却如同陈年老酒,日久弥香,永远在心头耳边回荡,提醒我们,曾经有一部电影,他的名字是这样的。
几乎每一部被缅怀的电影、电视剧,都会如此,《泰坦尼克号》里的《我心永恒》、《人鬼情未了》里的《锁不住的旋律》、《英雄儿女》里的《英雄赞歌》《一条大河》、《红楼梦》里的《枉凝眉》、《西游记》里的《女儿情》、《三国演义》里的《这一拜》、《水浒传》里的《好汉歌》……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My Heart Will Go On 音乐: Céline Dion - Titanic (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
即便经典如四大名著,谁还记得起多少其中的剧情呢?反而是这些音乐,当时流行,当下经典,萦绕耳畔,铭记心间,几乎终身不忘。大导演必定重视影视作品的音乐创作,因为他们深知,时间流逝,最终或许只有这些音乐,能让人永远记住他的作品,而成为经典。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云宫迅音 音乐: 中央芭蕾舞团管弦乐队 - 西游记 电视剧配乐原声
最终的原因,还在于听觉的特点,有助于强化记忆,这个特点叫做“复演”,简单说吧,就是自动回放,一想歌名,整首歌就在耳边自动过一遍,就像又听了一次,搞得人都忍不住跟着唱起来。
一本实用听觉训练的书籍
这也是老师经常要我们大声朗读课文,强化记忆的缘由;这也导致了很多小朋友,不识字前,就能唱很多儿歌,有些字我们时常会忘记写法,但是却很难忘记读音。听觉的复演,导致了最后影视片的剧情被遗忘了,主角的相貌模糊了,但是主题曲却刻骨铭心。
最近,我觉得冯导小刚进步了,作为他的脑残粉,我几乎追他的每一部电影;终于最近的《芳华》主题曲,我总算记住了。相比另一位大导演张艺谋他是幸运的,因为张导其实在影视音乐上更加下功夫,无奈总是留不下一曲广为传播的经典,有的时候电影火,却没平易近人的歌曲,比如《英雄》;有时好不容易有首经典插曲啥的,却偏偏是部渣渣片,比如前些年《三枪拍案惊奇》里的《他大舅,他二舅》、比如两年前那部《长城》,片尾曲《缘分一道桥》多好啊,可惜估计片太烂,大家都没挨到散场,结果过两年,才开始被大家发现。结果,这么多年,片、曲能合一的,只有一部《山楂树之恋》,感觉不如冯导幸运啊。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芳华 音乐: 王爱 - 因你而开
当然,最幸运的其实是成龙大哥,不用想了,我们现在去回想《英雄》和《神话》,你记得哪一个?我想多数人的答案是《神话》,听觉在进行复演,固化歌曲记忆时,其实大脑也在通过联想,帮助我们在回想起剧情和画面相关的信息。所以,我说,成龙大哥还是更懂音乐一些。人生几十年,要成为经典,还是必须懂点音乐啊。
《美丽的神话》成龙、金喜善 音频: 进度条 00:00 04:50 后退15秒 倍速 快进15秒
很多时候,我都觉得好的导演,一定要把影视剧的插曲当做影视的灵魂去打造,才能成功。就像徐克六退黄霑的稿子一样,你不坚持,就等于放弃了经典。当然,由于这一部大火的电影中,古筝只是配音出场,所以这部电影,并没有对古筝起到实质的传播作用;真正帮助到古筝大面积传播,并且成为无意中的传播经典案例的影视作品,是在9年后才到来的。
《还珠格格2》38集里的那半集古筝弹唱
1998年-1999年,中国电视史上的神话,正在上演;《还珠格格》1998年上映,续集1999年上映;取得了中国收视率第一、亚洲收视率第一、重播率第一,20年来,几乎只要湖南台在暑假一播还珠格格,就会在此档期,登上收视榜首。所以,这是一个20年不败的神话,一部成为经典的偶像剧。
其实,我并没有认真看过《还珠格格》,所以,进入古筝行业后,听到很多年轻古筝老师跟我讲,是看了《还珠格格》才认识古筝,喜欢古筝,开始古筝的。
开始没在意,一直到那年春晚,“紫薇”弹着古筝上镜,很多老师发圈感言;我才意识到,这是个很有趣的“现象级”文化传播事件。
《还珠格格》这部戏,在中国乃至世界电视史上是现象级的作品;98年中国刚刚实现电视机的普及,一大堆的电视剧开始涌现,大陆的、台湾的、香港的、甚至还有美国和新加坡的;在电视繁荣大发展的时候,他如同惊雷出现,收视率达到65%,影响了全国人民。
在这样一部现象级,日活过5亿,人均活跃时长高达1.5小时的作品里,居然花了半集的宝贵时间,让女主在弹古筝,唱情歌,唤醒男主。这是古筝文化传播里,绕不开的一件事。其影响和意义,对古筝的推广而言,是具有强大的历史意义的。
关闭观看更多更多正在加载正在加载退出全屏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视频详情(还珠格格2 38集 尔康救紫薇负伤,盲紫薇弹筝唤情郎 插曲:梦里)
我昨天搜出这个视频,坚持看了三遍;中间不少细节,非常用心:
1、 后岳山是直山,典型的老山东筝形制;对照着紫薇生长在山东,他妈是“大明湖畔的夏雨荷么”;
2、 手指动法基本是对的,没有乱动的;这是一种对传统的尊重;
3、 林心如的弹唱很投入,极有渲染力;
4、 为了不干扰演唱,古筝演奏用的是肉指,不会像带甲后中音过响,干扰人声;
5、 这里是剧情悲剧最低谷翻转上升的转折点,极度吸引观众。
《还珠格格》是一部经典的‘麻雀变凤凰’类型的经典电视剧,三位女主的人设‘玛丽苏’紫薇、‘全能苏+天然雷’小燕子、‘平凡苏’金锁;后面还混入一个‘圣女苏’尔晴;这几位女主真的是全方位无死角覆盖了所有少女童女的白日梦方向。
凡是只要看了戏,必有一款适合你代入自己。只要代入了,越走越是你所想,这就是琼瑶大神的功力;最终收获了全国女性、全亚洲女性。
在这样的戏,发展到最黑暗时期,年轻人为了反抗获得爱情自由而 *** ,反而遭遇追杀,‘表情帝’尔康君为了救‘玛丽苏’女一号紫薇公主殿下,身负重伤。全局到了最苦情的一刻,这时在‘游侠哥’萧剑提一下,来一曲。
于是出身山东的紫薇姑娘,搬出一把山东筝,一段柔肠千转、用情至深、才华横溢的弹唱,走入大家心间。感谢琼瑶阿姨,感谢李正帆大大,这个时候全场的焦点,落到了桌上那把古筝那里,这一刻他是第一配角,是通情、疗伤、救人、结心的神器;疗效不错,‘表情帝’尔康醒了,一个生动的表情,一句神来的赞美‘紫薇,你的眼睛好漂亮啊’;这一刻,古筝的神器身份,坐实了,不但能叫醒昏迷,还可以催泪,治疗眼疾。
在‘玛丽苏’紫薇,完美的人设下, 这样情节转折的关键时刻,古筝被很好的加持了神器光环,这就是《还珠格格》带给当时的亿万少女对古筝的初识。
再看一下这首带古筝上天的治愈系的悲伤爱情表白神曲吧。
作曲:李正帆,不需要多说了。反正就是很多人会说,我是听他的歌找到对象的,最经典的《最浪漫的事》,以前我们推荐过古筝入门版曲谱。
作词:琼瑶,这更不用说了。很多人会说,就是她,让那个女孩子喜欢上了我。确实啊,没有还珠格格这样的爱情正能量青春偶像剧,中国的结婚率估计在80后就崩盘了。
这首曲子,居然是五声的,但是变角宫,这是一个传统五声里不怎么看到的宫式类型;这个就没什么把握了;主音是3,结束在6, 角调式,具备小调色彩,会让人觉得清越飞舞、心向往之。
当影视剧的关键情节、人物设定、音乐本身,三者合一的时候,是传播的感性力量最强大的时刻。感谢琼瑶阿姨,把这个机会留给了古筝。
《还珠格格》引发的创造力----自己动手做古筝
在我没见到天津六和敬古筝学校的赵老师和郭老师之前,我根本不知道这种现象级电视剧里的关键剧情植入了古筝之后,对古筝的帮助有多大。
郭津宇,女,天津人,父母是传统知识分子,生于1992年,生肖属猴;还珠格格2播出时7岁;小学二年级。
(郭津宇 六岁 天津六和敬古筝创始人)
赵老师跟我说,《还珠格格》播完之后,她们班的女孩子,也不知道谁开始的,都开始自己用皮筋,绷在盒子上自己做古筝。有的绷在文具盒上,有的用药盒,有的是注射针剂的盒子。
于是,我按照她们说的方法,跟女儿也动手自制了一个,果然能弹响。
试弹了一下,发了个视频给郭老师,她说,码子用硬橡皮,声音更好听;铁文具盒声音清楚,但是发尖;那种硬塑料的文具盒的声音会更饱满有颗粒感。当7岁的孩子们,在古筝的感召下,自己动手制作手工古筝,并且就手头的材料,开始分辨尝试哪种声音更好听的时候,就已经走进了音乐。距离她走上专业的道路,就已经很近了。
1999年,春节的时候,赵老师发现了郭老师自制的纸盒筝,并给她到处去寻找老师,开启了郭津宇的古筝之路。
2004年,郭津宇考入天津艺校专业学习古筝,走上自己的古筝专业道路。
2007年,郭津宇考入中国戏曲学院附中,继续深造
毕业后,创办了六和敬古筝学校,积极为天津滨海新区的传统文化传承和传播,竭尽所能。
关闭观看更多更多正在加载正在加载退出全屏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视频详情音乐从诞生的那一天开始,就带着神秘,因为看不见,没有样子。伴宗教而生,随情绪而走,万年以来,大众依然认为其神秘难懂,讳莫如深;从而很多人选择敬而远之的态度。要让大众相信,音乐,所有人都可以的;唯有依靠打动她、让她自己产生兴趣。
一部现象级热剧,一个深入人心的场景,恰好就把这枚兴趣的种子,种到了很多未成年,有完美主义倾向的小姑娘的心中,99年,中国出现了多少个郭津宇呢?
她们从此不觉得古筝遥远而神秘,瞬间着迷而喜欢,心中产生出“古筝,我也可以”的坚定想法。
《还珠格格》38集 紫薇弹筝,值得作为古筝文化史的一类事件重点研究
我曾经在刚开始古筝创业的时候,受邀在北京参加一个内部音乐论坛,当时挨着北京姜杰钢琴城的老总姜天,姜总开口问了我一个问题,“古筝是大众文化,还是精英文化呢?”我愣了一分钟,差点被憋出一口老血,回了一句“钢琴只是精英文化?”。
现在想想,其实这样的切道,挺针锋相对的;不合适。
后来几年里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这里有一个文化史范畴的分类,官方宣扬的文化,是主流文化;知识分子和成功人士,喜爱并传播的是精英文化;百姓群众,喜欢并传播的是大众文化。差不多按我们传统的说法,精英文化相当于‘雅’,大众文化相当于‘俗’。
其实,这种分类不绝对,比如说《诗经》的《风》原本都是百姓民歌,后来却成了后世雅文化的典范;所以,我们常常说,古时俗文化,流行之后消退,被文人存留并喜爱,然后就转为雅。我常常跟很多朋友讲,不要看不起流行乐,今天的流行,很可能就是未来的古典。
现在我们回到古筝上,从宫廷大雅,到民间;然后,又去到院校;经历了一个从雅到俗,又从俗到雅的变化过程。如果我们今天去看古筝,这个我不能断言,因为文化特质对人的影响和归属,有滞后性;这个是传播和接受的延迟带来的。但是回到1999年,《还珠格格》播出的那个时间,我们现在什么都能看清楚了。
这是一次,把“精英文化”(古筝)完美融合进“大众文化”(热播电视剧)里,成功快速传播,并取得很大效果的文化传播案例。
当然,说到底,那个时代古筝还是‘雅’的,是属于‘精英文化’范畴的。当时,在《还珠格格》的热播带动下,少女们纷纷中意古筝;这是大众文化传播的力量。
但是如果,1999年,全国弹筝的人数,还停留在1983年的几百人的水平,估计还是接不住,蜂拥而至的学习需要。
幸好,从1983年开始,16年里,刚挺过文革的老一辈筝人,没有任何顾虑,又培养出了一批可以传承传播的人才种子;当年,他们用哄的,用骗的,用诱惑的,用免费,乃至包食宿,用逼迫,用威吓,用尽各种方法,在城市、在乡野;在院校、也在小学乃至幼儿园;不计一切的教授传承、培养人才,几乎用尽全力,乃至生命;最终,在这次传播带来流量爆发的时候,妥妥的接住了。
我们今天再去看二十年前的那一辈筝家,应该心怀敬意;虽然他们并不懂传播,也不懂流量,但是就是朴素的拼命传下去的念头,坚持耕耘,为古筝在99年大爆发机会到来的时候,从容实现转化。
第一届扬州筝会合影
他们人数很多,无法一一列举了。其中,最为感怀的是,在1997年底,大发展即将到来之前,古筝的发展陷入黎明前的黑暗时;为了人才培育,教学不辍, 倒在讲台上,再未能起来的邱大成先生。再有两年,他所坚信的古筝大发展的时代就来临了。
个人资料
邱大成先生
邱大成(1945.1.29-1997.12.7),四川宜宾人 。
中国第一个古筝硕士 ,中国古筝演奏家、音乐教育家。生前为中国音乐学院音乐教授、器乐系副主任。
1984年和曹正先生在北京第六幼儿园创办了儿童古筝幼儿班。
1985年和王世磺先生在中国少年儿童活动中心创办了儿童古筝教学班。此后,在少儿中心一直坚持业余古筝教学至今,培养出百多名学生,在历届(1987年一1993年)北京市少年儿童器乐比赛中获得集体和个人独奏一、二、三等奖,他们中有的成为中、小学校的音乐骨干,有的学生考入中国音乐学院与中央音乐学院的附小或附中。
邱大成先生在中国音乐学院的长期工作教学中,兢兢业业,严格把握教学质量,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古筝演奏人才。
邱先生个人在艺术上的造诣很高,教学之余,还创作、改编了不少古筝乐曲。其中,《赶场》、《绣荷包》、《闹春》、《孔雀东南飞》、琵琶、古筝二重奏《春江花月夜》等乐曲,深受听众和演奏家的喜爱。邱大成的演奏风格沉稳、深邃、明快、流畅。出版有个人专集《建昌月》(CD)。与徐氏合作出版有古筝音像曲集《蜀籁》(DVD)一套。他生前还经常活跃在德国、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地区和国家的舞台上,为宏扬中国悠久的古筝艺术做出了卓越贡献。
他还编写了大量的古筝教材,其中《古筝演奏法教程》较全面的总结了古筝的演奏和训练方法,在海内外还发表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并为学院器乐系教学的建设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为全系的教学管理。教材建设等方面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次年四月,新中国古筝事业的奠基人,曹正先生也离开了人间。1998年,古筝的发展陷入了第一个低迷混乱时期;但是很快,古筝就迎来了文化史上,最奇迹最飞跃的大发展时期。
个人资料
曹正先生
曹正先生原名郭成学,字缉光。祖籍河北省昌黎县,1920年12月 31日出生在辽宁省-新民县。
1936年,16岁的曹正只身到北平求学,同时在一个群众慈善团体“道德学社”中做工。在“道德学社”工作的河北玉田古筝名家娄树华发现其有天赋,收为学生,传授《渔舟唱晚》等曲。后经娄树华引荐,1945年10月,曹正在南京又随岭南筝派大师梁在平习艺。
1947年,曹正先生与范乐天(曾任美国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等人在徐州共同发起创办了“薰风筝社”,并于同年11月举办近代史上第一个正式的古筝独奏音乐会。1948年春,经程午嘉介绍,曹正到南京国立音乐组任古筝教员(当时国乐组中还有杨荫浏、储师竹、曹安和、刘北茂、陈振铎、程午嘉和夏一峰),第一次把古筝这件乐器由民间带向高等音乐学府,开创了中国筝史的新纪元。
1999年-2000年的古筝招生量,我没有查询到数据。但同几位老资历的琴厂同行聊起来,大约2000年,他们感觉古筝一下子很容易销售了。一般意义上的古筝学习年龄段集中在6-10岁这个区间,2000年后学习古筝的孩子,将在2011年,2012年,2013年,直到201,5年,陆续走出校门,步入教学和传播生涯;她们的补充,又推动了最近的这次2016年古筝出货大增长。
到了2017,所有的《还珠格格》传播裂变效应,基本就集中释放完了。古筝的学习人数,已经到达了千万的量级。我想,到了2023年以后,就算如果中国有三亿人,要同时学习古筝,哪怕全是一对一,师资的储备也是足够的;所以如果是现在,我想如果是一对6的班课,应该也足够了。
所以接下来,古筝的发展,将再也不是以培养师资和从业者为目的了。古筝要再走稳,转增速增量,为增强增质;提高输出音乐的质量,渗入文化生活,带动大众对古筝的喜爱和消费,才是正确的道路。
在今年的3月23日,到5月28日间,代表大众文化的现象级视频平台,抖音里,古筝的热度突增,但是,又迅速的散去。很多筝友冲进去,又很快出来。
有几个询问了我这件事,为什么古筝在抖音里就没办法持续火呢?
我想整个事情的过程是这样的,因为才艺类主播的涨粉速度,会比一般主播要快一倍多;所以一些网红经济公司,希望快速的借助传统的热点,上一波民乐才艺网红。而古筝的人数多,储备大,也容易入门,所以很容易以数量增热度,只要人美,表情好,会弹琴或者愿意学琴,所以很多古筝主播号,就这样出现了。
但是实际最后留下的大号也不多,到了6月1日后,很多10万的号纷纷停更了。一方面,没有太好的变现方法;另一方面,用数量和单纯演奏这种方式,很难在大众文化这个维度上去传播;毕竟很多抖音的主播,手法生疏、音准有问题也就算了,甚至连节奏都是错误百出。这样演奏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流行歌,也会被挑剔的,毕竟人家很熟悉旋律啊。
所以,如何借助新的大众文化传播,培养听古筝的习惯。这是个新课题。我想,传统内容缺乏传播力,而移植内容又未必是古筝最佳的表现,这里需要花心思,花功夫突破的。
此外,如何让听过的人,懂听,懂得如何去用文化的方式,推介给其他人。这也是很重要的。目前状态下,古筝如果是伪主流文化,或者伪精英文化,却可以在大众传播中获利。
比如很多抖音的汉服网红,用古筝假演奏,配一下乐,反而粉丝数量更巨大;这就是一种用古筝的精英属性伪装自己的,伪精英文化传播。
总的说来,短期内,把古筝由大众心目中的精英文化转变成大众文化属性,是不现实的;要么,就当成真的精英文化去找真正的精英,要么就转去主流文化,在院校或者 *** 扶持下,安步当车,缓慢发展。
回到我们第二篇的结论:贫穷看富贵,富贵看文人,文人看僧道。这是文化的品质链;但是在传播上,最重要的就是,要把主流文化、精英文化,镶嵌在大众文化里去传播。这样才能培养出消费群体。
本篇后记:
前几篇后有朋友私信给我,先简单解答下,详细的麻烦等下一篇文章
1、 吾心大哥说,你一个商人,花那么大力气写这样的深度文章,是超出你的负担氛围的;这些文化研究,应当是在院校的;你应该回到商业的本质上去赚钱。谢谢吾兄,这篇文应该能回答你的疑虑;再往下靠顺势卖琴,基本没戏。
唯一办法,改教学重点,优化文化和审美体验,培养听众和音乐消费者。没有钟子期,伯牙只能摔琴;没有听众,都是会弹的,那不是只能吵架。怎么有听众,让更多人学会听,喜欢听,才行啊。
2、 神秘小妹,希望知道我跟古筝结缘的过程;这个下一更来仔细聊聊吧。
想深入聊聊古筝文化
欢迎加老许好友
备注:聊文化
往期精彩
1、这样和古筝在一起,显得有文化(四)谁是对古筝吸粉贡献最大的当代作曲家?2、这样跟古筝在一起,显得有文化!(三)是谁把古筝踩到地上900年?3、这样跟古筝在一起,显得有文化!(二)谁是古筝界最有名的古人?
4、人生处处有音乐,不懂听却是最大的遗憾!
5、这样跟古筝在一起,显得有文化!(一)古人的琴筝生活录
6、都说琴越老越好,这是为什么呢?老琴究竟好在哪里呢?
7、弹琴和不弹琴,过的是不一样的人生
8、孩子在学琴的时候,家长要做什么?
9、这五招,让您家的琴童不再厌学!
10、新品发布:筝语崖柏震撼首发!
11、决定崖柏品质的五个工艺细节
12、筝语古筝演绎直击心底的康美之恋
13、【古筝扩音】筝语单头古筝拾音器
14、【弹奏录音】让自己的学习更有效
一起来
如果大家对这类话题感兴趣,欢迎大家在留言区留言。
喜欢这篇文章,可以点击右下角【在看】分享给更多的好友们。
我们可以建群大家一起来聊,发现更多古筝趣事,传播中华传统文化。